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第4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点之二:许多中小学生对黄色书籍的危害有着错误的认识,阅读黄色书籍几乎成了一些孩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河北省涿州市的一位姓王的母亲说,有一次她发现正上高中的儿子在看黄色书籍,非常生气,就狠狠批评了他。可孩子却解释说,看看黄色小册子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没什么不好。
特点之三:许多老师和学生家长对孩子平时看书的内容并不知情,一些带有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书籍没有引起学校和家庭的警觉。陕西省的小学教师孙松柏说,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假期几乎成了一块教育真空。在这期间孩子们很容易受到黄色书籍等不良文化的冲击。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渲染色情暴力的书籍之所以在中小学生中流行,主要是因为学校对学生青春期生理知识的教育十分匮乏。
甘肃省兰州市西部律师事务所律师陈瑞分析说,渲染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书籍就像一种精神鸦片。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发现,部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与不良书籍、不良文化的诱导有着直接的关系。他说,我国的相关法律虽然严格禁止向青少年租售渲染色情暴力内容的书籍或其他制品,也规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难处,显得惩罚力度不够。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劳凯生认为,渲染色情、暴力、恐怖等内容的不良书籍向中小学校园渗透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应当引起重视并从根本上解决。
近年来,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条件。然而,由于利益的
驱使,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瞄准了中小学生。他们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制售一些不良书籍和黄色制品。他们在疯狂地攫取孩子们手中金钱的同时,也误导着孩子们的未来人生、戕害着他们的未来。有关执法部门、学校、老师、家长都应该关注黄毒侵袭校园的现象,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十八章 黄毒侵蚀中小学校园2。黄毒侵袭校园的反思
文/张军
色情制品在孩子中间泛滥引起众多家长的愤怒。如今,黄色“口袋书”、色情文具经常会出没在中小学生的书包里。记者在兰州中小学校园内触目惊心的调查采访只是冰山一角。在全国,几乎所有城市的街头巷尾、校园附近,都能发现“口袋书”的踪迹。一种不良读物的泛滥竟能引起共青团中央、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中央综治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公安部、文化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国开展专项整治,净化校园环境,其危害程度可见一斑。毫无疑问,可观的利益使不法书商源源不断地向市场输送着这些被视为文化垃圾的东西,北京近18个月收缴了81万册,兰州市2001年也销毁了20多万本。
收缴的数量惊人,并没有从根源上阻止“口袋书”的泛滥。文化稽查的执法人员所能直接查控的只是这类书籍销售的终端,对其源头的追查限于人力物力,难度极大。一位执法人员说:“‘口袋书’已经形成组织化的地下网络,技术手段越来越高明,编、印、发行跨省行动,一查就转移,打击的力度越大,对方就越隐蔽。”一个知情者说,这个“行当”里都有相对固定的圈子和经营手段:批发收钱的地方和提书的地点绝不会相同,零售进书要经过熟人担保,陌生人绝对进不了他们的圈子。即使是在提货时人赃俱获,你也奈何他不得,他每次交货的量很小,几十本,公安部门无法立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总能找到其深层而复杂的原因。除了利益驱动的不法书商,黄色制品在中小学生中间的泛滥也暴露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空隙。对于孩子们说,这些来自成人社会的东西正可以满足他们从正规渠道所得不到的对性的好奇和探索。
遮遮掩掩的青少年性教育正是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长期存在的一块软肋。据统计,我国现有10~20岁的青少年3亿多人,而许多学校和家长仍旧寄希望于学生对性知识能“无师自通”。
到2002年8月为止,我国尚没有为孩子们的青春期性教育制定正规的教学大纲。记者在采访中,也有一些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黄色书籍、黄色制品对青少年的普及
性知识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这一渠道难以控制和把握,有着很大负作用和危险性,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它常常是青少年获取更多性知识的惟一渠道。
一直以来,学校里开展的相关性教育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惟一讲授相关知识的《生理卫生》,也只是简单地介绍生理发育知识,没有涉及对于青春期成长中的孩子至关重要的性心理、性道德和性审美等方面的内容。一份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主要的性知识,来自学校老师的只有3%,来自父母的只有4%。
在我国,青少年甚至是很大一部分青年对性知识的匮乏令人惊异。今年9月,南京市青少年性教育网站开通以来,访问率超过46万人次。由于网上提问都是采用匿名方式,所以专家信箱非常火爆,提出的一些问题确实是大家平时难以启齿的敏感问题,比如说害怕患上性病、喜欢上黄色网站等等。本来青少年性教育网站主要是针对小学5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但开通1个月以来发现,上网者中居然以大学生为主。专家信箱中有八成左右的问题都是大学生提出来的。对于当前在绝大部分学校里进行的性教育,除了在生理卫生课上讲授浅显的知识外,更多倚重于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这样性教育不但被动,学生不愿说就无从抓起,另一方面心理老师较多从心理上疏导,并未从根本上解除学生对生理上的困惑。还有学校防止学生交往“出轨”的办法就是“抓学生早恋”。有专家指出,过于强调道德意义的教育方法易使学生产生两种态度:一是从道德上对性否定,走回上一代人青春教育悲剧的老路;二是使学生走向逆反,发出偏激和极端的行为。而要改变这一切,需要我们成人社会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具温情、更多关怀的环境。
第十八章 黄毒侵蚀中小学校园3。标本兼治遏制黄毒
文/潘多拉
连母鸡都知道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何况一个人、一个社会?听
了《新闻纵横》节目关于甘肃省兰州市大量带有色情、暴力内容的书籍和卡通贴片侵袭中小学校园的报道后,相信每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会忧心忡忡。
有人说,现在的家长格外关心、疼爱孩子,主要是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以前孩子多,家长顾不过来,“每天晚上只点个数”,是不可能有今天的孩子这样的福气的。我觉得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在有的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孩子一生一打,也没听说谁家生一个扔一个。孩子毕竟不是日常用品,不应该被认为在“过剩经济”年代和“短缺经济”年代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我们今天对孩子的存在和成长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应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社会整体文明水平的提高。
当今社会正处于全方位、大幅度的转型时期,
一些地方的社会管理和调控手段相对滞后,给惟利是图的不法奸商留下了可乘之机。他们大肆制售各种充斥着色情、暴力内容的文化用品和日用品,把主要目标锁定在那些心智尚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身上。孩子们稍有不慎,就很可能成为无孔不入的色情、暴力用品的俘虏,人格受到侮辱,身心受到摧残。保护今天的孩子,就是保护明天的希望;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纯净的成长环境,就是给明天建起一道坚固的屏障。为了让孩子们免于黄毒的侵害,为了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空间中建立起对自我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培养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我们付出再多的努力和牺牲可以说都毫不足惜。
一些录像厅放黄色录像,未成年人深受其害;一些游戏厅的游戏渲染暴力,经营者还有纵容未成年人赌博的嫌疑;一些网吧为未成年人提供色情网站,引诱他们通宵上网……有关部门先后对这些毒害未成年人的录像厅、游戏厅、网吧进行打击、整顿。现在不法奸商又推出口袋书、卡通贴片、裸女圆珠笔等黄色、暴力制品,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途径诱惑未成年人上钩。可以预计,即便工商、公安、文化等部门联合执法,对制售口袋书、卡通贴片、裸女圆珠笔的奸商狠狠打击,但只要存在暴利空间,哪怕只有1毫米的空隙,就一定会有胆大妄为的奸商伺机而动,或故伎重演,或改头换面,继续从事向未成年人贩卖黄色、暴力用品的罪恶勾当。所以,除了坚持不懈地打击奸商的不法行为,即在“堵”的环节上严格执法绝不放松,我们还需要在“疏”的环节上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加强对青少年的性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性卫生观念,使他们的性心理成长与性生理发育保持同步,避免由于对性的无知或一知半解而发生种种过失与罪乱。《新闻纵横》节目记者在兰州采访时,有些中小学生认为,“口袋书”中的性描写和黄色插图“很新鲜很刺激”,还可以教给他们某些知识,故事情节也吸引人,“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在成人看来,这些学生的认识有偏差,令人担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表明在一些中小学生那里,性好奇、性困惑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就此给予科学的解答与应对,不法奸商的黄色制品就会乘虚而入大行其道。
在性教育问题上,我特别赞同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提出的“
阳光法教育”,即公开地、美好地进行性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向对性讳莫如深,除了传统文化中充斥着浓厚的内向与内敛的色彩,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还在于,家长和学校都有一种担心:孩子年龄还小,不能让他们知道得太多,否则只会诱使他们去尝试、去冒险。可以认为,家长和学校的担心“也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他们却忽视了问题的另一方面:从心理学的常识看,让孩子知道得太少,同样也可能“诱使”他们去尝试和冒险。更关键的是,孩子们从科学的渠道获得的性知识越少,给口袋书、卡通贴片、裸女圆珠笔等黄色制品留下的空间就越大,不法奸商的制黄生意也就会越做越大;而且孩子们学习到的科学的性知识越少,抵御风险和抗击伤害的能力也越弱,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反而越大。孔子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意为:让没有经过训练的民众上前线打仗,是抛弃他们,是让他们去白白送死),不是积极主动地教给孩子自我认识和自我把握的本领,而是对他在“性待业期”(从性成熟到结婚)的困惑和焦虑不闻不问,无异于“以不教民战”,孩子很可能就这样被耽误、被抛弃了。
卑劣无耻的奸商正在和我们争夺青少年,我们说什么也不能输掉这场艰巨的较量。
第十九章 探秘“金三角”1。探秘“金三角”(一)
文/杨博、杨春阳
2001年,我国各级禁毒部门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1。03万起,抓获毒品犯罪
嫌疑人7。33万名,缴获海洛因13。2吨,鸦片2。82吨,冰毒4。82吨,大麻0。75吨,摇头丸207万粒和各种易制毒化学品208。2吨。
我国缴获的海洛因绝大部分是由“金三角”生产和流入的。其中仅云南省缴获量就超过8吨。——摘自《2001年中国禁毒报告》
戒毒所的口号声
记者“金三角”之行的第一站是东南亚最大的戒毒所——昆明市强制戒毒所,从1989年建立至今,这里已经收治过近5万名吸毒者。
戒毒所在戒毒所,我们恰好遇上一些戒毒人员正在接受亲属的探视。
去年12月份来接受强制戒毒的刘女士,原来开出租车,有6年吸毒历史。她告诉记者:6年来,为了购买毒品海洛因,她卖掉了自己的两套住房,最后还把出租车也卖了出去。因为吸毒,丈夫和她离婚,和16岁的女儿一起离开了她。
据戒毒所干警介绍,18~30岁的年轻人占吸毒者数量的75%左右,现该所收治的2500名吸毒者中,最小的才11岁。
尽管昆明强制戒毒所的戒除毒瘾的成功率在全世界名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