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全球化之舞 >

第13节

全球化之舞-第13节

小说: 全球化之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为全球化战略与路径(上)膜拜无出路

    膜拜无出路    
    敬畏和崇拜,将对正在进行的文化整合产生致命的冲击。如何平衡拿着高薪却从事一般工作的原IBM雇员与拿着低薪却从事高层管理工作的联想雇员?如果维持高薪,IBMPC业务的亏损局面没法扭转;如果实事求是地降薪,又面临着人员大规模出走的被动局面!另一个矛盾:身处赢利市场的中国雇员拿着低薪,运作亏损的美国雇员却拿着高薪——在同一个公司中竟然不能实行统一的绩效考核办法。过去在IBM的品牌强势之下,先前的团队都无法成功地阻挡住PC平民化的趋势;换了新东家,减少了激励与约束,现在的管理团队凭什么去完成此前没有完成的使命?    
    很有可能今天发生在TCL收购阿尔卡特的故事在联想重演。TCL收购阿尔卡特以后,7个月亏损6。6亿元港币。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严重的亏损,并没有阻挡原阿尔卡特雇员继续享受他们的高薪,那是当初并购答允的条件。可是那些为TCL移动创造利润的雇员,却要受着歧视性的待遇,只能拿比原来还有所降低的工资。由此导致队伍的涣散。阿尔卡特的技术人员没法子产生归属感,而TCL的老雇员又迅速滋生着离异感,两相重叠强化,活生生把本来一个强悍的TCL移动队伍给拖垮了。最后李东生不得不痛下决心:高层大换血,撤掉一心只想大赌的万明坚;壮士断腕,花巨资买回阿尔卡特在合资公司的股份,把那些摆着好看、不实用而拿着高薪的阿尔卡特雇员退回给老东家。李东生能够在新公司成立几个月后就果断采取措施,壮士断腕,纠正先前的过失,不失英雄本色。    
    中美雇员收入差异的冲突,已经在联想激烈上演。据报道,最后的妥协是,联想雇员待在中国享受中国薪金,待在美国享受美国薪金。还没有正式出师,联想就迫于中国内地雇员的不平情绪,大大膨胀了人工成本。难怪在6月9日的香港财报发布会上,新联想董事会主席杨元庆坦陈“未来最大的挑战将是降低成本以及节省费用”。居高不下的成本只是表象,发生成本的体制与文化才是关键。TCL完全靠中国人为主进行跨文化整合已经败走麦城。联想经过与IBM团队三天激烈的辩论,最后大胆聘用IBM高管来管理公司,可谓一种突破。但是由此又会带来另外的问题。1989年索尼并购美国哥伦比亚后,完全放手给美国人管理,结果5年导致31亿美元的亏损,很值得联想警醒。    
    公司价值迷思    
    人们对自己不具备的东西往往会形成幻影。IBM的贵族文化无法拯救联想。反过来。联想在中国市场上经常表述的无伤大雅的高贵理想,比如“产业报国”,也不应该带到美国去。    
    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东西,当你的公司前进了,客户层面全球化了,也就需要制定一个真正体现全球化的公司愿景和精神。中国公司的头号问题是没有把客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没有做一个谦卑的倾听者的准备。其实,联想的“只要你想”与IBM的“因需而变”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读懂全球客户知性和感情全方位的需求!美国的商业文化的实质就是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围绕着客户知性和感性,展开公司的优先次序和组织次序。    
    勇敢闯三关    
    联想没有当年索尼的家底,可以活过由奢华的美国管理团队造成的31亿美元的巨亏;联想也没有索尼那样充裕的时间,可以有10年的准备调整期。消费类电子产品大规模生产时代行将结束的宿命,更像一道催命的紧箍咒。明基与西门子的联姻、TCL的壮士断腕以及索尼经营哥伦比亚的10年反复,这一系列事件都提示联想至少要勇闯三关。    
    第一关:突破“高贵的迷幻”。毫不妥协地维持IBM的高贵血统,决不是联想的出路。联想需要以全球化客户为起点,重新确定“我是一切的根源”的公司价值。杨元庆对成本的担心,如果不是单纯投资者的考量,而是以客户利益为出发的深思,就可立于不败之地了。新联想应该经由客户这个组织的外生变量,催生公司的责任流程和责任型组织。联想需要回归原生的商业精神,创造出令人激动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关:放弃对奢华管理团队的膜拜。那个惨败给戴尔和惠普的IBMPC团队,必须接受市场规则的考验。明明是大众市场,却要硬撑一个高端的奢华团队,这是IBMPC累计亏损10多亿美元的症结。虽然一般而论联想文化没有IBM文化先进,但是联想文化在扣紧客户、扣紧市场这一点上,却无疑比IBM更优越。联想需要的是信心,必须建立惩罚性的业绩考核机制,为客户的利益剔除一切官僚习惯和思维定式。万不能“姑息养奸”。    
    第三关:对前IBM雇员的福利彻底负责。当李东生看到TCL没法履行对阿尔卡特前雇员的承诺、没法履行那个漏洞百出的并购协定时,便即重启谈判。不惜花巨资把那些奢华的雇员交回老东家。西门子花巨资把对前雇员的义务交托给明基打理,并不是商界奇闻,而是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应该履行的对雇员的公民义务。2005年IBM还是名列《财富》备受赞赏的公司第九名,应该有对雇员福利负责的肩膀。联想要有点李东生壮士断腕的果断,为IBM前雇员的利益跟IBM重启谈判。一个为自己员工福利彻底负责的公司,必将极大的调动雇员的创造积极性,更会引起世人的尊重。    
    若干迹象表明,联想的领导人越来越认识到那个占了营业额12%的PC团队人工成本的严峻。在6月9日香港媒体见面会上,杨元庆的判断较之年初明显有很大改观。他说:“IBM的业务模式是高投入高回报,这对PC产业来说不适合,PC产业是效率节省型的产业。”新任CEO沃德也说,IBM雇员的工薪也不会是固定不变的。    
    认识到了是一回事,是不是果断行动是另外一回事。商机只会给予觊觎并夺取他的人。这里只有一个条件,仅仅有一个条件:只要敢做敢为!


华为全球化战略与路径(上)批评通常都有合理的成份

    c。奥美CEO凭什么说联想不是品牌    
    品牌经营的实质是创造出激动人心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公司需贯彻始终的企业思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呼吸和饮食!    
    ——题记    
    批评通常都有合理的成份    
    奥美广告公司(Ogilvy&Mather)总裁兼CEO夏兰泽(ShellyLazarus)接受《商业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联想是品牌吗?海尔是品牌吗?不是,它们还只是商标名称而非品牌;它们还没有把握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还不懂全方面贯彻始终如一的主张,以便在知性和感情两方面与人们建立关系;在公司组织结构上的挑战是将营销置于公司的核心地位,CEO们或许明白他们的品牌的含义,但是要把CEO们的看法向属下们贯彻却很难。”    
    奥美CEO的这番话,跟奥美与中国本土公司的业务有关系,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迄今为止,奥美在中国市场的客户还都是以前在欧美市场的老客户为主,譬如IBM、摩托罗拉、宝马、壳牌、中美史克、柯达、肯德基快餐等,而中国本土客户如御苁蓉、奥妮、江中集团、长虹等多无疾而终。当然,外行看门道,这番话也有合理的成分。    
    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消费者也很热衷品牌,几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拥有全球最大的奢侈客户群。于是跨国巨头看到了商机,掩盖不住涌上心头的窃喜:“中国人想拥有美国消费者已经拥有的一切和还没有享受到的东西,他们的消费欲望势不可挡,我们美国公司也同样势不可挡!”    
    世界500强,全球最强100品牌,都已经纷纷落户中国,可是中国却没伴随快速增长的经济同比例地成长起国际著名品牌,因此在世界食物链中处于下游。起初中美贸易巨额逆差曾引起美国上下恐慌时,可是深入的调查却发现,中美贸易逆差最大的受益者竟然是美国!在100个单位的利益中,中国人只得到3…5个,而美欧等国却凭借品牌、技术和渠道获得了80个以上的单位,其余为途中参与者见面有份!确实,以联想公司为代表的中国公司在品牌的建设与经营上发生了迷失。    
    联想的迷失    
    2004岁末,联想凭借收购IBMPC而一下子具备了跻身世界500强的机会。无疑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大手笔。正如柳传志所言,不收购IBMPC,真不知道联想还能怎么求得发展。    
    起初,1984年初冬柳传志登门找到倪光南,他们共同编织了一个联想的汉字系统与软件之梦。那段时间联想也曾经激情澎湃,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联想式汉卡、6型卡、联想OFFICE之梦、联想程控交换机等一系列美好的梦想,逐渐进入实施。可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的那场大裂变,却使两个造梦的人分道扬镳,联想无奈踏上了“贸工技”的路子,越来越沦落为一个销售公司了。这个后来自称靠“贸工技”起家的公司,多的是在中国市场上营销沉积下来的经验和思维定式,一些表面化的口号与一系列事件的运作左右了他们的企业思维和方式。    
    联想的思维很有代表性。2004年底林毅夫还在一个会议上讲,中国公司搞不起研发,建设不了国际品牌,只能发挥比较优势,做好最基本的加工制造。按照著名的施振荣“微笑曲线”,在信息产业中技术研发和品牌行销的附加值最高,制造的附加值最低。中国搞不起技术研发,在品牌营销中又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势,所以我们只能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安坐在世界产业链的最底端进行制造就行了。这种理论的要害是把世界看成一个缓慢发展的渐进过程,而排除任何突破性的机会与可能。按着这一理论,韩国的三星与中国的华为没有必要在美国市场上创立品牌。而实际上正是从模拟到数字,从窄带到宽带的突破性发展,给后进企业创造了机会,在这样的时候,所有公司都面临着同样的条件,而且后进公司可能更有力,因为公司还不大,还没有形成许多成功的条条框框罩住了人们的思维,他们还像饿狼一样在四面出击寻找生存的机会。也就是最近10年,三星品牌从弱到强,做到了126亿美元,连续几年成为品牌价值增长最快的公司!    
    品牌是一种企业思维    
    确实,中国公司还没有真正领会品牌的文化和内在逻辑,以及它对于消费者和市场营销的根本意义。品牌通过降低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从而支持着高价产品策略,但是品牌的建设需要巨额的投资,而且需要始终如一。    
    我们曾经熟悉索尼公司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把索尼品牌塑造成个人生活中成功的标志。索尼领导人从井深大、盛田昭夫到出井伸之,索尼领导人对品牌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起伏不定的时代,始终如一地执著于自主知识产权这个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始终坚守着支撑品牌的精神原点,公司始终如一致力于通过产品和服务在知性和感性方面确立激动人心的关系。在创业初期;在巨大订单的诱惑下他们没有放弃树立索尼品牌的追求;在连续7年背负巨亏的时刻,他们坚忍不拔,咬住彩色单枪显像管的研发不放;在市场捷报频传,产品轰动的时候,继续专注于激动人心的产品的推出和建设;在产业的转折点上,创新在最高端技术层面、功能、时尚、情感元素的调动上全面开花;以新产品和服务为载体,保持产品和服务的新鲜感与动人。    
    以联想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司,熟练掌握生产和价格为主导的市场策略,对培养消费者把产品作为个人生活中的骄傲成份却不甚熟悉。于是,我们也就理解了奥美总裁评论的合理成分:奥美CEO说中国企业没有始终如一地贯彻对品牌的理解,就是指没有贯彻一种彻底的企业思维——创造出激动人心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激动人心的产品和服务,不是高堂庙宇,每年让消费者顶礼膜拜一次;也不是大事件的运作,给消费者喊两句口号了事;而是一个公司贯彻始终的企业思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呼吸和饮食!


华为全球化战略与路径(下)海尔式推进(上)

    海尔式推进    
    。c。全球力量,全球到达    
    最新的发展明确无误地显示了海尔的全球化战略指向:“全球力量,全球到达”。戴尔能够借量身定制颠覆电脑市场,海尔就可能够借此颠覆家电市场。    
    ——题记    
    今年中国公司的跨国并购特别具有观赏性。尤其是海尔竞购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