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4421-断裂 >

第30节

4421-断裂-第30节

小说: 4421-断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模式是由人们的生理需求支撑的,而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消费模式则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和社会阶层结构因素支撑的。能不能创造这样的制度和结构条件,从而能否形成与耐用消费品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模式,是能否顺利转型的关键。    
    我的判断就是以这个观点为前提的。更明确地说就是,现在中国经济正在处于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过渡的阶段,但由于种种制度的和社会结构的条件,我们在形成与耐用消费品阶段相适应的消费模式上遇到了问题或困难。所以出现前几年的经济低迷。现在由于短期政策的原因,经济出现了复苏,但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而只要这些深层问题不解决,我们就很难顺利进入耐用消费品阶段,内需就会不足,经济的增长就会缺少内在动力。    
    二三分之二的人口被甩在耐用消费品市场之外,国内市场的需求不足是必然的问:那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在哪些方面,或者说有哪些结构与制度的因素在阻碍着与耐用消费品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模式的形成?    
    孙: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城市化滞后的问题,二是缺少支撑耐用消费品时代消费模式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三是财富的分配格局问题。    
    现在让我们说第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目前在我们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奇特而又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即许多生产某种产品的人们并不消费这些产品。比如,生产热水器的人们,家里基本不使用热水器,因为在那些生产热水器的工厂中从事生产的工人,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而农民(除极少数之外)与热水器是无缘的;在城市中,在建筑工地上忙碌的,基本上也是这样的农民工,虽然他们建起了各式各样的住宅,但这些房子与他们的居住毫无关系。类似的现象还很多。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的一群人,而且是一大群人,他们生产着各式各样的耐用消费品,但他们却不是这些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当然,在任何社会中,也不可能人们生产什么就会消费什么,生产原子弹的人们就决不会消费原子弹。但问题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耐用消费品。    
    问: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前几年困扰我们经济生活的,也就是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    
    孙:是的。如果使用一些宏观的数字,我们就可以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可以算一下,在目前的中国,差不多有13亿人口。在这些人口中,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活动,即提供工业品和服务的,大约是4亿人。即城市中的2亿个劳动力,1个亿的乡镇企业工人和1个亿的农民工。那么,消费这些工业品和服务的有多少人?大约也是这个数字,即3个亿的城市人口,1个亿的富裕农民。同时还有一个事实是不应当忽视的,即在能够有条件消费工业品和服务的人口中,还有一个高消费群体,这个群体所消费的物品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国内生产所提供的,而是进口的物品。


访谈录经济复苏背后的隐忧(2)

    举例说:假如总共有13个人,其中有4个人包饺子并以此为生,他们同时还要依靠卖饺子的收入抚养和赡养5个人(以城市中的劳动力每人抚养或赡养05人,农民工和乡镇企业工人每人抚养或赡养2人计)。但饺子包出来以后,马上有9个人(包括其中两个包饺子的人)说,饺子是好吃,但我们吃不起,我们喝点饺子汤就行了。这样,能够买得起饺子的只剩下4个人,但在这4个人当中,又有一个说:我是能够买得起饺子,但我不愿意吃,我想吃烤鸭(即那个以消费进口品为主的群体)。这时还有几个人能够成为饺子的现实消费者?只有3个人。也就是说,包饺子的人与消费饺子的人数几乎相等。    
    说明我们的工业化是分裂的,农村是被甩在这个工业化之外的(东部地区的农村除外)。在生活必需品阶段,这个问题还不突出,甚至还有降低匮乏社会消费压力的作用。但在耐用消费品时代,滞后的城市化就成为造成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当工业开始大规模生产耐用消费品的时候,突然发现却没有能够消费这些产品的大量消费者。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以耐用消费品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就缺乏发展后劲。    
    三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形不成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消费模式问:如你所说,人们还是不明白:大家手中不是有很多钱吗?他们在银行中不是有大量的储蓄吗?他们怎么就不把这些钱拿出来消费呢?    
    孙: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能够支撑耐用消费品时代消费模式的制度条件。我们在前面提到过,西方社会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福利国家的建立。福利国家的作用是什么?就是使人们对未来有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能够放心地消费,放心地购买耐用消费品。我在前面一再强调与耐用消费品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模式。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东西?是因为不同时代的消费模式是根本不同的。在生活必需品时代,因为你要消费的东西是生活中必需的,你必须得消费。而且,生活必需品往往是数量多,单价低。而耐用消费品往往不一定是生活所必需的,同时每一件的单价往往又很高,购买时常常要动用多年的积蓄。有时甚至需要借贷消费。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人们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用多年的积蓄甚至不惜借贷去购买耐用消费品?首先的一个前提就是,他要无后顾之忧。这就需要有社会保障制度。    
    问:你的意思是说,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已经影响到经济发展,或者说影响了我们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    
    孙:前些年,我曾经对短期行为进行过研究。当时我就发现,制度的不确定性会导致短期行为。因为行为的选择取决于能够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预期。然而,近些年来我却发现,制度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导致一种极端化的长期行为。当前我们社会中的储蓄倾向就是一个例子。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现在许多人在嘀咕这样的问题:将来孩子上学,个人究竟要花多少钱?不知道;老了的时候,还有没有退休金,有没有养老保险,如果有的话又能有多少?够不够维持生存?不知道;将来病了的时候,特别是如果有个大病,需要多少钱,医疗保险又能解决多大的问题?不知道。类似的“不知道”还有许多。由于这一系列的不知道,形成的就是一种普遍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在中年以上的人口中就更是强烈。因为没有一种明确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让他们做出预期。由于不能做出这样的预期,无奈之中就只剩下一个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多存点钱,尽可能地用这样的办法来获得安全感。    
    问:在缺少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存钱就成为一种迫不得已的办法。    
    孙: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人们也就会明白,为什么银行中有大量存款,市场却是那样的疲软;人们也就会明白,信用消费、借贷消费对于消费的刺激究竟有多大。如果一个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安全感而储蓄,如果他对于自己存在银行中的钱都不敢花,这时你对他说,我可以贷给你钱,你可以用贷款的钱来买汽车。他会做何反应,不是可想而知吗?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津津乐道西方的超前消费、贷款消费。但要知道,这种行为是在一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下发生的。他敢于借贷消费,是因为他对以后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至少是可以形成明确的预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保障制度在促成消费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从这一点来说,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即使仅仅对于形成适应大规模耐用消费品生产的消费市场来说,也是势在必行。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个现象。即从20世纪80年代的收入预期到20世纪90年代的支出预期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们非常重视收入的增加。许多人都在经常盘算,明年每月的收入会增加多少多少钱,并依此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收入预期。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人们更多地不是考虑到收入是否会增加,而是考虑今后会出现什么样新的支出项目。如上面所说的子女的教育、购房、养老、医疗等。人们也在根据这样的预期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可以称之为支出预期。为什么支出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根本的原因在于收入增长幅度与支出增长幅度的对比。因为在目前正常的情况下,月收入最多只能以三位数增加,而上述的支出项目,往往是五位数的,甚至是六位数的。相对于可能会出现的五位甚至六位数的支出项目而言,三位数的收入增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人们能够依据制度的规定对自己的生活做出预期,可以说是形成有效市场需求的非常重要的条件。    
    四大量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常规性收入比重过小的收入结构,也会妨碍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形成问:那我们现在来谈一下第三个因素,也就是社会财富的分配格局问题。近些年来,财富分配的问题,人们已经谈论了许多,但主要还是从社会公正的角度谈的,而很少将其看做是经济增长的条件。


访谈录经济复苏背后的隐忧(3)

    孙: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资源扩散的年代。在最初实行的那些改革措施之下,在原来体制中处于不利位置的社会群体得到了程度不同的好处。比如,农民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多种经营中得到了利益;城市中的无业者从发展个体经济和广开就业门路中得到了好处;随着放权和财税体制改革,基层组织和企业掌握了更多的资源;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中小城市获得了生机。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革初期的平等化效应。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种趋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层空心化,边缘区域的发展明显地落后,更重要的是,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对此,经济学界和社会学界都进行了许多研究。尽管具体的结论有差别,但对于以下的几点,人们是认同的:社会不平等程度比之20世纪80年代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基尼系数衡量的不平等程度已经接近世界上高度不平等的国家,社会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的手中,而另外80%的人口,则只拥有20%的财富。    
    问:这样的财富分配格局,对于我们目前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于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你不认为,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会是有利的吗?    
    孙:对于社会不平等的程度,过去人们更多地是从社会正义或社会伦理的角度加以关注,而很少关注这种财富格局对经济增长本身的影响。甚至有人认为,社会的不平等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为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有利于资本形成。这后一种看法看起来有道理,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如果说,在生活必需品时代,由于资本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贫富分化而有利于资本形成并有利于经济增长还有一定道理的话,在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特别是不可能有海外殖民市场的情况下,贫富差距悬殊,就会妨碍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形成,从而无法形成为耐用消费品的大量生产而提供必须的市场条件。    
    除了贫富分化会阻碍耐用消费品时代市场条件的形成以外,在我们的分配结构中还有一个问题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个人收入的结构。    
    问:你说的个人收入结构指的是什么?其对经济增长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孙:也许我们还可以回忆起改革前的情景。许多人都会记得,那个时候人们的工资都很低,一个月三五十元的工资,是很普通的状况。但那个时候人们对钱的使用方式与现在有很大区别。花光吃净可以说是当时的主流消费方式。有的人还会在发工资的前几天就将工资花完了。那时候人们常常说:“不怕,过几天就发工资了”。这当然是由于当时的收入少;但实际上也不尽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有指望:这就是下个月的工资。而且他知道下个月的工资什么时候发,能够发多少。正是这个判断,使得他敢于将本月的工资花掉,甚至寅吃卯粮。    
    问:现在不是也一样吗?工资不是也按时发吗?数量也可以判断吗?    
    孙:这样说是不错的(除不能正常生产因而也就不能正常发放工资的企业外)。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人们应当注意的。在20世纪8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