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4571-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

第4节

4571-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第4节

小说: 4571-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道:“怎样做老百姓才会服呢?”孔子回答道:“把正直之人放到枉曲之人上面,老百姓就服了,把枉曲之人放到正直之人上面,老百姓就不服。”    
    这里的错译成措,而不译成废置,诸译成之于而不译成众,因为枉者直者无论何时都废不干净。下篇还有“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才是用人之道。    
    因为答尊者问,所以不是“子曰”,而用“孔子对曰”。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道理好,文章也好。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敬上,尽忠又努力,应当怎么做?”孔子说:“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尊敬你。对父母孝顺,对儿女慈爱,他们就会尽忠于你。选用善士又教育能力不够的人,他们就会对你效忠了。”    
    这章是孔子答季康子如何使民的。    
    “孝慈则忠”这一句讲得真好。    
    《孟子·离娄上》有一章: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说:“处于下级的地位而得不到上级信任,就不能治理人民。得到上级的信任有一定的办法,朋友不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有一定的办法,侍奉父母而不能使父母高兴,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了。使父母高兴有一定的办法,反省自己做不到诚,就不能使父母高兴了。使自己做到诚有一定的方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做到诚了。所以诚是天道,努力追求诚是人道。做到诚而不能成事的,不曾有过;不诚,就没有能成事的。”    
    这两章,可以说“其致一也。”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5)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乎惟乎,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也是从政,为什么要像你说的那样从政呢?”    
    有人认为这一章是孔子做不了官的托辞,这样解释费劲丢人。    
    修身为政的观点,儒家是有的。《尚书》(当然这里是《逸书》)孔子引过了,《诗经》上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同型。这一句意思是,做妻子的表率,从而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封邑和国家。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所以这里的为政,不是做官搞政治。是广义的,是孙中山先生讲的“众人之事”。众人之事,众人来做。“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友于,兄弟相爱的意思。陶潜《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再喜见友于。这里的友于是兄弟的意思,从兄弟相爱引申而来。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輗,音nì。軏,音yuè。都是车上的关键部位。不考证了。    
    孔子说:“人不守信用,是行不通。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怎么走得了呢?”    
    这一章很明白告诉你,做人要守信,不守信行不通。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今后十代的事情可以预知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的礼制,减少增加了些什么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制,减少增加了什么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继承周朝的,就是传一百代也是可以预见的。”    
    改元变朔,有所变,有所不变。变的是制度,不变的是基本的伦常。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应当祭祀的鬼,却去祭他,这是谄媚。见到应该做的事却不做,这就是没有勇气。”    
    非其鬼而祭,意在求福,可是“淫祀无福”,福不可得,徒然谄媚了。见义不为,一则由于畏难,二则由于避祸。畏难是庸庸碌碌者所为,避祸则贤者有时也难免。祸有当避,有不当避,当避则避,没什么好说的。不当避而避,就是猥下无勇了。岂不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求福未必便得福,避祸未必能免祸,小人只是枉为小人罢了!    
    孟子就讲,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学而第一八佾第三(1)

    八佾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说季氏,“在家庙庭院里演八佾之舞,这种事可以忍受,什么事还不能忍受?”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越礼之事,孔子深恶而痛绝。    
    《资治通鉴》开卷讲“三家分晋”,战国纷乱,就是从僭礼发端。    
    3。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祀祖先完毕时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诗你们三家的庙堂上怎么用得上呢?”    
    《雍》是天子之诗,三家无知妄作,是僭窃之臣。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仁,怎么能用礼呢?一个人如果不仁,怎么能用乐呢?”    
    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是用不了礼乐的。这一章是上接前两章,有为而发。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    
    孔子说:“这个问题很大啊!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事事做得很完备,不如心里很悲哀。”    
    易,是治的意思。孟子有“易其田畴”,在丧礼而言,就是礼节仪式办理周到而没有哀痛之实。戚,则是一心哀痛而表面仪式不足。礼贵得宜适中,奢,易就过于文了,俭,戚就过于质了,两者都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做人处世当先质后文,所以说质是礼之本,实是礼之本。    
    易,还有人解作和易、改变、简单,都不如解作治理好。    
    还有一说,认为戚同蹙,丧礼,与其和易,不如蹙迫。这样解释也很不错。    
    《隋书·高祖纪下》:丧与其易也,宁在其戚,则礼之本也。礼有其余,未若其哀,则情之实也。    
    这里的易是有余。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尊奉君命,有上下之分,无君而有君。    
    诸夏蔑弃君命,无上下之分,有君而无君。    
    孔子这句话大概是伤时之叹,也有可能是内中国外夷狄。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祭泰山,是天子诸候之礼,季氏以陪臣而祭泰山,是不符合礼的。冉有是孔子的弟子,当时在季氏那里作官,孔子问冉有:“你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就说:“啊呀,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泰山之神,是不会接受非礼之祭的。    
    《论语征》有这样一种观点:孔子引林放,则是讥奢不讥僭,大抵是季氏为鲁侯祭山,过于奢侈了。这也可备一说。    
    有个小故事。一个人,天天拜观音,磕头,烧香,一天忽发奇想了,他就问观音菩萨:“我天天拜你,你天天拜谁了?”观音就说:“我也天天拜观音。”这个人大奇,说:“哪有天天拜自己的?为什么呀?”观音回答说:“求人不如求己。”    
    所以说,上安下顺,父慈子孝,就最好了,哪里用得着祭谁呢?


学而第一八佾第三(2)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一章有另一种句读: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据考证后一种句读不正确,因为往下走是用不着让的。    
    君子谦谦,不跟人争,一定说有的话,也就是射箭,这样的争也是雍容揖让,这才是君子之争。    
    文人争名,武将争功,艺人争能,小人争利,仕者争权。君子不争,不是故尚高雅,他只是觉得天下事没什么好争的,他看人家争东西,好像大人看小孩争糕饼,有什么好争的?    
    不争也不是教你不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毛主席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礼是不是第二位呢?”孔子说:“商啊,你真能阐发我的意思,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绘事要以粉素为先,礼也必定要以忠信为质。    
    子夏理明辞达,因论诗而知学,所以孔子说“起(同启)予者商也”。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不违如愚”,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这些弟子都是他很喜欢的,这些弟子确实也都称得上“天下英才”。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徵,同证。文,是典籍。献,就是贤,贤人。我上大学读的就是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一开学先讲了文献二字的来历,现在回想起当时情景,还是历历在目。    
    杞是夏朝之后,宋是殷商之后。    
    夏商二代之礼我能讲出来,可是杞宋两国不足以取证,这是因为两国的文献不够,文献充足的话,我就可以拿来取证了。    
    刘邦入关,他手下的将军们纷纷争取财物,只有萧何一人把秦朝的图籍保存下来,沛公就是靠这些图籍,才详细了解了天下形势。    
    文献这个东西,好像无关日用之急,其实在天下则关系天下,在一家便关系一家,是继往开来的一件东西,怎么能不重视呢?    
    《孟子·万章上》有一段:    
    北宫錡问曰:“周室班禄爵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    
    诸侯因为传下来的典籍妨害自己,影响了自己的统治,就把典籍毁掉了,这是古为今用的史学观。然而孟子还能听说其大概,说明文易毁,献难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斩草除根,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学而第一八佾第三(3)

    3。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孔安国注是“禘祫之礼为序昭穆也。”昭穆是指宗庙里牌位的摆放顺序。    
    灌,祼的假借字,《周礼》说:“以肆献祼享先王。”是祭祀求诸阴阳的意思。其中肆献是求诸阳,祼是求诸阴,周人贵阴,所以先求诸阴。凡祭重灌,禘礼尤甚。    
    孔子说这句话,大概是讥讽鲁国国君僭礼之意。    
    这一章涉及礼制,礼制我没有认真研究,读起来事倍功半,读者可从我身上吸取教训。所以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治《论语》功夫也在《论语》外,经史通透,治《论语》才是好手。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