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你一个清华梦-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目标,可以稍微地高于现实;这样你不会失去信心,而且你往往会得到一个较好的结果。目标的力量是伟大的。如果你很早就有明确的奋斗方向,你的准备工作就会做得更充分,下手比别人更早;当靠近理想时,你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抓住它。
一马当先篇用“自欺”找回自信(2)
选择清华,我从不后悔;考上清华,我骄傲一生。
我曾经想只报一个志愿——清华,但是被班主任否决了。他说:“一个人有压力固然是好的,可是什么事都要有个度;压力太大,没有了退路,反而会影响发挥。”他是对的。他在我高三一年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李明老师,文科班班主任,就是他和全体老师、同学一起创造了八中文科的神话。他的历史课生动有趣,令人百听不厌;他为人随和大度,雷厉风行;他工作投入,认真充满激情。在八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像李老师这样的人,他们是那么可爱。而李老师对于文科班是最重要的人,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难以忘怀他一遍又一遍地为我答疑解惑;难以忘怀他处处为我们着想,包容我们的无理取闹和神经兮兮;难以忘怀他洞悉我们的心理,在最关键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不管我考得多差,他从未对我失去信心。还记得高考前5天,我自测海淀“三模”,数学只得了104分。我木然了,仿佛在做梦一样。我面无表情地待坐在那里,头脑中一片空白。李老师走进教室,马上发现了异样。他把我叫了出去,脸上看起来非常严肃,不像往常那样和蔼——问清原委之后,他严厉地说:“谁敢说自己每道题都不错?750分满分,你见过谁拿过?‘三模’是高考吗?‘三模’考了高考就会考吗?如果高考真的是这样,那么大家是一样的!考完一科要忘一科!”李老师命令似的语气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高考前的15天对于文科生很重要——文科知识点很多,在最后15天中争取把文综“过”两遍,并辅之以一定的习题。对于数学这个大多数文科生都头疼的科目,在最后这段时间可以主攻中档题,不要再做难题了;否则一方面耽误时间,另一方面会影响情绪。每天做一定量的中档题,要保证正确率,一来可以保证“手熟”;二来可以坚定自信心。在最后冲刺阶段,不要试图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但要把学习时间安排好:上午做语文和数学,下午做英语和文综,让自己思维与高考科目次序保持相同的步调,有利于发挥自身水平。
终于,6月7日来了。骑车去考场的路上,心里万分紧张,却一遍遍地念叨:“我一定会成功!”据说心理暗示在很多时候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临考前半个小时,我们几个来自同班的同学聚在一起,说到座位号时出了乱子,一个考场30人,而我刚好是30号!有个同学没心没肺地说:“那个位子最差,听力考试时根本什么也听不清!”这句话就像一盆冷水,让我从头凉到脚;但我已经练了那么久了,十年磨一剑,我不会认输。进入考场,我是第一个进入考场的——“我是第一”,我对自己说。
考试开始了。第一场是语文。由于太过紧张,字字琢磨,以至于在最后只剩15分钟的时候,我的作文才刚开了一个头!老师提示时间的声音像响雷一样,顿时震得我心跳急停,手开始不自觉地抖了起来。说什么也要写完!我凝神屏气开始了最后的战斗。铃响手停,完成!处变不惊加上表现欲望,这就是我考试时的最佳状态。老师常说:“考卷是你的舞台,你在台下苦练了这么久,难道不想向世人展示一下吗?阅卷人看不到你的人,你就用你的文字去告诉他(她),说服他(她),打动他(她)!你渴望被认可,不是吗?”后来的3场考试也都有惊无险。文综选择题是我的弱项,我乍着胆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数学很难,我厚着脸皮想到一步写一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因为错了也没关系,若对了就是“白赚”。我就像一个走钢索的人,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却充满自信地完成这次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学那场,我身边有一个人提前交了卷,这让我好一阵不自在;但是转念一想:他肯定好多都不会,于是我又渐入佳境。人总是在比较中进步或沉沦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比较”伴我们成功;必要的时候用“自欺”之法,帮助自己找回自信,不要为旁人所累。
“考完一科忘一科。”因为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也不知道考生的整体水平如何,更不知道第一志愿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所以无缘无故地焦虑只会影响实力的发挥;考完了我们就什么也做不了了,只能将下一科考试进行到底。考试最忌杂念和心浮气躁,平和冷静才不会犯低级错误。
进入清华后,我的心情很平静;在校园里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人。我没有什么特长,长得也不出众,学习也不是很主动用功。半年一晃而过。过了中秋,过了一二·九,过了生日,过了……堆积成山的文体活动,不可胜数的演讲。最难忘的还是一二·九那天在清华大学奖学金颁奖大会上的发言,一直自视平庸的我居然在众多获奖者面前振臂高呼,这在以前无法想像。
也许我们真的很平常,但是如果选择了高尚而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生命就会从此天翻地覆,与众不同。我们的生命不只属于自己,我们有爱我们的父母、关心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我们对这个社会负有责任。从一心想考取大学在现如今的胸怀天下,我们必须要保证每时每刻自己都有一个目标,这样才不会失去方向。做一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是幸福的。大学其实给了我们更广阔的空间去发现自己,认识社会,充实自己,接触社会。路正长,日子正长,把握住自己的年华,用青春书写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吧!
一马当先篇低到土里才能开出意外的花来(1)
王 喆
我的高三始于南方连续闷热的夏天,印象最深的是那明晃晃的太阳和午后的对流雨。每个中午,我都和月月一起到学校附近的麦当劳或者肯德基去自习,仅仅因为那里的空调很凉快,可以让我在燥热的数学题中也能冷静下来。那时总觉得高考还很远,觉得老师所说的残酷竞争还未在我身上划下伤痕——感觉一切都还来得及,只要开始努力向上。我的高三结束于同样闷热的夏天,学校的石榴花发疯似地绽放,没有雨打芭蕉。从一个夏天到另一个夏天,只有起点抑或终点间那大把大把的时光掷地有声、历历在目。
我不是高考型的学生,正如我的学校也并非高考型的学校,可是我们都在努力地去适应,适应某种残酷、某种委屈。
刻意追求试卷漫天飞舞中温暖的细节,这是我的高三生活的写照。试卷太苍白,所以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去涂抹它;教科书太枯燥,所以用缤纷的N次贴去丰富它;教室太压抑,所以在窗台上细心养着我的大叶子绿色植物,每个早自习为它浇水。
当我捧着我的绿色植物经过窗口时,很多人认为我很矫情;可我坚信自己要的不仅是学习,还有生活。我知道——只要高考结束,不出一个月,我就可以放肆地忘掉所有学过的知识,但高三教给我的某种信仰(请允许我叫它信仰)将会刻在我的大脑皮层中。
我信仰什么呢?我信仰戴着镣铐跳舞的神;我信仰一本已经消失的杂志上的一句话——“为了学习的本身快乐得不得了”;我信仰存在主义,信仰里尔克,信仰自己温暖而强大的小宇宙;我信誓旦旦地说我要在地狱里华丽起舞;我大喊着我要扭转乾坤,勇者无敌。我没有任何学习的法宝,我只希望自己学得快乐一些。月月和我说过的——我们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定会遇见比高考更残酷更郁闷的事情,而那时我们曾经燃烧过的小宇宙会更有力量。
所以我说“我喜欢高三的生活”。第一,因为它的目标性足够强大,所以我没时间去迷失;第二,由于它足够残酷,所以快乐会很凸现;第三,我们终于可以不用穿校服不用做广播操了,利用广播操时间去食堂吃完一碗天津牛肉面,这就是幸福。如果这是矫情,那我也会将它进行到底。
高三,我在学校的对面租了房子住,妈妈一周来一次。我不熬夜也不喝咖啡,每天一个苹果一杯热牛奶,对自己好一些再好一些。因为我放弃的已经够多了。电脑、网络、博客、课外书、电影、音乐……概括说来是我放弃了文字。文字是能让人飞的,但飞起来就无法沉入大海了。它们在我房间里好好地待着,可我不在我的房间里。我质问过自己是否一定要放弃才会有所得,问这样的放弃是否值得?答案是:如果不放弃这些,我就学不会坚忍地去成长,就不会知道自己原来可以做到很多原以为做不到的事情。我努力去适应没有倾心热爱的生活,创造另一种和高考有关的热爱;一直坚持到高考最后结束,我才再把它们找回来,发现原来一切如往昔般的亲切。
记得某天下午逃课,居然在公车上碰见在武大学德语的邻居姐姐。她说了很多关于高三和高考的经验。但我似乎只记得了那句:“高三时,朋友是很重要的,高三不是一个人可以走过来的。”我对这句话深有感触,我一直很庆幸我的高三生活中有月月。月月在此文中并不是一个人,她可以是我所有朋友的统称:月月就是那个在夏天陪我去肯德基和麦当劳的人,就是那个冬天送我热水袋的人,就是那个我哭泣时给我肩膀的人,就是那个在没人上的体育课和我一起狠抽羽毛球的人,就是那个在每个月考后和我一起去照大头贴的人,就是那个在我心情郁闷时会请我吃绿豆牛奶冰的人,就是那个陪我在除夕骑遍整个长沙城的人,就是那个在课桌上写诗的人,就是那个让我正视失败然后寻找希望的人……我不只一次地感谢上苍,让我身边有这么多这么好的朋友,他们是我手边的糖果、我的创口贴、我的妖精、我的仙女、我的教科书的第一页。给予爱和接受爱,这就是我所一并要学的,越艰苦越要保护。
我的独居生活很简单,电视只播放《新闻联播》和《飞天小女警》(飞天小女警也是我高三的支柱之一,因为她们色彩鲜艳而有力量),堆垒成小山似的的教材教辅和试卷占据了整张桌子,有床可睡,有椅可坐。每天晚上刷牙时都可以看到窗外正在建设中的摩天轮,它慢慢地一圈一变大,然后再一圈一圈地开始发光——我知道当它点缀着灯光转起来时,我的高考就来临了。而就在高考来临前的一个星期,我租的那栋房子就被拆掉了,毫无预警。那天上午,我没温习课本,就坐着看吊车挖掘机之类的东西将它摧毁掉;一看就是整整一上午,飞扬的尘土使我眼睛涩疼。我想那段生活是再也没有见证的了——那些贴在墙壁上没来得及扯下的英语词条、那张大大的世界地图、那些藏在抽屉深处的日记和信,就这样消失了。
我高三的计划和总结非一般地多,光写计划我就用完了两个便条本。我总是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以及已经做了什么,尽量使一切都在掌握之中,这样会很安心;否则无头绪地学习复习,容易导致不知所措地瞎慌。高三的主要任务确实是炒剩饭,但你也需要知道它炒的是什么,需要多大火候。我有每天的小计划、每周的任务、每月的目标,搞清楚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复习分别需要搞掂的知识框架是什么等等。日复一日,直到习惯养成,直到认为学习是理所当然,考试是自然之理,直到发现看唯物论可以抵御噩梦的侵袭。
一马当先篇低到土里才能开出意外的花来(2)
我的电脑里依然保留着每次月考后做的总结,可以看到当时自己将日子翻得哗啦作响的高三状态。在总结中我表扬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小小的成绩——我给自己一朵大红花,因为我学会写考场作文了;我奖励自己一杯杏仁奶茶,因为我背完了一本书或者做完了一本参考资料。我从来不和他人比较,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有进步就是伟大。
高三在计划和总结中井然有序。然而戏剧性的是,清华一直以来并不在我的计划之中。从小到大,我从未想过要考清华。依稀记得第一次来清华就迷了路,只觉得每栋建筑物散发出的理性气息几乎将人逼到疯狂。在高三最初志愿调查表上,我只是虔诚地填上了厦门大学——我觉得那才是属于我的学校,有橘黄色的屋顶,临海,有灿烂的凤凰花,旁边就是我最爱的鼓浪屿,都是可以入诗的。厦门大学,那是我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