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明朝第一公子 >

第237节

明朝第一公子-第237节

小说: 明朝第一公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殷红的血花浸满衣襟,在姐妹的尖叫声中,方恨明解脱似地笑笑,她其实何尝想杀死曾经倾心的男人?死才是真正的解脱,她实在是太累了。
  “姐朱瞻基,我跟你拼了。”下面少女发狂的喊道,只是这凄厉的叫声全都淹没在雷声中。
  迅速抽出软剑,朱瞻基心情镇定下来,他自然不会畏惧一个女人,立时熄了喊人进来护驾的意思,三位宫女死得不明不白,总归是件丑事,马上就要登基为帝的他不想此事传扬的风风雨雨。
  轻松躲过扑上来的女人,朱瞻基手中软剑轻盈的在对方白皙的脖子上划过,一道血痕渗出点点血斑,比之张灏出手更加优雅,更加狠辣,但动作却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看着少女踉踉跄跄的摔倒在地,朱瞻基随手拾起一块丝巾,温柔擦拭见了血的剑锋,叹道:“当年皇祖父赏给我和张灏一人一柄寒霜软剑,世人都只说灏二爷的软剑厉害,却没人知道,张灏的剑法其实都是我传授给他的,唉”
  又是一道闪电划过,无巧不切的击打在奉天殿最高处,蓬的一声燃起冲天大火,几乎与此同时,由南向北的三座大殿全都被雷火击中。
  噼啪的燃烧声和滚滚浓烟四起,雷雨之夜气压极低,烟雾火苗渐渐朝下方扩散,惊得禁卫和宫人大声喊叫,铜锣敲得的震天响,无数人奔走相告,大喊走水了。
  嗅到烟味的朱瞻基先是一呆,紧接着大喜,这大火无疑能把三具尸体烧成灰烬,只要推说她们为了救自己而奋不顾身就好。
  “可惜了朕千辛万苦修建的三大殿啊难道上苍是要警示我朱家?”
  朱瞻基心惊之余又有些心疼,这正殿修建最是费时费力,少则一年多则几年,看来迁都需要暂缓些日子了,不然连开朝会的地方都没有。
  大火越烧越旺,都是浸泡过桐油暴晒过好几年的木料,上面还刷了无数遍油漆,整个宫殿又都是木质结构,极易燃烧,就算此刻天上又下起大雨,也浇不灭熊熊燃起的冲天大火。
  “殿下,殿下,快,快把殿门撞开。”外面传开王振焦急的声音,无数人喊叫着冲上来准备护驾。
  也觉得停留下去太过危险,朱瞻基正要准备跑出去的功夫,就听见令他魂飞魄散的动静。
  这燃烧中的引信声,上过数次战场的朱瞻基已经听过无数遍了,还有那喷发而出的刺鼻火药味,全都说明高大的奉天殿里,竟然被人事先埋藏了大量火药。
  “张灏,一定是张灏干的。”电光火石之间,朱瞻基什么都明白了,这四月初八分明是被人预先设定好的,好一对神子,果然还是小看他们了。
  “悔不当初啊”朱瞻基死命冲向外面,咣铛一声,厚重的殿门被侍卫用力撞开。
  可惜在没有时间留给这位还未登基的太子殿下,轰隆一声震撼人心的巨响,巍峨的奉天殿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
  是夜,北京城三大殿被雷火化为灰烬,太子殿下和上千禁卫被烧死,天下震动,失去洪熙皇帝和太子的朝臣们群龙无首,幸好张皇后强忍着悲痛现身主持大局,在英国公张辅和三杨阁臣的拥立下,朝廷暂时安定下来。
  第三卷 一门双贵 第283章 封荣国公
  第283章 封荣国公
  皇帝驾崩,太子惨死,亲王伏诛,整个四月的京城,都笼罩在扑朔迷离的猜测之中,流言蜚语充斥大街小巷。
  京城日报这个新奇事务,因为没了约束而大肆发行,不过受到时代和地域的限制,每个月不过发行几千份而已,每份甚至只要三文钱,赔本赚吆喝,不过比后来朝廷印刷的邸报足足早了几十年,受到读书人的热烈欢迎。
  顺从天意,应和皇家的需要,把所有罪状都按在伏法的汉王头上,不过用词隐晦,语焉不详,结合一些官员任命和一些八卦报道,勉强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历经九死一生,独自逃回京城的平北侯张灏,当听到帝王已然驾崩这个惊天噩耗后,立时大哭之下晕厥过去,手里依然死死捏着一封太子朱瞻基亲自书写的信,命他潜回京城制止汉王弑君。
  张皇后和满朝文武感念这位忠肝义胆,在半路上连续遭到追杀的少年,凭着一腔热血死里逃生的回来,无不热泪盈眶,至于其中哭的是真是假,那就没人能够知晓了。
  经此一段变故,也顺便洗刷张灏为何不在北京城的真实原因,消除掉因太子意外暴毙而起的最大嫌疑。
  京城日报大篇幅详细报道灏二爷的英勇事迹,一时间,张灏成了忠臣的象征,声望一时无两。
  国不可一日无君,经过大臣们一番商议,奏请张皇后恩准,洪熙皇帝第三子,皇后亲生嫡子朱瞻墉择吉日登基为帝,不可避免的,引发天下士林间的争议,庶长子朱瞻埈的未来从此备受瞩目。
  仅仅时隔不到两年,京城又一次举行国葬,举国悲哀,洪熙皇帝的棺木暂时停放在祖庙之中,今后陵墓会安葬在太祖皇帝身边,父子两人从此一南一北,永世不再相见,而原太子朱瞻基则葬在太宗身边,祖孙两人从此能够相依相伴。
  五月十八日,更改国号为正统,尊先帝谥号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尊张皇后为皇太后,选民女吴氏为秀女进宫,六月十六日举行帝王大婚,因受到张灏一力阻止,先帝和太子嫔妃俱都免死,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被从此废除。
  文武百官各居原职,爵位各有封赏,封朱瞻埈为郑王,即日起就藩凤阳,皇四子朱瞻垠病死,皇五子朱瞻墡封襄王,因年纪尚小,留京并未就藩,其他几子俱都封王。
  因大哥参与谋反,滕国公唐瑛受此牵连被责令回京闭门思过,好在朝廷有张家父子,并未如历史那样丢官夺爵,只是今后很难再被朝廷重用。
  成国公朱勇升为北京守备提督,这位谋略并不出众的兄长,顿时成了手握重权的大将,可惜来自五个都督府的制约,远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风光八面。
  张灏被封为荣国公,上柱国,太子太保,加绶宣威将军,妻子沐氏封一品诰命夫人,其她妻妾等具有诰命赏赐。
  集显赫荣耀于一身,作为最受皇太后和当今正统皇帝信任的张灏,无疑是此次惊天变故的最大受益人,可惜明眼人就能看出,灏二爷却因此失去领兵打仗的机会,今后恐怕再也无法踏足北方一步了。
  五月二十二日,张灏上书谢恩,并奏请皇太后和皇帝恩准,申请调往福建兼任水师提督,消息传出,满朝称赞,父子二人分开,算是解了一门双公的嫌疑隐患。
  六月十六日,正统皇帝大婚,正式册封吴氏为皇后,并修建皇家别院,用来安置皇室一干遗留嫔妃,从此成为定例。
  正统皇帝下旨,废除东厂衙门,消减锦衣卫的人数和实权,取消锦衣卫死刑大牢,裁撤宦官人数,科举取士按照南六北四的标准,全面裁撤各地藩王的护卫和日常用度,举国沸腾。
  乾清宫。
  昔日的宫殿彻底变了模样,因为有风水不好的嫌疑,因此被重新彻底修缮。
  步行而来的张灏一身紫色蟒袍,神色复杂,默默站在台阶下静立半天,这才缓缓而上。
  含笑走进宫殿中,就见正统皇帝苦着脸趴在御书案上,一见张灏进来,立时欢喜的叫道:“灏哥哥,你可算来了,救我。”
  望着昔日和自己最亲厚的小弟,张灏先是正经颜色的施礼,一本正经的朗声道:“臣参见陛下。”
  身材长相酷似父亲的朱瞻墉,个子不高,身体肥胖,苦笑道:“唉,爱卿免礼,朕如今真是苦不堪言啊”
  两人年纪仿佛,朱瞻墉今年不过十六岁,又一直不被重视,性子比较懦弱善良,正是最贪玩的年纪,骤然间当上了皇帝,整日里被大臣教导为君之道,又要处理大量奏疏,不是祖宗那些精力充沛的英明帝王,小胖子哪能受得了这个?
  上面到有贤惠端庄的皇太后垂帘听政,只可惜紧守着嫔妃不得干预朝政的祖训,每天只是盯着儿子的一举一动,这些日子因为失去丈夫儿子,悲痛之余,至今还抱病床上。
  “多听从各位大人的意见,陛下要做的无非是审阅一遍,遇到拿不准主意的就留中不发,第二天再和阁臣们商议,应该能轻松一些。”
  张灏也没什么良策,难道还要劝皇帝把皇权下放吗?虽说是正确的选择,但这时代却不能轻易说出口,此乃大逆不道的建议。
  朱瞻墉小眼珠一转,抚掌叫道:“那就寻几个认字的太监,帮朕审阅处理这些奏疏,都快堆积如山了,这么下去,朕恐怕都要累死不可。”
  张灏顿时苦笑,太监能历朝历代不倒,委实是帝王无奈下的选择,不说协助处理政务,就说这人有亲近之分,谁不对打小照顾自己的公公感觉亲切放心?为了制衡权臣的出现,历代皇帝扶持太监都势在必行。
  恐怕大臣们都深知这其中奥妙,因此没人会奉劝帝王取消宦官吧?不是不想,实乃不能也,谁敢让男人进宫服侍帝王?再说三宫六院这么大的皇宫,宫女哪有力气干重活,难道要劝帝王少娶几个老婆?
  即使自己有一肚子的良策,张灏也不想此时说出来,朱瞻墉现在年纪尚小,或许会对自己言听计从,但今后绝对会成长一位真正的帝王,即使是个昏君,那也会牢牢的抓住皇权,除非天灾人祸齐至时,方能彻底进行改革。
  “万万不可让太监干政,此例一开,今后将永无宁日,宦官识字,就会趁机祸乱朝纲,陛下,假如要是你重用太监,到时别怪我出手杀了他们。”
  朱瞻墉一脸苦涩,哀求道:“那怎么办?总不能真的累死朕吧?”
  张灏呵呵一笑,这亲切的笑容立时引得皇帝大喜,他自小跟在张灏身后长大,对这笑容再熟悉不过了,知道兄长一定是有好计策了。
  “帝王之道,无非是制衡二字,太祖陛下精力充沛,可以日夜处理奏疏,而太宗陛下则依赖阁臣,自己同样一丝不苟,可惜两位陛下都是千年不遇的一代雄主,不是人人都能如此的。”
  “是啊去年看到父皇劳累,当时还不以为然,今日方知,父亲已经是比我强过百倍,更别说先祖了,唉”
  含笑拍拍垂头丧气的小皇帝,张灏鼓励道:“不要妄自菲薄,陛下天性仁义善良,聪慧天成,作为帝王,放着满朝文武不用,而凡事都要自己操心,并不是明智之举,时间久了,大臣们只知道唯唯诺诺,反而是祸非福。”
  感激的点点头,自从登基之后,并不算聪明的少年皇帝,几乎天天被铁面无私的老臣训斥,这儒家教学就讲究一个尊师重道,好像不严厉就显不出你学问多么高深,,哪怕面对的是位帝王,一样是有错就骂。
  皇太后心情不好,早晚请安都要勉励一顿,可惜同样是批评教育的时候多,赞扬的时候凤毛麟角,因为这位贪玩懒惰的皇帝,委实拿不出什么能让人赞扬的地方。
  今日面对一直佩服的兄长称赞自己,朱瞻墉那是打心眼里开心,他正处在少年人最叛逆的时期,鼓励和支持对他的影响很大,其实很多皇帝行为乖张,就是在年少时受到的压抑批评太多,以至于人格扭曲,长大登基为帝后往往就会变得性情乖张,这古时皇子远不是后世想象中的好过,甚至用战战兢兢形容都不为过,因为一举一动都要受人监视,性命更是朝不保夕。
  “为政之道我也不懂,这个还要请教众位大人,不过可以把阁臣分成两拨,老持成重,精通政务的处理机要,而年轻些的只是封为学士,并不许以实权,每日协助陛下处理奏疏,分别把奏疏整理精简,讲解其中的不懂之处,由陛下最后审阅拟旨,我想人多力量大,效率就能因此提高不少,又不用依赖太监,暂时可以试试。”
  随着张灏侃侃而谈,朱瞻墉立即变得眉飞色舞,他并没有想的太远,只要能节省每日处理政务的时间就足够开心了。
  “就依着爱卿之言,反正不重要的奏疏就交给大臣们去办,事事都要我做主,哪还不天下大乱了?”正统皇帝笑嘻嘻的说道,他自小就没有成为帝王的觉悟和准备,非常有自知之明。
  张灏的建议无非是设立一个专门的秘书处而已,其实早前太祖皇帝时期的内阁,就是起到秘书和顾问的作用,实权一点没有,而到了永乐朝,则慢慢有了些权利,但那也只是因为朱棣喜欢打仗,不得不分出一些而已。
  后来随着几代皇帝年纪幼小,阁臣的权利渐渐扩大,最终形成和帝王,太监三足鼎立之势,甚至某些朝代首辅的权利还能大过皇权,只可惜文人内斗太过残酷激烈,生生把一个最能振兴民族的明朝灭亡了。
  内阁的重要性张灏心知肚明,也有意扩大阁臣的权利,而设立小内阁,就能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