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

第95节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95节

小说: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动往往事关国家机密,而且还因为人们往往只能依靠听觉和视觉来捕捉政
治领袖们个人面貌的点滴知识。同时,随着现代生活中政治活动的日益社会
化,人们已越来越不满足于传记作家们依靠成摞的资料而编织的政治人物传
记了,很明显,传记写作的一个原则即是尽量尊重客观事实,尽量避免揉入
作者本身的主观爱憎。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则败坏了读者们的胃口,又
有哪一个读者不是带着个人成见去看待政治领袖们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3 年,《领袖们》一书问世了。和其他的传记
作者不同的是,作者是以历史的见证人这一身份直接地研究书中的主人公
的。正如作者所指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重要领袖人物中,除了斯
大林以外我都认识。我访问过80 多个国家,不仅和这些领袖们打过交道,而
且目睹他们进行领导的情况。我眼看一些领导人成功,另一些人失败。我有
机会从自身经历的角度去分析他们成败的原因。”正是这一原因使得《领袖
们》一书明显有别于其他的传记作品。作者以流畅的文笔,严谨而活泼的风
格,剪裁得当的取材使得曾与之面对面打过交道的领袖们的形象跃然纸上,
并以几乎是毫不掩饰的个人爱憎引导着读者们从不同侧面对主人公们进行着
“立体解剖”。读来令人爱不释手。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本书一出版即被抢购一空,当年即重印多次,并被
评为当年最畅销图书。随后,本书被译成德文、法文、中文等10 几种语言在
世界各地出版,很快风行全球并历久不衰。美国的《新闻周刊》曾就此评论
道:“美国刮起的《领袖们》旋风正在席卷全球。。很难想象,这样一本严
格讲来应该算是政论的小书竟能如此强烈地拨动人们的心弦。。”

本书作者理查德·尼克松(1913—1995)于1968—1973 年任美国总统,
其间国内政绩一般,但外交成就显著:结束了美国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长达20 年之久的历史,同时改进了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结束了越南
战争。就在尼克松第二届总统任期刚刚开始之际,却因“水门事件”不得不
离开白宫,从此结束了长达30 年之久的政治生涯,并因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
一个为逃避国会对总统滥用职权的行为进行弹劾和定罪而辞职的人。从政坛
引退后,尼克松并未消沉,他转而发奋著书,将自己多年的政治生活和思想
融入笔端,写出了《领袖们》、《1999 不战而胜》等一系列风行全球并产生
了广泛影响的政论文章,由失意的政坛领袖摇身一变而成为国际知名的国际
政治研究学家。1995 年尼克松逝世。美国国会的讣告中称他为“本世纪美国


伟大的总统之一,伟大的政治家”,这样的定位也足可安慰这位一生奋斗不
懈的老人了。

内容梗概

《领袖们》在体例上分为9 章,第一章实际上应算是按语,第二至七章
则分别描述了丘吉尔,戴高乐,麦克阿瑟,吉田茂,阿登纳,赫鲁晓夫和周
恩来。在后两章里则就新时期的领袖及作为领袖人物所应必备的能力发表了
自己的见解。如果说要对本书的7位主人公作一简明扼要的总结的话,那么
知道作者在每一位人物后面所加的小标题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即:温斯顿·丘
吉尔——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人物;夏尔·戴高乐——领导的奥秘;道格拉斯
和吉田茂——东西方的会合;康拉德·阿登纳——西方的铁幕;尼基塔·赫
鲁晓夫——残忍的权欲;周恩来——中国式的革命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
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人这一点很有说服力,但作者毕竟是一位资产阶级的政
治领袖,在貌似公允的背后则掩藏着对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的仇恨,这是阅
读本书时须加以留意的。

精彩篇章推荐

本书在对人物的把握上最为出色的当首推第二、六章,下面分别加以介
绍。

1.第二章作者以饱蘸钦佩之情的笔墨刻划了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
吉尔这位历史名人。作者在多方位刻划丘吉尔(如擅长演讲、易怒,喜欢安
逸的生活)的同时着重描写了丘吉尔在困境中始终信心百倍的人格魅力。这
一点在作者描述二战中、战后英国内部政治纠纷时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尤为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其经历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关于丘吉尔的小花絮,而这
些小花絮又从另一侧面极其成功地展现了丘吉尔一生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
在1958 年访问英国时会见了丘吉尔,在本书中则为读者提供了这样一段插
曲:
“当我起身告别时,他坚持要送我到门口。他需要别人搀扶着离开椅子,
在一边一个助手帮助下,拖着步子在走廊中向前走去。”

“当大门打开时,我们被电视摄影的强烈灯光刺得睁不开眼,这对他产
生了令人震惊的效果。他站直身子,把助手们推开,让自己一人站着。我现
在可以看得很清楚,他的下巴向前伸着,他的眼睛闪着光芒,他的手举着做
成表示胜利的“V”字形。摄影机嚓嚓地响着,闪光灯闪烁着。片刻后,门
关上了。当摄影机对准他时,他这颗明星自始至终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年迈
可以征服他的身体,但决不能征服他的精神。”

这一小节的描述使得丘吉尔的形象简直呼之欲出,由此也可见作者独具
匠心的选材和巧妙的写作手法。

2.第六章这是本书的另一个小高潮。对赫鲁晓夫这个人物,作者在

写作时融入了自己强烈的憎恶色彩,语言上在保持流畅、严谨作风的同时,
巧妙而几乎又是无意识流露出讽刺、挖苦的意味儿。这可以从作者对赫鲁晓
夫的定性上找到根据:

“。。为了攫取苏联最高权力,他与人拼搏,向上爬,施展阴谋诡计,
进行欺骗、恐吓并谋害别人,长达40 年之久。”

“尼基塔·赫鲁晓夫有最粗俗的幽默感,敏捷的智能,为达到目的坚韧
不拔的精神和攫取权力的残暴意志。在这些方面,我所遇见的任何领导人都
会自叹不如。”

笔锋的犀利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在描述了政治上的赫鲁晓夫形象之时,并没有忘记用一些花絮来让
读者领略一下主人公的“小丑”性格,而且并未就此罢休,进而提出了赫鲁
晓夫有强烈的自卑意识这一新鲜的见解。作者描述了这样一件饶有趣味的小
事:

(赫鲁晓夫)喜欢到黑海游泳,或到乡间去打猎。艾森豪威尔则说,他
喜欢去钓鱼,玩高尔夫球,但他发现难以摆脱这种不停地为电话所打断的情
形。赫鲁晓夫听完翻译后,为一句话又生了气,并说:“在苏联也有许多电
话。事实上,我们不久将比美国多!”

不管这件小事是真是假,作者在试图刻划赫鲁晓夫的“自卑的爱吹牛皮
的小丑”这一形象上确实是成功的。

精彩语言辑录

△伟大的领导能力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既要求有非凡的魅力,
又要求有非凡的想象力。
△一位领导人取得成功的幸运的因素中,机遇可能是最关键性的。
△伟大的领导人激发起激烈的争论。他们赢得了坚定的朋友,也树
立了死敌。
△领导人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
△成功的领导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战斗,什么时候应当退却,
什么时候应当强硬,什么时候应当妥协,什么时侯必须大胆讲话,什么
时候需要缄默不语。
《哈默自传》

作者:(美)阿曼德·哈默

成书时间:1987 年

类别:传记

版本推荐:吕炳洪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进入90 年代,和列宁见过面的人已经不多了,而他在1921 年就和列宁
建立了友好关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与社会主义苏联合作的西方资本家。

1986 年,从不轻易称赞别人的邓小平同志在接见他时称他为“勇敢的
人”。

他以年届90 的高龄仍然在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一天工作10 多
个小时,每年都在空中飞行几十万公里。

无论从哪个方面说,他都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就是西方世界
经济界的一代伟人阿曼德·哈默博士。

哈默博士(1898~1993)一生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都浓缩到这本《哈默
自传》中了,笔者作描述实为多余。值得指出的是,哈默博士在这部于1987
年一经出版即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的书籍并很快风行全球的自传中,从第三
者不可能拥有的角度,以生动活泼、自然幽默的笔调,自述了一个普通的医
科大学毕业生怎样成为世界级大富翁,社会活动名人的坎坷经历和传奇故
事。这样的故事情节,如果是专业的传记作家来写,读者很可能会认为其中
掺杂了大量的虚构情节,然而,本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即那些看起来充满
着传奇色彩的经历是由本人娓娓道来的,结合作者本人的成就来看,这些都
是真实的历史。

另外,哈默博士在这本书里为读者揭示了一个“不传之秘”:任何经济
上,社会活动上的巨大成就的取得,无一例外都应是建立在对政治的敏感和
对政治的不同程度的参与之上的,否则,所谓的“成就”无非是“小打小闹”
罢了。这一点相信对广大读者来说是大有启迪意义的。

内容梗概

阿曼德·哈默1898 年生于纽约,其曾祖是沙皇尼古拉一世时的犹太百万
富翁,因此哈默家族经商传统深远。后因突遭巨变,哈默家族迁居美国。哈
默本人自小便很有音乐天才,但他却喜欢更现实的事情——挣钱。读中学时
他自己制造航模参加比赛,得奖后他将这些航模的复制品出售给别人,初步
显示了其经商的才华。16 岁时,哈默向他的哥哥借了185 美元,买下了一辆
旧车,两周后他赚回了这笔钱,如约还给了他哥哥。这件事后来被哈默称为
他的第一笔“巨额交易”。1817 年哈默进入哥伦比亚医学院学习,也就在此
时,他接管了父亲的一家制药工厂,哈默便一边学习,一边经营制药厂,在
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使药厂很快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也使他成为当时美国唯
一的大学生百万富翁。1921 年大学毕业后,23 岁的哈默到处于伤寒与饥饿交
困中的俄国访问,这次访问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他看到了俄国的饥荒、病
疫,也看到了俄国的巨大财富。他以易货贸易的形式为俄国人民购买了100
万美元的小麦,因为此事,列宁特意接见了他,给他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美好
崇高的印象,两人也建立起了良好的私人关系。这之后,他在列宁的支持下


在苏联合作开采石棉,办铅笔厂,促成福特公司在苏联开办汽车制造厂,等
等。他与苏联历任领导人如托洛茨基、赫鲁晓夫、米高扬、勃列日涅夫、苏
斯洛夫等人都建立了较好的关系,保证了他在与苏联做生意时能够比别人更
有优势。在苏联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对艺术品的收藏与贸易产生了巨
大的热情,这使他以后成为国际知名的大收藏家,并从中获利颇丰。1931 年
哈默回到美国,在以后25 年时间里,他一方面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影响巨大的
艺术品收藏与拍卖事业中去,一方面又涉足酿酒业与养牛业,并很快成为这
两个行当中的实力人物。1956 年,58 岁的哈默打算退休,在赢得了两场几乎
是性命攸关的诉讼案后,他把价值2500 万美元的收藏品赠给华盛顿国立美术
馆,并担任了最有名望的诺德勒美术馆馆长。就在这时,一个偶然机会使他
对石油投资事业产生了兴趣,他购买了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翌年当选为这
家公司的总裁。从此哈默醉心于石油事业,使这家当年只有3 万多美元资产
的石油公司在1974 年的收入达到60 亿美元。1974 年,哈默成功地游说参议
院,与苏联达成了一笔200 亿美元的化肥易货贸易,这使他在76 岁时达到了
他事业的顶峰。在完成这部自传时,哈默仍然主持着西方石油公司,从事着
艺术收藏活动以及其他多方面的活动。

精彩篇章推荐

1.制造铅笔 1924 年1 月16 日列宁逝世,这对哈默继续在苏联的活
动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就在他考虑是否有必要继续留在俄国的时候,他随便
走进一家商店,想买一支铅笔。售货员给他拿了一支德国造铅笔。在美国这
种铅笔只值两三美分,在俄国却值26 美分。哈默大度地花了一美元买下了这
支铅笔。在他的头脑中,他已把这支铅笔同百万美元的收获联系起来了。他
跑去问当时的苏联人民委员克拉辛:“您的政府是不是已经制订了要求每个
俄国公民都得学会读书和写字的政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