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

第51节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51节

小说: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对待他们,否则K将永远见不到克拉姆了,他们继续忍受一切作弄和差遣。
K和弗丽达也更加恩爱了,他们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对方,这已远离了K的初
衷。弗丽达鼓励K不要丧失信心。

K上信使家打探消息,信使的姐妹奥尔伽和阿玛丽亚总向K暗示她们的
倾慕之情,可K只知道更重要的是信使,是信使的工作让他来到他家,而非
男女情事。而后在和她们俩的闲聊中,K被警告巴纳巴斯可能从未见过克拉
姆,而且他总是给K带来那些搁了好些日子,失去时效的信。就是克拉姆本
人,也是可疑的,在村人心中,他有种种被想象出来的面目,人们把自己闹
得迷迷糊糊的。奥尔伽又告诉K,城堡里的官员如同暴君,他们可以随时瞧
上村里的任何姑娘,给她们写下流无比的信。他们的谈话离正题越来越远,
奥尔伽讲起了阿玛丽亚因为拒绝城堡里另一位大官员索尔蒂尼的求爱而遭受
的不幸,他们全家都被迫接受了一种几乎整天无所事事的刑罚,城堡强制他
们退出社会生活。奥尔伽提醒K,不要指望任何一位有同情心的官员为他说
话,因为政府才能行使权力。而巴纳巴斯经手为K送信,实质上不过是让这
一家人不露痕迹地再受恩宠,对于K,全无意义。这场繁冗而推心置腹的谈
话被K的一位助手打断了,K很快意识到弗丽达和另一位助手呆在家里,他
带上一枝藤条回去了。

果然,另一位助手告诉K,弗丽达受不了K去勾搭巴纳巴斯的姐妹,她
和K的那位助手达成协议,背叛K。巴纳巴斯出奇不意地又跑来找K,兴冲
冲地通知他,克拉姆的主要秘书之一艾朗格要和K 当面谈一谈。K和一群人
一起等候在漆黑的旅馆门口,K被最先领了进去,但艾朗格却睡着了,K只
好等着,这样,他又重新见到了弗丽达,他们在一起争论忠实与不忠实,而
非爱情。弗丽达坦然告诉K,她已和K的那位助手同居一室,而K则十分平
静地回敬她,认为弗丽达相继失去了克拉姆的情妇以及K的未婚妻这两种身
份之后,实际上也失去了她的魅力。弗丽达似乎被他说服了,可那位助手一
旦出现,弗丽达就改变主意。她说:她决不能再回到K身边接受他的折磨。

小说就在此处其然而止,卡夫卡未写完它,后世及研究者预计的结局是:
K弥留病床之际,城堡终于来了通知,允许K留在村子里,但不许进入城堡,
K永远不可能到达那里,一直到死。

精彩篇章推荐

1.第一节K初次靠近城堡的一段儿,写得极富于迷幻色彩,城堡由
黑暗空无而华丽辉煌,但最终剥落了它的色彩,变成了一个杂乱无章,脏兮
兮的村镇,K无论如何走不到那里。这恍如魔方的叙述方式让人一开始就如

入迷宫。

2.第四节K与弗丽达的交往过程,K因无法与城堡取得联系,焦燥
不安,他不得不通过女人,通过性,实现他的现实目的,这是卡夫卡式的无
爱情的恋爱片断,主人公在极度迷茫的状态下,随便任何选择都是救命稻草。
3.第八节K从女招待口中得知克拉姆正在旅馆里并很快要离开,我
们的心变得和K一样激动,希望在即了,这样小小的高潮往往是《城堡》吸
引人继续阅读的缘由,卡夫卡的聪明正通过这些无望的转折反映出来。
4.第十二、十三节K和弗丽达在学校里的遭遇一段,他们处处被捉
弄欺辱,尴尬处境,作家把这处理得像一场舞台剧,那些丑角儿的表演淋漓
尽致,十分可读。
5.第十五节K与巴纳巴斯之妹奥尔伽的一席谈。实则是在这里揭示
整个城堡的真相,城堡及与城堡有关的人物都有某种虚拟性,可能并不存在,
城堡体制的腐朽与丑陋也在这漫长的谈话中一层层地揭开它的面纱,这是《城
堡》一书中相当富于启示录式效果的章节。
精彩语言辑录

△K知道用不着害怕有什么强制的纪律,这一点他不怕,而在这种
情况之下他要无所畏惧,可是一个使人心灰意悚贩环境的压力,一种使
你步步走向失望的压力,一种你觉察不到但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你的压
力,这些倒是他害怕的东西,这是他必须加以提防的一种危险。
△我被骗到了这里,然后又受到让人撵走的威胁。
△他也确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自由,。。同时又好像没有任何事情
比这种自由,这种等待,这种不可侵犯的特权更无聊、要失望的了。
△应该接近的星克拉姆,只有K,他自己,而不是其他什么人去接
近他,而目不是去跟他厮守在一起,而是要不断地超越他,远远地超越
他,然后进入城堡。
△事买上,他到底是顶住了呢,还是终于让了步,他自己也说不上。
这是按照远方的奇怪的命令而盲目执行的一种阴谋诡计,似乎就像这大
自然的狂风一样,教你猜不透其中的真意。
△尽管前途黯淡,前途毕竟还是存在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捷克)米兰·昆德拉
成书时间:1984 年
类别: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作家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米兰·昆德拉,1929 年生于捷克,后加入法国籍,是世界当代最著名的
小说家之一,先后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提名。由于他完美地将小说艺术
与现代西方哲学结合起来,故而成为当今世界文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家。

米兰·昆德拉的人生历程是异常坎坷的,他当过工人,做过爵士乐手,
以后又从事文学与电影工作,在布拉格影艺学院当过教授。1968 年,前苏联
在以“社会主义国家主权有限论”的借口下,悍然出兵占领了布拉格,并扣
押了捷克党政领导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布拉格之春”事件。此后,米
兰·昆德拉因政见不同而遭到迫害,并被迫于1975 年移居法国。

米兰·昆德拉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便始于“布拉格之春”前后,他于当年
出版的长篇小说《笑话》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但该书很快被当局查禁。
以后他又创作了《生活在别处》、《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等,但
直到1984 年,米兰·昆德拉才最终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
轻》,该书甫一问世,便立刻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轰动。

美国《新闻周刊》称赞该书为:“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抒情
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而《纽约时报》则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
轻》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坚定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
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是年,米兰·昆德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的提名,但因为种种客观原
因,最终他未能获得这年奖金。不过,这并不能使米兰·昆德拉的名望受到
丝毫损害,对于绝大多数人们而言,他和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地
位是不朽的,米兰·昆德拉的创作无疑是本世纪文学领域中最可宝贵的财产。

内容梗概

一般说来,米兰·昆德拉的思想带有强烈的存在主义的倾向,因此,在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主题。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的的
错误把握。虽然世界上有许多人,每个人都在按着各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
但每个目的却都有着其本身的空虚,求名者无非镜花水月,求财者无非身外
之物。而透过这种种幻象,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追求”本身,便是
一种错误。

于是,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
在“追求”的名义下,不论是我们的放浪形骸,还是我们的循规蹈矩,最终
却不过是无休止地在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

—“媚俗”。
事实上,只要我们慕然回首一下我们身边的人生,看看那些为着庸俗的
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我们便不难发现,其实无意义的不单是我们的目
标,更重要的在于我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动力本身,便是虚无的。我们的“向


上精神”也许源于愚昧,而我们的“进取心”可能来自无知。而盲目的动力
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虽然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

然而,这也正是人生悲剧的所在,盲目的进取心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
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变得有了“意义”和“满足”。而真正卓立不凡的
精神往往是孤独的,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便再也没有什么能支撑
自我了。于是,米兰·昆德拉发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感慨,这感
慨中包含着对命运的无奈与愤怒。

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特丽莎。虽然托马斯爱特丽莎,但他却不愿做
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那样甘于平淡地生活。于是,他不断地与其
他女人偷情,并用这个不得已的手段向特丽莎表明,他绝不属于特丽莎,托
马斯是自己的托马斯。然而,托马斯却又不能不承认,他嫉妒别的男人靠近
特丽莎。于是,是为爱丧失自己,还是为自己丧失爱,成了托马斯解不开的
两难。

而原本是乡村酒吧服务员的特丽莎则与托马斯来自完全不同的世界,乡
村的粗俗使追求精神生活的特丽莎痛苦不堪,她坚信精神是高于肉体的,她
不能忍受托马斯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她想起她鄙俗的母亲——一个
惯常开些下流玩笑,把肉体看作是工具的迟暮美人。然而,特丽莎又无法左
右托马斯,她只有痛苦地与他维护着一个家庭的外壳。

终于,“布拉格之春”震动了这个脆弱的家庭,特丽莎立刻找到了自己
的意义,她热心地充当着一个爱国记者的角色,却不知她镜头摄下的反对者
的形象为后来当局立案帮了不少忙。而不愿媚俗的托马斯虽然同情反抗者,
却不愿签名支持他们,也不愿签名帮助政府,因为在他看来,给谁签名都是
一种媚俗行为,他不愿替别人充当制造声势的工具。

不久,托马斯与特丽莎逃到了瑞士,以躲避当局的迫害。但特丽莎很快
发现,自己的“爱国记者”的角色在异国他乡很快便失去了舞台,更令她不
能容忍的是托马斯的老情人画家萨宾娜也来到了瑞士,于是特丽莎愤然返回
了布拉格。在离开特丽莎最初的几天,托马斯确实感到了自由,但很快失去
责任的“轻”让托马斯难以忍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
份“重”,于是在几番挣扎之后,托马斯又回到了特丽莎身边。二人在当局
的迫害之下,被发配到了乡村,最后双双死于一次意外事故。

而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到了瑞士以后,又爱上了单纯的大学讲师弗兰
茨,但与弗兰茨不同,萨宾娜也是一个坚决的反“媚俗”者,不过她却从人
们的“媚俗”中得到了好处。虽然她的画作并不出色,但正值“布拉格之春”
结束的时候,西方观众们出于对她遭难的祖国的同情,纷纷解囊买下了她的
作品,让她平空发了一注财。不过,萨宾娜明白,其实她的画作好坏与她祖
国的命运其实是两回事。令她惊讶的倒是,当布拉格的人们排成长队,抗议
苏军入侵之时,西方的人们也排成长队,以游行的方式来“声援”捷克人民。


萨宾娜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集合在一块,来表达他们并不复杂的主张。在
她眼中,这样的“团结”事实是对人们个性的强奸,于是她愤怒地喊出:“我
不反对共产主义,我反对的是媚俗。”

然而,萨宾娜的新情人弗兰茨却不这么看。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
稳定的事业与家庭,而且颇有名望。但这一切只能让他觉得“轻”,该有的
都有了,而且来得容易,因此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呐喊的那份
激情。于是,他愚蠢地加入了所谓“和平大进军”,为一场不相干的战争而
游行。令他难堪的是,他这种堂吉诃德式的行动并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反对“媚俗”是米兰·昆德拉所有小说的共同主题,但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又有了进一步的涤化,并将“媚俗”的主题放
在了人类命运的框架中去加以阐释,因此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当我们为他
笔下的四个人物的命运而感慨时,我们不难产生对自身命运再认识的冲动。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不事点染的作家,但他却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世
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每个读者的位置,因为我们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