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考古的故事(中国卷) >

第3节

考古的故事(中国卷)-第3节

小说: 考古的故事(中国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4米,由树座、主干和3层树枝组成,体态挺拔,装饰十分精美。树下底盘为圆环形,上有一个描绘着云气状花纹的山形树座。高大的树干一共有3层,一层向外伸出3根枝条,每一根枝条上都站立着一只鸟,枝端挂着一颗桃形的果实,十分精巧。除此之外,更让人称奇的是,在树座下面背朝着树干跪着3个人像,他们的表情十分威严庄重,愈发使神树显得神圣无比。这棵神树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一株,据推测,后世兴起的“摇钱树”可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两座器物坑中除了青铜人像和铜树外,还有玉石器和青铜礼器也是颇为重要的。出土的玉器,其中一部分像斤、斧、凿、刀、锄、舌形器、椭圆形穿孔附饰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很明显是当地人制造的、蜀人本来就有的玉器;而另一部分像玉璋、玉琮、玉戈、玉瑗等,它们的制造则体现出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三星堆遗址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它的社会影响和学术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英国《独立报》曾以《中国青铜像无与伦比》为题发表文章,称三星堆青铜像是“古代最杰出的艺术制品”,而这次大量的青铜文物的出土,也将使人们对中国金属制造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早期蜀王国文明的无穷魅力。从对三星堆遗址的研究来看,商的势力和商文化的影响确已达到了成都平原。虽然过去专家们在研究殷墟卜辞时也曾发现有“征蜀”、“伐蜀”、“至蜀”的记载,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人们怀疑商王朝根本无力攻入像四川这样的遥远之地,所以这些记载以前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至于商文化是如何从遥远的中原地区传入四川的,专家们提出种种推测,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经过考察三星堆出土的若干青铜器,认为商文化可能是在向南推进的过程中,经由淮河流域,穿过洞庭湖,沿着长江流域逐步发展到四川地区的。    
    历史渐渐离我们远去,惟有在这些遗迹和遗物中,我们才能探寻到过去的讯息。当然,我们从中所感受到的只是一个早期蜀王国灿烂文明的物质表现,至于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神秘的青铜艺术则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品味、去欣赏。    
    


第二部分:重大发现甲骨文与殷墟假龙骨 小屯村人的意外发现

    在19世纪末的一天,河南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的一位农民耕作之时,偶然从地下挖掘出数片龟甲和兽骨。他拿起来看时,发现上面刻有文字,但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一地带的农民农耕之时,常常能发掘出铜器、古钱、古镜等物,并转卖获利。此人发现甲骨后,以为自己这次又能得些意外之财,便继续挖掘,结果发现很多甲骨,于是,他把这些甲骨拿回家中,准备出售,不料却无人问津。后来,小屯村又有许多甲骨出土。许多农民就把甲骨充作龙骨和龟板卖给中药店铺,当时中药店铺有龙骨、龟板等药材,药铺又常常以古骨充当龙骨,而且古骨研磨成粉,可治刀伤,因而这些甲骨有了一些“销路”,但价格低廉,一斤仅得数钱。对贫穷的农民而言,这又是一条财路,村民便乘农闲之时四处挖掘。他们把形状大的甲骨卖给药铺,小的则填塞枯井。由于药铺收购的“甲骨”不能有文字,村民们又每每把甲骨的文字用刀刮去以后出售。他们不知道,自己愚昧无知的行为毁灭了许多无价之宝。    
    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代遗留下来的。小屯村曾经是商朝后期的国都所在地。    
    公元前16世纪前后,商汤灭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商王盘庚曾5次迁都于殷。直到商纣亡国,273年间殷一直是商代晚期的统治中心。周取代商以后,殷民迁走,殷都也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沦为一片废墟。殷都的文明也只局限在文字记载上,甚至有人认为那些记载几近传奇,不可尽信。然而一连串的偶然事件逐渐使人们否定了这种怀疑,殷都积淀的古文明在考古者的手下逐渐展现出来,而甲骨文就是人们认识殷都文明的最丰富材料。    
    甲骨文在发现之初,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很多有价值的甲骨被人“吃”掉或遗弃了。可以说,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在被世人认识并收藏之前,已经遭到了重大损失。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逐渐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外国文化侵略分子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大肆掠夺我国的历史文物,甲骨当然也难逃厄运。    
    


第二部分:重大发现甲骨文与殷墟对甲骨的发掘

    甲骨从被确认为商代遗物到被国家文物机构列为重点保护文物这一过程,竟历时数十年。甲骨的发掘工作也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大体是:早期的乱采滥挖、中期的研究性、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期发掘。    
    早在人们意识到甲骨的真正价值之前,其私自滥挖现象已很严重,不计其数的甲骨被填枯井或充作龙骨、龟板以作中药。1899年,甲骨文为世人所知后,其身价陡增,当地地主、农民、古董商等为牟取暴利聚众挖掘。    
    1904年冬,小屯村地主朱坤率先聚众在小屯村北地、洹河南岸的农田中建起了挖掘工地,大肆挖掘甲骨达数车。同村人霍文元、刘金声等人见有利可图,也聚众挖掘,双方为了争夺甲骨还发生了群体械斗。最后,安阳知县下令禁止私掘,但禁令并未维持多久,私掘现象依然严重。    
    当地人和古董商都只顾得到给他们带来利益的甲骨,而破坏了殷墟遗址的结构,使殷墟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址遭到极大的破坏,并造成大量包括甲骨在内的古代文物的散失。    
    后来,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成立之后,便派董作宾于1928年8月到安阳小屯村调查甲骨出土及保存情况。董作宾在小屯村一带多处调查走访,了解到近几年在小屯村仍有甲骨出土,便从村民手中收购了部分甲骨。经过这次调查,中央研究院认为小屯村的地下还有甲骨出土的可能,遂从1928年10月至1937年先后进行了15次考古发掘。参加发掘的主要工作人员有李济、梁思永、董作宾、郭宝钧、石璋如等。这15次发掘中,第一至第九次以小屯村为重点,得甲骨6500余片;第十至第十二次以距小屯村3千米远的洹河北岸的侯家庄为重点,挖掘了王陵墓葬,但没有甲骨出土;第十三至第十五次仍以小屯村为重点,得甲骨多达1。84万余片。其中收获最大的一次为1936年春开始的第十三次发掘,出土甲骨1。7万片,并有完整和较完整的龟腹甲200多个。    
    通过这15次科学系统的发掘,他们不但发现了很多商代晚期的遗址、墓葬,同时还获得有字甲骨2。4918万片。后来,中央研究院从中选出近1。3万片辑成《殷墟文字甲编》和《殷墟文字乙编》。这10年的殷墟发掘是以考古学作指导的,出土的甲骨等文物也收归国有,因此这是甲骨学史上的极大收获。特别是后5次发掘,对殷墟建筑基础的遗留及墓葬的排列情况都做了详细研讨,为中国考古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文化部设立文物局。从1950年春到1977年,文物局对殷墟进行了十几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发掘工作,得有字甲骨5000多片及商代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并使商代殷都的面貌整体呈献在世人面前,获得了甲骨学史上的空前收获。    
    


第二部分:重大发现甲骨文与殷墟由甲骨文引出的殷墟遗址

    小屯村农民的意外发现引来了无数的学者,经研究,他们确定了这些刻有文字的甲骨属商代王室占卜用的刻辞。继甲骨文后,大规模的发掘工作随之而来,于是,一座标志古代文明的都市遗址——殷墟遗址被发现了。    
    殷墟遗址是商代后期的王都所在地。河南安阳市西北2。5千米的小屯村是遗址的中心,洹水两岸的后岗、武官村、高楼庄、花园庄、孝民庄、侯家庄、四盘磨、大小司空村等10多个村庄都在遗址的范围内,总面积约24平方千米。    
    殷墟遗址从1928年开始共经历了15次发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发掘工作被迫停止。1949年后,殷墟的发掘继续进行,直到今天尚未间断。    
    从遗址上看,小屯村是当时的王宫所在地。到目前为止,已发掘出70多处版筑房基,其中有大型宫殿和宗庙基址,也有小型居住址,都排列有序。在房基附近还发现有700多个大小深浅不同的窖穴,这些窖穴大都用来贮藏粮食、器具、甲骨,少数则作为居穴。在小屯村也发现有墓葬,它们集中分布在宗庙基址周围,多为人祭坑。另外,在遗址的东边曾发现包括有名的妇好墓在内的属于王室贵族的中型墓。    
    王陵区分布在洹水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一带。在这里共发现13座大墓和千余座小墓、排葬坑,其中赫赫有名的商王大墓就在武官村。据推测,大墓多半是王陵,小墓和排葬坑应该是附属于大墓的陪葬墓和人祭坑。    
    古代居民遗址和墓地在其他各村也有发现,但规模都略小,在小屯村东南的苗圃北地和小屯村西北的北辛庄分别发现了规模较大的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    
    殷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早的、历时最长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之地,所获实物资料也极为丰富,其中经科学发掘所得刻字甲骨将近3万片,青铜器多达数千件,以及不计其数的玉、石、骨、角、牙、蚌、陶等各类遗物。所有这些都是研究商代历史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第二部分:重大发现甲骨文与殷墟甲骨文的文字特征

    甲骨文并不是一种处于起源阶段的简单文字,无论从文字本身的形体结构还是史料证据上,都说明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在距今约60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二三十种刻划符号,郭沫若先生和于省吾先生通过考证都认为其是汉字起源的简单文字。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字,更被认为是处于发展阶段的早期文字,而且其形体与商周文字较为接近。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在甲骨文字出现之前,中国的汉字可能已经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论及甲骨文的源头时,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有3个源头:①物件记事;②符号记事;③图画记事。    
    用符号或把原始的图画转变为符号,以达到记事的目的,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人们用它来代表某些物和事,或者说,人们把具体的物和事变换成一些抽象的符号,并借助这些符号来思维,这本身就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巨大进步。直到今天,在许多专门的科学领域,如计算机程序的设定,也是通过一套专门的符号系统来实现知识的积累与转换的。因此,人们把文字的发明作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甲骨文已经不是最初的简单符号,它是商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发达与成熟在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甲骨文集字成词,联词成句,以句子表达思想。它的每个单字在句中一般并不单独承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任务,而处于初级阶段的文字符号一般要单独表达一种或数种相关的信息。    
    从已出土的甲骨文看,其句子的构成已经具备了现今汉语的表达方式的雏形。不仅甲骨文中的词句已经具备了后来汉语表意方式的基本特征,而且甲骨文中的单字也已经具备了后来汉字的主要特征。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内的“六书”,甲骨文字也已经大体具备了这“六书”所包括的内容。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文字的构造规律,而转注、假借则是文字的使用方法。转注有形转、音转、义转的不同,假借是将已有的象形或形声字作为音符借用。在此,着重谈谈甲骨文中的“六书”。    
    1。象形:甲骨文中的一些象形文字并不纯粹具有较多的会意成分,但却能够表现出对象的主要特征。甲骨文通常以最简练的笔法表现出动物、植物、器物等的最具特征的部分。如:人字,形如侧立之人。一手一足,弓身屈膝,形象地表现出人侧立时的主要特征。    
    日字,与太阳的形象十分相近。    
    2。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加上其他表意性质的符号以表明某种事物的特征。如:立字,上为正立的人,下一横表示地。    
    3。形声:在表意符号图形旁边再加固定的表声符号,使原来的表意符号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