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4067-三国前传 >

第9节

4067-三国前传-第9节

小说: 4067-三国前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人物,史家怀疑他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奔走之友”之一、后来入何进府的伍孚。这二人在当时应该也非等闲之辈,他们更像是士大夫与董卓进行政治谈判的代表。周、伍二人与董卓会谈的主要内容,是希望董卓来担当中兴之臣的角色,选用天下名士,修葺行将崩溃的国家大厦。周、伍的用心是否真实,日后自见分晓。    
    既然士大夫已经伸出了他们“友谊”的双手,董卓又何必身陷在那繁杂的政务之中呢?    
    于是,董卓就“爽快”地同意了周、伍二人的建议,并委托他们来组建新一届士人政府。并且为了表示诚意,董卓会同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锧诣阙上书”,要求给窦武、陈蕃和党人们平反。这里所说的锧,是刑具,轻易可动不得,只有在极刑中才会使用。把它带上,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董卓连命都可以不要,也要还党人一个清白。这事由董卓亲自来做,未免有些夸张了。谁不知道董卓把持朝政,废立的事情都做得出来,给党人平反也只是你动动口的事情。之所以要把动静闹得这么大,无非就是要把文章做足,向士大夫示好,武人和士人可以精诚合作。    
    周、伍二人的组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们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征辟名士。此次受到征辟的名士应为数不少,像郑玄、荀爽、申屠А⒉嚏摺⒊录汀⒑凇⒅L⒑物J等人都名列其间,这看上去似乎就是何进招揽海内名士的翻版,董卓大概也是要借此来装点自己主政的政府,并且心情还很急切。譬如,对于那位当年因病没有抵京的荀爽,开始是让他做平原相,在其赴任途中,又征他入朝,拜官光禄勋,成了九卿之一。过了三天,再次升迁,做了司空,荀爽从处士到宰相前前后后不过是九十五天的时间。但是要让荀爽这样的名士因此党附董卓,可能性并不大。更令人生疑的是,为什么曾为何进心腹谋主、袁绍挚友的何颙仍旧会被董卓委以重任,出任卓府长史?虽然长史的秩级不高,但却是一府的总管,被视作“毗佐三台,助成鼎味”,是非府主的亲信不得担任的职务。难道何颙也真的认为董卓能够匡正汉室?    
    第二,京官外任。在周、伍二人的策划下,董卓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骑都尉张邈为陈留太守,孔伷为豫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另外,尚书郎许靖也在外任之列,安排去做巴郡太守,但是没有成行,留京做了御史中丞。这位许靖,是著名的人才专家,他堂弟许劭主持的“月旦评”,谁人不知,能得到评主的一句评语,就足以让他光耀士林了。许靖还是周毖组建政府工作的得力助手。此次京官外任州郡长官,从表面看来,是在新君初立之际,安抚地方的措施,以便保障董卓政令的下达。似没有什么可以让人生疑的地方。    
    然而,在董卓那里讲得通,想得明白的事情,却不真实。周、伍二人尽心的工作,却是要掩护士大夫正在酝酿的一场针对董卓的“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就是要里应外合铲除董卓。    
    要把这场“运动”理出个头绪,不妨先来看一下,在董卓行废旧立新之际,一批京官出逃的方向。袁绍“悬节于上东门”,北上逃往冀州;袁术南下进入荆州,目的地是南阳;曹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落脚于兖州的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


《三国前传》第二部分关东联盟(2)

    在当时,朝堂之上能够感知到山雨欲来的官员们也在纷纷离京,他们采用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是辞官,或是不履行什么手续,把印绶一扔,自己不干的也有;二是千方百计寻找外任的机会。一旦离京,辞官的自不必说,外任的也不是真的去做官,他们的归宿是家乡。此种形式的离京,实际上就是避难。这些官员一般也不会引起董卓的重视。    
    而袁绍、袁术和曹操却不同了,他们都是董卓要极力拉拢的人才。他们出逃,袁氏兄弟不是回到汝南,曹操也没有去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彼此似乎毫无关联。但是,袁绍去的冀州,韩馥做了刺史;袁术要去的南阳,张咨做了太守;曹操去的陈留,张邈是太守,刘岱是兖州的刺史。袁绍等人出逃地点的选择与周、伍二人安排的京官外任地方州郡长官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非也。我们前面讲过鲍信要袁绍袭杀董卓,在当时洛阳城中想这么做的不只是鲍信一个人,像伊阙都尉张承,他也是和袁绍一样的公子,就想除掉董卓,他弟弟张昭劝阻他说:“现在要诛杀董卓,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太大。况且,要做这样的事,没有同道的帮助,没有训练有素的兵勇,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董卓无义,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不如暂时避其锋芒,待时而动,到那个时候大功就可以告成了。”袁绍等人出逃,韩馥等人来到地方,不就是为了避其锋芒,要有所行动吗?    
    难道董卓对此就一点都没有觉察吗?久经战阵的他,难道不知冀州、兖州、豫州、荆州对于拱卫洛阳的重要性吗?而四州武装的集聚,他会无动于衷?    
    事实上,董卓是有些迟钝了,除了对周、伍策划的京官外任出现判断失误以外,他还受到了三方面的干扰:    
    1受到朝中名士们的“蛊惑”,董卓要息事宁人。袁绍等人出逃,董卓完全可以缉捕拿办,而且他一度也是这么办理的。例如,曹操拒绝与董卓合作,逃离洛阳,进入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境内的时候,被认为形迹可疑,遭到拘捕,这时董卓发下的缉拿曹操的文书也来到了中牟,看来当时的国家机器还是在高效率地运转着。如果不是中牟县吏认为曹操是个英雄,放了他,曹操恐怕难逃此劫。但对于袁绍,起初董卓也是要严惩不贷,后来转为另案处置了,不仅让他在冀州境内有了身份,做了渤海太守不算,还封了侯。与董卓作对,无罪有功。董卓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备受董卓信赖的朝中名士们又为他做了一次洗脑的工作。名士们说:袁氏是政治世家,在东汉政坛上有影响,您要是把袁绍逼急了,他起兵造反,那可是一呼百应。不如既往不咎,让他在外面做个官,安抚为上。    
    2白波军在河东(在洛阳市西北,主要地区位于今山西省南部)的活动,有割断洛阳与西部交通的可能。白波军是黄巾余部,因复起于西河白波谷(今山西省襄汾县西南)而得名。董卓此前被诏任并州牧,就有剿灭白波军的使命。白波军一旦控制河东,就会使董卓与他的战略大后方——凉州失去联系,而确保洛阳与西部交通的顺畅,对于稳定凉州军的军心至关重要。作为凉州军中的精锐——秦胡兵和湟中义从,有着浓重的恋乡情结。当年,“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率领湟中义从对羌作战,时间一长,义从们想家了,仗就不打了,结果段颎被治罪,“输作左校”,也就是被劳动改造去了。凉州军是董卓立命的根本,战斗力必须得到保障,不容出一点闪失。于是,董卓便派自己的女婿牛辅为主将,率部进入河东,试图控制局势,但一番努力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牛辅大败而归,董卓开始忧虑起来,怎样来安定军心呢?    
    3左将军皇甫嵩坐镇西部,是董卓的心腹之患。灵帝中平五年,凉州爆发了以王国为首的武装暴动,王国军东进,围困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危及三辅。汉廷任命左将军皇甫嵩为统帅,以前将军董卓为副,各率精兵二万,前往解围。中平六年,朝廷要解除董卓兵权,先后下诏任命他为少府、并州牧,在两次诏书中都明确指令董卓所部人马转归皇甫嵩指挥。这样,在董卓带走三千亲兵后,皇甫嵩的兵力就近四万人,驻屯于扶风(治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市)。我们前面已经知道,皇甫嵩没有董卓那样的野心,一心一意要做忠臣。董卓又和皇甫嵩不和。皇甫嵩要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未必是对手。想到皇甫嵩的强势,董卓又要忧虑了。更何况,在西部已经有人开始鼓动皇甫嵩为正义一战。此人就是盖勋。盖勋,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在西部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曾经在灵帝组建西园军的时候入京,任讨虏校尉,与袁绍结识,共谋诛除宦官大计。后任京兆尹。得知董卓行废立之举的消息,他就上书称董卓是个小丑,并警告董卓别高兴得太早。为此,盖勋行动起来,开始联络皇甫嵩东征。这还怎能让董卓在洛阳城中踏踏实实地待下去啊!    
    面对西部,董卓愁眉不展。而东部,亦非董卓所有。


《三国前传》第二部分关东联盟(3)

    不思进取:兴兵赴国难却因势利散    
    在董卓进京五个月后,新君改元,年号初平(190~193)。新年伊始,东部便已是义旗飘扬,关东联盟宣告成立,袁绍被推为盟主。据传闻,袁绍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起兵,是因为新年号与自己的字(袁绍字本初)有相合之处,认为起兵一定能获成功。但作为周、伍行政所要掩护的“运动”,起兵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并且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统一起兵的讯号已经设计完成,由东郡太守桥瑁向各地发出,即“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英雄记》)。所谓“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此前洛阳政变中袁绍与太傅袁隗“矫诏”诛杀宦官党羽,性质雷同。之所以要伪造这份三公的公文,用意有二:    
    一是,使州郡起兵得以成立。这里可以发现袁绍当年建议何进招募外兵的痕迹。同时也是官僚行政思维的体现。即便是举非常之事,也要“循规蹈矩”,先破除州郡不得随意募兵的障碍,在制度上寻找到起兵的合法性。    
    二是,把董卓树为国贼,标示出此次起兵是正义之举。但是,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移书”的用语比较含糊,所谓“云见逼迫”,这受到逼迫的对象是三公、朝中名士,还是天子?这也许是我们今天看不到“移书”的全貌,枉自疑虑而已。可是,这份疑虑并不多余。如果是三公、朝中名士的话,就难言国难,此次起兵,至多是士大夫的自救行为。那么这受到逼迫的对象就应该是天子了。可是,这天子是废帝,还是新君呢?如果是废帝,那么,新君成于董卓之手,亦当成为攻伐之的;如果是新君,起兵就无意义可言,袁绍等人还是回朝面君,与董卓同殿称臣的好。照此思路来看,受到逼迫的应该是废帝刘辩,国难的生成源于董卓的废少立献。而此前朝臣在废少立献之际的默然无语,虽有纵容的一面,要规避的是少帝和太后的还政,但在地方州郡长官这里,却又可得到新解。在太后亡故之后,来指斥废少立献,搬除董卓,少帝重新归位,士大夫自当是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功臣。而此种思维上的周折,的确是汉末政治的一大特色。后来还将出现,到那时,又将回到对献帝的认同上了。    
    “移书”发出,州郡响应。参与关东反董联盟的人马众多,按照起兵的地域划分,可见:    
    1冀州——渤海太守袁绍、冀州刺史韩馥。    
    2兖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行奋武将军曹操。    
    3豫州——豫州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陈国相许!   
    4徐州——广陵太守张超。    
    5青州——青州刺史焦和。    
    6荆州——后将军袁术、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长沙太守孙坚。    
    7并州——西河太守崔钧。    
    8司隶——河内太守王匡。    
    另外,还有:刘备,这位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宗亲,参与了毌丘毅在丹杨的募兵活动,大概是随毌丘毅返京后,被授官下密丞,未就职,后有同曹操前往谯沛募兵的经历,因此得以会盟。关于曹操的谯沛募兵,可能是他第二次募兵,即前往扬州募兵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刘勋,史书上称他作故虎牙都尉,与袁绍一同起事;张杨,曾受大将军何进派遣,前往并州募兵,得千余人,后留在当地讨伐“山贼”,很可能就是和白波军作战,队伍不断壮大,关东联盟成立后,前往与袁绍会合。这样看来,中平六年袁绍献计引外兵入京的八支队伍,半数成为义兵。匈奴单于於扶罗,随张杨归附袁绍。    
    从兵力在洛阳外围分布来看,主要有四大集团:    
    1西北集团——进驻河内(治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