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 >

第23节

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第23节

小说: 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以甲胺磷为代表的高毒农药在蔬菜、果树、茶叶种植中的杀虫效果也非常显著,〃广谱性强,一药多治〃,成为农民对高毒农药产生依赖性的原因。
  有效果,已经成为违禁药物在种养业中屡禁不止的最有力的辩词。但它们对人体的危害远远大于其生产的成效。
  法规总是在提前的基础上给现实造成尴尬:以农药市场为例,2007年1月1日起,国家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在农业上使用。
  但业内专家表示,目前以生物农药为主要开发方向的替代农药产品,效果并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最可怕的是,大量假冒伪劣产品趁机搅乱市场,使得农民对农药新产品接受程度大大降低。
  据广东省农药检定所抽查统计,2006年4-6月间,广东省共查处涉嫌假冒农药产品70个,标签严重不合格的农药产品98个,假冒登记证号或登记证号过期的农药产品7个。种养户从2006年12月初开始逐渐从食品安全事件中恢复,但曾经颇受消费者青睐的红心鸭蛋在市场已经很难见到,其市场占有率从原来的70%降低到不足10%。
  红心鸭蛋、红心蛋鸭饲料有逐渐退出市场的趋势要知道,电白红心鸭蛋曾经被评为广东名牌产品,是一个累积了相当年份的、很有知名度的地方品牌。一位鸭蛋流通商表示,是苏丹红染料吓跑了红心蛋的消费者。当公众的消费习惯被恶意迎合时,苏丹红替代了食用色素,红心蛋的颜色越来越惹人喜爱,但最终迎合消费者的把戏,反而让消费者谈〃红〃色变。是消费者的饮食习惯错了吗?
  笔者在采访瘦肉精事件中,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逻辑关系:养殖户说不喂瘦肉精的猪,猪贩根本不收;猪贩说消费者喜欢瘦肉,肥猪卖不上价钱;消费者说养猪的黑了心,现在不敢吃瘦肉;倒卖瘦肉精的非法商贩说,卖货(瘦肉精)因为有市场,养殖户催着他们给上货。在这个链条中究竟谁是主角?谁掌握着开启潜规则大门的钥匙?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喜欢瘦肉决不能成为瘦肉精肆意横行的替罪羊。高风险背后必然存在着高利润。
  一位水产药品经销商表示,越是违禁药物,利润越大,以呋喃唑酮为例,前几年每公斤8元,贴上〃违禁〃的标签后,价格飙升近10倍。
  记者在红心蛋事件采访中发现,工业染料苏丹红的市场价格为40元/公斤,而红心蛋料的天然食用色素添加剂为4000元/公斤,二者成本相差100倍。瘦肉精的使用,同样能给养殖户带来暴利。据专家推算,一头肥猪加入〃瘦肉精〃成本只要8-10元,而净利则高达20-25元,利润率为250%。据猪贩流通商介绍,使用瘦肉精的猪不仅体形好看、后腿粗大、瘦肉率高,而且猪肉十分鲜亮,不明白的消费者很喜欢买,一头猪可多卖20多元。
  过去两年,国内的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飞涨,高毒农药凭借着〃物美价廉〃的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农村市场,种植户反映,与使用国外的进口农药相比,选用甲基1605等高毒农药的成本要减少50%以上。如此看来,正是高利润的黑手制造着一个个花样繁多的潜规则,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暴利自然让一些产业链上的不法之士趋之若鹜,铤而走险。谈到这里,我们无法再回避监管缺失的话题。但与其把食品安全的责任归罪于监管的缺失,不如说是法律和制度的缺失。
  2006年11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实施。2006年12月,广东省在全国率先立法规定〃有害食品〃召回制度。2007年,公众期盼着《食品安全法》立法进程的提速,期盼着食品安全领域的潜规则在日益完善的法律制度面前无处藏身。
  (记者:赵威《南方农村报》2007年1月9日)
  没有堵住的〃瘦肉精〃黑洞
  广东生猪产业链瘦肉精检测关卡探营
  10月20日,《广州市生猪屠宰检疫和违禁药物检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两天内,广州四大肉联厂81头〃瘦肉精猪〃在〃现检现杀〃的新规下落网。
  新规一出,〃瘦肉精〃的监测可信度有所提高,但市民对〃问题猪肉〃的警惕,却绝不会因此放松。
  一头猪从养殖到餐桌走过哪些环节?谁来保证〃瘦肉精猪〃不再流向市场?在现有的监测措施下,究竟还有多少〃漏网之鱼〃?据调查,广东的〃瘦肉精〃监测从养殖到市场涉及三个环节、三次检测、多个部门。
  第一个环节是养殖,由基层动物防疫监督部门负责监管。生猪出栏前,养殖户报检到所在地的兽医站,检疫人员上门检测,给合格的猪打上标记,开具检疫证明、运输车辆消毒证明、非疫区证明等。证件齐全后,生猪就具备了出场资格。养殖环节的产地检疫既是〃瘦肉精〃监测的第一道关口,又是滥用〃瘦肉精〃的唯一源头,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源头〃监测意义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个环节是屠宰,正规的交易流程要经过生猪批发市场和屠宰厂两个场所。生猪通过流通商进入生猪批发市场,市场所在地的动物防疫监督所(站)负责抽样尿检,合格的生猪方可屠宰。在这个过程中,农业部门负责检疫,工商部门负责市场管理。屠宰环节的宰前检测是目前控制〃瘦肉精猪〃流向市场的最重要关口。
  第三个环节是流通,主要由工商部门负责监管,农业、质检等部门也参与其中。从屠宰厂出来的合格猪肉产品必须〃两证〃齐全,即屠宰场开具的〃畜产品检验合格证〃和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开具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进入市场后,工商等部门采取不定期抽检的方式来监测猪肉产品质量。
  流通环节是猪肉产品流向餐桌的最后一个监测环节,也是最受关注、矛盾最集中的一个环节。如此看来,似乎广东的〃瘦肉精〃监测程序缜密、严谨,但为何如此层层设卡,还有〃漏网之鱼〃呢?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目前〃瘦肉精〃的监管上缺少强制性规定,每个环节的监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漏洞,监管的制度缺失令人担忧。
  养殖环节产地检测目测为主
  阿强(化名)今年18岁,是镇上最年轻的兽医,他的检疫员编号是〃12〃。于是在他检过的每头猪的耳牌上都刻下两串数字:化州市石湾镇的邮政编码和他的检疫编号。
  阿强说他几乎每天都在和猪打交道,主要工作就是过秤、打耳牌、开条子,〃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阿强说,其实是个体力活。
  〃条子〃就是〃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是生猪走进批发市场和屠宰厂最重要的通行证。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养殖户拿到〃通行证〃的手续并不复杂,只要打个电话到兽医站报检,阿强和他的同事们就会上门,给要出栏的每头猪称重、打耳牌,然后养殖户就可以到站里交款、开条。
  10月19日上午,阿强在官禄村用了2个小时,就完成了一养殖户42头出栏生猪的检疫。记者在现场看到,阿强的检疫基本上是〃目测〃,没有采集尿样,检疫的结果是100%放行。
  如此检疫如何能够与〃合格证明〃相匹配?产地检疫标准究竟如何规定?
  据了解,目前我国现行的《畜禽产地检疫规范》(GB 16549-1996)中并没有检测〃瘦肉精〃的项目。这部法规制定于1996年10月,实施已有10年之久。
  同样,在2002年7月正式实施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中,也没有将〃瘦肉精〃检测纳入产地检疫的范畴之内。
  〃瘦肉精〃检测在产地检疫环节中,无法可依。有关法律人士认为,即使具备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生猪,在屠宰或流通环节被检出〃瘦肉精〃超标,也只能追究养殖户的法律责任,而无法追究检疫员的〃失职〃之责。但是在阿强和他的同事们看来,即使政府给了这样的职责,他们也无力担当。
  记者在兽医站看到,除了一台存放药品、疫苗的老式冰箱和几张桌椅外,站内几乎没有任何家当,更看不到检测仪器和设备。
  一位负责人透露,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畜禽的产地检疫费、防疫费几乎成了站里唯一的收入来源。每头猪收取7元钱的费用,只能够勉强维持站内十几名兽医每个月平均300-400元的工资。
  〃这两年养殖户都信不过我们给打疫苗、治猪病〃,阿强说。
  屠宰环节强制执行抽检率低
  10月20日下午,记者在广州嘉禾生猪批发市场见到叶远明时,他刚刚采集完尿样,沾满了猪尿味的工作服还没来得及换洗。这位白云区兽医防疫检疫站负责人和他的10位同事承担着整个白云区所有畜禽防疫检疫的工作,〃工作量相当大〃。
  当天《办法》开始实施,明确规定:屠宰厂(场)应对待宰生猪进行盐酸克伦特罗(即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含量的检测。
  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办法》从地方立法层面解决了屠宰检疫中违禁药物检测无法可依的局面,使得〃瘦肉精〃监测有了强制执行的依据。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按屠宰检疫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实施屠宰检疫〃,而现行标准仍沿用1997年12月国务院签发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该条例并没有将〃瘦肉精〃检测纳入其中。
  叶远明介绍,在《办法》实施之前,由于屠宰厂缺乏检测设备等原因,动检部门只能在批发市场不定期地抽检生猪,但是检测时间长,等结果出来后,〃瘦肉精猪〃可能早已进入农贸市场,上了百姓的餐桌。
  《办法》要求,屠宰厂必须设置宰前检疫室供动物防疫监督使用,待宰生猪必须在每日15时前进入待宰间,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比例对生猪采集尿样,进行快速筛选检测,对其中呈阳性的样本再作酶联免疫吸附检测,以最终确定〃瘦肉精〃是否超标。
  当天23时之前,动检部门要将检测结果通知屠宰厂,以确定待宰生猪是屠宰上市还是无害化处理。但〃按时完成抽样检测的难度很大〃,叶远明说,当天嘉禾市场内1300头待宰生猪的62个尿样采集工作直到16时30分才完成,而抽检率刚刚接近5%。
  据了解,每个样品快速筛选检测的成本是20元,定量分析的酶联免疫检测成本70元。按照这样的成本核算,广州市下拨到检疫站的全年40万元专项检测费用,只能检测4000-5000个样品,而嘉禾生猪屠宰厂一年屠宰生猪44万头,检测比例可能还达不到1%,按照新《办法》当天的检测比例,现有的经费全年只能检测65天,其余的300天仍无法落实。
  流通环节工商抽查边堵边漏
  10月20日上午11时,广州东兴肉菜市场梁经理拿到了工商部门抽检合格的通知,〃这是一周内的第二次抽查〃,梁经理说,猪肉产品中〃瘦肉精〃残留量是每次抽查的重点。
  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吴晓曼副处长介绍,广州市场上猪肉质量安全监测主要由各级工商部门负责抽检,目前市工商系统共配备了13台快速检测车,各个分局都具备〃瘦肉精〃监测的能力。
  吴晓曼认为,流通环节的〃瘦肉精〃抽检只能是〃亡羊补牢〃,如果不从源头上把好关,很可能〃既不治标也不治本〃。
  据介绍,〃瘦肉精〃检测的成本高、周期长决定了工商部门在流通环节的抽检比率不会很高。目前确定猪肉产品中是否残留要2个小时,确定是否残留超标要7-8小时。当确定有残留时,〃问题猪肉〃可能早已经上了百姓的餐桌,甚至已经引发了中毒事件。
  流通市场与百姓的餐桌距离最近,〃似乎把所有的问题都指向流通环节,却忽视了对生产源头的监控〃,吴晓曼说,此时再来监管,为时确有些迟了。
  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屠宰后的猪肉进入市场后,监管部门突然多了起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包括农业、质检、食品、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都可以到市场上抽检,也都有资格发布权威的检测报告。
  多头管理时常会带来〃没有问题谁都不管,有了问题都来罚款〃的混乱局面,另外市场监测信息的资源共享也存在一定问题。
  业内人士预测,在〃瘦肉精〃能够给养殖户和猪贩带来丰厚的非法利润的背景下,〃瘦肉精猪〃仍然存在生存的空间,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
  (记者:赵威 劳锦华《南方农村报》2006年10月26日)
  瘦肉精:民众梦魇
  东莞黄江镇瘦肉精中毒事件报告
  玉堂围市场上猪肉档口里卖的猪肉,很多都是猪肉老板自己从外地拉过来的。那次把欧旭林吃死的猪肺,是在2号档口一个姓邹的老板那里买的,是那个邹老板自己去惠州潼湖那边拉的。
  欧旭林已经死了将近10个月。
  〃(他)长得很高大。在街对面开一家窗帘铺,住前面的锦绣花园小区里。〃东莞黄江镇玉堂围市场门前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