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国家的事 >

第38节

国家的事-第38节

小说: 国家的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死了。王阳明为他写了一篇祭文,其中写道:你为什么千里迢迢来贵州?如果你在家乡种几亩薄地不照样可以维持生计吗?你来贵州不就是为了发财吗?你既然来了就要高高兴兴,不能这么愁苦满怀,而你这么百般愁苦,我就断定你活不长。王阳明这个说法还不如金庸一语中的,他认为种地也照样可以维持生计,但他没有想到种地和做官完全是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后者处在社会的上层,发财是地位的伴生物,农民处在社会下层,种地必然与发财无缘。    
    湘潭县有一句民谣,叫做“不贪不滥,一年三万”,这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意思一样。湘潭县当时是属于壮县,就像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发达、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县一样,在这样的地方做官,不贪不滥一年也有三万。还有一句官谚:“命运低,得三西”,意思即官运比较差的人,往往派到山西、陕西、江西三个地方去当官。山西、陕西是因为自然条件、生存条件不好,比较贫苦,油水不多。江西则是因为讼风特别厉害,告官的人多,当官不容易。    
    江西的官本位发达与江西的经济有关,与本土一定程度的闭塞也有关系。     
    江西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个地方与中部许多地方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有人曾问我江西怎么样,我说江西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自然条件还可以,物产还过得去,一般饿不死人,通过自己一年的辛苦劳动,可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所以愿意出去的老百姓不多。而且,江西这块地方一般远离战争,除了近代有几次战争在江西境内,古代几乎没有什么大战在江西发生,这就使得中原地区和淮河两岸一有战事发生,大量的读书人和有声望的家族都迁到江西来避难。江西离政治中心不远也不近,进退方便,江西的大家族都是那时候移民过来的。于是江西人历史上给外地人以凝重之感,如浙江人所说——江西人有愁苦之思。江西也有不好的方面,混饱肚子容易,但在这块土地上发不了大财,做大生意的江西人一般都去了外面。    
    明朝有一个著名学者王士性写了一本书叫《广志绎》,介绍各地的风俗,其中谈到河南,说当地老百姓生活困窘,反正无法积累财富,所以有一个吃一个。宋朝王安石变法搞“青苗法”时,苏东坡路经河南,亦记下当地老百姓每当发青苗钱就像过节,他们一年辛苦到头却喝不到一餐酒,吃不到一顿肉,所以政府一放贷款,他们立即借钱,借到了钱先吃一餐再说,一到这时候,镇上所有的酒馆都爆满。等到官府要他们还钱时,他们却是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但是江西人一般不这样。据王士性等学者介绍,江西人一到丰收的时候,把家里所有的坛坛罐罐全部存上稻米,冬闲时男人又出去做小生意,女人留在家里养猪织布。江西人会扳着指头盘算怎么过日子,对自己的劳动果实看得很重,转而对自己的名誉、名声都非常看重,容易使外地人对江西人产生一种斤斤计较的印象。


第三部  今天曾经的驿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

    胡平:若说赣人满足于“薯丝饭,谷壳火,神仙不如我”的小农经济的日子,那也是因为“地产窄而生齿繁”的环境使然。关于赣地民俗的俭朴,时有记载:民间岁时之宴酒菜不多,“杯饮豆肉”,众多的食客却可以吃得很执著,很绵长,“日暮尽欢乃散”。无论大人、孩子,有一身体面的衣服、一双好点的鞋子殊为不易,亲朋间往来走动,孩子去上学,一般都是等进门前才穿上……    
    方志远:我感觉这种盘算过日子的习惯与江西人好争是非、论曲直的特点的确有某种联系。《金瓶梅》第四十九回写道,西门庆宴请蔡御史和宋御史,花了1;000多两银子准备了一桌饭,但宋御史只坐了一会儿就走了,既不肯吃饭也不肯收礼物。等他走后,西门庆对蔡御史说,这个人肯定是江西人,为人有些蹊跷(就是作怪、古怪的意思)。蔡御史回答,此人虽然是南昌人,但并不很蹊跷。由此可见作者对江西人的看法。另外一本书写得也颇有意思,就是明朝的沈德符写的《万历野坡篇》,他写到有朋友请他到北京听口技,口技表演者用口技演绎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卖姜的客商与店铺的老板娘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后来奸情暴露了,兵马司与巡城御史一道来处理这个案子。口技者是用京语(北京口音)学店铺老板,用徽语(安徽口音)学卖姜的客商,用闽语(福建口音)学巡城兵马司(相对于现在的特巡警支队长),巡城御史则是用江西口音学的。这实际上表现了当时职业的地域特点,那时候经商最著名的是徽商,当地老板肯定是用北京口音,兵马司也需要进士出身。当时考科举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是江西、浙江、福建三省,连口技者都知道江西的进士特别多,所有的御史都必须是进士出身,所以用江西口音表现御史。这就像现在的笑星演小品,表演老板一般是用广东口音,表演打工仔、打工妹一般用四川口音,表演缺乏阳刚之气的男人一般用上海口音,表演豪爽之士一般用东北口音。    
    江西的官本位发达与江西的经济有关,历史上江西虽然有很多人经商,但从来没有形成消费中心,因为大家来钱都非常不容易。另外从两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很快,人口对土地的压力非常大。明朝景泰六年泰和人陈循,上奏书给当时的明景帝,说天下读书以江浙闽三省为盛,江浙闽三省以江西为盛,江西又以吉安为盛。为什么江西读书之风这么盛?就因为江西人多田少,许多家庭务农无田,经商无钱,做手工业则有耻于门第,所以子弟要读书,要考科举,以图发迹。我曾说,江西人现在的高考与过去的科举,实际上都是一种体面地脱贫,过去一旦有子弟读书做官成功了,弄一个知府干一干,不但全家都可以跟着脱贫,而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下成了当地谁也不敢欺负的望族。现在一旦有子女考上清华、北大,日后又去美国留学,几年过后,满脸沧桑的父母不是去了深圳、上海含饴弄孙,就是持着绿卡在加州的阳光下悠哉悠哉……    
    江西官本位意识的浓重与本土一定程度的闭塞也有关系。中原地区老是发生战乱,而且开发过度,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艰难,很难形成读书的风气。江西则从来是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除非是半壁江山的短命王朝,江西曾经靠近过政治中心,南宋王朝的政治中心是在杭州,但离江西还是有一定距离。明朝的政治中心曾一度在南京,沿长江离江西的水路不远,但总共才53年的时间,后来迁去北京,离江西又远了。江西也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闭塞,赣江也曾经是黄金水道,但战乱相对较少,商品经济不是十分发达,人民为了体面地脱贫必须要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所以导致江西读书的人特别多,科举特别盛。    
    江西人在官本位文化里也充分尝到了甜头。江西的读书人更是从官本位中获益多多。    
    明朝老百姓的户口大概分这么几种,一是民籍,包括种田的、读书的、占卜算卦等等;二是军籍,明朝当兵是世袭的,如果你这户人家入了军籍,那就是世代当兵;三是匠籍,主要是手工业者;四是灶籍,是专门产盐的。根据我们统计的数字,整个明朝江西出了2;690多个进士,这还不包括军籍,只是统计了民籍。江西在明朝出的进士仅次于浙江(2;900多人)和南直隶省(包括今江苏和安徽两省,共3;400多人)。明朝前半期,江西考取的进士是全国第一。    
    江西人在官本位文化里也充分尝到了甜头。明朝有很多江西人当官,当时有一句话叫“朝仕半江西”。开始,有解缙、胡广,这都是吉水人,是永乐时期掌权的。接下来是杨士奇、陈循,这都是泰和人,他们在伦宗、宣宗、英宗、景泰帝时期一直掌权,再往后是彭时(安福人)、费宏(铅山人)、夏言(贵溪人)、严嵩(宜丰人),他们都是内阁官员,而且都担任首辅的角色,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江西帮”主持朝政,前后大概有一个半世纪。从严嵩下台以后就开始弱下来,江西人全面退出中央决策圈。    
    沈德符曾经谈到明朝有三次挖金的高潮,第一次是在永乐时期,是胡广执政;第二次是在成化时期,是彭时执政;第三次是在万历时期,是新建的张相(张四维)执政,但此人当首辅的时间很短。这三个人执政的时候,为了“惠泽乡人”,起码是开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江西人到处挖矿,尤其在西南地区挖得相当厉害。有一个院士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写了一个跋,其中指出宋应星为什么在书中对当时采矿业能如此了解,皆因当时中国的矿业大都“操持于先生乡人之手”,即由江西人把持。    
    从江西商人来讲,也分享到了官本位带来的好处,可以说随着明朝的统一大军打到哪里,江西商人就出现在哪里,只要哪里有江西人做官,江西商人在哪里就能如鱼入水,为此,宋明时期江西商风大盛,江西人在外地做生意很是活跃。在没有设巡抚之前,明朝一个省的布政使相当于省长,后来设了巡抚,布政使则变成专门管一个省的财政的财政厅长。明朝宣德十年,河南省的布政使向朝廷打报告,要求驱逐所有在河南的江西人,理由就是说江西人在那里放债。江西人在云南经商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个对江西人有意见的官员王士性,前面说过他还是个学者。在他看来在此地经商的抚州人老是打一些莫名其妙的官司,让他头痛不已,以后他凡是碰到江西人的官司一概不予受理。    
    另外,河南还有一位著名的大学士李贤,他写了一篇很著名的散文叫《吾乡说》,我读这篇散文颇有自豪感。他说自己的家乡是一个很好、很富裕的地方,老百姓也很勤劳,但是自从来了江西人以后,这里就不富裕了,因为这些江西人善于经商,而且非常狡猾,总是骗农民去借他们的债。江西人说我借给你钱,你去喝酒吃肉。河南人说我没钱喝酒吃肉,也没有钱还。江西人说没关系,你地里不是有麦子吗?等麦子收割以后再还给我。河南人把借的钱用完了,又想吃喝。江西人又借钱给他,他们说没钱还。江西人说没关系,你可以把地抵押给我。那么河南人又借江西人的钱,但是吃完以后又想借钱,江西人说你还有房子可以作抵押……结果一来二去,搞得河南人都没有了土地。在李贤的眼里这些江西人很糟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李贤在做大学士的时候就把罗伦给贬谪了下去。    
    可能那时候的江西人就像现在的温州人一样,也有过风光的时候。在明朝,江右帮就是江西的商帮,是最早出现的商帮,徽商和晋商都出现比较晚。江右帮后来是节节败退,一是因为资本小,竞争不过别人;二是官场与商场互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朝以后,随着江西人在官场的风光不再,商场的风光,也渐成昨日黄花……


第三部  今天曾经的驿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4)

    胡平: 流布四方的赣商,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财力,不约而同做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耸起赣人的“广告”,大抵忘不了赣人的人格神——许真君,都得像在故土一般奉祀他老人家。这“广告”,还得到各地赣籍大员们直接间接地支持。明朝以来,在京都及各省省会几乎都建有万寿宫,其附属或是另建的江西会馆,更是星罗棋布——    
    天津的万寿宫,建在闹市区,其规模与南昌的万寿宫不相轩轾。汉口的万寿宫,除正殿、前殿外,还有廊庑、配殿与厢房,是一个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的庞大建筑群,其色彩之富丽,雕刻之精细,为南昌万寿宫所不及,在武汉三镇亦属翘楚性建筑。云南省由北向南,直抵滇缅边境,江西人盖起来的万寿宫比比皆是。闽西峰峦如攒的长汀县里也有一座万寿宫,抗日战争时期成了流寄到此的厦门大学的临时校舍……    
    赣人的“广告”耸得最漂亮的是京畿之地。据南京大学吕作燮先生统计,明代各省在北京的会馆共有41所,江西则有14所,占了34%。直到清光绪年间,北京有会馆387所,江西仍有51所,还占13%,均为各省之首。它们附设于一座座大小不等的万寿宫,大抵为江西各地商人所建,既为旅外乡人祭祀活动、亲善活动的场所,又是商人、待仕或者下了台的文人们议事与暂住的地方。    
    直到19世纪末期,一位德国地质学家利希霍芬来中国游历、考察,在其一双碧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