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哲学 >

第16节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16节

小说: 知道点中国哲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怕却大可不必。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其实是人祸而不是天灾。荀子在这里提出了“无何(神)”的重要主张,对社会上盛行的祭祀等宗教活动,也做出了无神论的解释,强调礼帛的健全与否才是决定人事祸福的根本所在。


第二部分人生在世,难得休息

    荀子在他的著作中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学生子贡对他的老师孔子说:“读书学习使我感到厌倦了,我想到国君那里做些事情,以便得到休息”。    
    孔子说:“在国君那里工作要朝夕陪伴,小心翼翼,哪里可以得到休息呢?”    
    “我到父母身边去当孝子,可以得到休息吧?”    
    “不行,当孝子要做许多事,怎么可以得到休息呢?”    
    “那么,我回到妻子身边去休息好了。”    
    “也不行,夫君在妻子面前要以身作则,怎么可以得到休息呢?”    
    “到朋友那里该可以得到休息了吧?”    
    “朋友之道在于互相帮助,也是要做许多事情的,怎么可以得到休息呢?”    
    “干脆,我去田野上耕种,也许能得到休息吧?”    
    “想错了,白天割茅草,夜里打草绳,自己盖房,自己耕播,能得到休息吗?”    
    子贡最后问道:“这样说来,我就找不到一个休息的地方了?”    
    孔子风趣地回答:“有你休息的最好地方!”    
    子贡恍然大悟道:“啊呀,死才是休息!”    
    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不同,荀子是主张有所作为的,这一点像儒家。他提倡积极进取,死而后已的人生观。     
    在“知”和“行”的问题上,荀况反对“知而不行”的惠施,也反对“行而不知”的墨翟,主张把“知”和“行”统一起来,“知”受“行”的检验,行高于知。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做学问不是为了好看,空谈无益于苍生,最后要落实到“行”。荀况是一位“贵行”的哲学家,在这一点上,他有点像墨翟。他痛恶空谈,反对口是心非和言行不一。他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况用知行统一的观点来认识人,把人区分为四种,是非常明智的。他的话没有过时,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国宝”和“国妖”。    
    


第二部分“贱人”———墨子

    墨子(约公元前480—公元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是宋国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第二部分爱无差等

    墨子的爱无差等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兼爱”主张中。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中心,也是墨子一生从事政治和学术活动的归缩。墨子对当时社会的动乱情况进行了总结,认为国家之间的征战,君臣上下的篡乱,家庭人伦的不合,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其实都是由相互之间“不相爱”而产生的。而医治的药方,就是“兼以易(代替)别”,爱无差等。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分差别彼此而普遍相爱的“兼爱”思想,要求“视人之国若视其(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因为人与人之间本是平等的关系,通行的应当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原则。在如此的社会图景下,先秦时期激烈的征战、劫夺、欺诈等人类社会的恶习都被消除了,“天下之人兼相爱”,到处是一派和睦美好的景象。    
    但是,墨子讲仁却反对礼,认为儒家讲礼是“糜财而贫民”,“伤身而害事”。跟儒家提出“仁”作为对春秋战国纷乱社会的应答不同,墨家提出了“兼爱”的思想作为他们的治世理想。与儒家以仁为核心,以“义”为准则大异其趣,墨家从“兼爱”出发,却以“利”规范行为。不过,墨家所讲的“利”,不是个体的私利,而是天下的公利。这种公利,其实质也就相当于儒家的“仁”。因此,积极地为天下人谋福利,是墨家的立足根本。跟儒家走“上层路线”不同,墨家提出“兼爱”的主张,而且还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一目标。墨家之徒行侠仗义,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的精神,对后世的侠文化有很深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除此之外,墨家从墨子到其学徒,都亲身参加生产劳动,为他人利益而不爱惜自身,奔走四方解人急难。    
    如果我们将墨子这种兼爱思想与西方文化作对照,就会发现西方的“博爱”可以说是墨子“兼爱”思想的最好对译,而且,墨家的“兼爱”还脱去了西方“博爱”的宗教色彩。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兼爱”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仍有其积极意义,那就是它对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起的作用,是不容怀疑的。我们没有必要否认人的自私之心,但是,如何才能处理好利己与利人之间的关系呢?也就是说,如何处理好人的社会属性与个体属性之间的矛盾呢?这时候就涉及到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再说,关怀和爱护他人,在很大程度上会获得身心愉悦的回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以“兼爱”作为做人的原则之一呢?


第二部分止楚攻宋

    公元前5世纪,位于长江中游一带的诸侯国———楚国是一个地广人众的大国,在它北部的宋国是个地小人寡的诸侯小国。楚国国君请巧匠公输盘设计制造了攻城用的新式工具———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翟当时得知这个信息以后,便不畏风霜劳苦,步行十日十夜,从北方黄河流域的下游千里迢迢来到南方的楚国,见到了楚王。    
    墨翟善于辞令,乍然提出一种怪现象请楚王回答。他问:“现在有这样一个人,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不坐,想去窃取邻人的破车;舍弃自己的锦绣衣服不穿,想去窃取邻人的粗布衣服;舍弃自己的梁肉不吃,想去窃取邻人的糟糠恶食———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楚王回答:“必然是盗窃成性的人。”接下去,墨翟就很不客气,指出楚王去攻打宋国是以大凌小,以强欺弱,就像那个盗窃成性的盗贼一样,去窃取邻国的破车、粗衣、恶食,属于不义的行为。    
    楚王被墨翟的道义折服了,无言以对。但他仍不打消攻宋的念头,说公输盘已经为他造了云梯,不可不用。这时墨子在楚王面前把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来围作城墙,用筷子作为守城的武器,演习怎样攻城,怎样守城。他守城,让公输盘来攻城。经过九次的攻和守,以公输盘的失败而告终。公输盘技穷,自知无法对付墨翟,便想杀掉他。聪明的墨翟看到了杀机,便坦然地说:“杀了我没有关系,我的三百学生已守卫在宋国的城墙上,我虽然死了,但我的一套守城方法还存在。”楚王自知攻宋不可能取得胜利,无可奈何地说:“你讲得对呀,我就不攻宋吧!”    
    这就是著名的“止楚攻宋”的故事。    
    墨翟出生晚于孔子。论出身,他不像孔子那样高贵,自己承认是“贱人”,但他“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庶民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与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其他下层劳动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下层人民的疾苦了解较多。墨子说民有三患: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由于来自社会下层,他的思想和学说体现着庶民的要求和愿望,可以说,他是庶民利益的代言人。    
    继孔子之后,墨翟又是一位私人办学的大师,他的学生“充满天下”。墨子原是宋国人,司马迁说他是“宋之大夫”,后来长期在鲁国居住。他曾在鲁国跟着儒门弟子求学,后来他讨厌儒学,认为儒家的礼法太繁琐,“厚葬靡财而贫民”,父母死了长期守孝实在“伤生而害事”,于是抛弃了儒学,另立墨家学派,成为墨家的创始人。在当时,墨家学说也是“显学”,与儒学抗衡。墨家学派是组织严密的学术团体,代代相传,推举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作为这个团体的领袖,叫做“巨子”;而墨翟是第一代“巨子”。    
    


第二部分墨子的“乌托邦”

    墨子说,在上古时代,还没有国家的时候,一个人有一种意见,十个人就有十种意见,人越多意见越杂,由于互不服从,必然引起争端,甚至互相残杀。这样,人类就会重新沦为禽兽。人们知道了混乱是由没有首领引起的。于是便推选出天下最贤明的人立为天子。天子需要辅佐,便选择贤明的人立为三公。又因为国家版图辽阔,远方不易统治,因而划分万国,分封诸侯。自此以下,诸侯选立乡长,乡长选立里长,建立起整齐完备的官制系统。从里长到天子,在他们各自统辖的范围内都是最有仁德的人。官吏齐备之后,天子就向百姓发布命令说:如果听到了好或者不好的言行,都告诉上级;上级赞同的必定赞同,上级反对的必定反对;劝谏上级的过失,表扬下面的好事;绝对同官吏保持一致,不私下勾结抗上,对于这样的人,上级要奖赏,百姓要称赞。否则上级要处罚,百姓要指责。建立了这个赏罚制度后,各级官吏都要认真执行。里长要统一一里的思想,然后率领他的百姓,效法乡长的“善言善行”,听从乡长的命令;乡长要统一一乡的思想,听从国君的命令;国君要统一全国的思想,听从天子的命令。最后由天子“一同天下之义”。这样,整个天下就像一个家庭一样,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哪里还会有混乱?    
    这就是墨子的“尚同”思想。    
    墨子认为,大家不但要上同于天子,最后还必须上同于天,必须顺从天的意志。否则,天就要用凄风苦雨等自然灾害来惩罚人们。墨子认为天意是让人互爱互利的。所以,他的“尚同”实际上是要所有的人都来信仰“兼爱”、“非攻”等学说。    
    墨子的“尚同”是以“尚贤”为基础的,他的思路和逻辑简单说来是这样的:推选出大小不等的贤人仁人担任各级官吏,大家服从官吏的统治,也就是服从贤人仁人的管理。思想统一于仁义,天下就会在仁义的基础上实现“大同”。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