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3142-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 >

第10节

3142-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第10节

小说: 3142-谁来为21世纪中国加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瑞拉政府宣布石油为国有产业,并于1976年1月起将19家国内外石油公司的财产全部收归国有。    
    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也是委内瑞拉最大、雇员最多的商业机构,在《国际石油周刊》国际大石油公司排名表上排名第二和第四之间。    
    委内瑞拉原油探明储量为776。85亿桶,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和输出国之一。石油工业是委内瑞拉经济的主要命脉。委内瑞拉在美国、加勒比地区和欧洲分别有炼油厂,日炼油能力309万桶,居世界第四。委内瑞拉原油出口的主要市场为美国、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和欧洲,分别占委原油出口的54%、38%和7%,其余销往世界其他国家。委内瑞拉的重油世界有名。著名的奥里诺科石油带超重油储量可达12000亿桶,用目前的技术可开采的超重油为2720亿桶,目前年产量650万吨,日产量(沥青)86400桶。该超重油带长700公里,宽70公里,为世界超重油带第二。上述两种石油资源储量的总和超过沙特阿拉伯,使委内瑞拉石油储量在世界名列第一。    
    委内瑞拉的政治局势引起全球关注。政治风波常常成为国际油价涨跌的一个“触发器”。1998年12月,查韦斯在总统竞选中以反贫穷反腐败的口号,赢得选民信赖,以压倒性的多数获胜,成为委内瑞拉总统。    
    查韦斯全名乌戈·查韦斯·弗里亚斯,1954年6月28日生于委内瑞拉南部巴里纳斯州萨瓦内塔镇的一个教师家庭。童年时为帮助父母维持生计,曾沿街叫卖,兜售甜点。在家乡念完小学和中学后,考入委内瑞拉军事学院,并于1975年7月5日毕业,获得少尉军衔。之后,又获得陆军军事科学和艺术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西蒙·玻利瓦尔大学进修政治学专业。在军队服役期间,由于表现出色,曾获“卡拉沃沃之星”、“陆军十字”等勋章。    
    查韦斯的政治生涯始于1982年。这一年的12月7日,28岁的查韦斯创建了以国父玻利瓦尔名字命名的革命组织。在此基础上,他又开创了“第五共和国运动”。委内瑞拉人民第一次注意到这张冷峻的面孔是在1992年2月4日那个寒冷的早晨,就在前一天夜里,这位中校发动了旨在推翻当时的安德列斯·佩雷斯总统的军事政变。政变失败后,他被军事法庭判处监禁,两年后获释。出人意料的是,在发动政变六年零十个月之后,查韦斯创建的“第五共和国运动”与争取社会主义运动、独立团结运动等组成竞选联盟“爱国中心”,通过选举,查韦斯从政变军人一跃成为委内瑞拉的合法总统。


第二部分委内瑞拉:石油是国家的经济命脉(2)

    查韦斯是一位致力于改变社会的玻利瓦尔主义者,他崇拜毛泽东,上任不久就来中国访问。    
    查韦斯上台后,很棘手的问题首先是委内瑞拉经济非常困难,1999年油价的复苏仍不能使经济得到根本性的好转。1999年12月,洪水与泥石流袭击了委内瑞拉,冲毁了一批建筑物,5万人在灾难中丧生,10万人无家可归,进一步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其次是贫富分化严重,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查韦斯大胆摒弃了拉美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试图探索出一种适合委内瑞拉发展的新模式,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结合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作用、充分利用国内优势、实行合理开放的发展模式。他主张照顾广大平民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对委内瑞拉政治、经济、社会政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得到了贫穷阶层和中下层人民的支持。他主张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削弱中央银行的自治权限。社会保险、医疗和国有石油公司禁止实行私有化,而此前的一些私有化计划,如电力的私有化等被搁置停止。    
    在石油政策上,委内瑞拉经济对石油的依赖仍很深。委内瑞拉出口额的3/4、政府收入的一半和GDP的1/3来自石油。查韦斯大力倡导经济重心从原油生产转移到石化、炼油和天然气生产上来,加强了政府对石油业的控制。    
    但是,查韦斯的改革触及一些团体的利益,反对党指责他管理经济不力,以独裁者的方式行事。反对派以石油经济作为“人质”,要挟查韦斯下台。自从查韦斯执政后,游行示威不断,委内瑞拉陷入政治的风雨飘摇中。反对党联盟主要由委内瑞拉石油工会、工人联合会、企业家商会联合会组成,他们控制着工会领导集团和绝大多数的宣传媒体,得到企业界、金融界和传媒界上层的支持。但他们各自的利益大相径庭,矛盾不少。“倒查”运动是把他们暂时纠集到一起的惟一旗帜。可迄今为止他们还没有一个能驾驭全局的领袖人物。查韦斯作为民选的总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在品尝了2002年4月未遂军事政变苦果之后,反对派吸取了教训,从直接通过政治军事途径搞垮查韦斯,转向以经济手段特别是石油来“轰炸”查韦斯政权。这一方面是因为查韦斯所推行的经济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过分强调政府的干预,导致公共开支急剧膨胀,使国民经济对石油出口收入的依赖性增大——目前委内瑞拉80%的出口收入和50%的财政收入来自于石油,这也使得石油武器比较容易奏效。另一方面,委内瑞拉是欧佩克的重要成员和世界第八大产油国,大罢工使委内瑞拉石油日产量减少250万桶左右,出口减少245万桶左右,对国际石油市场冲击巨大,反对派希望以此增加国内外对查韦斯政权的压力,逼其下台。    
    2002年12月2日,委内瑞拉大罢工爆发。反对派对经济的预期并没有错。由于罢工者强占和控制了石油生产部门,致使全国大部分炼油厂停工待料,石油工业瘫痪,全国能源紧张,电力、煤气、自来水供应困难,历时50多天的动乱造成40亿美元的巨大财政损失。本来,委内瑞拉是石油出口国,然而,在罢工最为激烈的时候,反倒需要巴西等国输入石油来解决日常生计问题。对此民怨沸腾。    
    委内瑞拉石油业大罢工也严重冲击了国际石油市场,国际市场油价扶摇直上,2002年12月30日,石油价格曾一度蹿升至每桶33。65美元,达到当年的最高水平。2004年8月15日,查韦斯又一次在全民公决中获胜,继续担任总统直到2007年1月,消息传出,国际油价立即回落。    
    虽然查韦斯一直牢牢地控制着局面,但国际社会仍然担心,这个国家会不会发生内战?这永远是埋在石油市场的一颗定时炸弹。


第二部分中亚:外部势力悄然登场(1)

    【石油故事】关于本·拉登,许多人是从“9·11”事件后才得知其人的。其实本·拉登扶持参与恐怖主义早就恶名远扬,美国对其的追捕也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只是一直不得其踪。《长沙晚报》早在2000年2月19日就曾报道过美国煞费苦心地利用火柴盒发布通缉本·拉登的广告,旁边用当地语言写着:“悬赏捉拿本·拉登。”美国领事馆承诺为提供线索者保守机密。但火柴盒上竟然把悬赏金额错写为50万美元,实际上,美国政府承诺的金额是500万美元。但是,4年过去了,美国虽然可以推翻塔利班政权,但却难以找到本·拉登的蛛丝马迹,这与中亚复杂的政治和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最令人艳羡的则是它丰富的石油资源。    
    冷战后,美、英等国纷纷卷入“中亚石油之争”。其实,早在19世纪,沙俄和英国就在中亚展开过激烈的角逐。二战期间,德国入侵苏联就是为了控制这一地区的战略物资及战争的润滑剂——石油,并挺进波斯湾以获得更多的石油供应。冷战结束后,人们终于走近中亚石油,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尽管目前里海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3%,里海地区的石油日产量还不到200万桶(年产1亿吨),到2010年,才可达到320万桶至490万桶,即年产2亿吨左右,但能源专家仍对里海石油做出了极为乐观的估计。首先,专家预计,即使不把里海石油计算在内,中亚也是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积区,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能源库之一。2001年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局(EIA)公布的有关里海石油资源信息显示:里海石油储量一般估计在1500亿至2000亿桶,约占世界储量的18。25%,还有的估计在6000亿桶左右,可能成为“第二个波斯湾”。其中,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00亿至176亿桶,总储量超过1000亿桶;土库曼斯坦已探明储量和总储量分别为5亿桶和810亿桶;阿塞拜疆为36亿桶和360亿桶;伊朗和俄罗斯的总储量分别为150亿桶和170亿桶。另外,里海天然气丰富,按目前的消费水平计算,足够欧洲消费400年之久。其中,仅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就为24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据估计,到2010年,世界天然气市场1/3的供货将来自土库曼斯坦,届时,其年产量将高达1200亿立方米。其次,中亚石油具有分布广、品位高、杂质少的特点。再次,中亚人口稀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能源需求不大,因而石油出口潜力巨大。其中,哈萨克斯坦生产的90%石油、土库曼斯坦油气生产的3/4都可供出口。    
    中亚石油资源一直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垂涎的美餐。中亚横亘在东西方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地缘价值。但是在苏联解体前,这里一直是其势力范围和囊中之物。1990年,苏联解体,当时,刚刚独立的中亚五国有意与俄保持距离,而美国的石油公司则以帮助这些国家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为名,谋求建设不经由俄罗斯的新输油管道,将里海的石油推向国际市场。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关照下,美国大型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联合石油公司计划兴建经过阿富汗输送土库曼斯坦原油的管道,并向塔利班投入了数千万美元,但这一计划最终因局势变化而不了了之。    
    “9·11”事件改变了整个世界,也为美国长驱直入中亚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在中亚很多国家驻扎了军队,不但获得了飞越权和基地使用权,而且投入巨资在吉尔吉斯修建了永久性军事基地,美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发表了有关美国“保卫”乌领土的联合声明,已经类似一份暧昧的“共同防御条约”了。在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美国也派去了特种部队“反恐”。为了援助阿塞拜疆“反恐”,美国甚至打算废除其《自由支援法案》的第907条款。    
    美国借反恐怖热浪实现其地缘战略目标的动向越发明显。美国凭借其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利用这些新独立国家急于依靠石油资源致富和融入国际社会的心理,一方面鼓励美国和西方大石油公司大举向这些国家投资,希望从经济上控制这些国家,进一步使这些国家不得不在政治上依赖西方。在经济援助和军事合作的双重利诱下,中亚国家“纷纷倒向美国的怀抱”。    
    哈萨克斯坦政治学家耶兰·卡林说:“9·11”以后,中亚“地缘政治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美国变成了中亚的第三邻国,所有各方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适应这一变化”。日本舆论则认为,驻中亚美军基地表面上是防范塔利班卷土重来,而更长远的目标是在资源丰富的该地区实现战略利益。日本《中央公论》月刊2002年1月号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从反恐怖合作看欧盟各国的国家利益之争》的署名文章指出:“美国正把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变成在里海和中亚地区建立美国主导的稳定结构的契机,其根本原因在于该地区是涉及能源的地缘政治战略地带”,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也指出,美军长期驻扎的动向与美国以中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目标的中亚战略密切相关。在美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中,外交和军事举措已经成为保护其能源供应的一个重要手段。“只要美国继续围剿已在中亚扎根的‘基地’组织,美军在中亚驻扎就不可避免。”在美国的主导下,中亚的石油政治格局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是一条北连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南接伊朗和阿富汗的新铁路线正在铺建,二是从土库曼斯坦经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到阿拉伯海的新天然气管道和从阿塞拜疆的巴库、经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至土耳其杰伊汉港口的输油管线的建设。


第二部分中亚:外部势力悄然登场(2)

    巴库—杰伊汉输油管线建设是1999年11月,在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推动下,阿塞拜疆、土耳其和格鲁吉亚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