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422-佛陀教你不生气 >

第23节

5422-佛陀教你不生气-第23节

小说: 5422-佛陀教你不生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往有很多的虚名,阻碍我们发现自己的幸福,同时也阻碍我们回到最根本的自己。    
    我们要知足,对于欲望的追求不起心动念,唯有如此,才能活在宁静与喜悦之中。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既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他也不会满足,自然就不会有幸福的感觉。常言道,知足常乐,又道是祸从口出。圣人教导说君子欲救世,必须先懂得如何自救。自救的首要工作就是学习先哲总结的处世道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明哲保身。只有先保住自身,而后才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救人,而后方能济世经国。明哲保身者必须懂得什么叫知足常乐并且学会知足。安全安定,只有在一个人知足不争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知足不争,天下的人都没有野心,自不会有争斗,不会有主动挑起的尔虞我诈,世界自然和平安定。    
    有一位女士(以下称为女士甲),有着很强的物质欲望,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多。比如,有一段时间她看上了一套房子,十分想把这房子买下,然而,许多问题紧跟着来了,交通问题、首付太高、按揭付款负担重……可是,不管怎么权衡,她还是不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所以最终还是一发狠买了房子,后来才发现确实给自己找了不少苦恼。此外,女士甲还热衷于购买珠宝首饰,有一次用半个月的工资买下了一个蓝宝石戒指,不久后又相中了一条项链,而且,这条项链价格昂贵,正是由于它很贵,女士甲才犹豫起来,每天下班都忍不住要转到珠宝店去看看,心里憋得很难受。她最终也没能说服自己的购买欲望,于是用存款把项链买下了。    
    有一次,女士甲和自己的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席间,一个朋友(以下称为女士乙)说她觉得吃东西吃到半饱的时候是最好的,这时候胃很舒服,而且还有食欲,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朋友们对这个话题都很感兴趣,而女士乙又接着说,在她自己的生活中,她都喜欢用半饱的方式对待事物,不管是感情还是物质,虽然她的收入并不高,可是她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一直以来都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不盲目追求档次,只要舒适就好。    
    女士乙的话给了女士甲很大的启发,女士甲开始回顾自己过去的生活,她发现自己总是想得到很多东西,虽然她也想方设法得到了,但往往在追求的过程中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即便得到了,也似乎没有那么高兴了,最终使得自己成了一个极为浪费和奢侈的人。女士甲产生了改变自己生活的念头。    
    如今她也找到了不少使自己满足的小窍门,比如看楼盘的时候,搭乘免费的看房车,到各个景致美妙的样板小区看房,甚至还会带着吃的东西,在那些样板房的露台上享受美食和闲适的时光。又比如旅游,不一定每一个地方都要亲自去,看旅游书还能给自己保留美好的想象空间,这不也挺好吗?她终于像女士乙一样,体会到了“欣赏而不拥有”所带给人的更为舒坦的享受。    
    只有当你正确地认识了“幸福”之后,你才会找到建立幸福人生的途径。同时,你也要了解自己内心的真正追求,尽力避免不现实的追求,使自己不再受困于无休无止的欲望,从而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个明澈的境界,及时地感受那些你已经得到的东西,充分地享受它们带给你的满足感,不断地省悟和审查自身,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自己远离不幸,而且你会发现,永远保持对某物的渴望,这本身就能够给人一种新鲜和平静的内心状态。


第三章 回到根本的自己内外兼顾的修养(1)

    对品德的培养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你想要坦荡正大地活于世间,就离不开他人的尊重和肯定。没有高尚的品德,你的生命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有一个人接到了自己一个朋友的电话,朋友说他今天发了脾气,骂人了,因为有一件事使他再也忍不下去了。接电话的这个人就问自己的朋友,后不后悔。朋友说要学着不再后悔,还说,当人们不小心摔碎了一个茶杯时,总想着要把茶杯粘起来,这说明人们很后悔,而他则不希望自己还有这种后悔。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单纯和宽厚的灵魂总在丧失,人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锐利,已经习惯了伤害他人,并且从不会感到后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内外兼顾的修善,最讲究克己恕人,一则以此体现仁德,二则希望能感人向善,力图用自己的言行改变世间风貌,创造出一个和美融洽,好让不争的理想社会。克己,不仅仅是严责己过,努力改正,还要懂得谦虚内敛,自己的优点要有保留地展露。只有能克制自己的原始的不理智的表现欲,才能避免让自己的行为流于肤浅,才能在对外物外人的仔细观察中学会深沉和涵养,使自己变得有深度。恕人就是对别人的缺点不轻易指责,更不要在第三人面前轻易披露。揭人伤疤,暴人之短,是浅薄寡刻的做法,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别人讨厌自己,也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浑浊而混乱。    
    有一次,我的一个记者朋友去参加一个公司的新闻发布会,他和别的记者一样,也受到了很好的款待,公司方面自然很希望这位记者对这次新闻发布会做一些报道。不过由于很多原因,报道迟迟没有出来,后来,这家公司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又再次见到了这个记者,其实,他很有理由责问我的这个记者朋友,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当这个记者向他解释和道歉的时候,他说:“没关系,我想你也有你的难处,做好一件事情确实很不容易,虽然没能报道出来,但我们还是很感谢你。因为时间都已经过去很久了,你还惦记着这事情,说明你是关心我们的,对此我们不甚感激,希望以后你能常来我们公司坐坐,谢谢你的支持了!”一席话把我的这位记者朋友说得心服口服,不禁感叹这位负责人真是优秀。    
    修身养性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感情,把这种克制变成“一项决心,一项判断,一项允诺”,其实也等于把自己对他人的对抗,变成具有影响力的“爱”。有人说:“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则我爱所有的人,我爱全世界,我爱生命。如果我能够对一个人说‘我爱你’,则我必能够说‘在你之中我爱一切人,通过你,我爱全世界,在你生命中我也爱我自己’。”    
    有的人注重的是内在的修养,而并不在意自己的外表是怎样的,但不修边幅也是有底线的,如果太过分,不仅使人反感,自己也难以在生活中立足。过度的反价值和反传统,自然会遭致别人对自己的反对,生存会变得艰难而没有意义。而如果你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身上的“随意”,于己于人都是有益的。    
    有个年轻作家,作品是很不错的,但人们都不太愿意跟他打交道,原因就是他的个人习惯太差,不仅个人卫生一塌糊涂,礼节方面也很糟糕,经常不打招呼就跑到人家家里去了,看见什么吃的就毫不客气拿起来往嘴里塞,平时说话又老是说别人的不是,好象全天下就只有他最了不起,偶尔有热心肠的人说他几句,他还跟人过不去,甚至要骂别人几句,总之,他是一点也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心的修善。所以时间一长,谁都怕他,这一来他就更嚣张了,还以为别人真的觉得他了不起。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只能说,他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修善,更别说内外兼顾的修养了。而就目前的时代而言,内外兼顾的修善才是最好的修善。    
    心底真正的平安来自一种内在的约束,源于自己,更为他人。这正是我一直追寻的。    
    很多时候,泛滥如海般的欲望和渴望让我们体验着兴奋,感受着所谓的快乐,结果却是苦涩的。为什么?只不过刹那繁华,换回的却是万劫的悔,所谓的幸福快乐也因此不再幸福不再快乐。于是,我们由爱生恨,因情而仇,或者亦爱亦恨,亦痴亦狂。这种你无法自觉也不愿去想更无力与之抗争的中间状态常常使我们的心坠入黑暗的深渊。我们快乐过,但更加痛苦,我们痛苦着,却又找到了真正的快乐。从所谓的快乐到痛苦,再由深切的痛苦到真正的快乐,吃尽苦头的我们终于学会了未雨绸缪,学会了居安思危。虽然这个过程艰辛也漫长,更难以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是,作为一个完满的人、真正的人,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处于历练之中,他自身也无时无刻不受着这种历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无法也不可能逃避,我们只能不断地磨练智慧,更加自觉的经营内心。    
    如果你有兴趣认真研究一下感受,仔细观察它的特点以及它如何在人的思维意识中发生作用,也许你会找到更大的乐趣。感受无处不在,它充斥着我们的内心,畅游在意识的海洋里。可以这么说,人内心的各种感觉,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都与感受息息相关。无论你的内心是快乐还是悲伤,无论你暴跳如雷亦或平静安详,你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我们觉得快乐时,内心随之而动,我们痛苦时,若不能及时找到排解的途径,忧愁与烦恼必然由此而生,即使是痛并快乐着的中间状态,我们也不可能高枕无忧。这也正是你不愿理会更无法排除这种中间感觉的原因。逃避现实,欺骗自己,这必然使我们的内心局限在一个囚笼之中,也就无法历练内心,磨练智慧以达完满和真知。    
    不同的感受会诱发出一些单纯的心理表征,比如有的人为一己私利,毫无顾忌,为所欲为;有的人因一时义气用事,做出了悔恨终生的憾事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只是在消极的心念活动作用下导致的行为差错,事实上,这些看似单纯的心理状态仍然会继续引起一些消极的或错误的认识,它们胶合混杂,周而复始,在人的意识活动中辗转回旋,一旦碰到有利的时机,这些心念就会发挥作用,耗尽我们的心力。


第三章 回到根本的自己内外兼顾的修养(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快乐,有时悲伤;很多时候我们信心百倍,更多的时候我们却犹豫不决、踌躇不前,或者对一切都毫无兴趣,宁愿随波逐流。这些内心的感受都源于错误的分别心。正是因为人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歪曲的,不切实际的,我们才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任何事物都能导致感觉的产生,而任何一种感觉的出现,它都包括两个互相冲突的矛盾双方,即主体和客体。客体可以是一切客观事物,主体因为各个客观事物而产生各种感受。主客体有时似乎各自为政、互不相干。比如你觉得自己不喜欢某个人,这只是你的感觉罢了,你不喜欢的那个人并非真正存在。也就是说,作为主体的你,因为对客体即那个你不喜欢的人产生了错误的分别心,因此导致了“恨”这种感觉的出现。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认为,我们之所以痛苦、悲伤,之所以不快乐,都是其他人造成的,但当我们决意要抓住真凶,报仇雪恨的时候却又找不到任何的蛛丝马迹。原来,从始至终我们都在欺骗自己。也许你会说,我不是那样的人,也不会做出那样的事。如果你真是用这种思维来观察事物,处理问题也用如此简单的方法的话,你将永远找不到生活的真谛。因此,如果你想真正的进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最有效的历练,你就必须认真分析自己观察客观事物的心态,摈弃错误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思维局限在某一狭隘的层面,仅仅依靠虚浮的幻象来解释各种现象。其实,不需要罗列任何事实,也不用追根纠底查出真相,只要我们扪心自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我们就会发现,这种错误倾向原来无处不在。在这种错误倾向的指导下,一个除自己之外的另一个“我”的形象出现了,这个“我”与自己相对存在。在认真检查这个“我”的形象之后,我们再问自己:“我真是这样一个人吗?在任何情况下,面对任何人、任何事,我都是这样说,也都是这样做的吗?”请你诚实也勇敢地像这样自我检查一下,你一定会得出让自己惊讶的结论:那个与自己相对而言的“我”的形象,并非真有其人。推而广之,宇宙大化中的一切其他现象,也是虚幻不实,转瞬即逝的,它们只不过是人的大脑对外部世界的错误的、歪曲的反映。这些幻象左右我们的感官,驾驭我们的思想,控制着我们认识世界的观念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正是因为这些幻象的存在,人总是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之中,于是,得失聚散、生死轮回皆辗转反复于芸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