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好父母 好孩子 >

第23节

好父母 好孩子-第23节

小说: 好父母 好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男孩点着头。这时,时针已经指向6点,他的爸爸妈妈走了进来。    
    “你有一个好儿子。”我对男孩的父亲说。    
    这位父亲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泪水不停地往下流。“如果今天没有见到你,真不知道这件事怎么收场,不知道应该怎样再跟儿子相处。”    
    “没什么。以后家庭中不管出现什么问题,父母、孩子都坐下来谈一谈,做父母的要用心听孩子说,而孩子呢,也要实话实说。”    
    当父亲听了我买电脑的建议,便说马上去买。我制止了他:“事到如今,只能等攒够了钱再买,教育也要有个过程。”    
    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事后我想,假如我没有与他们一家人相遇,事情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孩子死活不肯说出实情,爸爸又非要问清楚不可,僵持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说,学会沟通,对父母和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十一部分:孩子成长需要什么——五个需求成长需要肯定

    5.成长需要肯定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渴望得到肯定。    
    责骂,在父母看来是平常的小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责骂不休,便是自己的“世界末日”。孩子的成长需要肯定,肯定是孩子生命中的阳光。    
    许多父母总是认为,严格要求就要靠责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进步,其实不然。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次心理测验:把孩子分成A、B两个组,分别让他们考同样的问题。过了三天,再度去那所学校,告诉A组同学:    
    “上次考试成绩非常好,今天再考一次,你们千万不能输给上次,好好写吧!”    
    又对B组的同学说:“你们上次成绩很差!怎么行呢?这次必须反败为胜才行!”    
    结果,原本成绩相当的两组,得到肯定和夸奖的一组,第二次测试成绩很好;受到责怪后再考的那一组,成绩很不理想。    
    有的父母虽然明白了“责骂孩子不好,肯定和夸奖才会使孩子变得更好”的道理,可是自己却做不到。眼看孩子不用功学习,甚至捣乱,不骂他反而夸他,这的确很难做到。此刻最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地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浙江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徐亚芬,是一位事业上十分成功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母亲。一次我去宁波参观她办的学校,她对我谈起了自己教育孩子的事情,令我大受启发。    
    徐亚芬的儿子上小学时,语文成绩很好,但不爱学数学,所以成绩较差。一次,儿子从学校回来,对妈妈说:“学校给我们测智商了。老师说我右脑比左脑发达,形象思维能力强,数字概念差,所以我的语文成绩比数学好。看来,我的数学成绩是上不去了。”    
    徐亚芬惊讶地说:“是这样吗?有空我去问问老师。”    
    她真的去了学校,找了班主任,并暗地里与班主任达成了一项协议。几天后,徐亚芬十分认真地对儿子说:“儿子,告诉你一件大事,我去学校问过老师了,老师说他搞错了,你是左脑比右脑发达,学数学会比语文强多了!”    
    “是真的?老师真是这么说的?”儿子睁大眼睛,兴奋极了。    
    “是呀,老师说,他看错结果了,他说的是另一个同学而不是你,你是左脑比右脑发达。”    
    儿子信以为真,真的认为“我的数学一定能够学好,我很行”。这使他完全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从此,在学数学的时候,恢复了自信,提起了精神。    
    所以,对父母来说,重要的是信任孩子所拥有的潜在力量,只要能充分发挥这一力量,孩子就会成为了不起的孩子。    
    夸孩子也要会夸,不能简单地戴高帽,那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记得有个男孩曾对我说,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他一个人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妈妈一回来,高声说:“你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一听这个,他就烦了,马上扫兴地说了一句:“真没劲!”而另一位妈妈不是这样,她六岁的女儿常常爱在家里没人时收拾房间。妈妈回来了,总是惊讶地说:“哎呀!这么干净啊!这是谁干的?”于是,女儿从门后跑了出来。妈妈自言自语地说:“真没想到是你干的,你真了不起!”女儿高兴极了,觉得自己很行,下次妈妈出门,她还继续这样做。    
    当然,这种办法只适用于儿童期的孩子。孩子小的时候,你可以直截了当地说:“你真了不起!”但如果他们长成青年了,你再这么说,他们八成会认为你要叫他们做事而不理你。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做的事情带着夸奖的口气说给别人听,但又要让他们听到,让他们感觉到“骄傲”。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渴望被父母肯定,被老师肯定,被社会肯定。只要能针对孩子的优点去夸奖他、肯定他,他就会变得更好。    
    我经常听到父母们为了孩子大伤脑筋而发出的叹息声。这是因为你想着他很差劲,所以他才真的很差劲。如果你能换一种想法,确信“孩子哪有差劲的道理”,并用这样的心情去指导孩子,我想他一定会变得更好。因为孩子不可能由父母或老师来“改造”他,必须让他自己来“改善”自己。不管你心里对孩子有多少的企盼,想如何去改造他,并且用各种办法改造他,仍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你想改造他这个想法本身就错了,即使你多方为他设想,他也好不了。因此必须相信这一点,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改善自己,他不想变化也是不容易的。面对我们身边那些脑子慢或爱捣蛋的孩子,绝对不可以打骂,他们更需要肯定。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甚至犯了罪的孩子来说,充满希望的鼓励会使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    
    对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要让今天的孩子成功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迫切需要调整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改善孩子成长的环境。    
    


第十二部分:父母该丢掉什么——不健康心态丢掉补偿心 找回平常心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人成功,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窒息。    
    环境是人创造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创造的。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身心健康、性格开朗的孩子;紧张、压抑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有心理障碍、心胸狭窄的孩子。    
    有一位心理学家精辟地概括了孩子与环境的14种关系,其中有7种不良环境,有7种健康环境。请你对照一下,你的孩子是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的。    
    1.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2.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能。    
    3.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畏首畏尾。    
    4.怜悯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自怨自艾。    
    5.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6.嫉妒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钩心斗角。    
    7.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心存内疚。    
    8.容忍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极富耐心。    
    9.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会充满自信。    
    10.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会爱人爱己。    
    11.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掌握目标。    
    12.分享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慷慨大方。    
    13.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会对世界多一分关怀。    
    14.安定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有平和的心境。    
    家庭的建立,不仅预示着一种人际关系的确立,而且预示着一种家庭伦理关系的形成。在家庭关系中,成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因而,要改善父母与子女紧张的、不和谐的关系,先要改变我们自己,要提高孩子的素质,先要提高我们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那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这种“超重的爱”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一方面获得过多的爱,另一方面又感到压力过大,过早、过多地品尝到了人生的不幸、生活的重负和竞争的惨烈。面对一幕幕悲剧的发生,难道我们不应该认真想一想,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是不是适当?我们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科学?我们今天应该丢掉什么?又应该找回什么呢?    
    我想,我们最应该丢掉补偿心,找回平常心;丢掉反常心,找回正常心;丢掉虚荣心,找回责任心;丢掉惧怕心,找回保护心。    
    1.丢掉补偿心 找回平常心    
    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    
    做父母的本应该有颗平常心。因为,生儿育女是最平常的事情。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人中人”就是“平常人”。    
    “平常人”就是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邓小平同志是一位世纪伟人,可他却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平常人。他有一句让老幼动容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一个伟人把自己看成是平常人、人中人,我们这些普通人,却又非逼着孩子去当什么“人上人”不可,这不是害孩子吗?有了这种心理,对待和教育孩子自然不可能既科学又冷静。为了让孩子当“人上人”,许多家长逼着孩子拼死拼活考大学。考试成绩稍差,家长便冷眼相待;如果排名靠后,更会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承受着强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如此下去,孩子不仅没有成为“人上人”,反而成了最没有志气的平庸之    
    辈,变成了“人下人”。    
    培养平常人,要有平常心。所谓做平常人,就是少给孩子提一些过高的、难以做到的要求,而是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所谓有平常心,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许多父母喜欢支配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孩子的未来,逼着孩子委屈地去做他没有兴趣的事情。这样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使孩子成为只能顺从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办事、缺少创造力的人;另一个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与父母较劲儿,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事与愿违,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仔细想一想,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业者,有几个人是由父母安排的?马寅初的父亲给马寅    
    初安排的前途是当账房先生,而马寅初选择的道路则是离开家乡,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国求学,拿回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土学位,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有些事情的结果和你所想的相反,说怪也不怪。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的人,但最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很平庸,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也许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最后孩子真能成为一个“人物”。    
    有平常心的父母往往创造出平常之中的不平常。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教育孩子的信念是——让孩子快乐地一辈子“当自己”。他认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凭什么替孩子决定前途?尤其是依从父母的意愿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根本是“本末倒置”。他认为孩子的快乐是金钱买不到的,童年也不会重来,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项目,那份痛苦会成为孩子心灵里抹不去的阴影。对女儿的教养,蔡志忠先生采取的是顺其自然、因材施教的办法。他曾送给女儿一个这样的小故事:有一棵小番茄秧,人们告诉它,只要努力,就可以长得很高,结的果实像西瓜一样大,味道像香瓜一样甜,并且还会像苹果一样有营养。小番茄秧很努力地吸取养分,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现在小番茄秧不再认为自己是番茄秧,它甚至连一点儿自信心都没有了。    
    蔡志忠说,他只要自己的女儿快乐地成为她自己,只要能够健康地长大,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强迫他实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不仅会让孩子感觉到迷失,更会戕害他们的心灵,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不要把你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不要等着让孩子来实现你自己的愿望。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让孩子在规则中找到自己的路,留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尽情地成长,完全地自我发展。你的孩子并不是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能给他思想,因为他有他的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