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内圣外王 >

第9节

内圣外王-第9节

小说: 内圣外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者,虽是文职官员,拉氏却拥有大学职业摔跤冠军的凶悍,海军优秀飞行员的勇猛和往日在商界打拼时扭亏为盈的成功背景。多年在华盛顿官场上的历练,让他更是做到从容镇定,宠辱不惊。在阿富汗的美军兵营里为一个士兵举行的生日庆祝会上,拉氏唱出了“祝你生日快乐”,浑厚的男中音赢得满堂喝彩。    
    最近在美国国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有位议员当着拉氏本人的面表示:你是我所遇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之一。在“9·11”事件五角大楼遭袭的危难时刻,电视镜头中人们赫然发现:贵为国防部长的拉氏,竟奋不顾身地与大家一并抢救伤员。    
    拉氏先后指挥了两场战争,先是一掌掀翻阿富汗塔利班,而后又猛拳击垮伊拉克强人萨达姆。    
    然而,三个致命的素质缺憾终于引发了拉氏本人及其事业的目前挫败与危机。    
    首先,价值观念的狭隘偏激及对武力的过分迷信,使得拉氏最多只达到高级职业打手的层面。盲目地追求“自家独赢”和绝对安全,反而使其接近输掉这场持久战争。    
    再者,美式的专业训练与实用哲学,却会让人产生“因小失大”的偏颇,即过分注重自我领域的状况,而忽视了战略宏观的运筹。有人责备说:这拉姆斯菲尔德也“太不讲政治了”,如此纵容手下士兵对伊拉克战俘实施虐待,一旦事发,岂不是为已经很困难的伊拉克战后占领改造“雪上加霜”吗?!    
    其实,拉氏是讲政治的,但只顾了“找出大规模杀伤武器”和“减少美军遭袭”等“小”政治,而忽略了改造影响伊拉克未来的“大”政治。失去了大目标,小目标的努力也就枉然。    
    还有,西方的逻辑与定义思维,有时会局限人的思想范畴与视野。身为政府重臣,拉氏对战争内涵的理解过分专注于现代的军事博弈,不懂得传统平民式的游击作战,依然可以成为现代高科技作战的梦魇。对“战争只是政治继续”更是概念不清,以致打下了伊拉克,却远远治理不了伊拉克。    
    拉氏的狭隘与偏激,终要让他付出惨重的代价。迫于大选压力,上司可能把他抛弃,譬如白宫这一段已经不太让他公开讲话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拉氏还可能面临着被历史所抛弃。


第二部分 跨越心灵 拿捏对手第13章 美国人的两“真” 

    美国国会在两年10个月后公布了关于美国在2001年9月11日遭受恐怖袭击的最终调查报告。撇开这个报告的具体内容角度暂且不论,从哲学与文化角度讲,此报告乃凸显了美国人的两“真”:即天真与认真。    
    首先,天真表现在美国国会对“9·11事件”的重大总结,竟完全局限在所谓技术层面,即完全地就事论事,扫描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但毫无对政治与文化冲突、外交政策等宏观背景前因后果的检讨反思,这就使得这个报告的实际价值大打折扣。    
    这个报告从若干个技术层面总结出“9·11事件”本应是可以得到避免的。实际上,若从政治文化和外交政策角度看,美国本土遭袭完全无法避免,也就是说,美国无论如何会“挨一下子”,问题只是如何挨,在哪里挨及何时挨等具体细节。当然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历史选择了“9·11事件”。    
    为什么说美国无论如何会“挨一下子”?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人自己的政治与政策失误所造成的。众所周知,所谓“恐怖袭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侵略占领行动,而是一种报复泄愤行为。    
    这就使得“报复泄愤”的原因很值得追寻。不错,在这世界上好人和坏人都可能遭到打击报复。但区别应该是,好人遭一小撮坏人报复,而坏人则遭大部分好人报复。    
    于是美国国会应该深究的是:美国所面对的“恐怖分子”,到底是孤立的一小撮人,还是一个民族、文化及宗教的群体?如果答案是前者,那便不是美国的错,极端分子总是难免,这样的恐怖应是愈反愈少。    
    但如果答案为后者,恐怖袭击愈反愈多,那则一定是美国自己出了毛病,才会激起愈来愈多人的激烈反抗与攻击。    
    譬如说,美国所奉行的中东政策到底怎么样?稍有国际问题常识的人,都不难发现美国对以色列的一向明显袒护与支持。在一个本来只有相互妥协让步才是惟一解决的国际大难题——“中东和平”问题上,美国的政策明显是不智的,为自己国内的犹太利益集团所左右,把自己明显摆到了与阿拉伯世界对抗的位置上。    
    于是,以色列经常遭袭,为其在背后撑腰打气的美国也就自然难以幸免了。美国国会对此重大问题是故作天真,还是讳莫如深,那只有其自己心知肚明了。    
    说完了天真,就要提到美国人的认真,这是其传统优势。出了这么个“9·11事件”,美国人兴师动众,孜孜不倦,组成专门调查委员会,查阅了两千多份文件,采访了一千多名证人(包括总统副总统等现任高官),详细记录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发现了己方防范不利的问题缺陷,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并最终向全国公布了调查的具体结果。    
    此个最终报告的内容很少教条与八股,而是讲究事实、程序、逻辑和推理判断,其中透射出科学意识和务实精神。至少在程序上,这是国家机器对全体国民的一个交待,这是对公民“重大事件知情权”的起码尊重,这是国家权力机关履行对纳税人承诺与责任的具体表现,因为没有千百万个纳税人的参与,就没有这个国家与政府存在的根本前提。    
    然而,一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此报告没有涉及政策检讨与文化冲突反思等重大问题,于是在这方面便有“误导读者”之嫌。看来,让民众知道不容易,让民众知道事情的全面真相,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第二部分 跨越心灵 拿捏对手第14章 知识分子的战争 

    按中国的传统观念,知识分子就是读书人,而读书的目的是与打仗拼杀一类的事情扯不上的,因为读书是为了让人通情达理,能成为举人进士便有了光明的仕途,只有一介武夫才舞刀弄枪呢。    
    于是作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其追求与爱好一定是要在琴棋书画等“雅趣”方面,为了此等“文明”追求,有时甚至达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地步。因为琴棋书画一般皆要求在室内安安静静地坐着修养,长此以往,自然便损害了人的运动能力和外拓血性,注意力也不会在对户外情况的认真体察和研究上。    
    虽然自古以来也有对“文武双全”的赞誉,也有孙武和诸葛亮那样的大知识分子成功地论兵统军,不少军人将领也以“儒将”的称号为荣,但这毕竟没有形成文化的主流,而且愈靠近代,愈呈式微,因为此时知识又加入了科学技术成份,中国的传统军人与知识分子就更跟不上趟了。    
    据历史记载,1864年夏天,时为大清王朝“洋务运动”领军人物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大胆启奏皇帝,力谏推行改革。他秉笔直言:“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蛮而不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当年清朝军队刚攻陷南京,剿灭了“太平天国”,将领们正在举杯庆贺之际,偶见到长江上快速疾驰的西洋炮艇,即顿感异常失落。因为这些清朝将领们对西洋炮艇所使用的蒸汽机及其工作原理,乃至其背后所代表的革命性思维和生产方式,大脑中乃是一片空白。    
    把知识与军事二者高度结合起来是现代化概念。西方人在此先行一步,从18世纪起即开始把军事与战争当作一门科学来研习培训,并逐步把自然科学的成果引入军事发展过程。美国人此后建立了陆军学院即“西点军校”和海军学院,为美国海上霸权奠定“海权论”基础的马汉,即曾任海军学院的院长。    
    在中国,从上世纪初起著名的“黄埔军校”、“保定军校”,到现在的“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及“军事科学院”等等,代表着中国军事思维与行为追赶现代化的成果。今日中国军队还提出团长以下军官要有学士学位,团长师长要求是硕士,军长以上则要求是博士的发展目标。总之,今天的新型知识分子,必须能征善战,而且似乎学位愈高,责任愈重。    
    西方人本来是为了防止军方独家坐大,威胁政府和国体稳定,于是搞了武装部队总司令及国防部长文官制,以对军方进行制约平衡。但这样的制衡也不见得有效,看看美国今天欲攻打伊拉克,身为文官的总统、副总统和国防部长,其咄咄逼人的“鹰派”架式可一点也不比军方逊色。看来,知识与战争结合就是威力强大。譬如原子弹,就是科学与战争结合诞生出来的“超级恐怖”。    
    从文化教育角度来看,西方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就非常重视体育、哲学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一直把强健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加以追求,真可谓知识就是“力量”。而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教育传统,更推崇皓首穷经的诗书境界或荣华富贵,虽然也有“勇者不惧”的提法,但多局限在含混的范围,似乎很少有把学生培养向“勇者”目标的具体举措。    
    但西方的误区和滥用在于:常把战争作为目的,把知识当成了战争的奴隶,以理性的名义推行扩张与强权。不错,东方传统式的迂腐知识分子上不了战场,或者是“有心杀贼,无力点兵”,但西方发动的现代“知识型战争”,则可能成为另一类迂腐和失败,因为其也丧失了理性与强悍之间的必要张力。这样的殊途同归,恐怕是为许多人所始料不及的。    
    


第二部分 跨越心灵 拿捏对手第15章 娱乐也逞强 

        
    有人说,看看美国,政府忙着“反恐怖”,而好莱坞照样歌舞升平,好像两边各不耽误。而我们中国这里,刚想娱乐放松一下,就被批评是“歌舞升平,玩物丧志”,真是不公平。    
    不错,好莱坞是在银幕上歌舞升平。2003年奥斯卡奖夺标的一大热门,就是歌舞音乐片《芝加哥》,讲的是一名舞女为了名利而陷入阴谋、报复、爱情和金钱等人性历险之中的故事。影片以曲折的情节、跳动的节奏、煽情的音乐、性感的舞蹈和斑斓的画面,构筑出了一个立体的现代乐舞权高境界。    
    也许好莱坞真的不“讲政治”?其实不然。2001年“9·11”恐怖袭击刚过,好莱坞也是义愤填膺;一口气赶拍了好几部战争片和反恐片;都是表现美国人在涉外战争和冲突中勇敢机智、顽强胜利的故事。但过分的“主题先行”,反倒让这些片子看上去有些像中国当年“高大全”的革命样板戏,人物与情节塑造都偏于模式化和一边倒。    
    但是好莱坞并不傻,稍冷静下来,布什政府仍满脑子认定恐怖事件全是恐怖分子的错,好莱坞的有识之士却已开始想到是否美国自己出了什么问题。2002年的第74届奥斯卡奖把最佳影片授予了一部叫《美丽心灵》的片子,该片是根据普林斯顿大学一位天才加怪异的数学教授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    
    有人据此推断说,好莱坞给出的信息是:天才和强人也可能成为自狂自大、自我毁灭的神经病患者。在这个世界上,首先及最终要学会把握的是如何正常地和睦生活。不过牛仔布什显然没有领受这一信息,凡事仍都是别人的错,仍要对伊拉克打大出手。好莱坞许多明星和演职员均以各种方式表示强烈反对。    
    甚至于2003年的奥斯卡奖,好莱坞也很有些“唱反调”,推出个《芝加哥》,狂歌劲舞吸引了大家注意力不说,而且还劝说世人不要因为追求功名而陷入阴暗和异化。话说到这,大家也可能从好莱坞的歌舞升平背后窥出些真意来。    
    另外,好莱坞对电影高技术制作拍摄的执着追求,也不断推动着技术的综合进步。甚至美国国防部在大规模演习时都还要请好莱坞出山来安排“仿真效果”呢。    
    相比于中国的情况,确实值得大家反思。演唱舞蹈多是轻歌曼舞,飘飘欲仙。电视剧中好不容易拍了个军事题材还要硬加上不少“三角恋爱”佐料。主流文化中的“婉约感伤”倾向太多太滥,自然会招致“玩物丧志”的谴责。作品中科学技术的成份太少,也不利于人民科学意识与素质的提高进步。    
    就在最近,好莱坞通过推出《华氏911》的大型纪录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