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天窗说靓话-第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年,人们在《动物世界》一类的节目中,看到了许多长相特丑的动物都表现出强烈的情义。那就是等于说,高级动物倘若个个寡情薄义,就是枉披了一张人皮!也许,有人会说情人节是洋节,与国人无关。依我说,这您就老土了。难道不明白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追求的是什么?共产主义就是世界大同!“世界大同”就是全世界范围内不分民族、地区、年龄、贫富统统有福共享,有难同当。
如此说来,洋人的节日也是我们的节日,洋为中用。
情人节是个可以找到情人的日子。在那天,尽可以表达潜藏内心的很久,将足以表达爱慕之心的礼物和“节日快乐,我爱你”的话语一并送给心仪的爱人。平常,很少有人具备这种示爱的勇气,毕竟,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很传统的氛围中。“泪眼相看与无语凝咽,”多含蓄,多写意,可讲究含蓄的却偏偏弄出个人口第一。还是大胆地释放一下激情,热烈地表达一下爱慕吧。
情人节那天完全能够一吐为快,获得芳心的日子就在情人节。
约会情人肯定是情人节中的主打节目。或许情人可以天天见面,但情人节里见情人,味道不一样,好比“雪上加霜”更进一层!商场的巧克力断档,花店的玫瑰脱销,玩具铺的宠物走俏……
所有能够表达爱恋的信物在情人节横冲直撞,悠然地漂进浮在所有恋人的心灵港湾。尽管我们生活在移动鼠标就可以发情书的电子时代,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寻呼台或拨通电话就能互致问候。但情人还是衷爱花前月下的约会,相爱的人牵手款款走在树影斑驳的街头,身子与身子紧紧依偎着,两只手揣在一个口袋中,攥在一起,柔美的关爱与缓缓的温情弥漫在彼此的心头。或许,情人也会围拢在烛光摇曳的桌旁,充满爱恋的眼光热热地笼罩着另一个人的脸庞和心灵。
对所有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情人节是个不可多得的“调情”机会。“机会”在现代人眼中非常重要。聪明的人是不肯让机会白白从自己身边溜走的。他们明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人会放下架子和“面子、自尊”一类的精神障碍,修补往日恋情出现的裂痕和不快,让彼此之间的误会在“对不起,请原谅”的解释声中得到缓冲甚至于化为乌有。如此说来,情人节好比粘合剂。
情人节更是润滑油。现代人一天到晚都要紧跟形势,更新知识,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一点不敢懈怠。微软公司的副总裁,可谓是位高权重的风云人物,其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极其优越,遗憾的是35岁就离开人世。英年早逝的根本原因是挨了死累!如果这世界能够多一些类似“情人节”的节假日,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有机会放松一把,悲剧不会这么早上演。
千万不要说情人节是年轻人的节日。心中有爱的人生命之花不会枯萎。我要在情人节那天搭车,给老妻送一束花,然后写上一句话:“别看咱人到中年,但心中仍有玫瑰!”
白领没劲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够进入中产阶级里的“白领阶层?”
这几年来,“白领”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视听之中,一时间“白领”成了一道香喷喷的热菜,如果再加上“丽人,”则又演绎成另外一道诱人的风景,足以令那个圈子之外的所有女孩子们伸长脖子、瞪大眼睛地羡慕。而且“白领丽人”们的穿着打扮也可以成为一种仿效——“白领风范。”但究竟什么是“白领”却众说纷纭,很多媒体还展开专题争论。
在欧美发达国家,白领阶层等同于具有中高等收入的中产阶层,他们一般从事非体力劳动。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真正的中产阶级尚未形成。于是,一些年龄轻、学历高、收入可以,从事金融、保险、证券、计算机、房地产、广告、报刊书籍,以及在外资或合资的打工仔们便成了当下的白领阶层,并且眼瞧着如日中天、炙手可热,地位一路飙升。
外边的舆论说给外国人打工的一般来说都是白领。听说在外企上班的都感到那份工作太揪心,谋取一个职位比较艰难。比方做秘书的除了必需的专业技能和外语听说读写的速度,体检就要进行四次,从头到脚查遍了,验血抽走好几管子。
外国老板还是很会算计的,一个外方顾员的工资是中方顾员的2~3倍,还要提供住宿和年假。但他们一方面使用便宜的劳动力,一方面却骄傲自大。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走过了那么多年默梦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管理体系,中国人的学历再高,但生长环境提供给人们的还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适应外方的思路就比较困难。
我早就听说过社会上把给外国人打工的中国人叫“伪军”,挺有意思的民间文学。其实,什么军都无所谓,干什么也是为人民服务,只要钞票硬刮刮就行。“国军”倒是正规,可惜效益不大好。
尽管我早就知道香港的稿费比内地高,但一位朋友说出的千字价位还是令我大吃一惊。如果我和他都算是白领,但我的稿酬却挣不到人家一个零头,如此说来,我这个白领有什么劲?
我个人感觉咱们的白领徒有虚名。再比方说,西方国家的银行高级职员绝对属于白领。那是一群足以让年轻人效仿、并且有可能当做一种目标来争取实现的阶层。但我们不是,理由有两条:一是虽说我们非常清楚自己本身就面临着一种挑战,因为工作内容决定了从业者的高效率和高素质,每时每刻都要不断努力学习,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是与世无争,平淡平和,个人在努力学习的时候必须迈过一道观念障碍;二是发达国家的白领阶层的确可以演绎出一套有别于其他阶层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行,充其量利用节假日去健健身。一个阶层的产生是需要一种合适的土壤,我劝那些貌似前卫和西化的人别标榜自己。
实际上,不一定要什么说法。有些人特别爱给别人和自己弄个名份,过去有很多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称呼,现在又弄开了“白领、粉领、蓝领”什么的。过去以政治界定,现在以经济划框框,说到底就是有些人的心态不成熟,好像总得给自己的名份找个位置才稳妥才踏实。有些人在名片上印满了各种头衔,累不累呀?
我估计自己应该在“白领”之内,因为从收入上我属于中等偏上,当然无法跟发达国家白领们的年收入比。另外我也是非体力劳动者。按这两项标准衡量我是白领。其实,我觉得自己和实际情况中的白领们在整体上差一大块,而这种差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我一个人努力就可以改变。有时候,我反而认为无论是什么阶层的也好,白领蓝领的也罢,关键问题要有一份干起来顺手的工作,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就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现在,我几乎没有一点闲暇时间,可我看人家发达国家的白领阶层是有闲暇时间的。和人家相比,我在工作上和他们一样全身心投入,但我没有他们的休闲方式,缺了很重要的一块。我个人认为一个概念不能割裂开,“白领”是一个阶层,应该有着比较完整和相对规范的内涵,就跟太太和妇女不是一个概念一样,不能混淆。
把我归入那类都无所谓,做不做白领有什么意思,关键问题得干活,不干活没饭吃。青年报的记者采访我说是“SOHO”一族,是更“白领”人群。我倒是在好多媒体见到过那个称呼,但我还是那句老话,别给自己安装“名份”,最重要也最实际的事情是工作。管我叫“白领”、叫“金领”都没什么实际意义。
关注细节
走在街上,人们的视线里除了火柴盒一般呆在那儿的规矩楼房外,恐怕就是楼顶上戴个帽子的仿古建筑了。很多人回到家中,脚下触摸的是通体砖或大理石,背后依靠的是木墙裙,整个人似乎再一次被饭店式格局紧紧围裹……
我在公交车上听到一个小女孩稚气的问话:“妈妈,怎么好多大姐姐都穿一样的衣服?”或许,成年人已经被千篇一律折磨得神经麻木,但孩子的眼里可不揉沙子。
实际上,人们的内心深处对无处不在的千篇一律不仅抱有极大的抵触情绪,而且是厌倦、厌恶、厌烦。要知道,很多家庭在装修之前、很多人在买衣购物之前绝对不想千篇一律,可装完一看,我的天!怎么跟邻居家简直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如此说来,难道吃喝穿着、装修盖房等等事情里面莫非还有什么不易察觉的统一陷阱?人们会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陷落其中,而忽视或忘记本该属于自己的个性细节。
其实,随波逐流的观念在不自觉之间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时尚之所以形成,从根本上体现了绝大多数人性格中的随波逐流。时尚潮流的兴起固然有着某个时期的社会根源和审美观念,但在更大程度上包含着社会意识中存在普遍的浮夸风气和肤浅引起的广泛盲目。虽然跟踪从一方面能够给予人们不落伍没掉队的心理享受,可另一方面也剥夺走起码的清醒和对生活本身的个性感受。“楚王好细腰,”曾经引发起一场空前的“挨饿”时尚。历史是不可分的,我们的先人就有追风的毛病。
图解女性风采的手段成千上万,点缀生活面貌的方法不是一种,扮酷做靓不一定都得红发黑唇,千篇一律让人们感到自己活得都挺糙挺乏味。
真实的时尚应该充满个性的精致和精细。细节是区别的最好手段和符号。
第三辑第6节 漫话住房
我绝对属于那种勤恳做事但运气不佳的那路人。也不是混得特惨,毕竟受过一些教育,又知道要强上进。但住得上住不上楼房却和是否要强上进没有本质的关系。虽说有无住房的因素很多,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你是否在一个可以分到住房的单位里工作?如果单位分房的希望渺茫,个人干脆甭想。以此一下子就可以找到很多人为什么削尖了脑瓜儿往机关里钻的答案。在一个“官本位”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后,机关的好处不言自明。
40多岁的人,连套房子都混不上,是不是惨点儿?人毕竟生活在一种关系中,谁都有亲朋好友。平常说别的,我还可以掺合一把,惟独一提房子,就特惭愧。人家一问住什么地方?我简直是无地自容。
我从事的这种职业,经常出去采访,接触的人多,听的也就多,最近听到最多的话题就是:“买没买房子?”有时候,听了别人讲述的住房情况之后真是感叹!
有一位,从外地调进北京工作,正式报到那天,就拿到一套位于二环路黄金地带的三居室新楼房钥匙。几年间,他和爱人有了三套房子,在原工作的城市还有两套房子。他直言特别希望单位卖房,更希望开放二级市场,他说那几套房子得值多少钱呀!
还有一位是做秘书的。有一次,他问单位负责人何时将本单位的房子卖给职工。单位负责人的答复是不用着急。秘书心里明白,单位负责人住着单位分给他的两套住房,另外还有上级公司给的一套。如果这三套房子要让他掏腰包,一是他没有那么多钱,二是他有钱也不乐意花费在买房上。他只要不卖,谁也甭想买。当然,秘书也不愿意自己掏钱买,谁跟白住有够呀!
举这两个例子是说房改为什么难改?为什么速度慢?笔者为什么心里不是滋味?
俗话说:人比人得死!咱也不想比,只求有个立锥之地。但就这简单的想法也让人犯难,大凡像吾等平头百姓改变住房条件的惟一就是拆迁,如果搭不上拆迁之船,改变居住条件的希望极小。绝对公平是不存在的,但人们渴望基本公平。
其实,形成和建立个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市场是最公平的,抛开过去,从现在开始。至于价格与收入的矛盾,国家可以出台一些有效的经济措施,缩小其矛盾。据报道,北京市住宅的空置面积占总空置面积的88、5%,也就是说有上百万平方米的住宅盖好了而没有人居住。那房子肯定是国家掏钱盖的,倘若是个人掏腰包,早急了,早想办法了!
过去常说“安居乐业”,我倒以为说这这话的人肯定一脑袋享乐思想,凭什么可以没有“乐业”就想“安居”呢?我主张先乐业后安居的,先干活,后吃饭,饿上几顿没关系。当然,老饿也不行,总得让干活的人看见一点曙光。有人会说我没本事在这瞎哼哼,没人听你那一套,该有的就是有,该没有的急死也白搭。
我坚信面包会有的,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