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3142-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 >

第20节

3142-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第20节

小说: 3142-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油期货更有特殊的意义。现货进口“害人害己”。长期以来,我国对国际石油采购的方式是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导致经常出现“买涨不买落”的现象。    
    由于我国进口大量增加,在国际资源产品市场上,中国买盘经常引起相关产品价格的过度反应,结果令中国企业多花了不少冤枉钱。    
    1999年,国际油价大幅波动造成了国内很多企业的亏损,包括国航、南航、东航以及汽运、石化各大企业,其中南航损失近6亿元,而香港国泰航空因为在石油期货市场上进行了保值,使得当时油价上涨到每桶近40美元时,其油价成本每桶却不到20美元。2000年国际市场油价上涨,而中国进口也同步增大;相反,2001年我国石油进口量从2000年的7000余万吨减少到6025。5万吨,国际市场油价也由每桶30美元以上下滑到每桶17美元。2003年美对伊开战前一个月,中国每天进口原油150万桶,以往每桶原油的正常价格是22到25美元,而当时的油价接近每桶40美元,因此我们每桶要多付13美元,中国每天进口石油需要的资金比预算多支出约2000万美元。在近年油价持续高位的“颠簸之旅”中,中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是现货采购。这笔“超额”支出,让我们这个石油大国饱受其苦。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石油期货已经成为西方企业防止和减轻市场风险的主要手段。通过国际石油期货方式采购石油,不仅仅是维护中国经济利益的需要,也同时是中国维持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的必由之路。虽然国际上就中国对国际石油供应需求的评论不乏意识形态和国内政治需要的因素,但短期需求的突然增加能导致商品价格的不正常上升是经济规律。换而言之,继续大幅度向国际石油市场支付现货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而一个价格不断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既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也不符合一个经济大国对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所应负的责任。    
    中国作为世界石油消费大国,推出石油期货有利于争夺国际石油定价权并加强国家对石油的调控能力。以目前中国巨大的石油消费量而言,一旦建立起石油期货市场很有可能成为亚洲的石油价格的定价中心。    
    而拥有全球油价的定价权,这也是一个石油强国的重要指标。当年,欧佩克联合采取了减产、禁运、提价和国有化等一系列措施,不就是为了夺回长期被西方国家所垄断的石油定价权吗?实际上,中国早在1993年,在中央政府的允许下,上海就成立了石油期货市场,推出的标准期货合约有大庆原油、90号汽油、0号柴油、250号燃料油等4个品种,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参与其中。随着交易量不断攀升,1994年该市场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石油期货市场,其套期保值、价格发现的经济功能受到了广泛关注。


第四部分争夺石油交易的定价权:石油期货(2)

    然而,由于交易所管理经验不足,交易规则制定过粗,某些会员企业管理层利用公款进行石油期货买卖等方面原因,造成市场投机过度,蕴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因此,在1994年国家清理全国期货市场时,石油期货市场被关闭,石油产品流通又恢复到以前的统购统销的模式中。    
    没有石油价格的定价权一直是国人心中的痛,成立石油交易所,建立石油期货市场、改革现行的石油流通体系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息。2004年,以燃料油期货为突破口的石油期货渐渐浮出水面。    
    燃料油是品质低于汽油、煤油和柴油的一种石油产品,主要用于发电、陶瓷工业、船用和锅炉燃烧。燃料油是石油加工过程中的最后一道产品,价值量一般较低。当石油价格低廉时,燃料油一度是发达国家消费量最大的油品。如英国1973年的燃料油消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36。6%,比当年消费的汽、柴油总量还多。日本1970年燃料油消费所占比例更高达56。5%。而油价较高时,由于燃料油的可替代性,成为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如美国1998年燃料油的消费量为4480万吨,占石油消费量的5。3%,比1973年降低了14个百分点,日本1998年为5125万吨,占石油消费量的20。7%,比1970年降低了35。8个百分点。    
    近几年,我国燃料油的消费增长较快,2003年,已达到4400万吨,但国内炼厂的燃料油产量逐年下降,进口增势迅猛,已从1995年的65万吨增长到2003年的2378万吨,增长近36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燃料油进口国。燃料油也是我国石油产品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品种。    
    2001年10月15日,国家计委公布的新的石油定价办法中,正式放开燃料油价格。从2004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燃料油的进出口配额,实行进口自动许可管理,我国燃料油市场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    
    然而,作为亚洲燃料油市场的重要消费国和进口国,我国不仅没能以此在国际上形成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反而受制于人,出现了在石油进口上“大量高价”的奇怪现象,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国际燃料油基准价,在国际贸易中损失巨大。    
    美伊战争之前,国际油价从每桶19美元上涨到40多美元,国内燃料油的价格也创下历史新高(每吨价格高达2220多元)。畸形的价格导致销量锐减,库存大量增加。开战后,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滑,国内燃料油的价格也应声而跌,高价购入的大量库存燃料油立即成了赔钱货。伊战后,我国燃料油市场每天的损失更高达上千万人民币。    
    而新加坡燃料油市场的基准价是由标准普尔提供的(简称普氏价格),这一价格的基础是每天下午5时到5时30分之间新加坡燃料油公开交易平台上的交易记录,而新加坡兴隆公司、BP公司等几家大的国际油商,则通过操控这一时段的交易记录来拉高市场价格,使中国买家蒙受巨大的损失。如两家公司相互进行高价对冲,往往以区区2万吨的成交量就可以将这一价格大幅抬高。另外,这些油商还掌握着中国进口燃料油的规律,往往在用电高峰期到来前后、配额许可证发放前后等时段,联手把价格抬高。    
    国内燃料油需求量的急剧提升和国际供应方的价格垄断,成为当前我国燃料油进口的“软肋”,为此,我国燃料油销售企业绝地反击,展开了争夺燃料油定价权的步伐。    
    2003年,由广东七家油商联合发起的“广州黄埔燃料油市场基准价”体系,在2004年3月1日被全球两大著名信息商——道·琼斯和普氏争相采纳,并正式推出。这表明在与国际石油巨头争夺燃料油定价权的过程中,国内油商赢得了阶段性胜利。    
    燃料油基准价主要用于贸易合同的结算,由于装船运输等原因,国际燃料油贸易都在签订贸易合同若干天后开始交货。为了便于交易,通常选择交货时某个市场的一个得到认可的价格为基础,加减一定的数量,作为成交的价格,该价格基础被称为“基准价”。    
    在此基础上,燃料油期货于2004年8月25日破冰,重返期货贸易市场,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成功上市。


第四部分争夺石油交易的定价权:石油期货(3)

    此外,2004年石油市场的另一件大事是上海石油市场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这家公司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公司和上海久联集团公司共同组建,专门作中远期合约现货交易,将正式推出中远期现货交易。交易中心成立后,将采用会员制。现阶段已经拥有成品油批发、零售经营许可证的国内2700家石油企业才有资格参与。在交易过程中,必须有现货作为保证,不允许买空卖空。但为活跃市场交易,允许会员进行有现货基础的卖空行为。由于我国目前的油品价格还实行政府指导价,企业只允许在政府公布价格的上下8%浮动,因此交易中心会对远期交易价格进行调控。    
    期货只是国内石油贸易商参与国际市场的一个例子。而成立石油期货市场,同样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期货市场的形成,不仅需要参与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同时也对监督者的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多年的计划经济体系,使得许多官员都只是对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操作比较熟悉。以前石油企业重生产,轻经营,研究流通领域的比较少,就目前的石油管理体制来说,由于石油价格并没有放开,因此,作为市场化程度极强的石油期货就算存在也难以开展。同时,石油期货的交易量也必须满足需求,规模足够支撑。如果交易量小,那么对石油价格波动的缓冲余地就会很弱,甚至不存在。石油期货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性,因此参与者众多,进入资金多,交易流动性很强,而且由于各自的目的不一致,有不少以套期保值者,也不乏诸多逐利的投机商,这样就加大了市场风险,导致石油价格频繁波动。    
    成立石油期货市场,还必须有着完善的“石油金融”服务。事实上,中国燃料油基准价方案得到商业银行的广泛关注。深圳发展银行曾给予广东七家燃料油企业每家8000万人民币的第一阶段综合授信额度。这是因为,期货市场实际上也是金融市场。没有完善的金融服务的期货是没有风险保障的期货。    
    因此,期货市场的成立也需要石油企业、银行、外汇储备机构等各方面的联动,建立起完善的石油金融体系。将石油价格、利率、汇率等风险综合起来考虑。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协调银行、外汇储备、石油石化企业等各有关方面,迅速构建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体系和形成若干企业化的操作主体,抓住目前的战略时机,尽快实现大规模“入市”,扭转我国目前在油价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目前国内外银行都在盯紧国际石油贸易中的商机,为石油贸易商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融资和结算服务。仅依靠国内银行,仍难以为国内油商提供完整的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在石油国际贸易中,国内银行为国内企业所开的信用证往往得不到国外大的油商的认可。因此,需要以国外的银行进行“保兑”。所以,要真正参与到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石油企业、银行等共同参与、共同成长。


第五部分战略石油储备增强应急能力(1)

    “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句口号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盛世也应当不忘危言,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就是“备战”、“备荒”,在石油供应出现短缺的情况下提供一种缓冲的机制。在世界发达国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30年里,石油储备在世界石油经济稳定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强政府调控国内石油市场的手段和能力,达到调控油价、维护市场稳定的目的;也可以增强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石油供应安全。    
    在任何一个国家,石油都是国家军事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石油储备都是军事意义大于其经济意义。而在全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大国当中,我国是惟一一个尚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有人形容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是“嘴对嘴”方式,即当年产出的石油当年消费,能够用于储备的石油数量极为有限。充足的战略石油储备,不仅可以威慑意欲使用“石油武器”攻击我们的国家和集团,也为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然而,战略石油储备投资浩大,无异于又一个“三峡工程”。    
    战略石油储备增强应急能力    
    【石油故事】中国没有战略石油储备,也曾经令全世界紧张。《华尔街日报》2003年12月披露,在美英两国准备攻打石油资源丰富的伊拉克时,国际能源署官员表示,他们与中国官员展开了对话,目的在于预防中国做出让人惊慌的大量购买石油的举动。因为这可能会令已经惶惶不安的世界石油市场再起风波。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这是中国的老话。对于石油这样重要的国际性战略商品,与国家安全、能源战略、国际政治密切联系,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种石油储备已超出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它不仅具有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价格的作用,更是着眼于石油的政治后果,力图使本国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和激烈斗争中站稳脚跟、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的一种有力武器。    
    战略石油储备从其诞生时起,就与战争密不可分。1938年,英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就曾建立战略石油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