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快乐么么茶-第2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别人当作别人
有一天,一位白领经过办公楼门口,发现一位可怜的乞丐,于是给了他10块钱。以后每天经过那儿,他都给乞丐10块钱。
后来白领结了婚,又有了一个孩子,收入却没有多大的起色,他的钱包开始缩水。于是,他经过乞丐面前时,只给了5块钱。
乞丐奇怪地问:“以前你每天都给我十块,今天为什么只有5块呢?”
那位白领觉得对不起这个乞丐,十分难为情地回答说:“我结婚了,又有了孩子,不能不省着点用。”
乞丐马上勃然变色,大声说:“你怎么可以用我的钱养活你的老婆孩子呢?”
这真是不拿别人当外人的典型表现,而且表现得十分荒谬。我们会笑,但在笑过之后,是不从中悟出点什么来呢?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无奈。
白领出于善意而施舍给乞丐,应该得到感谢的祝福,而乞丐得到了同情与关怀,应该满情温情地面对这个白领。
但为什么,乞丐和白领最后都陷入一个怪圈,乞丐因为白领改变了施舍的钱数而生气怨恨,白领也因无法继续满足乞丐而苦恼?
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人性的负面,而应该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个怪圈,那就是:无论乞丐还是白领,他们都在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中迷失了,因而陷入了烦恼而无法自拔。
那位乞丐不用说,他不仅在物质上是个乞丐,而且在精神是也依赖于别人的施舍。而且更为可怜的是那位白领。他把钱施舍给乞丐的同时,内心隐含着让对方感激的需求,在情感领域也成为了乞丐,最后才会如此难为情。
这种“情感乞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有些人经常说:“我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我渴望关怀、渴望肯定和赞美,可是这些东西在生活中是如此可遇而不可求。”这句话烦恼者的独白形象地表明:在生命的过程中,一个没有独立心灵的人是很痛苦的。
需要别人的关怀、肯定和赞美,说明心灵就象一个乞丐一样,无法独立生存。如果我们事事时时都要依赖别人,靠别人的关怀鼓励和赞美,才能感受快乐,甚至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很危险的。因为人情是善变和无常的,没有人对别人负有无限的关怀和赞美的责任,即使别人一时满足我们,对我们进行关怀鼓励和赞美,一旦他不再这样做的时候怎么办?
把自己的快乐基础建立在对别人的依赖上,就象一艘没有舵的船,在大海的波峰和浪谷中随波逐流,最终难免沉没。
因此,我们把别人当作别人,必须对别人进行恰当的判断。
1、别人的动机常常并不象他们所说的那么舍己利人,纯粹是为了给我们带来好处。
2、不要把别人帮助的作用估计得太高。
3、不要期望别人象关心自己一样对我们热忱关切。
4、不要想象别人会有某种迫害我们的动机。
只有把别人当作别人,我们才不致尝到忘恩负义的辛酸,因为一来不大会遇到,二来即使遇到时也不大放在心上;
只有把别人当作别人,把别人的美丽与成功当作一道风景来欣赏,而不是当作一个获得认可或者加以抗拒的对象,才有希望得到一个不自责、不自戕,因而快乐舒展的人生。
把自己当作自己
把自己当自己,首先意味着承认我们和别人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因此不去作毫无意义的比较。
生活中,人们总是容易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不足,而很少有人在镜子里看出自己的可爱,在心里看到自己的善良,在生活中尊重自己的追求。很多人都在抱怨,同时也都在试图告诉我们自己活得不好,比如说:为什么他有钱我没钱?为什么她漂亮我不漂亮?
这样的单子可以长长地拉下去,绕地球一周。它们象一根根永远无法融合的肉刺,让我们痒痒地不舒服,隐隐地作痛,却又说不清道不明。
在这方面,我们的眼光还不如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在婴儿眼里,一切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也都是弥足珍贵的。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比较,或者被拿来比较。不论是在幼儿园、学校还是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比较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谁更可爱?谁更聪明?谁更有钱?谁更有权?谁更有用?
如果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自己具有别人所不可企及的优势,那么就会生出自满和骄傲。如果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自己不如别人,那么自尊心就会瞬间受到伤害,觉得天地之间自己是最可怜的人。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跟他人比较发现优势与弱点,扬长避短发展自己,也是一件好事。
但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更习惯于受到不足与弱点的压力,因此,在比较之后,更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发现自己钱不够多,房子不够大,职务不够高,样子不够帅,头脑不够出色,考试不够轻松,父母影响力又不够大……
还有我们的父母、老师、邻居和亲友,一切关心我们的人,他们都试图要改善我们,让我们变得更出色,于是更多地强调我们的不足与错误,强调我们不如人的地方。
很多悲剧就这样在比较中拉开了帷幕,让我们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快乐,也容忍不了别人的自信和快乐,其结果就是那些自信的人被视为狂妄,快乐的人被视为幼稚。
在大多数的比较当中,人们得到的往往只有失落和内心的失衡,破坏的则是平和的心境。
这时,我们已经忘记了,实际上,人本来是无从比较的。别人就是别人,自己就是自己,每一个个体都独具特色,而且无法“再版”。只要活着,这就是一个最好的礼物,一个人更应该对生命的存在而心存感激。
不要把自己和他人比较,这只会降低了我们自己原有的价值。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很特别。别人认为重要的事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自己做什么最适合。
不要把自己和别人比较,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会明白哪些是最接近我们的心灵的人、事、物,才会把它们看得理所当然地宝贵,并且把它们看作自己的眼睛一般珍惜。在我们与别人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失去它们,因而生命也将失去意义。
我们与别人进行比较,不如先深深了解自己,找到那个无法比拟而独特的人,认清自己独具的美丽,以保有一颗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
生活在别人的影子中,以别人的优点来对照自己的缺点,觉得只有纠正了自己的缺点,才能得到赏识和提拔。这样改来改去,就没了个性,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我是谁”的追问由古及今,或许将继续到未来的未来,只有“我就是自己”的回答,能够让我们认识和发展自我,张扬和证明自我。哪怕这个答案同样会带来很多的困扰,但毕竟不会迷失。
它认识自己的这种知性反映着一个人对于人生的自我意识的程度,历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并将其作为人生成功与快乐的一种途径,甚至成为所有成功与幸福观念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寿。如果一个人不能自觉到他生存的意义,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活着,那是要不为孔夫子所赞成的。庄子也说,如果一个人不对自己生命意义进行反省,即使积聚了大量财富,也不见得有多大幸福,只会加深烦恼。无论儒、道、佛,在论述人生幸福时,时刻提醒:一个人千万要认识自己。
我们不要再寻找那个可以隐藏自己的集体,而要找到自我。当我们不再想从别人那儿找到快乐,才能成为自我,而不是一个生活在假象中的人。
再进一步说,我们要成功,依靠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求毫无缺点。许多缺点其实换个环境就不是什么问题。缺点的背后还有优点,我们刻意消磨掉缺点的同时,也许就连优点也一起打磨了。
第四部分第十五章 快乐不在于别人(1)
让爱我的人看着我快乐,那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让恨我们的人看着我快乐,那是对他们最好的报复。
快乐在自家的后院
一位散打宿将参加锦标赛,自以为一定可以夺得冠军。却不料在最后的决赛上,遇到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皆是铆足全力出招攻击、攻击,对打到了半途,散打宿将惊觉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招式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散打宿将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的奖杯。
他愤愤不平地回去找他的教练,在教练面前,一招一式地将对方和他对打的过程,再次演练给教练看,并央求教练帮他找出对方招式中的破绽中,苦练出足以攻克对方的新招,在下次比赛中,打倒对方,拿回冠军的奖杯。
教练笑而不语,在地上划了一道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散打宿将苦思不解,如何能像教练所说的,使地上的线变短。最后还是舍弃继续思考,而请教教练。
教练在原先那条线的旁边,又划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较之下,原先的那条线看来变得短了许多我。
教练开口道:“夺得冠军的重点,不在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地上的两条线,只要一条自己变得更长,另一条线也就在无形中变短了。使自己更强大,才是你所需要的。”
必须以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者。真正的快乐者不需要战胜别人,他不需要与别人争一日之长短,甚至也不必对别人的攻击正面还击。
再进一步来说,作为个人,如果我们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快乐,通过别人来获得快乐、成功和承认。这是一种相当糟糕的方法,真正优秀的人是不需要别人来证明的,他不需要利用任何外在的追求与比较来获得快乐。
正如英国剧作家杰罗尔德说:快乐之花永远生长在我们自己家的后院,而不能从别人的花园中采得。
大珠慧海禅师第一次参见马祖时,马祖问他:“你从哪里来?”
大珠说:“从越州来。”
马祖问:“你来这里要干什么?”
大珠说:“来求佛法。”
马祖说:“我这里一点东西也没有,还有什么佛法可求?自家的宝贝都不顾惜,却跑出家来乱求什么!”
大珠问:“什么是我自家的宝贝?”
马祖说:“你现在问我的东西,就是你的宝贝。本来一切都有,什么也不欠缺,还向外寻求什么?”
大珠慧海由此顿悟。
当我们沉溺于别人的评价中,而忘了自己的抉择时,这是对生命存在的遗忘,这种遗忘能导致我们误入歧途。因为人生是自己的存在,不是别人的评价,别人不能代替我们存在。沉溺于别人的承认与指点中,是无视自己的独特性,是舍已从人。
曾经听人讲过这样一个寓言。这个寓言只有寥寥几句话,却足以让人思索很久。
一群探险者在沙漠里分头行动,遇到了沙尘暴。
结果有一个人到了中午还没有回来。另一个人带上地图,出发去找他。
第二天早晨,沙尘暴结束了,失踪的人也回来了,他说:遇到沙尘暴时,他艰难地确定了自己的方位,然后以营地为目标,一路挣扎着回来了。
但是去找他的人再也没有回来。有专家分析说:这个人的目标是失踪的人,结果在漫无目的的寻找中迷失了自己的方位,因此才无法回到营地。
当我们不是以人生的营地而是以别人为目标时,就是在舍已从人,这时离危险也就不远了。
只有当一个人只做为个人存在时,他才可能是真正的快乐者。做为个人意味着他不需要一个评论者,也不需要任何其它人,他不需要从别人那儿得到承认。只有当他成为自己行为的唯一判断者,才能让赞扬或批评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我们为谁而活着
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是以孝为本,而孝的核心内容就是传宗接代。在这种观念下,人生的苦乐绝大部分都于此维系,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这是其典型说法。
在民间,也有一句俗话形容人的这种状态:“两头人养,中间养人”,意思是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