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3364-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 >

第23节

3364-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第23节

小说: 3364-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力量汇合成民族运动的洪流。第三,早期武装斗争的失败,逼使台湾先进分子寻求一条与之不同的新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道路,特别是西来庵事件后,血的教训,使得他们意识到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依靠死拼的武装斗争是无法取得胜利的,非暴力政治抗争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最后,个人的机缘巧合也促成了台湾民族运动领导人思想的某种程度的转变。1909年,台湾民族运动的主要领袖和资金支持者林献堂在日本奈良结识了名重中外的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后者的一席话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梁启超说:“三十年内,中国绝无能力可以救援你们,最好效爱尔兰人之抗英。在初期,爱尓兰人如暴动,小则以警察,大则以军队,终被压杀无一幸免,后乃变计,勾结英朝野,渐得放松压力,继而获得参政权,也就得与英人分庭抗礼了。”甘得中:《献堂先生与同化会》,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委会:《林献堂先生纪念集》(以下简称纪念集)卷三追思录,第520页。后据林献堂秘书叶荣钟回忆:“不但灌老(即林献堂)终身奉为圭臬,台湾民族运动所以会采取温和的路线,虽说是历史的教训(割台后台人为反抗日本统治实行武装蜂起多次,但均为日本武力所消灭)和时代的环境逼使它不得不如此。但是任公这一席话极有分量,确实给予该运动的领袖人物灌老以重大而又切实的启示,无疑地也是发生决定作用的因素之一。”叶荣钟:《林献堂与梁启超》,《台湾人物群像》,帕米尔书店,台北,1985,第50~51页。


第五部分民族运动的兴起(2)

    遵循非暴力、合法抗争的道路,林献堂等人开始了其走上层路线、谋求自上而下迫使总督府改善台湾人民政治待遇的斗争活动,台湾同化会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台湾同化会由林献堂和日本自由民权运动领袖坂垣退助共同创立,林献堂等台湾人的目标是:“所谓同化,其实不与之同化,乃掩饰之名词也,其目的是希望日本政府对台人松弛压力,能放宽束缚,俾台人得减轻痛苦而已。”《警察沿革志》,第27页。坂垣退助等日人的目的则在“(使台湾人民)悦服王化,浑然成为一体,成为忠良的(日本)臣民”。甘得中:《献堂先生与同化会》,林献堂先生纪念集编委会:《林献堂先生纪念集》(以下简称纪念集)卷三追思录,第535页。二者可谓同床异梦。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所谓的以“同化”为名的团体,却触犯了总督府的权威和在台日本人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说:“台湾人间的情形,其已经入会,或将要入会的,便是说可以任用为高官,再不然就是说可以跟内地人结婚。此外,有的则称随制度的改变可以获得自由,自然可以得到各种营利事业等,视同化好象是扩充权利的机关。”《警察沿革志》,第27页。显然,日本人意识到台湾人参加同化会乃是借同化之名,行改善台湾人政治经济地位之实,这种与虎谋皮的做法当然是殖民者所不能容忍的,很快同化会就遭到了当局的取缔,1915年1月23日总督府以同化会干部涉嫌欺诈为由下令解散。    
    台湾同化会的成立表明,台湾的部分士绅和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已经初步觉醒,运用非暴力的、合法的政治手段来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开始展开,具备了近代民族运动的雏形,在台湾抗日斗争史上有转折性的意义。其一,以往的抗日武装斗争主要参与者是中下层民众,台湾的上层士绅和知识分子是缺位的,台湾同化会是他们第一次针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抗争尝试。其二,酝酿出台湾民族运动的新的领导者和骨干力量,为民族运动的发展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如林献堂、蒋渭水、蔡培火、杜聪明等等就是在台湾同化会时代聚集在一起的,台湾士绅与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联系逐渐密切,两代先进分子的合流,壮大了台湾民族运动的力量。其三,促成了台湾民族运动总目标的确立。台湾同化会的失败,使得台湾士绅和知识分子认识到,总督府的专制统治和日本人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垄断是台湾人民受压迫的症结所在,总督专制统治的法律依据是所谓的“六三法”,日本人作为统治民族在殖民统治机器的支持下有权决定一切,台湾人则没有发言权。因此,台湾的民族运动从一开始就把撤废“六三法”作为近期目标,而将设立代表台湾人利益、有权决定台湾地方事务的台湾议会视为长期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陈小冲:《坂垣退助、林献堂与台湾同化会》,《台湾研究集刊》1996年第3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和思想潮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族自决原则广泛传播,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同为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三一独立运动爆发,大陆辛亥革命成功及随后五四运动等等,都极大的影响了台湾,新思想新观念的刺激首先洗礼了接受新事物最前沿的留日台湾学生,他们自称:“对于这样世界的大变动,好象服了觉醒剂一般,对于从来的信仰希望以及思想制度,颇受反抗的暗示。”《台湾民报》第一卷第四号(1923年7月15日)。林献堂、蔡惠如等台湾士绅与彭华英、林呈禄、黄呈聪等留日学生联合部分大陆学子先后发起成立了应声会和新民会,他们先是针对被称作“万恶之源”的“六三法”,结成“六三法”撤废期成同盟会,但遭日本殖民者的拒绝。在民族运动的内部,对于撤废“六三法”究竟是目标还是手段也产生了意见分歧,以林呈禄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倘若作为目标,那么“六三法”撤废不过是使台湾归属于日本帝国宪法的直接管辖下,与日本殖民者提出的所谓“内地延长主义”的同化政策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假如只是一种手段,那么目标又是什么呢?讨论的结果,自治主义占了上风,即发起台湾议会设置运动,主张日本政府应确认台湾地位的特殊性,尊重特别统治的既成事实,承认台湾人的参政权,以特别代议机关——台湾议会的形式,在殖民地台湾实施特别立法,由台湾人自己决定台湾的地方事务。这一主张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日本殖民者在台湾的专制体制而提出的,含有民族自决的积极内涵,有着进步意义。但是,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基本理念,是建立在承认日本在台殖民统治的基础之上的,它只是要求允许台湾人参与立法,在殖民体制内寻求参政权,并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台湾的社会性质,其请愿书中写道:“请设台湾民选议会,赋予台湾应施行之特别法律,及台湾预算之协赞权,与帝国议会相需以图台湾统治健全之发达。”王晓波编《台湾同胞抗日文选》。可以看出,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从一开始就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框框,台湾议会只不过是日本帝国议会的补充和协赞,正如《台湾青年》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的那样:“台湾议会的存在绝非对帝国议会权能的侵犯,仅仅只是在帝国议会不能为之处予以补充的特别立法机关。”《台湾青年》第二卷第三号(1921年3月26日)。所以,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从本质上说,乃是属于改良主义性质,即使他们的愿望得以实现,台湾人民仍旧摆脱不了受压迫的殖民地二等公民的地位,与真正的民族自决相去甚远。


第五部分民族运动的兴起(3)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温和的、磕头情愿的方式进行的台湾议会设置运动,亦不为日本殖民者所容许。1921年2月28日,台湾总督田健治郎即表示,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违背日本治台的大方针,实质乃是谋取独立的地位。总督府还称“此种运动往往煽动岛民轻举妄动,有害治安,给本岛百般施政带来恶劣影响”。《下村宏文书》,转引自许世楷《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第196页。该年日本殖民者决定设立台湾总督府评议会,由总督任会长,总务长官任副会长,其中还有9名台湾士绅任评议员。但是,评议会权限仅为台湾总督提供咨询并就施政提出意见,是民主的花瓶。日本殖民者的目的是企图用评议会来对抗台湾议会,且以此分化瓦解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另一方面,总督府还对该运动的参与者施加压力,据史料记载:“专横之台湾官宪对此问题素抱偏见,对吾等请愿人加以各种不当之压迫,企图阻止正当请愿权之行使。兹举两三例为证:即对于服务官方机关者,立即被解职,服务于银行公司者,透过该银行公司,各予以免职,有关公卖事业者则剥夺其特权,与银行有借贷关系者,拒绝其资金之融通,且严禁有关政治之演讲,虽系通俗之学术讲演,亦常被命令中止解散。”叶荣钟:《台湾近代民族运动史》,学海出版社,台北,1979,第130页。林献堂等也曾一度遭到殖民当局的沉重压力。1922年林献堂、林幼春、杨吉臣、甘得中、李崇礼、洪元煌、林月汀、王学潜等面见田健治郎总督,田总督告诫他们政府对台湾议会设置“绝无容许之理”,“与其徒劳无益,不若断然停止以免劳民伤财”。台底下还通过银行机构逼迫林献堂提前偿还贷款以施加压力。迫于无奈,林献堂等8人被迫暂时退出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这一举动被当时人们不理解而遭非议,称为“八骏事件”。1923年12月16日,日本殖民者更以违反治安警察法为名,在台湾全岛进行大逮捕,台湾议会期成同盟成员等49人被捕,蒋渭水、蔡培火等被起诉,未被检肃的活跃分子也四处遭到监视,史称“治警事件”。蒋渭水等在1924~1925年间被多次审讯,被当时人称作“台湾政治犯的嚆始”高日文:《治安警察法违反事件之法庭辩论经过》(一),《台湾文献》17卷1期。。日本殖民者的强力镇压反而激起了台湾民众的反抗浪潮,在法庭审讯时,“民众争相购票旁听,向隅者则站在庭外探望。蒋渭水、蔡培火等人入庭后,旁听席上的民众争相低声问候”。苏进强:《蔡培火传》,近代中国杂志社,台北,1990,第100页。蔡惠如出狱时,“出台中站有群众跟定他,越来越多,甚至沿途燃放鞭炮,——民众也不约而同,高呼万岁然后散去”。叶荣钟:《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晨星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00,第303页。在法庭辩论中,蒋渭水、蔡培火、陈逢源等还猛烈抨击日本殖民统治,如陈逢源指出:“殖民政策的同化主义,是民族优越感和帝国主义的总和,是要以母国的制度和文化,强制施行于殖民地的。”蔡培火则言:“原来台湾所采用的同化主义是错误不可行的。尤以检察官所说的极端民族优越感,是征服者的理论。”同时他们也在日本殖民者的法庭上鲜明地表白了自身的中华民族民族属性,林呈禄说:“现在台湾岛的大部分,无论怎样说,事实上是由中国福建、广东移民过来的。”陈逢源也说:“中华民族自有五千年来,虽有同化其他民族,但至今尚未被他民族所同化。”高日文:《治安警察法违反事件之法庭辩论经过》(一),《台湾文献》17卷1期。这些言论极大地鼓舞了台湾民众的反抗斗争热情。    
    显然,在日本殖民者的高压面前,台湾人民并没有屈服,议会设置请愿运动虽然是一次改良主义性质的体制内反对运动,但它终究以公开的方式第一次在台湾岛内发起了以台湾人自己为主体的针对总督府专制统治的斗争,这一斗争的目标固然只是要求有限的地方自治权,不过任何能够或多或少解脱殖民统治桎梏的斗争,都会得到台湾人民的热烈拥护。事实正是如此,林献堂等人每次请愿回到台湾后均受到欢迎,他们“应各地亲友同志的邀请,联袂访问各地,除受盛大欢迎外,并举行讲演会,报告请愿运动的经过——这也是一种宣传活动;万人空巷,争睹风采,声势的壮大,情绪的热烈,不逊于凯旋的将军”。叶荣钟:《台湾近代民族运动史》,学海出版社,1979,第121页。蒋渭水甚至感慨地说:“台湾议会的设置,是台湾人唯一的活路。”蒋渭水:《五个年中的我》,《台湾民报》1925年8月26日。日本人也称:“大致说来,本岛人知识阶级全体支持这个运动,在东京部分人士的指导和援助下,对本运动的将来提高了希望和信念。”《台湾社会运动史》第二册,第22页。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共进行了15次,前后历时14年之久,有12818人在请愿书上签字。直至1934年,由于每次请愿都被日本议会以“审议未了”、“不采择”为名不予采纳,加上“九一八”事变后岛内政治局势的恶化,台湾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