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图记-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清代官员中践行“为民父母”官箴者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的。《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就是一个。他晚年曾在贵州思南府印江县做过一任知县,即以父母官的标准要求自己。道光本《印江县志》载:“李海观,字绿园,能兴除利弊,爱民如子,疾盗若仇。”他在书中塑造的清官形象荆县尊、娄潜斋、谭绍衣等,正是他本人为官的写照。书中对父母官的议论,反映了他对父母官形象的理解:“俗语说,知县是父母官。……第一句要紧话,为爹娘的馋极了,休吃儿女的肉,喝儿女的血。”意即做父母官的要爱老百姓,决不能压榨、残害百姓,否则便是吃喝儿女的血肉。清初小说家、曾任深泽县令的刘璋(《斩鬼传》的作者)在民间也有父母官之誉。据载,他执政“严而不猛”,“民情吏治间留心久”,“任四载,民爱之,皆曰贤父母哉”。
清代大量的父母官有名无实。他们虽表面上也以“为民父母”为官箴,但实际上却反其道而行之。如某县署大堂赫然悬挂“爱民犹子,执法如山”的大匾,其县令却贪黩成性,于是有人续匾文讽刺曰:“爱民犹子,牛羊父母,仓廪父母,供为子职而已矣;执法如山,宝藏兴焉,货财殖焉,是岂山之性也哉。”一说续文为:“爱民犹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有的官员始为清官,人们赞为“父母”,但后来变为贪官,人们便加以抨击。嘉庆年间秀水县令某刚上任时,清廉公正,官声颇佳,士民赠以匾云:“民之父母”。不久该县令一改旧操,广通贿赂,有人便在匾侧题一联云:“漫道此之谓;谁知恶在其。”
四、清慎勤
“清慎勤”是清朝极为重要的官箴。清帝曾亲自加以倡导,如康熙二十年,玄烨御书“清慎勤”三字,遍赐京师与各地衙门。《牧令须知》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当官之法,惟清慎勤三字。”州县衙门大堂正中的暖阁上常写有“清慎勤”三个大字。很多衙署楹联中都有关于“清慎勤”的内容,或言做官责任重大,当以“清慎勤”对之,或言只有做官“清慎勤”才无愧于天,或着重强调“慎”字的重要。如宁波府署联云:“念厥职匪轻,休戚与六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求斯心可问,是非惟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广东抚署联云:“充无欲害人心,不忧不惑不惧;行可以告天事,曰清曰慎曰勤。”桂林抚署联云:“行所当行,不为已甚;慎之又慎,未敢即安。”
关于“清慎勤”的含义及其主旨思想,《牧令须知》做了详细的说明。所谓“清”,是指明于义理之辨,绝其嗜欲之私,专心事君尽职,不好利,不好名,不以自家妻子为念,做到念清、神清、心清,做清白良吏。所谓“慎”,即事事为民计身家,慎于事而熟思审处,审案要慎,取予要慎,不以幽独昧天良,处处如鬼神临鉴,如诸葛武侯一生谨慎。所谓“勤”,即视国事如家事,时时持未雨绸缪之思,怀痛痒相关之念,审理公务要勤,查禁赌博要勤,治水要勤,防盗要勤,勤以补拙,勤则寡过。“清慎勤”三字合而观之,其主旨即视国如家,视民若子,如此则可操守清,持躬处事不敢不慎不勤。“清慎勤”除作为一般官员的官箴外,有些官职还因其自身特点,被认为特别需要守此官箴。如刑部官员濮青士曾作《提牢琐记》,对狱官尤须守此官箴做了论说:“清、慎、勤,官箴也。箴,提牢(狱吏)尤亟。众狱所归,竿牍易行,清则绝之。猾役作威,大盗阶厉,慎则制之。躬理巨细,耳目入微,亵毋嫌渎,烦不惮劳,勤之谓矣。”
清代官员中堪称清官、好官者,都是在“清慎勤”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著名者如清官于成龙(字北溟,与包公、海瑞齐名,时有“天下廉吏第一”之誉)、施仕纶等。雍乾时曾任笔帖式、主事、知州,颇有政绩的徐世琏也可说是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在笔帖式任上,他得到户部的好评,被褒为“行走勤慎”,并因此而升为户部云南司主事。他的老师在《教言》中要求做官要像范仲淹、王安石那样为民为国当个良臣,他便努力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他曾劝做千总的弟弟要“勤以持身”,即“栉风沐雨,不以为劳;带月披星,勿以为苦”。他自己就是照此行事的。其突出政绩是扑灭蝗灾,他写的《历阳捕蝗记》是此项政绩的实录。在清代官员中,有违“清慎勤”官箴者是举不胜举的,特别是晚清,吏风败坏,“清慎勤”三字几乎谈不上了。作于晚清的《牧令须知》说到当时的吏风是:对于所谓立身之道、报国之忱、勤民之隐,皆置之度外。一旦得官,唯利是图,尸位素餐,其节不清,其心更昏昏如醉,谈何慎勤。即使有所谓清者,大半也是有其貌而无其实,不过是为邀名图官而已。
关于“清慎勤”的缘起,清人王之春《椒生随笔》云:“‘清慎勤’三字为司马昭训长史之言,见《三国志》。”宋代,“清慎勤”当已成为普遍行之于官场的官箴,《牧令须知》云:“清慎勤”三字,“宋吕文勤之官箴也”。宋人笔记中记一年轻进士向当参政的同乡老前辈求教:“做官有什么秘诀?”回答是:“做官要勤、谨、和、缓。”此四字诀与“清慎勤”甚为相近。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中谈到另一种说法,即:“清慎勤”三字是明太祖朱元璋规定的。
第五章 做官规矩第25节 做官的谱儿
前清旧官僚习气最为可恨,当其未得志时,徒步而行,不以为苦;一登仕版,出入非肩舆不可,一若天生两足为无用者。不宁维是,一切起居动作,均须依赖他人,甚至吃饭穿衣亦须奴婢相助,官愈大,则此种习气愈甚。
清朝官吏有许多坏习气,其中之一就是摆官谱、讲官派。所谓官谱、官派,就是做官的排场、派头。民国时有位深知清代官吏此习的人评说道:“前清旧官僚习气最为可恨,当其未得志时,徒步而行,不以为苦;一登仕,出入非肩舆不可,一若天生两足为无用者。不宁维是,一切起居动作,均须依赖他人,甚至吃饭穿衣亦须奴婢相助,官愈大,则此种习气愈甚。”实际上,清朝官吏摆官谱、讲官派的表现还有很多,包括衣食住行、说话办事等各方面。官场中人的普遍看法是:做官就应当有官谱、官派,不然算什么官?所以,一旦为官,便要摆谱、讲派。即使条件不允许,也要想办法硬摆穷讲。下分六个方面来看清代官吏摆官谱、讲官派的情况。
一、官员出门时那种鸣锣开道、仪仗威武的排场尤能体现官谱官派。《官场现形记》里的钱典史说到州县官要靠鸣锣开道显示官的身份:“我们做典史的,既不比做州县的,每逢出门,定要开锣喝道,叫人家认得他是官。”清制,各省文武官员自督抚到知县,外出时皆有仪仗,仪仗依官品分等级。督抚的仪仗是所谓“八座之仪”,即:以小红亭(头亭)为前导,次为红伞(避雨之用)、绿扇(障日之用)及鸣锣者四人,其后为肃静、回避木牌各二(制人冲道)及官衔牌,再次为红黑帽皂役各四人,呼喝不绝,再后面是骑而导者一人(俗呼顶马)及提香炉者四人,然后是本官所乘绿围红障泥大轿,四人抬之,四人左右扶之(即八抬大轿),轿后为戈什哈(巡捕)二人和跟马二骑。《歧路灯》里写了学台出行时其仪仗走过的情景:“只见刺绣绘画的各色旗帜,木雕铁打金装银饰的各样仪仗,回避、肃静、官衔牌、铁链、木棍、乌鞘鞭,一对又一对,过了半天。……金瓜开其先,尾枪拥其后,一柄题衔大乌扇,一张三檐大黄伞儿,罩着一顶八抬大轿,轿中坐了个弯背白髯、脸上挂着叆镜看书的一位理学名臣。”如果官员出行走水路,则必择高大楼船,舱门贴红纸字条,旗、牌、伞、扇插列舱面,也鸣锣开道,锣声一响,行舟让路,两岸肃然。出行鸣锣的次数,依官职而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州县官出行鸣锣,打三响或七响,称为三棒锣、七棒锣,意为“让让开”、“军民人等齐闪开”(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道府出行鸣锣,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节制武官的大官出来,要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总督以上官员出来,因是极品,打十三棒锣,意为“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官员出行时鸣锣开道,被认为是必行的官仪;反之,则被认为不成体统。如郑板桥夜间出巡不鸣锣开道,不用“回避”、“肃静”牌子,只用一小吏打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为前导,时人对此都看不惯,他的朋友郑方坤说他“嵚奇历落,于州县一席,实不相宜”。
二、京官到衙署时,皂隶要在门口迎接侍候。如是堂官,则有四个皂隶在前面扬声喝导而进;如是司郎官,则有一个皂隶导引,只作遏声。清前因居士咏此官派云:“京官体统亦尊荣,舆从临衙皂隶迎。分引诸司惟有遏,堂官对导共扬声。”
三、住宅要讲官派,表现之一是讲求宅第宏敞气派。如李慈铭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仍愿出高价租赁宏敞的大宅。同治十三年起,他租居了位于北京保安寺街的故闽浙总督季文昌的旧邸,其邸有屋二十余楹,有轩有圃,花木葱郁,气派阔绰。当时他的年收入是一百二十三两银子,而房租就达四十八两。表现之二是在宅门上贴上可显示官派官威的“封条”。北京宣南一带官宅多贴有标有官衔和禁人“喧哗”字样的“封条”,以壮观瞻,以示荣耀,以警行人。有两首竹枝词是咏封条上标有官衔的:“陆海官居各表之,衔条比户贴参差。长班领客无须问,但到门前便得知。”(《日下新讴》)注云:“京城内外有职者,于所居临街大门之上,各贴官衔封条。”“居官流寓仕京朝,门示头衔壁上标。待得春秋亲校士,红笺添亚两封条。”(《燕京杂咏》)注云:“官宅禁示闲人。”红条书主考官姓名、职务,“贴大门以示荣”。又有两首竹枝词咏贴封条禁人喧哗。其一:“封条处处禁喧哗,小小门楼也宦家。为问何人曾入仕?舍亲始祖作官衙。”(《草珠一串》)其二:“每做京员势必添,两条四块甚威严。喧哗禁止偏难止,多半门前壮仰瞻。”(《增补都门杂咏》)关于禁喧哗的字样和所谓“两条四块”,《官场现形记》有描写:京官吴赞善家的“大门之外,一双裹脚条,四块包脚布,高高贴起,上面写着甚么‘詹事府示:不准喧哗,如违送究’等话头”。
四、吃饭讲排场、讲派头。一些官员食必方丈,根本吃不了。待客时,客已停箸,菜肴却仍在上桌。知县大老爷吃饭的仪节是:一个神气活现的家丁快步跑到签押房门口,把门帘高高打起,大喊一声:“请大老爷吃饭啦!”喊完再撑着门帘恭敬地肃立在那里侍候着。
五、摆官谱、讲官派对于官瘾十足的人来说,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有的求官者官位还没到手就摆起了官谱,有的官却在已经失掉官职后仍在摆官谱。《官场现形记》里有个黄某,祖上办盐,“到他手里,官兴发作,一心一意的只想做官。没有事在家里,朝着几个家人还要‘来啊来’的闹官派”。某都统被革职回到家乡,但官习不改。每天起床后吸鼻烟时,便有仆人持官衔手本数十份,立在旁边,依次呼手本上的姓名:“某大人拜会——”,“某老爷禀见——”,然后躬身待命。都统吸完烟,便挥手令仆人出去。仆人走至中门,再大声呼曰:“道乏——”(拒见客人的客气话,意为你辛苦了一趟)。如此程式,就像演戏一样。每日行之,都统便觉得心神舒泰,否则便寝食不安,如患心病一样。
六、许多官僚自己摆谱还不够,家人婚丧做寿也要大讲排场。晚清上海知县叶廷眷上任三年,其母做寿的排场一年比一年大。以寿筵为例,同治十一年为烧烤二席、鱼翅十三席、次等鱼翅十二席;十二年变为烧烤二席、燕菜二席、鱼翅十四席、次等鱼翅十席;十三年又变为烧烤三席、燕菜十席、鱼翅二十一席,另送同乡三十席(中等鱼翅五席、次等鱼翅十三席、海参十二席)。对本衙和外衙随官前来贺寿的差役仆人也请吃寿面、给赏钱,连县狱里的犯人也赏面赏肉。有一年请吃寿面的数目竟达二千零五十碗。
第五章 做官规矩第26节 应酬的套数(1)
清代官场中的交际应酬活动极为繁冗,不仅名目甚多,且有一定的规矩和诀窍。要想做官、升官,不懂得应酬之道是不可想像的。
清代官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