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7-文字不是东西-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恐惧感。看来把该看而未看的书视做欠债未偿的心理相当普遍,只是应对的方法各有不同。对于该看而未看的问题,最方便的借口自然是没时间。可是人的一生,总有一些时间是属于自己的。到你真的可以腾出时间来看书了(譬如说退休后吧),你会不会迫不及待地从书架上取下那尘封多年、一直对你横眉冷眼的《尤利西斯》(Ulysses)来翻看?郑树森教授年初寄给我乔纳森·亚德雷(Jonathan
Yardley)的一文,题目别致,为There
Are
Many
Great
Books,But(Shhh!)Few
Read
Them,说的是皇皇巨著多如星斗,读者寥寥无几的实例。书看不完,怎么办?第一辑写作这回事
亚德雷的伯祖(greatuncle)约翰·伍尔西(John
Woolsey),是美国联邦法官,1933年力排众议,以文学观点衡量《尤利西斯》的价值,宣判此书的内容并非“诲淫诲盗”,而为美国文学史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页。
作为这位勇于维护宪法、保障作家言论自由的大法官的后人,亚德雷得意极了。可是,以祖先骄人事迹为荣是一回事,乔伊斯的这本著作是否能让人念得下去,又是另一回事。在这一方面,亚德雷觉得“愧对先人”,因为,引他自己的话说:“这本讨厌的书我就是啃不下去(I
simply
can
not
read
the
damned
book)。”
这种“失落”的感觉,一定不好受,难怪他后来在互联网上看到同行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写的一篇报道,不禁喜出望外。
原来史密斯以“小说越难啃名气越大”这个假定,向英国时下很多当红的作家提问,哪些小说令他们“想到就怕”,哪些虽然“害怕”,但终于还是发狠啃完,并为此他们觉得“高人一等”。答案出奇得老实,赤裸裸得可谓坦诚相见。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和威廉·博伊德(William
Boyd)
两人都没有看过《战争与和平》。“在你的生命中,”威廉·博伊德说,“有些书是瞪着眼看你一辈子的。就我而言,《战争与和平》是其中之一。”19世纪的一些经典小说,卷帙浩繁,不易终卷。看不完,怎么办?维尔顿(Fay
Weldon)说得干脆:“跳着看就是。”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的话比较人情练达:“我认为看书没有理由受苦受难。一部读来吃力的作品,如果看着过瘾,那就罢了。可千万别为了尽本分而勉强看下去。”亚德雷在中学时初识《芬尼根的守灵夜》(Finegans
Wake),这是乔伊斯的另一本小说。他记得书被寄到家时,曾捧之诵之经日,还是不知所云。这不该与“年少无知”有关,因为据资深作家布拉德利(Malcolm
Bradbury)的招供,此书他看了多次,还是I
dont
feel
Ive
made
much
sense
of
it,还是“不得要领”。既然读来吃力,又不过瘾,亚德雷最后就死了心。你退休后整理书架,面对那些讨债的眼睛,不妨拿出朱利安·巴恩斯的标准作定夺,看不下去的就送人或捐赠给图书馆好了。做人已够苦,何必还被书折磨?
第一辑 写作这回事 二新狂人日记
旧时文人,对书信和日记这两种体裁颇有偏爱。写信也好,写日记也好,都是吐露心声,旨在传情,信手拈来,不必计较章法。二者相比,日记体当然更百无禁忌。鲁迅笔下的“狂人”,直把华夏文明与“吃人礼教”划了等号。如此离经叛道的“隐私”,也只合以日记形式出之。丁玲笔下的莎菲女士一反吾国旧时闺中怀春少女应有的矜持,自遇南洋俊少凌吉士后,居然寝食难安。此中情,哎呀,向谁诉?只凭日记遣相思,思君君未知。书信体也是诉衷情的一种方便形式,但信既然是给人家看的,表达的语言总得约定俗成,不然对方看不懂。写日记就不同了,一来在精神上可以放浪形骸,二来在文字上可以随心所欲,自创新词,只要自己看得懂就成了。譬如要记某人厨艺高强,所炮制之椒丝腐乳田鸡腿,为城中一绝,大可简而化之:“某某日,诗人赐饭,亲手做羹汤,赏我以椒丝腐乳田鸡腿,哎呀,滋味真是undingable。”新狂人日记第一辑写作这回事用书信体写得出色的文字,端的是掷地有声。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古文不能得心应手,要写书信体散文,或可随冰心女士:亲爱的小朋友们,我小时曾为一头折足的蟋蟀流泪,为一只受伤的黄雀呜咽;我小时明白一切生命,在造物者眼中是一般大小的;我小时未曾做过不仁爱的事情,但我如今堕落了。冰心女士为何自叹“堕落”?原来她曾经看到一只老鼠遇险,却狠得下心见死不救,有失“恩及禽兽”的博爱精神。言为心声,她这种笔端常含泪珠的文体,吾等俗物,每饭不忘东坡肉,怎敢造次?说来说去,只有日记体的空间才能尽诉心中情。文言、白话、方言、洋泾浜、创意新词、东洋の风,均可一炉共冶。公元2001年之某日:天阴。日来天气阴冷如晚娘面,真不好受。午饭遇“包打听”于知味轩。一见面他劈头就问:“教知会月内将举行‘得把口学科功能听证会’。汝有所闻否?”
问起缘由,始知教知会诸公觉得吾辈文史哲老师,书空咄咄,只得把口,对社会难见实质贡献,才动了听证念头,要我们从实招来。听“包打听”说,大气候恶劣,我辈不耕而食,除非马上自我增值,否则职位将外判外劳,younger,cheaper,and
may
be
even
better(更年轻,更廉价,甚至更好)。
如何外判?怎么增值?学写挥春乎?问“包打听”作何打算。答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听天由命吧。”我们相对黯然。端的是“杀人无力求人懒,百无一用是书生”。课后回家,入门前遇邻室宾妹阿马纳(Amana),她面露凶光,喃喃自语道:“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汝可取而代之也。问你怕未!”
第一辑 写作这回事 二虚拟文本
我没当过中小学老师,因此本文所涉及的“老师经验”,只限于大学。依我看,在香港当老师的,难逃在学生主办的公开场合被点名发言的命运。别的老师感觉如何,我不知道,但自己确是诚惶诚恐。
在商业社会中,大多数行业的应用文范本,坊间都一应俱全。情书范本,更不可胜数。独缺的就是在谢师宴这种热闹场合,冷不防被学生请到台前讲话时教我们如何启齿的这类“宝书”。
平日我们教学生写文章,不厌其烦地叮嘱他们要有新意、不要人云亦云。今朝上了“试场”,你会发觉,除非“炒冷饭”重复自己或拾人牙慧,否则真的有口难言。
同学毕业了,离情依依。此情此景,能有什么“新意”?你诚心诚意地希望他们离开母校后,经常跟老师保持联络。你也许会忍不住,把别人的校训念给他们听,“for
God,for
Country,for
Yale”,用上帝、美国、耶鲁这种价值排列,以突出“母校”在人生的地位。但随后你会想到,糟糕,这不正是“人云亦云”么?虚拟文本第一辑写作这回事学生遵古风,凑钱请你吃饭,可是他们自己过后的出路,仍无着落。于是你想到,
在此艰难岁月,这些快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恐怕未来要面对不少挫折。说些什么话好呢?要因时因地制宜,祝愿他们“一帆风顺,前途似锦”,当然再好不过。但当老师的给学生的临别赠言,怎么可以这么“巧言令色”?
如果我是虚拟的《送毕业同学迈向社会大学惜别宴演讲词范本》的捉刀人,或许我会先引用孟子名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怕的是时下青年对圣人之言先天抗拒,读线装书不看注疏。更怕他们断章取义,把“劳其筋骨”看做慢跑(jogging),将“饿其体肤”视为节食(keep
fit)。
临别赠言,要言之有物,实费思量。怪不得坊间此类范本阙如。站在虚拟文本捉刀人的立场看,做老师的被征召上台讲话,如果听众是小学生,在措辞方面应该比对中学生容易处理。“各位小朋友,今天,你们盼望已久的日子终于到来了!过了暑假,你们就是中学生了,你们高兴不高兴?”
台下说不定会哄然一声说“高兴”!于是老师继续说:“好的!好的!但是各位小朋友,你们应该知道,你们虽然做了中学生,仍是个小孩子,因此,你们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知不知道?放学回家,不要在街上闲逛,应该马上回家做功课,知不知道?”
督促学生孝顺父母、用功读书,错不了的。这类演讲词,可入范本。
说真的,在香港地区的大学里当老师而又兼任学生辅导中心主任之类职位的,一学年内被学生请去致辞的机会相当多。迎新送旧少不了你,成立同学会、新旧会长干事交职典礼也少不了你。
如此类推,好不热闹。但说些什么话呢?看来香港出版界不妨动动脑筋,重金征文,编选一本大中小学老师都适用的演讲词范本,好让他们从容面对各种要出来“抛头露面”的场合。
不由你不信,此书说不定会“纸贵香江”。
第二辑 文字岂是东西 一林行止的两个世界
林行止的作品,议论纵横,杂花生树。议论是他写报刊专栏文章的本色。20多年来他的政经短评,触及的有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可谓“百技纷呈”。王国维有言,世间事“可信者不可爱,可爱者不可信”。君子不器,唯林行止以“在野”之身,始能发谔谔之言。国事天下事,论题一夹杂人道主义或“民族大义”情结时,要作持平之论,话就不容易说得可爱了。20世纪70年代以“计划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为生产指标的美国汽车工业,被“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东洋进口货打击得落花流水。那时日,在汽车生产重镇底特律,时见开着行将“报废”产品的美国爱国公民,车子后面的bumper
stickers(缓冲器标签)上贴着Drive
American(开美国车)这类号召同胞用国货的字样。有些本田、丰田车主,晚上到酒吧作乐,打烊出门时一看,自己的宝贝车子的前窗玻璃已被砸得粉碎。可是即使“大气候”不利进忠言,敢站出来横眉冷语对千夫的,仍大有人在。记得当时在报刊上看到的读者来信中,最耸人听闻的一篇是这么拟标题的:Buying
American
is
Unpatriotic(谁买美国货,谁就不爱国)!林行止的两个世界第二辑文字岂是东西这些人吃了豹子胆?倒也不是。他们有恃无恐、敢于说“不”,因为坚信是非曲直、公道自在人心。明知美国汽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你还要继续光顾,就是帮倒忙,让他们“吃”定了你。这个类型的“爱国”行为,直同“养奸为患”。有这种长期顾客供养,做买卖的人的确可以坐以待“币”。长此下去,美国的经济不就垮了?大概是受了这种言论刺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Ford,Chrysler)的产品,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销售转机,渐渐赢得美国消费者的信心。林行止辛苦经营政经短评有20多年,在香港地区社会的知识与领导阶层中建立了骄人的公信力。
在当今的时代,一介书生想要人家把自己说的话当做一回事,除了取信于人外,别无他法。积累下来的公信力,就是影响力的基础。林行止“香江第一健笔”的美誉得来不易。他没有说过“Buying
Chinese
is
Unpatriotic”这类“离经叛道”的话,但这些年来,为了使言论信而有征,其字里行间时见逆耳之言,倒是事实。春秋之笔,亦合该如是。政治无情,经济学又离不开统计数字,林行止专攻政经,平日看书,当以此两项为当务之急。这类著作,会不会令人神往得像五柳先生那样“欣然忘食”?长日厮守,会不会“嘴里淡出鸟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