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5182-2049,相信中国 >

第45节

5182-2049,相信中国-第45节

小说: 5182-2049,相信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就成为美洲的主人,美国赶走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后,美国就完全加冕为美洲之王。世界也默认了美国的地位。在此后的一百年里,没有其他任何大国企图挑战美国在美洲的地位,即使是在二战的时候,无论日本还是德国都没有挑战美国在美洲的计划和实力。至今,惟一的一次例外就是古巴红色革命的成功和后来的古巴危机事件。    
    1961年4月,美国人策划了一次愚蠢的颠覆计划,让一千余名古巴流浪者组成的乌合之众登陆古巴的猪湾,目标是推翻红色的卡斯特罗政权,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尽管登陆的人数很少,但一定会一呼百应,必然会得到古巴内部的响应,结果这批“反共人士”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就全军覆没。猪湾惨败后,美国总统肯尼迪不得不免除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的职务。肯尼迪在记者面前不能推脱责任,只能用了一句意大利谚语诠释他的心情:胜利有一百个儿子,失败却是一个孤儿。    
    然而,仅仅一年之后,前苏联就策划了一个行动:将导弹渗透到这个距离美国仅90海里的岛屿上。“从1962年5月开始,前苏联偷偷运送防御性和攻击性核弹、传统导弹、一批伊尔轰炸机以及大批陆军人员至古巴。赫鲁晓夫的动机在于:一、保护古巴,以防美国入侵;二、前苏联从来未在海外(包括东欧共产党集团)部署核弹,美国则在前苏联周边到处设有核弹基地或派核潜艇巡弋,前苏联希望改变战略布局,在美国后院配置核弹以求得武力均衡,并弥补前苏联在核弹数量上与美国的巨大差距;三、肯尼迪是个软弱的总统,也不敢挑战古巴的前苏联导弹。”    
    这就是古巴导弹危机的开端,在过去直至今天的这段时间里,世人一致认为赫鲁晓夫在这次事件中为自己导演了一出因鲁莽行事而大丢颜面的舞台剧,肯尼迪引用的谚语似乎又赠送给了赫鲁晓夫。实际上,客观地分析来说未必如此。    
    美国一向视美洲是其禁地,前苏联不会不清楚这点,大国间一向有划分势力范围的传统,前苏联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恐怕是一种智慧之举。“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领导的古巴革命,并未引起克里姆林宫的重视,前苏联早已视拉丁美洲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不想介入;前苏联极为漠视拉丁美洲,甚至整个苏共中央、军方,竟然没有一个拉丁美洲问题专家。”可见,前苏联在这之前,显然一直遵守着古老的大国政治游戏规则。    
    而在古巴革命期间及革命成功后,前苏联都没有表现出支持古巴新政权的行动,也就是说前苏联并没有策划古巴革命,也就没有染指中美洲的企图。同样,前苏联在古巴革命后,明知道美国必然要严密注视身边这块“叛逆”之地,还要向古巴输送兵力和核弹,显然有更深层的企图,即在核威慑均势的情况下(核均势其实与弹头的数量关系并不大,因为只要达到摧毁对方的基本核弹数量就是达到了一种核威慑平衡,多余的弹头只是出于报复理论设想而已),前苏联如果有一张非常好的牌必然可以换回一个意外的收获。如前所述,前苏联需要寻求更广泛的战略平衡,前苏联清楚美国决不会允许在自己的家门口有这么多的导弹,前苏联也根本没有想让这些导弹永远摆放在美国的家门口,那只能招来美国确定无疑的摧毁。前苏联的目的就是要很好地利用一下古巴,将美国的战略推回一些。    
    “中情局的U~2飞机果然在10月14日拍到清晰的前苏联战略核弹基地的照片。前苏联在古巴兴建了24座中程弹道导弹发射台,总共有4。2万前苏联人驻在古巴(中情局错估为1万人)。当时,美国拥有5000枚核弹,前苏联有300枚,据中情局估计,古巴岛约有30余枚核弹,实际上却有162枚。中情局局长麦康向白宫国家安全顾问麦乔治?邦迪报告了古巴的紧急形势。从10月16日肯尼迪获悉古巴驻有前苏联战略核弹至10月28日古巴导弹危机落幕,总共13天。罗伯特?肯尼迪日后写了一本书,名为《十三日》,叙述危机始末。”⑧    
    赫鲁晓夫一如1962年6月在维也纳举行高峰会议上对肯尼迪的吼叫一样,“肯尼迪表现欠佳,颇多怯场,粗线条作风的赫鲁晓夫存心欺负后生小子,在会议桌上咆哮。”开始了对肯尼迪的讹诈。    
    说赫鲁晓夫认为肯尼迪是一个后生小子,就贸然将核武器运进古巴难以让人相信,政治绝非儿戏,前苏联人也不会愚蠢到没有这种常识,美国总统也绝不是孤家寡人,美国总统历来有一套相当有效的决策集团。“肯尼迪要求执委会拟订对策。经过六天的闭门辩论,执委会提出五种对策:一、侵略古巴;二、轰炸古巴;三、封锁古巴;四、要求联合国调解;五、不闻不问,任其发展。”肯尼迪说,“最坏的对策是动武。”10月22日晚上,肯尼迪首次告诉美国人民,前苏联在古巴部署攻击性核弹,美国决不容忍这种挑衅。他选择了相对中性的封锁古巴,“海军船舰对所有开往古巴的轮船实施‘隔离检查’”。    
    “两个家伙比赛瞪眼珠子,结果那个家伙(指赫鲁晓夫)先眨眼。”这是10月24日,国务卿腊斯克听到一批前苏联船队驶进封锁线后,调头回转或停驶的消息后兴奋地对国家安全顾问说的一句话。这也是世界一般认为的结果。10月28日,前苏联宣布从古巴撤出攻击性武器,包括核弹、轰炸机和驻军。


现实主义国际政治下的游戏规则瞪眼睛比赛:这是艺术!(2)

    赫鲁晓夫则说:“先眨眼的人并不一定是个弱者,有时他是个智者。”    
    肯尼迪也说:“我们不要因恐惧才谈判,但我们也决不畏惧谈判。”    
    实际上,前苏联赢了。美国撤出了其在土耳其的核弹,也保证了古巴政权的安全。前苏联的代价仅仅是虚设的一步。其实前苏联是输在了宣扬上,美国只宣扬了前苏联在古巴的撤退,而没有宣扬美国在土耳其的退让。    
    在巴西人克劳迪亚?福丽娅蒂的《卡斯特罗传》中,也描绘了古巴人对这场发生在古巴,却无视古巴利益的交易产生的愤怒:    
    “27日,控制着地对空导弹的前苏联军官击落了一架2万英尺上空的U~2飞机,克里姆林宫一片惊恐。菲德尔承担了责任,因为他一贯主张开火还击。当日,莫斯科电台广播了美苏协议的消息。美国除了口头允诺不侵犯古巴外,协议规定土耳其和古巴导弹对等撤除。菲德尔收听了广播,他内心感到一种屈辱。他狠狠骂了一句,就像偶尔被激怒时一样。终于,通过媒体他完全了解到危机已经结束,古巴是危机的舞台和对象。”⑨    
    显然,古巴只是一个舞台,戏剧结束了,该收场了,观众和演员都满意而归,只有古巴一无所获。


现实主义国际政治下的游戏规则中国来了,世界在窃窃私语(1)

    中国奉行的和平发展既有历史渊源也是考虑到中国的现实状况,同时,这种和平理论更符合国际社会的要求——全球化过程毕竟已经历时500年,已经不再是欧洲殖民时代的血腥时期,而是一个谋求和谐共处的时代。自然,这并不表示全球化没有孕育矛盾,但如果中国这样的大国力主和平的话,显然符合普遍的心理。伴随着亚洲力量的崛起,传统的亚洲和平意识必然会为今天充满竞争情绪的世界带来和谐的希望。    
    雨果?格劳秀斯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安全最早的法理界定者,他的这种对安全的解释和维护就是源于对个人安全的定义和保护。基本可以归纳为五条:一、不侵占他人所有,包括财物、人身生命、名誉、精神伤害等的个人所有;二、如果有过侵占,则必须归还原主人,包括利息或由此衍生的其他利益;三、人人都应该保持良好的信用;四、个人失误造成对社会或他人的伤害和损失应该有所补偿;五、有罪当罚。我们可以轻易的得到比较结果,这与孔子、孟子所宣扬的仁、义、礼、信、廉、耻、智几乎完全相同,可见人类对公平、合理、秩序、和谐的社会有着不谋而合的一致。这也证明中国主张的和平崛起所包含的儒家哲学思想是一种十分符合人性的政治,如俗语所言,人心向背关乎天下得失。政治自古就与人心息息相关,这不仅体现在中国历史中,同样也将印证在未来的数十年里。    
    英国国际关系学家赫利德?布尔在30多年前就提出与格劳秀斯大致相同的国际安全论调。他同样先谈个人在社会中的安全愿望,再谈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安全要求。“人们在通常生活中希望的社会秩序不是那种由某个个人或群体关系随意制订的、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一种有预计的目标、进而实现某些预期目标或利益的生存计划。”在赫利德?布尔的绕口令中,他显然是在说维持生活就需要不停地工作和计划,而能保证这些得到执行的则是一个安全的环境,这是基本需要。他要求的这个社会必须保证三个条件:一、这个社会的多数人能够幸免于难;二、社会契约能得到认真对待和执行;三、成员应有的私有财产权及其他公民权利必须得到尊重。依此类推,国际环境中的国家如同社会中的个人,国家安全也有相似的三条要求:一、国家不受威胁和侵略;二、国际条约和政府间协定得到共同的遵守;三、国家主权和领土得到完整保持。    
    赫利德?布尔进一步论证应维持国际社会的存在,而不是让它演变为一个全球帝国的内部社会,也防止产生国家等级化,如产生权力强大的超级大国、拥有众多势力范围的地区强国和落魄的小国等。历史上,欧洲的教皇曾经成为西方世界的神圣领袖,导致欧洲经历过一段黑暗时代,神圣罗马帝国同样使欧洲产生了一个超级大国,威胁到许多欧洲小国的存在,今天的联合国会不会有朝一日成为世界的神圣罗马帝国呢?它如今拥有对绝大多数国家的制裁权,甚至军事干预权力,还有强大的跨国公司,它们对许多弱小国家而言都是庞然大物,它们甚至可以用金钱的力量操控一个国家的政治,还有各种极端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种族主义等众多超越边界的组织都是威胁一些国家——有时甚至是大国的国家安全。    
    现在,中国参与进来了,世界一直在窃窃私语,这究竟是福还是祸?当日本在20世纪60~80年代重新崛起为一个大国的时候,欧洲人也在危言耸听,猜测日本会不会取代美国,美国对日本的防范之心也日益昭显,从加强驻日美军到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美国遏制日本上升势头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了。但最终世界不得不接受日本强大的事实,日本从军事实力到软实力都在影响着世界,甚至美国国内。中国的潜力远比日本巨大,故此,世界对中国的疑虑也远比日本深刻,只是中国不像日本那样迅速和来势汹汹,而是颇为温文尔雅,这也许正是中国和日本的不同之处。日本第一次崛起的时候整个亚洲都受到它的攻击,它的崛起实际上是建立在亚洲的血腥之上的;日本第二次崛起(上世纪战后至90年代),只有日本自己变得富足了,其周边国家并没有得益于日本的富强。但中国不同,中国仅在上升的初级阶段,其周边的十几个邻国都感受到了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的好处,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和东南亚签订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和中国在1997年金融风暴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赢得了东南亚国家普遍的信任。无论这是出于中国睿智的外交考虑还是中国的切实需要,都证明,当世界要求中国放弃威胁的时候,世界也必须放弃对中国的敌视,当要求中国接受世界的时候,世界也必须接受中国,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世界也才能从中受益。    
    在这场谈判中,主动权显然是在世界,而不是在中国,中国的历史表明,中国是一个和平大国,并不善于向外侵略,它的经济发展也不像欧洲那样要依靠建立在庞大的殖民统治基础上,中国的发展历来是自我发展型的——中国的汉、唐、宋、明、清等强大朝代都不是依靠向外侵略而建立的,而是自我经济发展的结果。相反,中国强盛之后周边诸国都会从与中国的贸易中得到利益。    
    在世界与中国的交往中,世界实际上至今还没有学会尊重中国,自二战后,世界应该认识到,与中国打交道至关重要的一条是:安全,即要保障中国的安全,这种安全是全方位的,而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众所周知,现代经济是建立在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能源运用上,中国的安全也需要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要求。中国对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