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

第66节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66节

小说: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要性,以及圣人与普通人在处理问题上的区别。
2.第6 卷《秦始皇十年》为了说明君主虚怀若谷的重要性,作者写
道:“臣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细流,而能就其深;王者
不却众庭,故能明其德。”只有像泰山一样容百山之长,像海洋一样纳百川
之流,才能成就帝王的霸业。
3.第11 卷《汉高帝五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取天下者也”,
作者在此借汉高祖刘邦之口,说出了君主只要知人善任,发挥贤人的专长为
我所用,定能实现安邦定国的目标。
4.第150 卷《梁武帝普运五年》在阐述用兵之道时,作者根据兵员、
粮草与战争的关系,总结道:“凡食少兵稀,利于速战;粮多卒众,事宜持
久。”言简意赅,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5.第198 卷《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作者在考察唐太宗时期出现
的“贞观之治”时,认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他的用人标准有独特之处:“人君
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人不可以求全,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
再次强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与贤人推心置腹,不可求全责备人才的
道理,这样君主的周围就会聚集一大批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国家的治理才能
走上正轨。
精彩语言辑录

△君者以天下为家,不可有所私。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知而不言,不忠;不知而不言,不智也。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
《“文化大革命”简史》

作者:席宣、金春明
成书时间:1996 年
类别:中国专题史
版本推荐:中共党史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在20 世纪60 年代初,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与严重的经济困难,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年的调整、提高,到1966 年已经基本上克服国
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工农业生产出现了全面高涨的喜人形势,人民生活也普
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满怀希望继续发展生产,全面提高
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满怀信心宣布:今后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
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但当时
却发生了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
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就是几经曲折而延续达10 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运动。

1966 年发生的“文化大革命”像一场突然袭来的飓风,短时间就席卷神
州大地,把中国人民带进了一场长达10 年之久的浩劫之中。这场灾难的临
头,人们普遍准备不足,只能从最高指示、中央文件、首长讲话中去“领会
精神”,从街头巷尾的小道消息中去猜测动向,使“文化大革命”从一开始
就带有特殊而神秘的色彩。

由席宣、金春明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年出版发行的《文化大革命
简史》是一部以《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指导,对“文化大
革命”中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各种人物以及事件背后的历史动因和内在联
系、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发掘的一本专著。两位作者都是长期从事中共
党史的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对于“文化大革命”史的研究也有近20 年的历史,
分别有多种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专著出版。

毛泽东同志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原来以为能够达到天下大治。可是
事与愿违,10 年动乱给整个国家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
看,正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阶级,正如在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
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文化大革命”造成
天下大乱,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向的缺点与不足,以及社会
生活中存在的错误与弊端,暴露无遗,从反面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
印象。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就是郑重地从对待自己所犯
错误的后果中迅速而科学地学习了许多东西的最好证明。

“永远不能忘记‘文化大革命’!”这是我们的共同呼声。

内容梗概

1981 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于“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指导思想、概要过程、
主要责任与主要经验教训等作了简明扼要的回答,经过16 年时间的考验和实
践,证明该决议是研究10 年“文化大革命”的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文


化大革命”研究的权威性文件。本书两位作者正是以该决议为基础,全面深
入地分析了“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概述了它10 年中发展的全过程,并
且有重点地研究若干重要历史事件,又论述了对它的评价和应总结的主要经
验教训,最后作者又从广阔、长远的角度,通过以下三个问题的探讨来观察
评析“文化大革命”:

1.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都不可能是不经历挫折
和失败而一帆风顺的。
2.历史的灾难常常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3.历史补偿的最大成果,是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考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其它国家的发展过程,这不仅仅是中国
人民经历的一场空前劫难,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政治动荡,它是中
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全书共分7 章,以时间为经,重要事件为纬,阐述了“文化大革命”的
历史背景、起因、发动的过程、高潮与整顿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焦点问题。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作者把它归结为三个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中走
向极端,即“左”倾理论和“左”倾实践的交互作用、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
的交互作用、国际反修和国内反修的交互作用,终于导致长达10 年之久和给
全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作者认为正是1965 年11 月10 日在《文
汇报》上发表的,由姚文元撰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导致了“文
化大革命”的爆发。文章生拉硬扯地把《海瑞罢官》同当时敏感的政治问题
“庐山会议”、“彭德怀翻案风”等联系在一起。历史证明:这篇文章实际
上是在毛泽东的支持与首肯下,由江青等人组织撰写,经过精心策划,用来
打倒某些中共领导的突破口。

关于共和国历史上“打倒刘少奇”的“第一大冤假错案”,正是林彪、
江青迫害干部的最大目标。主要办法有两种:一是秘密地设立专案制造伪证,
极力把刘少奇打成特务、叛徒;第二是公开发动一场针对刘少奇的所谓“革
命大批判运动”。

关于“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的原因,除了邓小平本人的卓越才能之外,
作者还总结了三条:当时的客观形势迫切需要一个人出来接替重病缠身的周
恩来总理;毛泽东试过几个接班人(如林彪、王洪文、张春桥等),但都不
行;毛泽东对邓小平有较全面的了解,虽然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总体评价还
是好的。综上三点,毛泽东委托邓小平出来全面主持中央、国务院的工作。

精彩篇章推荐

1.“炮打司令部”的大批“资反路线”《五·一六通知》下发全党全国
全军之后,对于广大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对“文化大革命”的不同认识和许
多做法的抵触,被毛泽东同志看作是“阻力”。为此,他临时决定召开中央

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
六条》),并调整了领导班子,林彪、陈伯达、康生等人及其党羽进入中央
最高领导层,而刘少奇、邓小平和其它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则受到审查与批判,
从组织上保证了”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 “造反派”胜利的中共九大在造反派的全面夺权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
的前提下,毛泽东开始考虑如何结束“文化大革命”的问题,但由于林彪、
江青两个反党集团的阻挠,紧接着产生了全面肯定“文化大革命”的中共九
大政治报告,并且林彪被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写入党章。
3.邓小平主持工作与全面整顿由于周总理重病缠身、毛泽东对挑选的接
班人不满意以及他对邓小平的信任与了解,在1975 年初,在不到半个月的时
间内,邓小平接连被委任以党、政、军的关键性重要领导职务。邓小平首先
从整顿铁路入手,打通运输命脉。
4.必须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者从五个方面讨论对“文化大革命”
的彻底否定;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准确含义;“文化大革命”没有反
对官僚主义的积极意义;“走资派”是一个混淆敌我的非科学的概念;“文
化大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群众运动;“四大”是对民主和法制的粗暴破坏。
精彩语言辑录

△对剧本《海瑞罢官》的批判,是“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要破除的,是他以“左”的目光所看
到的弥漫中国大地的“修正主义政治路线和修正主义组织路线”。
△历史补偿的最大成果,是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作者:何理

成书时间:1989 年

类别:中国当代史

版本推荐: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 年增订版

书海领航

由何理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初版本
诞生于1989 年建国40 周年前夕。光阴如梭,经过近6 年的时间,国际国内
形势都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1989 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东欧巨
变、柏林墙的倒塌、前苏联解体、海湾战争、邓小平1992 年南巡讲话、世界
多极化的发展等等,中国人民面对多变的世界格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冷静观察,埋


头苦干,排除国内外一切干扰因素,使我国的经济建设保持持续、稳定的增
长,有感于此,作者与出版社通力合作,于1995 年又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
和国史》的增订本。

迄今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过了她的48 周岁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
三代领导集体的率领下,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在东方地平线上树起了一座座
光耀九州、泽及万代的不朽丰碑。回顾波澜壮阔的过去,不仅使每一个人感
慨万千:开国奠基、凯歌前行、艰难探索、曲折发展、内乱骤起、风云激荡,
改革扬帆、奋勇闯关、大潮涌动。。,一幅幅历史画卷犹如铭刻在中国人民
记忆中的英雄史诗。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因为年轻,她也有令人不堪回眸的失误和痛心疾首
的挫折,在前进的过程中,她需要和中国人民一起思索过去,面向未来。正
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尤其是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我们明确地提出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模式,继续深化改革,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的新的战略方针。这些
事实都再一次证明,在国家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对社会主义
本质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与发展。

中国历来就有“治国先治史”的传统,宋代吕祖谦曾说,读史要置身其
中,每看一半便掩卷反思,预测历史前进的方向,总结国家兴亡、政治得失
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同志曾谆谆告诫我党领导干部:“不要割断历史,
不要单单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
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
于担负21 世纪建设重任的青年人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盏学习、
了解共和国历史、展望未来的航标灯。

内容梗概

本书作者采用首尾一致的多章节体例,大胆抛弃沿用几个大的历史时期
分章划段的办法,把“通史”写法与“专题”写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重点
事件,体现共和国46 年的历史脉络。全书共分28 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