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阉割的文明闲话中国古代缠足与宫刑-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中。行房之时,外边另有一个太监守着,到了相当时间这个太监就跪着喊四个字“是时候了”,这是规矩。有些皇帝可能拍掌为号,让太监再用被裹着退出;有些皇帝可能龙心大悦,不理什么时候,外边尽管叫“是时候了”,他充耳不闻。有些被宠幸的留宿一宵也是有的。电影中曾有太监大呼“保重龙体”,未免滑稽。
被宠幸的女性,可能第二晚又选中,也可能一度春风之后便不再中选。深宫春怨,几乎每个女性都会尝到这个滋味。处子未经宠幸过,可能默不出声,一经人道,以后就思念不已,于是出现一种代用品,以幼鹿茸角为最合适。因为有茸的鹿角,是硬中带软的东西,药材铺切片能切到如纸一样薄,足见其软硬度恰到好处。各地称鹿茸角为角先生者,即是指此,南方人以讹传讹,乃称为“郭先生”,实在是误会的。
宫中的怨女,当然最喜欢年轻的太监,她们认为太监总算是一个男性,所以小太监就时常得到亲近的机会,称为“上床太监”,这是宫中的公开秘密,大家都知道的。太监们胆大妄为,代宫中怨女,特设“黑轿”及“黑车”,只要有钱到手,竟然把宫外俊男也载入宫中,其事亦见于诸家笔记,也是太监们秽乱宫闱的特种行动。至于玉茎重生的太监,更能得到这般怨女的欢心,因为他比较能给予她们实际的需要。
鹿茸干角竟有出售
道教中的采阴补阳之术,有一种以“阴枣”作为食物,即是普通的黑枣,放在某处,吸收阴中之至阴,其实即是含有人体荷尔蒙的东西,功效并不大,但是偏偏有些人迷信这种食品,视为补身之至宝。
道教本来是中国的国教,其他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则都是由外国传入。可是道教在明末清初时代,所谓有道之士,第一是吸鸦片,弄得仙风道骨,虚弱不堪,连张天师都在清末吸鸦片,这是道教衰微的第一因素。
第二是出卖符,认为可以驱除鬼魔,普通道士所作的符,已经很贵,要是出于张天师之手,价值更昂。但是时代已经转变了,大家破除迷信,不相信这种巫术。这是道教衰微的第二个因素。
第三是炼丹,是将朱砂化成升汞,再将升汞炼成红升汞、白降丹。本来是三国时代葛洪(道号抱朴子)发明的化学方法,又经晋代陶弘景(道号华阳子)提倡,这两位都是全世界制造化学药品的首创者。可是后来就变了质,制成金石丹鼎以及火灵鸡等,令到历史上有名的大文豪韩氏也因此而死,后人且为之涉讼。在曹雪芹笔下也写出贾敬因服食炼丹而死(见《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这是道教衰微的第三个因素。
第四是道教书中,有许多密语,说的无非是阴枣、阴角、三鞭等物,以为能强身补精。这是道教衰微的第四个因素。
不过,我要指出,道教的情况最近已有变化。阐扬教义以修身养性为主,这是在我国的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可以见得到的。而且阐扬“道”学的西文书,各国都有译本,最近一位道学家到欧洲讲道,受欢迎的程度空前。
只是清末民初时,北京若干有名的药材铺中,尚有“阴角”出售。据说这种角就是鹿茸干角,不过这种阴角,茸已擦尽,角则干而且坚,足见当时宫中怨女甚多,太监助其作恶所造成。现在当然早已没有了。
()
所谓黑车太监有关
前文写老太监讲宫中旧事,提到“黑车”,说得还不够详尽准确。我在徐珂所著《清稗类钞》上,查到详细的记载,兹将原文转录如下:
京师有某某数处,为黑车停驻待客之所。黑车者,夜行无灯,密遮车窗,使乘客不知所经之途径,故谓之黑。某处有茶肆,欲乘此车者,往饮茶,并预习其一定之隐语,与茶博士言之。茶博士即以隐语为之招一车至,不议车价。来客亦不必与车夫交一言,径上车。车夫即为之送至一宅,推客下车。车夫又以隐语告宅中之人,匆匆竟去。即有婢女持灯,引客入一所,如巨家之绣闼者。凡所身历,无殊刘阮之入天台也。凌晨,车夫呼门,复匆匆送之原处,亦不索车值也。
楚北郎中章某,美丰仪,宦京师,尝为友招饮于酒楼。宵分剧醉,家中车不至。踯躅独行,过一委巷,有车辚辚然来。章以为家所遣也,招之。跨而上车行,纵横曲折,莫辨东西。久之,至朱门之侧,石级十重,危墙数丈。章甫下,御者遂以物幕其首,曳以行。章大骇,然不能支持,觉前后左右凡有数人,或推或挽,逾门阂甚多。俄至一所,众为解其幕。视左右,则美婢二三人,明眸巧睐,吹气如兰。视其处,则画堂明烛,珠帘半掩,地上五文鸳绵,着履皆柔。堂中兽炉一,香气徐熏,弥满一室。章仓皇无措,亟询婢。婢笑曰:“既甘心来此,何问为?”俄而屏后一丽人姗姗来,既至前,见章曰:“噫,此非某郎也?”顾长婢曰:“汝亦不审耶?”婢曰:“此皆某误事,今乃如此!”章木立不敢动,见长婢向丽人耳语久之。丽人面微赧,入屏风后,数婢推章入他室。章此时渐已了解,顾心尚微怯,即听婢所为。婢为易衣膏沐,历一时许,始毕事。时丽人已低鬟微笑,立堂前。婢持酒肴来,令章就丽人同坐。章不能多饮,婢执壶力劝,章勉饮数杯,丽人亦微有酒意。婢撤肴馔送归寝,衾褥华洁。章中夜醒,酒渴思茶,视丽人睡已熟,床前一几,上有水果数枚,伸臂探取之。时灯已欲烬,手误触一物,坚且方,疑为印章,即纳枕畔,更攫果。食方半,闻叩门声,丽人惊醒,促章同起披衣,即潜纳印章于囊中,欲以为证。比出门,婢仍幕之如前。登车至家,天未明也。出印视之,象牙小方形,上刻某某启事,章大骇汗。盖某某者,乃某部侍郎,章即其部之郎中也。越数年,某某没,始敢以告人。
《清稗类钞》所记的“黑车”,是当时老百姓皆知的,不但宫中的太监自己知道没有能力,为了争宠起见,不得不出力为宫中妃嫔等找寻美男子来解决问题,找到之后,就用黑车载入宫中,到天未明时,又用黑车送出宫禁之外。而且有若干妻妾成群的显贵之家,也经常有这种黑车在后花园小门中出入。所谓上有所好,下亦效之。
当了太监有贫有富
每隔几年有几十人进入宫中,自愿被阉割当太监,就是借此作为进身之阶,希望能弄到钱、拿到权。但是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在清代只有一个太监是四品官衔,还有五品六品至九品,然而授到这种品级的太监也不出一百人。在清代宫禁之内,太监总额为三千人,比明代少得多了,照这个制度来看,其余都是没有品级的太监。太监也会逐渐衰老,等到做不动事的年龄,就要移居宫外的“太监寺”中,太监寺在北京叫做“护国保忠寺”。清时广州八旗官府中也有太监,所以广州和福州各有一个太监寺,名称无考。日伪时期,我到北京以三天的时间游览故宫,因为一天只能游览一条线,一共有三条线可以游览,而三条游览线,只是观瞻重要的游览点,要是全面游览,十天都看不完整个的面,所以紫禁城中容纳三千太监,是有历史根据的。据溥仪自述《我的前半生》,在其关门做皇帝时,宫中还养着太监,但数量已经很少很少了。这些太监们偷窃国宝却本领特大,一声要查点,立即放火焚烧,连救火员都不能进入宫中。
至于在太监寺中的退休太监有多少人,无可稽考,详情如何,不得而知。在我收藏的资料中,有一幅宫娥寺的门景,乃老年宫娥退休后的养老之所。
太监祖师刚铁将军
从前各行各业,都有会馆或庙宇,如医药界有药王庙,供奉神农或孙思邈为祖师;木工三行则奉鲁班祖师,各地都有鲁班庙;出海捕鱼和航海的人,都奉天后或妈祖为护航之神,皆规定每年某月某日为礼拜之期。
太监这一行,也有祖师。查历史的话,应该选汉代太史公司马迁为祖师,但他虽然也受过腐刑,可是出狱后,云游四海,考据史前的书籍,著成《史记》,始终没有进过宫,也没有当过太监,所以一般太监并不奉他为祖师。在北京城外八里庄附近,有一座“护国保忠祠”,俗称太监祖师庙,奉刚铁将军为祖师。我查出这位刚铁将军确有其人,是明代永乐大帝时的大太监,其他史迹不详。
至于这个保忠祠,占地大得很,后来变成太监的养老院,太监的山坟也在附近,明清两代的太监都集中葬在这里。“护国保忠祠”在民国初年还住着不少老太监,过着白头宫监的黯淡日子,想来现在都先后死去了。
还有一段记载说,到了清代,因为供养太监人数实在不少,另外又兴建了“兴隆寺”来容纳些太监。这个寺名,没有人能解释得出,照我幽默的解释,可能是希望他们的后人能“兴”能“隆”之意。
八里庄外的“护国保忠祠”后面,有空地数十亩,即是太监死后的葬身之地。可是这个空地虽大,早已埋葬得密密层层。不知哪一个皇帝又“圈地”数十亩,开辟了一个“思济义庄”来埋葬他们。
所谓圈地,是清代的一种律例,皇帝一声传谕,就有人骑了马,在拣到的空地南面一角,插上一根竹竿,上面缚一根绳,这条绳是极长极长的,由圈地的官员,骑马向西面行,再插一根竹竿,接着再向北面行,又插一根竹竿,然后再向东面行,接上南面的一根竹竿,悉数作为官地,对地主由官家稍稍补偿一些银子,就算了结。
本来太监在宫外也有相当势力,所以圈地也是讨好太监的意思,尽量把地圈得很大。(按:我又要另外说一个故事,从前上海的跑马厅,租界当局沿用清代的律例,也用圈地的方法圈到的,范围达到五百多亩。当时地主只好忍气吞声收下一些银子就算了,唯有一位中医世家严某的一个祖坟,坚不肯掘坟受银,当时的英国人也尊重风水之说,就允许这个坟存在,不予迁移,逢到清明,准许他们后人入内拜祭。这是我附带说说圈地的情况。哈同花园也是圈地,名医张聋朋的祖坟也经圈入而坚不受银卖地,所以在福煦路[今延安中路]特开一小门,以供张氏后人入内拜祭。)
太监告老养葬有地
太监告老离宫以后,都有一个“行会”组织,其性质略同于后来的公会。由于太监们都有不少资财,因此这个行会也积蓄了很大一笔公积金,供太监们养老埋葬,相互救助。在北平西郊海甸(海淀在历史文献中称为“海甸”)附近还有一个“太监公墓”,这个公墓里不但葬有清代太监,还葬有明代太监。这个公墓在民国十六七年时都还有专人守护。
那些大太监自然不会需要公会照料。就拿小德张为例,隆裕太后死后,他便告老离宫,最初住在北平永康侯胡同自己所修的一所穷奢极侈的大宅第,还有一座模仿故宫御花园里的养性斋的楼房,其考究程度,远远超过一般王公大臣。小德张以后又搬到天津英租界去住,娶了好几个老婆。有一次他的一个姨太太受不了他的摧残,跑到英租界的巡捕房去哭求救命,诉说在小德张家中常受笞杖和折磨,这一下可把小德张气坏了,认为有玷家声,于是用钱贿赂了巡捕房的差人,把这个号啕痛哭请求救命的小妇人仍旧送回小德张家中,当然,她重回虎口,结果是不堪设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