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的英雄?
尤其是对于中国近现代过程中诸多英雄豪杰的理解,往往因为“泛政治化”,和要么“歌功颂德”,要么“批倒批臭”极端思维定势的干扰,难以达成哲学的抽象和人性的透视,无法促进自己文化中英雄基因的升级优化。
譬如上个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举世闻名的“中国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除了毛泽东一首稍嫌简洁的长征诗外,海内外中国人讳于政治情结,对长征的反思和评价一直是不到位的。
直到80年代中期,有一资深美国记者,倾其多年独立研究和追踪之成果,推出力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把长征定位成“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主要扫描分析了长征从精神与文化层面对中国以至全体人类的英雄辐射,从而把“长征学”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最近在海外,一本由“原中共内幕人士”所作名为《晚年周恩来》的新书在华人社区中引起了一番骚动,因为其内容颇为满足了不少人关于“毛泽东是文化大革命首恶,周恩来则对其惟命是从”的历史猜测。
但把周恩来的政治生涯人为分割成什么“晚年期”,首先就是断章取义和不合逻辑的,更何况“文革”又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非常事件。做过科学试验的人都知道,试验环境和条件应主要保持常规状态,才能得出较为客观可靠的观察和结论。
要真正懂得周恩来,就要宏观审视其思想与行为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从少年时期便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辞世前一年还代表中国高层宣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就是周恩来生命与精神的主线,是他毕生不曾动摇的奋斗目标。除此之外的一切异变干扰,皆应属次要和枝节。
在其一生所经历的特定历史时期里,周恩来以杰出的智慧、勇气和领导才能,在众多情况下甚至超出了意识形态束缚和党派之争,而总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最高利益而运筹努力。为此,他就是中国永远的民族英雄。
于是《晚年周恩来》一书,实际上仍没跳出“歌功颂德”和“批倒批臭”的庸俗怪圈。因为其弄不懂周恩来的英雄主线与内核,就只好执着于某些边缘性琐事细节,为大众提供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但周恩来依旧是惊世骇俗的中华英雄,他不像隔壁和蔼絮叨但无用的二大爷,不是时下那些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贪官污吏们所能企及,更不是那些充满阴暗心理,只知在唐人街饭桌上鼓噪“民主自由”的“麻杆眼镜们”所能望其项背的。
一味神化美化某个历史人物固然不妥,但现实的问题是有不少小人庸人们忙着拉英雄们与自己的可怜境界看齐,这样也可以鄙俗地让自己显得“高大”起来,但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遭人耻笑。
因为历史是人民写的。只有更全面深刻客观地了解和把握自己的英雄,中国的明天才会更好!
自我磨炼主动出击第8章 强化主流文化意识(1)
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一直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然而,与当代西方文化的全球性影响和渗透相比,中华文化的触角更多是区域性的,主要辐射圈在本土及东北亚和东南亚一带,同时也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强烈挑战。
譬如,中文的习得成功率与爱好程度,目前在东北亚、东南亚国家年轻一代中持续走低,取而代之的是英文。连中国自己,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之后,都在大张旗鼓地全民全面普及英文,却恰恰没见到任何有创意的计划出台,酝酿如何利用奥运会的机会大大提升一下中文在世界层面的作用和影响。
这暗示出中国主流文化意识的淡漠,这是中国当代社会精英阶层短视和失职的表现,这样下去,不排除现代中华文化会降级成西方主流文明的一个“准”亚文化的可能。
当代一个肤浅的认识,在于普及英文方代表着与先进和开放接轨。很可惜,这样的认知最多只有一半的正确。如何提升自己文化和语言的现代化内涵,兼容别人的优点长处,加强自身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持续保有自己世界主流文化的实力和重要地位,才是中华文化所应追求的最高目标,才有助于维护人类文明的平衡、多级与健康发展。
再以规划2008奥运会为例,英文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优势语言,把它列为奥运的第二工作语言,无可厚非。但要记住,第二就是第二,其功能是对第一的辅助补充,不可“喧宾夺主”,不应扩展到文化、审美、气氛和写意的范畴。
中文应被毫不犹豫地确定为2008年奥运第一语言,主宰从工作程序到文化氛围的宏观信息运作。当然,一种语言优势地位的取得,并非源自人为的硬性规定,而是由其内涵的先进性和功能的广泛实用性所“约定俗成”。
于是,欲达到中文成为2008年奥运第一语言的关键目标,从现在起,就有许多工作和努力要做,要向世界范围内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大力传播普及中文,2008年时才会收到成效,否则就是空怀壮志。
首先,加强文化内涵的先进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努力目标。试想,一个缺乏开拓性创造性的民族,其语言中充满了从别人那里引进或翻译来的概念、思想和表达方式,或言语符号中仍传达出许多落伍、封建、庸俗,模糊及空泛的东西,这样的文化和语言可能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竞争力吗?不可能!
再者,现代社会对语言本身的要求是易学,易懂,易逻辑简洁表述,易电子处理,易数码网络传播等等。而中文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语言,强于写意和审美,但欲充分胜任现代社会有效工作语言的角色,就必须在其规范性、准确性、模式性、简明性和转换性等方面作出更多战略性的改进。
规范性指语法、语义、句法、标点符号、输入输出办法等的高度统一使用标准;准确性在于用逻辑概念纽带代替传统的文学形象纽带,目的是对工作的目标、概念、程序、反馈等能做到确切简明实在的描述。
模式性在于规范出在不同工作和应用场景下的言语交流模式,以缩小交流双方的背景认知差别,尽快尽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开会、购物、乘车、住宿、用餐、文告、请柬、建议、简历等等,都属于不同的工作和应用场景。转换性指中文于其他语种翻译转换,书面文本与电子文本的转换,方言与普通话转换等的便捷程度,愈方便愈好。
要记住,来参加奥运的世界各国宾客,能拿到奖牌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是要到中国和北京亲身感受中国的文化,享受现代与古老的融合,目睹一个世界主流文明的自尊和魅力。北京人能用英文与外人交流固然方便,但大家的主要目的不是不远万里来听北京人讲英文的,而是要尝尝正宗中文的品味。
奥运完后回到自己的国家,想想在北京期间虽没拿到奖牌,但却学会了100句标准实用的中文,这岂不是很有收获和益处的事情嘛!作为东道主来讲,利用奥运会的举办,提高了自己文化和语言的质量和影响力,也应是一大明智的战略举措和成功。
自我磨炼主动出击第9章 强化主流文化意识(2)
一个常见的看法是,中国主要是“硬件和设备”不行,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则是内行。我看实际正相反,最具挑战的,恰恰是文化目标的远见,文化意识的增强优化,及文化改造工程的酝酿实施。否则,中国文化与语言在21世纪会衰落成“出土文物”,也不见得是危言耸听。〖〗民族素质与主义
关于时下中国国内民族主义的发展状况,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一种观点以为近年来民族主义的演进已经威胁到中国“和平崛起”国策的顺利实施,对两岸关系、中日关系及中美关系,都形成了众多过激“泛政治化”的不利影响。
另一种观察则认为,目前中国的民族主义概念与声势不是太强,而是远远不够。否则怎么会出现在中国老外待遇仍高于国人,中国女演员穿上“日本军旗时装”还浑然不知,不少国家官员、商贾富豪们还不断干着损害自己国家利益与人民生命健康的蠢事!
欲较为客观地评价民族主义的利弊,应将民族主义与民族素质的发展水平挂钩,以互为参照。
首先,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素质的一块基石,这一点毋庸置疑。纵观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富国强兵、国家独立解放、发展现代化等浪潮都必须具备民族主义觉醒发轫的逻辑前提。
民族主义概念与目标实际上就指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包括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现实状况?我的竞争挑战?我的奋斗目标?等等要素。这就像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自我与环境意识都不具备,还处在蒙昧混沌状态,则必定导致落后挨打,甚至被淘汰出局。
中国近现代历史发端的标志——“五四运动”,实际上首先是一场救亡与唤起民族觉醒的运动。那时候,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任意欺凌宰割,军阀混战内耗,可大多数国民却对此反应迟钝,麻木不仁。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划世纪的国民革命,其响亮口号就是“恢复中华,驱逐鞑虏!”再稍后些的北伐战争,革命的目标更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我们要作主人,齐欢唱。”
后来成为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及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实际上就是当年在抗日救国的最紧要历史关头,中国民族主义所发出的最强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积极影响的政党与个人,首先都是民族主义的强者。
在中国重新崛起的今天,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要成为全民的重大共识,这是历史与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与中华民族开始一扫过去150年耻辱与损失的重大标志,更是中国与中国人全力投入全球化竞争的巨大动力。
一些民族主义意识已充分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客学者,目前反过来指责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发展,实际上是很荒谬和可笑的,其真正动机往往是惧怕和反对中国的重新崛起。
民族主义不应是最终目的。在现代民族素质进入提高与成熟阶段后,民族主义本身因为具备相当的“排他性”,所以其发展应有一个“度”,即像自我意识的恶性膨胀会坏事一样,民族主义一旦走火入魔,就会出东条英机和希特勒。这一重要思辨是为现代世界所广泛认同的。
于是结论为,民族主义在现代民族素质的启蒙与发展阶段,乃是必须的正面推动与积极因素。没有普遍的民族主义意识,就没有全民族的觉醒。而在民族素质的提高与成熟阶段,民族主义应与人文哲学、现代化、全球化、科学理性等结为综合平衡的一大系统,才能把国家民族的发展推向新的优势高度。
中国的崛起是文明的崛起,而非单一民族主义的狂热,这一点世界应为之抱有充分的信心。
自我磨炼主动出击第10章 不能伤了品位
一提到所谓“品位”,有些落伍的人就会觉得反感,认为不过是“端臭架子”,“穷讲究”。原先农业社会思维沉重的时候,大家确实不讲究品位,什么事情都凑合糊弄一下就完了,傻大粗笨脏乱差也不是什么耻辱,反正大家都这样。
现在进入了后工业化商品社会,不少人表面上也开始讲究起来了,什么都要玩高级的,时髦的,超前的,并甚至就此开始以为自己拥有了品位。然而品位毕竟是代表了比“表面光”要深刻辩证得多的一种素养和质量。
譬如“大款”们虽然有了钱,但文化品位可能远未达到常人标准。或者,把原来“反品位”的异化思维继承发扬到今天,摇身一变成“只要挣钱,品位次要”的指导方针,不管什么民族文化利益,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对全社会公民文化的恶性侵蚀等等重大品位和长远考虑,有利可图乃是惟一有效操作法则。
于是什么日剧韩流,清宫秘史,版权抄袭,黄色淫秽等出版物与音像产品,都泥沙俱下地涌入市场。使得本来应充满真善美的文化市场,不得不面对众多假丑恶的强力冲击。
有人会辩解道:我现在主要是缺钱,先靠出“低档产品”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积累,然后再追求品位不迟。这样的狡辩,实际上就好像一个奸商在说,目前我条件差点,污水废料只好都倒长江里了,等以后有钱了再顾及专门清污吧。
问题是:待有钱后再清污,那还来得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