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圣经文学二十讲 >

第8节

圣经文学二十讲-第8节

小说: 圣经文学二十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饶有趣味的是,在《新约》里,马可也写了与《创世记》相呼应的问题。    
    (1)撒种的比喻    
    耶稣又在海边教训人。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里,众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道理。对他们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就不结实;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发生长大,结实有30倍的,有60倍的,有100倍的。”又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2)用比喻的目的    
    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他这比喻的意思。耶稣对他们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3)解释撒种的比喻    
    耶稣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撒种之人所撒的,就是道。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撒旦立刻来,把撒在他心里的道夺了去。那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但他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那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就不能结实。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又领受,并且结实,有30倍的,有60倍的,有100倍的。”    
    (4)平静风和海    
    在第四节末尾,耶稣俨然成了神人:    
    当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海那边去吧。”门徒离开众人,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了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耶稣醒了,斥责风,向海说:“住了吧!静了吧!”风就止住,大大地平静了。耶稣对他们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他们就大大地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至此,《创世记》中的耶和华的不同凡响的造化,在实际生活中由耶稣得到了让人眼见为实的印证。由此可见,《圣经》的作者,是位浪漫的超现实主义大家。    
    9。“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兄弟?”    
    福音书中还大量记录了耶稣治病救人的故事,其中充满了神迹。可以肯定,他有很高的医道,甚至能够治愈许多疑难杂症,从而被认为有驱魔除邪的本领,极大地提高了他传道的声誉。许多信徒最初就是为了治病才追随他的。根据今天人体科学研究的进展,我们不妨大胆地作一推测,或许耶稣经过特殊的修持和锻炼(类似我国的内功和印度的瑜珈术),具有相当的特异功能,从而具有救死扶伤的本领。福音书中的许多情节,与今天一些特异功能研究的实例,多有相吻合之处。    
    当时,许多犹太教徒热切盼望的是民族英雄、政治领袖,如同大卫一样的救世主的出现,耶稣却拒绝成为政治上的弥赛亚,而自命为精神上的弥赛亚。他要建立的并不是地上的、强盛的犹太国家,而是上帝的天国。    
    耶稣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生活,恐怕不仅缺少温暖,而且可能更多的是歧视与压抑。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耶稣,曾把注意力和全部身心都投注于倾听犹太会堂的诵经宣道之中。我们从福音书的许多章节中可以看到青年耶稣对于传统家庭秩序的不满和愤慨之情。他反复地讲,父母迫害儿女,儿女们应起而反抗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无手足之情可言,有的只是互相出卖。他断言,一个人最危险的敌人就是他自己家里的人。他说,先知在自己的家乡是从来得不到欢迎的。事实上,每当他在家乡布道和显示神迹的时候,乡亲们都惊叹道:“这不就是木匠约瑟的儿子吗?”他们心中的潜台词也许会是:“这不就是那个私生子吗?”    
    耶稣也宣称:“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兄弟?……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和母亲了。”(见《马可福音》3∶33…15)在故乡布道的耶稣好像并不想带给这世界和平,他带来的只是刀剑,是来让儿子反抗父亲、女儿反抗母亲、媳妇反抗公婆的。这与整部《新约》中塑造的那个宽厚、仁爱的耶稣判若两人,表现了一种极大的激奋心情与复仇心理。这种精神状态对于耶稣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然而,这正是神人都难以克服的矛盾之处。耶和华同样也对人类持有一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态度,除了他认为“看来是好的”。    
    由耶和华看来是好的,作为人的耶稣看来也是好的。《圣经》虽然在创世记的问题上有着神人合为一的创造,但这并影响耶和华与耶稣的创造价值。无论是从神还是从人的角度,他们自身的魅力,已让作者们赋予了人格力量。


第三讲 咏叹调:凤凰台上忆吹箫第12节 伊甸园:儿时的摇篮曲

    是上帝耶和华毁灭了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伊甸园,还是希伯来人的始祖亚当自毁了伊甸园呢?    
    据历史学家考证,伊甸园位于地中海盆地东部的某处,这也许是这个盆地集中了最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史前人类不折不扣的地上乐园。但伊甸园的毁灭,是因为有一天,真正发生了沧海桑田式的巨变。天降大雨,临近海的海水灌进盆地,文明的萌芽被扼杀在孕育它的自然界的温床上。极少一部分人侥幸逃脱,由于各种偶然原因飘到盆地周围的大陆上。他们面对新的生活以及自然条件远不如前的新的世界。在新的世界里,他们保存着关于伊甸园的美好回忆和洪水灭世的可怕的梦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真实的事情渐渐变成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了。    
    然而,关于上帝、亚当、夏娃的神话故事,看似虚妄和荒诞,但绝不是想入非非的结果。作者那浪漫、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不仅深深地感染着后人,也感染着艺术家们,并激起他们几许的灵感和无眠的寻思。    
    其后发生的故事是以喜剧始,而以悲剧终。因此,这篇伊甸园的故事犹如歌剧中的咏叹调,这是作者赋予《圣经》的咏叹调,同时也是希伯来人最为凄美的绝唱。我们只要反复沉吟,反复推敲,它恰似一位王孙公子,坐在凤凰台上忆吹箫①,回味着,追寻着,可惜,斯人已逝,竟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无奈情景。    
    伊甸园:儿时的摇篮曲    
    那竟是地上的天堂福境:    
    原来这就是上帝祝福的乐园,    
    系上帝的伊甸东区亲置定。    
    那伊甸之地,起自浩兰,向东逶迤,    
    迤于希腊王建筑的御塔,在那伟大的西流基,    
    或迄于提拉撒,古昔伊甸的子孙居住地。    
    那其间土质腴肥,    
    他特命百树丛生,树树都饶色,香,味;    
    而百树之中,则有生命树挺然卓异,    
    上生着芬芳仙果,黄金质地①。    
    弥尔顿以优美的笔调描述了伊甸园的无限风光景致。是的,伊甸园无疑是《圣经》中的神话与传说完美结合的产物。这篇作品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对人和神的任何赞誉都不过分。它使人类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兴趣不衰,它的魅力并不仅是语言的淳朴、明快、想像力的无比丰富,也不是因为伊甸园的欢歌悦耳和悲剧的苦楚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是取决于人性在这里得到了完全的表达,以及耶和华爱憎分明、同情善良、鄙视邪恶与堕落及对堕落者的怜悯。作者在这里描述了人性的光辉。    
    本来,伊甸园既是耶和华安置亚当修理看守的果园,也应当是亚当的儿子亚伯和该隐的儿时的乐园。然而,亚当作为人,却辜负了神的谕旨与寄托。    
    伊甸园,是属于犹太人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它的具体地点已很难确知,有人推断,大约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流的三角洲上。这里土地肥沃,园子里长着各种各样的可以供人食用的果子,只是其中有两棵树上的果子不能吃,一棵是生命树的果子,一棵是能分别善恶的树的果子。    
    在伊甸园里,作为看门人的亚当,地位显然不高,他被安置到这么闲适的地方工作,当然是上帝的宠儿。    
    我们可以想像,在这个别墅里,年轻的亚当曾带着他的妻子,在这如画的风景中漫步或嬉戏的情景。他们在许多的舞榭歌台上行走,到处莺歌燕舞,美不胜收。    
    我知道一处茴香盛开的水滩,    
    长满着樱草和盈盈的紫罗兰,    
    馥郁的金银花,芗泽的野蔷薇,    
    漫天张起一幅芬芳的锦帷①。    
    可惜,好景不长,一如我国宋代词人柳永所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虽然好景一如我国红楼梦的大观园般稍纵即逝,但大观园到底不同于伊甸园。伊甸园,拿莎士比亚的话说是可以比作一个完全可以重建乐园与家园:    
    这一个新的伊甸——地上的天堂,这一个造化女神为了防毒害和战祸的侵入而为她自己造下的堡垒,这一个英雄豪杰的诞生之地,这一个小小的世界,这一个镶嵌在银色的海水之中的宝石,这一个幸福的国土,这一个英格兰,这一个保姆,这一个繁育着明君贤主的母体(人们的诞生为世所侧目,他们仗义卫道的功业远震环宇)。    
    其实,被毁的了不是伊甸园,而是亚当夫妇。可是亚当夫妇又是如何失去如诗如画的家园的呢?


第三讲 咏叹调:凤凰台上忆吹箫第13节 有了孤独与寂寞的感觉

    亚当当初是孤独的。    
    耶和华只造了他这么一个男人。如前所说,上帝派他去执行“修理看守”伊甸园的任务。但亚当身兼两职的身份似乎被分派得不伦不类,既是伊甸园的主管,又是伊甸园的门卫,表现了太初的人类远缺乏人事管理知识。因此,只要有一条蛇出现,伊甸园就不安宁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亚当是个小皇帝。因为他是耶和华的独生子。独生子是什么概念?照现今的说法是个“小皇帝”的概念,你们看看当今的小皇帝们,大多令做父母的感到头疼。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独生子女那种我行我素,动辄不满甚至反感的情绪愈来愈明显。有的根本耐不住寂寞,书也不想读,课也不想上,而衣食住行则要样样都比别人优越。    
    亚当似乎是个例外。因为《圣经》的作者并没向我们叙说他少年时的顽皮。或许作者也像曹雪芹那样,也来个“真事隐去”,不妨“假语村言”。    
    不过,亚当有着孤独与寂寞的思绪,耶和华却是看出来的了。其实,对于一个没有母亲、没有兄弟姐妹的亚当来讲,孤独、寂寞、无聊、难耐、郁闷等等情绪,是在所难免的。亚当就像是一个打工的单身汉,样样事情都得靠自己。在他所处的环境里,除了“悦目”的果树,和那可以裹腹的果子,再无别的什么了。亚当既然是个人,自然有七情六欲。    
    然而亚当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成年人——一个伊甸园别墅惟一的男子汉。他似乎向耶和华暗示过自己的孤单难耐,需要一个女人。耶和华虽然认为“人单独生活不好”,却又迟迟不帮他造一个女伴侣。但按考门夫人的看法,这是耶和华上帝在考验一个人。而且,只有当你单独处世时,你才能亲近众神。考门夫人举了几个例子:    
    ①人在独处之时    
    一个人独处之时,他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感觉:或是感到孤单寂寞;或是觉得幽静闲适。    
    如果独处而没有父神作伴,那是非常凄凉的;如果父神同在,他就会品尝到天国的快乐!    
    主的行为已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屡次退隐独处,以便单独亲近父神,对父神的话深信不疑:“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    
    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的最大神迹,乃是在他们单独亲近父神的时候出现的;以色列人的先祖雅各在单独亲近父神的时候,被赐名为以色列;约书亚单独亲近父神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