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事-第5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西一定要进入海洋经济的体系之中,我再次着重提出这个思想。江西人一定要树立海洋经济的观念意识,所以解放思想仍然是我们的一切要务之先。我出生于南昌,成长于江西,在没有见到大海之前,对海洋的认识是浪漫的,也是模糊的,更不要谈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文化、海洋文明。见到了海,接触了海,在海边生活几年,又研究了海洋社会经济发展史之后,我才开始懂得了海洋对人类的伟大意义。有时,我会把我的学术理性与童年对海的浪漫认识交织在一起:我们江西如果有自己的出海口多好,有自己的国际航空港多好。当京九线建成之时,我看到的是南海的波浪向江西涌来;当我乘车奔驰在赣粤高速公路向南前进时,我已经闻到了大海的气息;江西到厦门的公路修通了,赣州到厦门的铁路开工了,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曾经拥抱过我的厦门大学的海滩,看到了蔚蓝的东海,看见了浩瀚的太平洋……
海终于唱起了雄浑的主旋律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而在沿海地区站稳了脚跟的海洋文化开始向中国腹地挺进,或者说内陆地区的山地文化得以蜕变,时空布景向海洋文化转换,则发生在21世纪。
中国正处于由一个内陆国家向海洋国家的深刻嬗变之中,昭示着中国将要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海洋国家的雄心与信心。
第四部 心近海自来赣亦在海中(6)
胡平:我们不妨以山、海来构成中国近代以来的两个主体意象。
在这之前,山与海无疑是对峙的,格格不入,犹如乾隆皇帝对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的不甘下跪龙颜不悦,挥斥而去。在这之后,山总是举起冲天的火把,唱着昂扬的主旋律,海多在瘦月疏星之夜哼起悲凉的咏叹调。只是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漫长的海岸线才没有被当成一条废弃的草绳,中国的半边肌体感觉到了海浪一阵阵温暖地拍打,她至少有一只耳朵已经海螺般呜呜生响,听到了来自海平线的猎猎呼唤。海终于唱起了雄浑的主旋律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而在沿海地区站稳了脚跟的海洋文化开始向中国腹地挺进,或者说内陆地区的山地文化得以蜕变,时空布景向海洋文化转换,则发生在21世纪。大约也只有在这个时候——饱经改革开放道路上的风雨与坎坷,狂飙式的激情退潮,思想的泡沫亦退去,叩问历史岩层纹理的目光,才平静如秋水,深邃若星空。当人们回首历史时才较客观,而前瞻未来时亦更从容——
不能用壮年的成熟老年的慧智,来对比少年的冲莽青年的肤浅,人的成长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任何文化的演进都是一定时空下社会与自然条件的产物。我们不能鄙薄乃至否定曾经有过的古老文化。但无疑山地文化在中国功德圆满了,早该如指南针、火药一样送进博物馆。我们的民族,尤其是内陆地区,必须毫不犹豫时不我待地走进海洋文化之中。今日之中国多难兴邦,东南西北无不脚步匆匆,不见硝烟,胜有硝烟!
还没有多少人能勘破这一场向着海洋的史诗般壮阔的伟大进军,内陆诸省尚注目于各自“振兴”“崛起”“突围”“走在中西部前列”的奋斗目标,但诚如东有先生已经分析过的,中国不惜一切代价加入的WTO原则就是人类海洋活动的原则,而市场经济就是海洋经济。从一批又一批具有海洋文化背景、富有海洋经济经验的卓越者走向中央及各省市的权力中枢,到非国有经济五光十色、风生水起的沿海地区,已占去中国经济总量的大半;从中西部地区进入新世纪后不约而同地发动一轮实质性的思想观念的再解放,到近几年招商引资热潮席卷各地,世界500强企业纷纷登陆,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大洋里吸引游资的头号巨鲸。频繁的对外贸易,正在悄然无声地推动体制上的变化,如中国开始正面谈人权的同时,也在接受国家机关工作透明化的国际概念……在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中更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一切无不显示中国正处于由一个内陆国家向海洋国家的深刻嬗变之中,昭示着中国将要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海洋国家的雄心与信心。
如果你能够感受这一切,那么你就明白了东有先生论海并非纸上谈兵,我在此说海也非卡路里过剩,唇舌发痒。而是由此触到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走势的一个命门。
如果你能够认同这一切,你就会同意百里千里的山地距离,纵然九岭横空、罗霄蔽地,也不能割断我们与海洋的相亲相依,犹如游子出了边塞,仍在老母噙着泪光的视线里……
国庆假日的那几天,我拜读了东有博士的导师杨国桢教授的大著《闽在海中》,我为这充满力量又溢动着灵性的4个字而感动不已。我想,只要我们的心灵跃出山地,大海那蔚蓝色的永远年轻的呼吸便是我们精神的动力,而四千余万赣人的精神都因此而振奋——
赣亦在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