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考古的故事(中国卷) >

第7节

考古的故事(中国卷)-第7节

小说: 考古的故事(中国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编磬亦有约800字的铭文,包括记事、编号、标音和乐律关系。这些铭文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乐理专著,它的发掘与研究,使中国音乐史上许多长期争论的问题得以解释。曾侯乙钟铭为现代人揭开了先秦乐律学史中光彩夺目的一页,因为钟铭所使用的乐律学术语,表现出相当精密的程度。这些乐律术语约有2/3不见于过去的乐律学著作。    
    1979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厅里,世界名曲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的优美旋律,时而清脆明亮,时而深沉浑厚。它既不是钢琴的弹奏,也不是提琴的弦响,更不是铜管的鸣号。这旋律发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巨型青铜打击乐器——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及其他乐器的学术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它说明早在战国早期,中国就已具有丰富多彩且较为完整的音乐文化。如今,复制而成的曾侯乙乐器已能演奏各种曲乐,使世人感受到中国古老乐器的迷人魅力。    
    


第四部分:秦朝“军队”秦始皇兵马俑历史重现 兵马俑横空出世

    在1974年3月的一天,正当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时候,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面1。5千米一个鲜为人知的偏僻小村——西杨村,几位农民正在奋力打井。奇怪的是,随着土井变得越来越深,却丝毫不见水的踪影,几位农民纳闷不已。就在这时,突然一个农民感觉到挖土的铁锹碰到了硬物,会是什么呢?几位农民满怀好奇,小心翼翼地把硬物挖出来。原来碰到的硬物竟是一个陶制人头。农民们十分泄气,因为据说挖井挖到人头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于是,他们悄悄把人头埋好,又换了个地方继续挖井。可是,没想到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这次他们挖出了许多陶制的身体和手。农民们感觉到了事情的蹊跷,因为当地离秦始皇陵很近,说不定跟陵墓有什么关系哩,于是他们迅速地报告了有关部门。    
    中央和陕西省对这一发现都非常重视,有关部门立即派来了考古工作者,展开了钻探和发掘工作。当地表层被掘开时,神话般的奇迹就展现在人们面前。在5米多深的深坑内站满了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的威武健壮的武士俑和拖拉木制马车的陶马俑。这就是举世震惊的一号兵马俑坑。1976年6月,第二号和第三号兵马俑坑又相继在一号俑坑北侧20米处被发现了。这是继一号俑坑以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三处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以东约1000米的地方,正当东门大道的北侧,从所处方位来看,显然这些兵马俑的修建旨在护卫陵墓的地下建筑群,可谓是秦始皇的从葬坑。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兵马俑再一次让世人对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赞叹不已,也使得古老中国的悠久灿烂的文明再次散发出熠熠光辉。可是,古人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修建这项浩大的工程呢?兵马俑究竟有何用处呢?这还得从秦始皇陵说起。    
    


第四部分:秦朝“军队”秦始皇兵马俑雄伟壮观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便决定在骊山给自己修建陵墓。骊山位于今西安东郊10余千米的临潼县境内,山势高峻,树木苍翠,远远望去像一匹黑色的野马,因古人称黑马为“骊”,所以此山被称作骊山。秦始皇陵墓就位于骊山北麓以东的一段山岭处。    
    秦始皇陵的园陵规模宏伟壮丽,极有气势。陵园分内城和外城。内城里有高大壮观的墓冢、华丽肃穆的祖庙以及寝殿等建筑群。而且,其东、南、西墙各有一城门,北墙有二门。内外城墙及门址,明朝时尚且存在,如今已经被破坏掉了。外城紧紧围绕着内城,外城四面皆有城门。外城、内城均为长方形。墓冢为四方锥形,顶部略平,冢高约55米。据史料记载,它最初的高度达115。5米,大大高出今天所测之数,由于两千余年风雨剥蚀的缘故才使得它的高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    
    墓冢之内,是一座豪华奢侈的宫殿。墓冢内的设备极为侈靡。据资料显示,当时修建陵墓的人数多达70余万人。秦始皇的棺材是用纯铜制作而成,里面堆满了奇珍异宝,而且在棺材上设置了弓弩机关,凡有靠近者,弓箭都会自动射之。当时的陵墓内挖了许多水渠,皆用水银灌满,谓之百川江河。陵内灯烛全用人鱼膏做成,日夜照明,经久不灭。可见墓冢内部的设施是多么的豪华奢侈,它完全是帝王的地下人间。秦始皇下葬时,秦二世还下令将1万多名宫女活活驱入墓穴作了殉葬品。由于制造机关的工匠对冢内的情况非常了解,容易泄密。于是,在陵墓修成之时,放下第二道吊门之后,秦二世便下令放下第一道吊门。可怜的工匠全被困在墓内,没有一个跑出来,最后全都惨死在里面。    
    据说,秦末时项羽率军攻入秦都后,将陵墓打开,命令30万大军日夜不停地把里面的东西送出来,竟整整用了30日。后来,一些盗贼乘机把棺椁取出,化铸成铜,最后牧羊人一把火把整个宫殿烧为灰烬。数十万人多年的劳动成果就这样被彻底毁掉了。    
    秦始皇陵虽然被秦末农民起义军焚烧殆尽,但是,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了20世纪的时候,一个举世罕见的兵马俑从葬坑在秦始皇陵之东被意外地发现了。这个史书失载的奇迹很快轰动了国内外。它的宏伟与精巧让世人惊叹不已,同时也为它赢得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称。从整个兵马俑的排兵布阵和军事装备来看,很显然,它的任务是保护地下的秦始皇陵不受侵犯。不过,有意思的是,兵马俑保护的陵园,在建成后不久就被破坏殆尽,而兵马俑本身却历经千年而没有遭到损坏,从而使人们能够有机会瞻仰到这震惊世界的伟大奇迹。    
    


第四部分:秦朝“军队”秦始皇兵马俑探索兵马俑坑

    秦始皇兵马俑共分布在3个坑里,每个坑都是独立的一组建筑。这些建筑都是通过在地下挖坑的形式修建而成。俑坑的跨度相当大,其中一号坑的跨度达60多米,长约200多米。就古代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而言,当时的人们尚且不能解决无柱的大跨度房架结构,更别说修建跨度如此大的地下建筑,况且还要按军事序列排放数以千计的同真人真马等高的陶俑群。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呢?原来,聪明的古人想出了一个挖坑架木、坑道置俑的好办法。我们先从一号坑说起。    
    一号坑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一个东西长210米、南北宽62米的大坑,然后在地坪上修筑了10道土隔墙。筑好隔墙后,用质地坚硬、大小不一的秦代青砖铺平地面。所有的俑马都安插在砖铺地上。隔墙两侧的地面之下,有四方长木条做的木,木上竖有立柱,立柱之间间隔1。5米左右。立柱上面架梁,梁上平铺着棚木。棚木一根根紧挨着,其上又铺了一层芦席。然后,在芦席上铺盖了一层厚约20厘米~30厘米的胶泥,胶泥由细砂和石灰搅拌而成,质地非常坚硬。胶泥上是一层厚约1。5米~2米的封土。至此,这个坑的建筑便完成了。    
    为了便于运送陶俑,在坑的周围各挖了5个门道,地面修筑完之后,从门道里把陶俑推进去,按照设计者的要求,将俑一个一个地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俑运进坑后,才铺上棚木,然后盖土,并且把门道用木头堵上,这样,整个工程就基本上结束了。    
    3个兵马俑坑的兵种组合及其大小、形状各不相同。    
    一号坑为步兵、车兵混合编组,坑四周是回廊,东西两端是守卫军队,南北两侧则排阵设防,中间9个过洞里,每个过洞4列纵队组合,兵车相间,构成主体。整个坑内车马辚辚,浩浩荡荡,显示出了一幅气势磅礴、待命征战的宏伟场面。    
    东西长廊及南北边廊的廊道互相交错、彼此连通。东长廊并排着3列横队的弩兵俑,这些兵俑都身穿战袍,腿扎裹腿,手里拿着弓,背后有箭囊。第一列横队的中间及左右两端各有一铠甲武士俑,为东廊卫队的指挥者。弩兵则主要以强弓压制对方,并不进击,所以都没有穿铠甲。西长廊有一列横列,面向西。南北边廊各有两列武士俑,南廊为铠甲俑,北廊为战袍俑。    
    紧接东长廊之后是9个过洞,每个过洞并列着4排武士俑,这些武士俑有的身穿战袍,有的披着铠甲,他们中间则停放着战车。每辆战车后面,有驭手1名,车士2名。坑内步兵、战车相间。南边廊、北边廊及主洞内的步兵、战车相互间隔,共组成了38路纵队。这是此方阵的主体部队,全部面向东方。    
    二号坑在一号坑东端北侧20米的地方,总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为步兵、车兵、骑兵混合编组。该坑平面布局较为复杂,分东、西两区。    
    东区即“曲天”之首。东西长26。6米,南北宽38米,面积约1050平方米。东西两端各有一南北向长廊,中间是东西向过洞6条,洞、廊相通。全区陶俑分为跪射武士俑和步兵武士俑,这些武士俑均面向东方。从地面上尚留存弓、箭的遗迹,以及铜镞等文物来看,这组秦俑是步兵中的弓箭手,他们的不同姿势,表明正在进行射箭练习。    
    西区共有14条过洞,其兵种主要是车兵和骑兵。根据坑形及兵种的不同可分为3个单元,其中二、三单元与东区相连。    
    第一单元,位于西区南部,东西长52米,南北宽49米,面积约2548平方米。东西两侧分别有一南北向长廊,地面平整但没有铺砖。廊、洞间用立木堵隔,廊内设有陶俑。中间有8条过洞,均有驷马战车8乘。每乘有御手1名,车士2名。    
    第二单元,位于西区中部,东西均长约67米,南北宽16米,面积约1072平方米。这个单元有3条过洞,东端有南北向的夯土墙,墙上开门,使过洞与东区西长廊相通。西部为长方形,西边有一长廊,长廊与过洞间用立木封堵。此单元排列步、车、骑3个兵种。    
    第三单元,位于西区北部。东西长50米,南北宽20米,面积约1100平方米。东端与东区相连,西端有一长廊,廊内无俑。该区有3个过洞,过洞内兵种组合相同,战车均为2乘。    
    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25米处,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21。4米,深5米左右,面积约520平方米。    
    该坑分为三部分:    
    坑的南部,整体呈“土”字形,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南部的东端,呈长方形,长7。65米,宽3。20米,共有8件铠甲武士俑,东西两边各4件,面各东西,相向排列。    
    第二单元,紧挨在一单元的西侧。长4米,宽3。7米,近似方形,该单元南北两侧各有3件铠甲武士俑,面各南北,相向排列。    
    第三单元位于二单元的西侧。长5。8米,宽3。2米,呈南北向长方形。该部分共有铠甲武士俑24件,南北各占一半,相向排列。    
    第四单元位于该单元的最西端。长3。7米,宽1。6米,呈东西向长方形,有4件铠甲武士俑,南北各2件,面各南北,相向排列。    
    坑的中部,南北分别与南部一单元和北部一单元相连,呈长方形,长5。8米,宽3。9米。坑内有一辆绘满彩图的战车,车后有4件陶俑。正中两件,前为铠甲武士俑,后为武官俑。    
    坑的北部呈“丁”字形,共分为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在东,呈长方形,南北长6。3米,东北宽2。4米,南端紧靠着中部。此单元内没有陶俑。    
    第二单元在西,也呈长方形,东西长8米,南北宽4米,坑内有南北两列铠甲武士俑,每列11件。两列东端头一俑面向东,其余的陶俑侧面各南北,相向排列。    
    与一、二号坑相比,三号坑不仅面积较小,而且其陶俑数量也较少,共有68件,但它的地位却十分重要,是秦俑坑的统帅部,即古时所称的军幕。武士们相对站立,机警地保卫着统帅部的安全。奇怪的是,在军幕中却没有发现统帅。古代调兵遣将以虎符为信物,虎符分左右两半,皇帝持右半,统帅持左半,国家发兵时,皇帝把右半虎符授予所任命的将帅,左、右虎符相合方能发兵。三号坑的这种设计,说明统帅还未任命,虎符还保留在秦始皇手中。    
    作为秦陵整个布局的一部分,规模庞大的兵马俑其实相当于今天的仪仗队,它象征着秦始皇的护墓部队,虽然不同于当年的秦军的真实部队,但也反映了当年气势浩大的秦军统一全国时的雄壮规模。    
    以大量兵马俑作陪葬,秦朝可以说是开了这方面的先河。秦以前是没有这种先例的,而秦以后,则似乎形成了一种风气。从考古发掘来看,现在已经发现多处秦代以后用大量兵马俑作陪葬的古墓。如在陕西咸阳杨家湾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