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谁在等你 >

第1节

谁在等你-第1节

小说: 谁在等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谁在等你》 第一部分总序

    人天生具有好奇心,并屡有涉险之冲动。小时候,母亲说不能用手指月亮,否则耳朵会被割。当时人小,不知禁忌与图腾的由来,只是涉险的冲动难捺,终于用手对着月牙儿指了一下。当夜蒙头而睡,醒来后耳朵还在,这才心安。    
    写恐怖小说是从2000年开始的事。但按因果而论,仿佛也有迹可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复兴,我亦写了不少诗和短篇小说发表。但小说发表时多被排在“实验小说”栏目,究其理由,除语言、结构外,题材比较玄幻。记得一篇小说叫《迷路迷》,说是一人专好迷路,竟走到冥城去了,一夜经历让人骇然。另一篇叫《木狐》,其实写的是下象棋的故事。这“木狐”的知识来源于流沙河先生,当时我正与一诗友下围棋,流沙河先生在旁见之,便说古人叫象棋为木狐,那围棋也可称为黑狐和白狐了。棋能变狐,狐能生魅,因此我这篇小说不玄乎才怪。    
    写什么,怎么写,文学中人历来为其劳神费力。读者却不然,曰其“好看”,或者相反。回望几百年,《三国演义》《水浒》《聊斋志异》《红楼梦》《西游记》,好看之中我发现类型化小说早已有之,现在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恐怖小说、言情小说、玄幻小说,分门别类前人都做过了,而后来的小说却是越写越窄,这一点儿也不安逸。因此决定写类型小说。选定“恐怖”仅仅是个性使然。至于“恐惧”为何成为人类集体潜意识之一种,那是遗传学家要探究的事。比如对黑夜、对死亡、对星空、对蛇等等,人确实心有畏惧。我曾经大胆设想过,蛇让人毛骨悚然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远超过虎,会不会是人类早期曾遭受过蛇的大规模袭击,从而在记忆上打下印记?    
    进入现代,对人自身的研究使隐藏的恐怖进一步显现。在经验世界中,我们都记得一些奇怪的反复出现的东西,一些使判断发生迷惑的东西,一些现实与非现实界限模糊的东西,一些使自我分裂或错位的东西。而弗洛伊德认为,这正是恐怖的起源。    
    恐怖小说在中国尽管有《聊斋志异》垫底,但现在却被欧美日韩抢了风头。除日本的《午夜凶铃》人所尽知外,美国的斯蒂芬•;金的作品在中国亦不断印行。这位与19世纪的恐怖小说家爱伦•;坡同国籍的恐怖大王,其作品的印行数量据称仅次于《圣经》。个中缘由,也许是西方国家有侦探小说的传统吧。从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79本侦探小说风行世界,都为恐怖小说这种侦探小说的亲戚作了出场铺垫。    
    在中国,《聊斋志异》之后,恐怖小说的传统几乎断掉。在我的经历中,小时候有部电影叫《夜半歌声》,据说很吓人,大人还不让小孩去看。“文革”中有一手抄本《一只绣花鞋》流行,在民间传阅甚广,前几年正式出版后仍受欢迎,足见恐怖小说仍是读者实实在在的需要。    
    人们为何爱读恐怖小说?是减压,是释放,是涉险代替,是验证安全,这些回答都对。如果同时还有文学的享受就更好,这正是我所想做到的。    
    从我多部作品出版后的反馈看,不论是网上、报刊,还是读者见面会,读者的喜爱和指正都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书到读者手中往往有很高的传阅率,这种被阅读的乘数效应使我下笔时更加谨慎,惟恐辜负读者的期望。我的这套系列书刚刚开始,以后每年都有一些新书面市,读者的意见和批评是我非常愿意听到的。    
    2004年12月于成都 


《谁在等你》 第一部分答《北京纪事》杂志记者问(1)

    前不久,《北京娱乐信报》上的一则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国内新恐怖小说的代表作家余以键等人在北京的读者见面会获得了巨大成功,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拥趸者大部分为年轻的女性。    
    阅读恐怖需要我们有坚韧的神经,而这些一向被人冠以“弱者”头衔的女性们打破了这一禁忌;创造恐怖似乎需要有着诡异神秘的生活,但是一个相貌儒雅的文人超越了这一定律。当我们的生活突然被惊悚打断,我们或许应该记住一个名字:余以键———这个把恐怖和安全同时带给我们的人。    
    因为余以键不在北京,记者拨通了他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余以键带着一点温软的川音,严谨而温和,怎么也找不到我所期待的那种神秘的气息。我忽然觉得自己有点可笑,难道我希望他是一个恐怖分子吗?———对某一个行业先入为主的印象总是在妨碍我们对这个世界正确的理解,就像金庸不是大侠,余以键也是个平凡的人,他的不同就在于有时突然让你浑身一颤!    
    记者:你是从一开始就从事恐怖小说的创作吗?    
    余以键(以下简称余):80年代的时候我主要是做诗歌创作,发表了很多的诗。    
    记者:那这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事业。怎么会转到恐怖小说上去呢?是个急转弯。    
    余(在电话那头笑了,大概每个听闻者都会问同样的问题吧):就算是吧。我是从1998年才开始写恐怖小说的。主要是因为国内小说的类型太单一了。类型小说的创作几乎是空白的,比如侦探小说、推理小说、黑幕小说、武侠小说等。它们在结构、叙述、规律和悬念设置上都是很独特很吸引人的。在国外各种类型的小说是并行发展的,而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斯蒂芬•;金就获得了美国国家级的奖项。    
    记者:那我国的恐怖小说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呢?    
    余:我们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有些成见。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低俗小说。其实,如果武侠小说不出金庸,一直以来人们也认为武侠小说是不入流的。一个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好作品,另一方面文学是不存在高低之分的。其实恐怖小说在中国是很有传统的,很受欢迎的。《聊斋志异》一直在流传,但是他的血脉中断了,十分可惜。还有那时的《夜半歌声》《一只绣花鞋》,带有一点恐怖的色彩就非常受欢迎,人的心理是需要恐怖因素存在的。    
    记者:那和国外恐怖小说相比,我们缺乏的是什么呢?    
    余:最大的缺失就是对人本身的关注。恐怖小说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他也承担文学的基本功能。要对整个社会的进程、对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给予关注。    
    记者:现在好像是很多女性特别青睐恐怖小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余(沉默了几秒,然后好像有点为难似的笑了……):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实在还没有想得很清楚。我猜测也许是女性比较胆小,但是这背后就是感情比较细腻,她们对于恐怖的感受力就很强,有种天然的好奇心;而且通过对恐怖的阅读能够将对生活的不安释放出来,也是放松和减压的一种方式吧。    
    反正我也觉得挺奇怪的,因为我经常会有一些朋友来和我要书。一问都是给女朋友的。还有我送给朋友的书,朋友就和我说自己的爱人整天抱着看……哈哈,真的有点意思……(女人爱恐怖?不知是天生胆小,还是胆大包天,反正女人总能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也许以此为契机,余以键的下部小说就有新的主题了。)    
    记者:大家都很好奇,一个恐怖小说的作家在生活中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余:我呀,就是平平常常的,和大家一样。我在报社上班,做新闻,七八年了……    
    记者:那你和朋友、家人聊天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涉及一些恐怖的奇闻轶事这样的内容?    
    余:不不,很少,我一般不会主动询问。    
    记者:那你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素材?    
    余:通过一些生活的积累。一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突然的一些想法、一些报道,通过这些触发自己的灵感,然后经过合理的想像,绝大部分的内容就是虚构创作的。    
    记者:那你自己遇到的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    
    余:我并没有什么不能忘怀的特别恐怖的事情。因为如果觉得特别恐怖,肯定是你到现在还不能解释原因的事情。我也曾经有过一些很吓人的经历,但我都找到了答案,所以算不上恐怖记忆。比如年轻时候在农村,有一次很晚回去,经过路边的坟场时突然看见一个影子弓着身站在一个坟堆后,影影绰绰特别可怕!我当时特别想跑,但不知为什么没动,死死地盯着他看……过了好长时间,那个影子突然站起来!我一下看清原来是生产队的一个精神病。我认识!虚惊一场。还有一次也是在农村走夜路,走在水田的垄子上,左右都是水田。我忽然看见对面过来一个东西,隐约地我突然看见上下好像有两张脸,又看不见身子。我都愣住了,但又没地方躲,两边都是水田呐……那个东西就一直走到我跟前———结果是个大人扛着一个孩子,孩子的头刚好顶在那个人头上……但吓得我够呛!    
    不过因为这些我都知道原因了,就不是那种从心里发出的不可知的恐怖感了。如果我当时跑了;没看到真相,恐怕就是一辈子都不能忘的恐怖的事情了。(虽然事隔多年;余以键几乎是当作笑话来讲的。但是他讲述时忽慢忽快、高低错落的语调还是把我带到了那些黑暗的夜晚;让人不寒而栗;虽然北京的天气阳光明媚。我忽然感到了余以键和恐怖小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他叙事的节奏、他对细节的描述、他对气氛的烘托、他语言的感染力……)    
    记者:那你在创作过程中是什么状态;会不会被自己吓倒?    
    余(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是;因为经常是在夜里写作。当然故事的情节不会对我构成恐怖;因为我是知道的。但是因为写作是很投入的;会进入到小说中的细节和环境中去,这时候忽然出现一个声音、楼上突然掉下一个东西、门窗响一下……都会吓一跳。    
    有时候也需要体验生活;比如我写《死者的眼睛》的时候;有太平间的内容;但没有体验的人很难有那种感受,所以我就晚上到太平间;一个人呆在里面……那种感觉真的非常恐怖。但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真实而恐怖的气氛。    
    记者:那你相信灵异的事情吗?


《谁在等你》 第一部分答《北京纪事》杂志记者问(2)

    余:这个很难简单地说。的确有很多没有答案的事情。这不是说那种被人格化了的鬼神概念;而是人们对这个宇宙的构成、对人类自身还有很多的未知,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灵异。有很多(现象)是未被发现的,但绝对不是民间流传的那种鬼神、僵尸什么的。    
    记者:那么恐怖小说的功能是什么呢?仅仅是娱乐吗?    
    余:低层次的恐怖小说是为恐怖而恐怖。而恐怖小说的理想状态是用恐怖的样式承担主流文学的任务,反映人生、命运和人性。恐怖是人的一种天性,是由对未来不可知命运的一种期待和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迷惑。好的恐怖小说依然是对人的本身和心灵的关注。    
    记者:恐怖小说有的是心理恐怖,比如希区柯克的经典恐怖作品。而有的是鬼神恐怖,那你的创作方向是哪一种?    
    余:我是更欣赏心理恐怖的作品。因为恐怖的来源是人对外界不能把握,是模糊的并反复出现的一种(惰绪),是一种期待和惧怕。西方有种恐怖是视觉上的恐怖;用些开膛、挖脑的镜头来刺激观众,这种东西看多了就会麻木,不是恐怖。我是希望自己能够进行心理恐怖小说的创作。    
    记者:你认为你的小说创作和中国原有的恐怖小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余:这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古代的恐怖小说其实是鬼怪小说,表达的就是“惩恶扬善”的单一主题。而我们要走出这个局限,所关注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对这个世界和自身一个革命性的认识。关注的是人的心灵、本身和迷惑。    
    记者:那做一个恐怖小说的作家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    
    余:首先要有好奇心,然后就是有一种忧虑,对人的命运和人性的忧虑……    
    聊到最后,我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猎奇心态。恐怖原是我们内心最深处最脆弱的角落,很多人选择回避,而一些人选择关注。我们对宇宙、对这个世界、对人类的生存、对个人的命运都有着彷徨和不惑,因此对于恐怖,我们不该有不敬,应该正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感谢那些让我们感受恐怖从而超越恐怖的作家们!


《谁在等你》 第一部分一柄剑的两面(1)

    在深山中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