探访北极-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在特罗姆瑟海滨的挪威极地探险展览馆,是一座普通的三层砖瓦结构小楼,以至连楼门也未作格外装饰,看上去极为平常。但里面的展出内容,却把北极探险先驱们那种无畏的富于牺牲的奋斗精神作了充分表达。
以照片、图表、腊像、实物和音响构成的这个展览,在开始部分对北极作了宏观介绍。如北极的面积大约为2100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8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北极圈以内,北冰洋占总面积的60%。北极最低温度为零下69摄氏度。北极熊总数量约为2万只,成年熊个体体重大约为900公斤。冬季北极地区覆雪面积占总面积的73%,北冰洋上浮冰的平均厚度约3米等等。
展出主要部分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内容,是挪威北极探险英雄南森、阿蒙森等人的征战历程。这个展览的可贵之处,同时还将20世纪初前后,芬兰、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国探险家们在北极的不朽奋争也一并作了介绍。勇士们为了破解北极之谜、或为了他们国家的利益、抑或为了他们个人的荣誉,先后踏上北极冰原。在那个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探险家们与危险相伴,与寒风搏斗,饱尝世间艰辛。有人辗转数年,终于返身亲人身边。也有人饥寒交迫地倒毙在冰原上,再也不能回到他们心爱的祖国。哦!这里有永唱不衰的英雄赞歌,更有摧人泪下的探险悲剧。
在怎样才能更真实地展现当年的北极探险史上,布展人员是下了功夫的,推出了一个个荒原猎鹿、困守船舱、冰海行船、天涯苦旅的场景,体现了强烈的立体感和时代感。那是个没有摄影技术的时代,再现历史的最好手段,除了绘画,就是利用声光电。还是让我们看看那些早期从事北极探险勇士们,是怎样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的。
(小标题)悲情巴伦支
荷兰探险家威廉·巴伦支,以魂断北极结束了他的生涯。
1594年,荷兰派出了一支由四艘船组成的船队,向北极进发。其目的奉政府旨令,寻找从大西洋通向太平洋的东北海上航线,以强化贸易。指挥者便是威廉·巴伦支。这次远征是有成绩的,探险队创纪录地到达了北纬77度15分。第二年又重新启碇远征,巴伦支被任命为探险队的主舵手,无果而终。1595年,荷兰人重建队伍,实施第三次远征,巴伦支自愿担任一艘船的领航员。
第三次远航获得了重大的地理发现。6月,探险队发现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也就是现在的斯瓦尔巴德群岛。此时船队遇上难以穿越的冰障,多数船只向南返回比较安全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中的熊岛,巴伦支所在的考察却义无返顾地向东驶去。巴伦支等人认为,唯有不畏险阻,才能找到通往太平洋的航道。
8月,巴伦支等泊在新地岛东北海角。这个时节已接近北极极夜,到处漆黑一片,海面上已覆满坚冰,没了返回的可能。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就地越冬。然而,对于这支没有越冬准备的队伍,越冬又谈何容易。
为御寒,他们用木浆和拆开备用的小船造屋。一座长7.8米、宽5.5米的窝棚就这样立于冰原上。事实证明,小木屋根本不能抵御他们遇到的摄氏零下20多度的低温。“当袜子烧着时才能感到火的温度”。有的队员在日记中如此描述寒冷对他们侵袭。长期吃不新鲜食物,必然缺乏维生素C,于是,坏血病又包围了他们。17个队员中,已有两人因此而死去。巴伦支与另一位队友也在患病,危在旦夕。
春天到了,浮冰化解,他们准备逃生。不幸的是那艘泊于冰岸的大船已被冻裂,不能使用。队员只好启用小帆船。告别小屋前,巴伦支意识到自已面临绝境,把此次探险历程写成报告,放在小屋的炉灶旁,他想到可能会有后来人拾到它,了解他们难以言状的北极探险。启航后,运气不佳的他们偏偏又与恶浪相遇。这时,有的船员告诉他,患病的另一位队友已经死去。巴伦支说他也马上不行了,便停止了呼吸。这一天是1597年6月20日。队友怀着无比的悲痛对他实施海葬。279年后,也就是1876年,有的探险家找到巴伦支那份不朽的探险报告。为了纪念这位北极探险英雄,人们把斯瓦尔巴德群岛南面的大海命名为巴伦支海。
(小标题)幸运的南森
世间最富戏剧性的莫过于一个人被宣布已经离开人世,然而他却活着,挪威探险家南森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1896年中期,英国《自然》杂志根据南森出征北极探险三年未归的现实,便在该杂志上刊登悼词,对他献身北极探险事业并葬身北极表示深切的怀念。就在这份悼词刊出不久,即1896年8月13日,南森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家乡。
南森北极探险的目的带有强烈的求知欲,试图求证北极腹地是海洋还是陆地?是否有数千公里长的海流从东向西滚动。问题的提出始于一条沉船。那是1890年,美国探险船“珍妮”号在西伯利亚近海沉没。谁也没有想到,三年后,这艘船的残骸竟然漂到了格陵兰岛东海岸,行程约3200多公里。包括南森在内对北极感兴趣的人就此作出种种猜测。南森认为,这一迹象表明北极的腹地是海洋,而且是流动的,否则,“珍妮”号残骸不可能作如此大幅度的跨越。咔啡馆里的议论是不可少的,但最关键的是求证。出于揭破这一自然奥秘的渴求,南森决定到北极腹地探索一番。
南森还没有出征,他在使用何种船只类型前往北极上就引起轩然大波。为防止使用常规的考察船在北极被浮冰夹碎,南森设计出他开往北极的船底呈截球形。他设想,当船两侧的浮冰相撞时,会将船托架起来。浮冰撤去,船只会完好无损地复位。有的北极探险家就此指出,南森想得过于简单,如果他执意去做,等待他的只有死亡。深思熟虑的南森仍然坚持自已的意见,请船工们造出了他设计的船。
1893年6月24日,南森率领24名探险队员乘“前进”号从奥斯陆出发了。他们的伟大目标是进军北极点。9月24日,他们到达了北纬78度30分海域。10月9日,南森在他的日记中谈到“前进”号与浮冰搏斗的情景。他写道:“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船体摇晃,像是发生了一场地震,冰堆上下起伏着,向‘前进’号挤压过来。但船没有被压跨,冰只是把船抬起来,当压力缓解时,船又慢慢地降落下去“。南森日记再好不过地证明,这种船体设计具有一定的抗冰性。
在海流的作用下,“前进”号继续向北漂流。到了1895年3月,他们已经到了北纬84度海域。距北极点还有600公里。南森知道,他们的努力是破天荒的,北极探险史上,还没人到达如此高的纬度。
受密集浮冰阻挡,“前进”号难以再向北进发。南森站在船头向北眺望,眼前是望不到边沿的浮冰。为了继续北进,他唯一的选择是暂时弃下“前进”号,驾驭狗拉雪撬徒步前进。与他相伴的是海军军官约翰逊。1895年3月14日,他们告别队友走上征途。23天后,即4月8日,南森与约翰逊到达北纬86度13分的地方。此地距北极点不到400公里。但是,远方座座高大的冰山,近前难以逾越的冰障,已令南森必须告退。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返回。
当然,他们首先想找到“前进”号。然而,回程是艰难的。向南走了三个半月,才来到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此时,冬季到来了,太阳沉到地平线下不再起来,疲惫不堪的两人决定在岛上越冬。搭石屋、存猎物、熬海豹油充作燃料,待来年春天再去寻觅“前进”号。第三个漫长的冬季终于被他们熬过了。
1896年5月19日,他们又开始南进。6月19日是一个令他们终生难忘的日子。正当南森在帐篷里准备早餐,忽然听见狗在狂吠,他以为又有北极熊来袭,急忙携枪冲出。撞入他视线的居然是一队人,领头的恰是他熟识的英国探险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幸运的南森由此得救了。
南森的探索是非常成功的。他用他的实践证实北极的腹地是海洋而非陆地。同时也首次发现北冰洋存在着由东向西流动的海流。
(小标题)不朽的谢多夫
谢多夫也是一位为北极探险而献身的勇士。他的队友、画家皮涅金返回后用生动的笔墨描述了他们全部历险过程,这部书的名字叫《千里冰原》。
1912年8月27日,俄国人格奥尔基·雅可夫列维奇·谢多夫率领一支22人队伍,从阿尔汉格尔斯克港乘“福卡”号出征北极,企望前往法兰士约瑟夫地。他们的远征说来遗憾,一切操劳和激情皆来源于他和他的队友们,政府对他们的行动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但是,立志探索北极的谢多夫仍然豪情满怀,他相信他的事业是不朽的。
想不到,命运偏偏捉弄谢多夫一行。“福卡”号航行到新地岛附近的潘克拉季耶夫岛,就被一眼望不边沿的浮冰所阻,而且一切努力都难以凑效。万般无奈,他们只好滞留此地,越过长夜难明的极夜。
熬过了冬天,又迎来极昼。北极冰原在阳光、潮汐和海浪的综合作用下,化解了,转移了,从而为“福卡”航行带来了机缘,向他们心中的目的地法兰士约瑟夫地进发。9月11日,他们已航行到北纬77度01分。
9月19日,考虑又一个冬天将要到来,他们寻找适宜越冬的地方。面对寒冬,他们此时的燃料少得可怜。皮涅金写道“我们还有两三张涂了脂油的熊皮,103公斤煤粉,以及空箱和空桶,这就是我们的全部燃料。”谢多夫继续忙着标绘工作,测出了所在地太平湾处于北纬80度19分,东经52度48分30秒。其他队员或在船舱里为越冬而强化保暖工作,或为贮存食物拎着枪猎取北极熊和海豹。
他们度过的第二个北极之夜更是艰难。寒冷、孤寂、无助时时伴着“福卡”号上的每一个人。病魔已经击倒了包括谢多夫在内的三个人。37岁的谢多夫症状是牙床充血、脚肿、精神萎靡、虚弱无力。他患上了严重的坏血病。尽管如此,1914年2月5日,谢多夫还是组织另外两名队友,驾驭三只狗拉雪撬继续向北冲击,渴望能到达北极点。3月5日,病入膏肓的他终于支持不住了,倒在鲁道夫岛以南三公里的冰原上。同行的两位队友把他的尸体运到鲁道夫岛上,葬在北纬81度45分的泰普里茨湾西岸。
北极探险英雄是很多的,此外还有驰名世界的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爱德华·英格尔菲尔德,美国人皮尔里等等。正是由于他们不惧牺牲的努力,才使世界更早地认识了北极。最为可贵的是,为了揭开大自然的奥秘,他们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已经成了全人类享用不尽的财富。
第一部分 天涯苦旅第2节 特罗姆瑟雨淋淋
在我看来,赴北极比去西藏还要容易。我所在的中国北极科学探险队2001年10月16日上午10时乘飞机从北京出发,当地时间17日零点30分就抵达地处北纬69度多的挪威北部城市特罗姆瑟城,等于一下子扎进北极圈。北极圈在北纬66度33分。
考察队之所以先抵特罗姆瑟,主要考虑到挪威极地研究所设在这个城市里,而中国科学家计划在挪威属斯瓦尔巴德群岛建站,相关事宜需要同挪威同行商议。还有,这里有航线通往斯瓦尔巴德群岛,交通上也是便利的。
夜幕下,我们无从看到这座北极小城的特异之处。正当我们以平常出差的心态入住旅店时,一个让我们吃惊的情况出现了,深夜这里竟然无人值守。
入住这个旅社是事先联系好的。当出租车司机开车把全体科考队员从机场载到这个有51座房子组成的旅店,只见院内灯光闪烁。按照惯例,住店必须先找主人,可我们转遍了院子也找不到人。正在焦急之际,一位队员见门上贴着一张纸条,大意是不知中国客人何时到达,不等了,钥匙放在大门口的报箱里,提供的房间共有五套,请自行选用。
有的队员对此大发感慨,这个店主真是放得下心,夜深人静之际,所有的财产就这样交给中国人啦!到过北欧的一位队友对此解释说,这是很多有教养的北欧人的办事风格,即诚信第一,相信对方。
在这家旅店里,还有一件事让我难忘。吃了几顿他们出售的菜,觉得又贵又不合口味。看见他们的菜蓝里盛有西红柿和鸡蛋,我就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