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4-黑魔方07年修订版考研政治哲学真题宝典-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创造”不是无中生有的臆造,“改造”也不是任意的改造,而是以正确反映世界为前提,通过实践,创造出世界上本来没有的事物。
备选项A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观点。因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归根到底,物质对于意识具有决定性,而不是相反。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备选项B是片面的,因为预见性只是人的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备选项D也不准确,因为主动性只是意识能动性的具体体现。C是唯一正确答案,是对列宁这一论断的完整、准确的概括。
【相关知识衔接】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的根本区别;意识能动性与其具体表现的区别。
【命题趋势】列宁这一命题再考的可能性较小,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把握这一原理时,要同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在理论上
划清界限,同时要注意把意识的能动性这一概括性的提法同它的具体体现区分开来。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
奉(2000年文、理科单选题第2题)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A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和运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不是消极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运用物质手段能动地改造世界。但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外在世界,脱离实践和物质手段,单纯依靠意念活动,连一个原子都移动不了,更不能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因此,试题中提出的观点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移属于机械运动,物质结构变化属于物理化学运动,意识、意念活动属于思维运动。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着原则的区别,存着不同的物质承担者,有不同的原因,解决不同的矛盾。
“意念移物”、意念“可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是某些“气功学家”和邪教宣扬、鼓吹
的骗局,它经不起严格科学实验的验证。选项A是唯一正确答案。备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谓“实践唯物主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主张人具有主观能
动性并非都是“实践唯物主义”。
【相关知识衔接】划清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
【命题趋势】流传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看法、观点,有许多是不符合,以至违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贴近日常生活出考研哲学命题是近年来哲学命题的一种趋势,希望引起考生的的注意。
5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
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2000年理科单选第1题)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
此题出自《荀子·解蔽》。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认为,“心”居人身之央,是人身主宰,并具有精神活动的功能,荀子也有这种看法。他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解蔽》)“心”对五官(感官)具有统帅和支配作用,他主张用“心”想才能形成正确认识
。考题中荀子的话是说,不用“心”进行思维活动,黑白颜色摆在而前也眼睛看不见,雷声
鼓声在旁边响着耳朵也听不见。一般用以说明荀子重视理性思维对感官活动的指导和能动作
用,不用心,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荀子这段话蕴涵着意识具有能动性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意识反映世界总是根据自身的实践需要,对认识对象作出能动的选择,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关注什么,忽略或忽视什么,都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需求。这是意识能动性在认识世界方面的重要表现。因此,B是正确选项,最符合题意。意识固然具有对象性、客观性、有时有任意性,但均不合题意,因此,备选项A、C、D应排除。【相关知识衔接】注意意识的对象性、能动性、客观性、任意性的含义及区别。
【命题趋势】引用中外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话作为考研试题是经常出现的,但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以此为指导进行分析,都不难作出正确的回答。这类考题一般出
选择题。
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诚”或“不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或效验。一件事情能否成功,达到预想的结果,关键在于在实践中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否则,违背客观规律,虽然具有完成任务的诚心和诚意,也难免遭受挫折或失败的结果。某一种学说的“灵”或“不灵”,关键在于它是否是科学真理,一切客观真理,最终都会在实践中得到证明,显示它的“灵验”,从而取得人们的“诚信”。一切歪理邪说,虽然也曾使一些人一时诚信它,但最终要在实践中被证明的谬误而“不灵”。试题中引用的说法片面夸大了“心诚”的作用,即片面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客观唯心主义是把精神夸大为脱离人的独立存在,不是夸大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备选项C不合题意。备选项A和B更与本题内容不合。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区别。
【命题趋势】“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这种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广为流传,也是宣扬迷信者惯用的话,要注意对类似的俗语从哲学上进行理性分析。
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2001年文科单选题第2题)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具体说来是语言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于物质具有依赖性,从而揭示了意
识的起源和本质。这种依赖性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
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的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在阐明意识的原始发生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劳动的决定作用和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的作用,语言的产生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意识从而产生。语言和意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意识的物质外壳,意识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记录、固定下来,意识是语言的精神内容。因此,马克思说:“意识并非一切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1页)因此,无论是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自然语言,还是后来产生、发展起来的人工语言(如国际语、符号语言等),都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C是唯一正确选项。
备选项A否认了语言的物质性,备选项B把语言排除在物质和意识之外,备选项D把语言和
意识的关系说反了,都是错误的,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意识和语言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要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2002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中的重大作用。
“自在之物”和与之相对应的“为我之物”这两个概念,在哲学史上的用法是有差别的,一
般说来,“自在之物”或“自在世界”指未被认识或改造、自行存在之物,主要指天然自然
;“为我之物”指已被人认识或改造、体现人的目的和需要、为人所用之物。马克思主义哲
学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能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它使统一的物质世界一分为二,造成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介入,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为我之物”。试题以化学工业制造出品种繁多的人工化合物的事实,说明了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中的重大作用。因此,正确选项是B。
备选项A是明显的事实性错误,物质世界首先是自然界是从来就有的,不是人类创造的,它
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先在性”(马克思语)。备选项C认为“物质世界依赖于
人的意识而存在”,是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备选项D认为“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
质而存在”,也是明显的事实性错误;人造物质是对天然物质的加工,以天然物质的存在为前提,只是改变了天然物质的结构或存在形态。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在实践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旧唯物论的区别。
【命题趋势】关于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中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实践的作用具有正负效应的二重性。今后考研中还有较大可能出涉及这一知识点的试题。
9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2003年试题单选题第2题)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仍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必须和世界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实践进行的,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交
错点”(列宁语),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具有改造客体和优化主体的功能,因此,
在实践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
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5页)他把实践理解为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同上书,第77页)。因此,C为正确选项。
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和世界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并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而自然界
的变化却是相对“微小”(马克思语)的,因此,造成人和世界发展、改变的根本原因不是“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备选项A是错误的。人的意识固然具有能动作用,但意识的能动作用
要达到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