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新世纪无可回避的话题 作者:陶文庆 >

第6节

新世纪无可回避的话题 作者:陶文庆-第6节

小说: 新世纪无可回避的话题 作者:陶文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归作〃A〃类,其实质是〃是否有损于人〃。即:偷东西,损人利己,有损于人;不偷东西,则是没有损人利己,不有损于人。
  而另一类行为,可归作〃B〃类,其实质是〃是否有利于人〃。例如自愿募捐资助别人,损失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他人,受助者乃至社会往往是称道、赞许的。而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募捐,没有帮助上他人,当然不会受褒扬,但往往也并不被贬斥。
  可见,这两类行为从道德层次上看,应该说是有高下的。社会对其的制约或称道的程度和状况也不同。
  〃是否有损于人〃的一类行为,作为道德与否的重要规范,其规范的面广,必备性强。其有损于人、损人利己(…A)的行为,受到社会制约的程度较强,〃小偷〃是受人们鄙视、唾骂的,如同〃过街老鼠〃一般。可以说,是否〃损人利己〃,已经成为是否具备基本道德的一根准绳。不损人利己,已作为〃公德〃,成为做人起码应遵循的规范。而没有损人利己(+A),例如没有偷东西,社会并不特别加以褒扬。且社会的道德评价习惯倒认为〃不偷人东西〃,是本当如此。
  〃是否有利于人〃这类的行为,其正面的行为(+B),往往需牺牲、损失自己的利益,去有利于别人,实施的难度大于+C。但是,也正是因此,+B行为会受到受助者乃至社会的赞许、称道。但其负面行为(…B),一般说,社会并不作较强程度的约束,并不要求非做不可。例如募捐,就是自愿的。
  从两类行为受褒贬的程度来分析比较其层次的高低,可以图示如下:
  
  
  可见,虽然两类行为中的正面行为(+A+B),都是有道德的行为。但是,〃是否有利于人〃这一类行为,比〃是否有损于人〃一类行为的层次要高。社会对这两类不同层次行为的评价不同,要求和价值取向也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或许可以对基本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这三类同样是〃道德〃的行为,作不同的层次、特点分析:
  基本道德,是不损人利己、为人处世要顾及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使这一层次的道德实际上是〃不能不遵循〃的道德规范。不遵循要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同声斥责;遵循则基本是应当的,不一定或往往不会受到宏扬、表彰。
  社会主义道德,或许可以说,是比基本道德高一层次的道德,是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是在顾及集体和他人的基础上,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是〃有利于人〃、〃乐于助人〃的道德。这应当是被人们称为〃美德〃的道德水平,是受到称道的品德。
  而共产主义的道德,可能要说,应当是更高层次的道德,即:可以达到〃舍己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境界,是为人民可以〃忘我〃的高尚道德。这是会获得人们称颂和崇敬的道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共产党员,是具备这样的高贵品德的。
  三、道德的层次性对党建的重要现实意义
  1、首先,区分不同的道德层次,有利于党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
  正如〃纲要〃所要求的那样:〃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对道德层次的分析,有利于党员队伍的建设——公民应当遵守基本道德,作为先进分子的共产党员不应当有高一点乃至更高一些的道德要求吗?
  对道德层次的分析,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先进分子〃,还不能将自己混同于〃一般〃,仅仅遵循做人起码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应当带头实践较高、乃至更高层次的道德。这对更大面积的优化党的每个党员个体,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是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2、同时,区分不同层次的道德,有利于党的组织建设。
  道德是有层次的,是可以分为基础层次和较高层次的,可以分为基础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这就更便于党组织把握和提出对党员的道德要求,使党组织能够更加明确的提出〃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应当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因为,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党员的〃先进分子〃要求,使党组织对其成员的要求应当高些或曰更高些。
  区分道德的层次,同时也有利于党组织掌握在吸收党的新鲜血液时,对新党员的培养、考察的道德要求和标准。
  这样,区分不同层次的道德,对党的组织建设就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3、区分不同的道德层次,从而按照较高层次的道德水准建设党,还有利于全面提高党的整体素质和〃德〃望。
  中国共产党,作为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长期执政的党,经历过长期艰苦奋斗,与人民同甘共苦,现在正面临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伟大使命。我们党正需要更好的形成在和平与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的〃德高望重〃的形象,从而能够长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执政。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也是加强党的领导,使中国人民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区分不同的道德层次,应当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并不是仅仅具有基本道德就足够了的。宏图伟业,需要〃德高望重〃的党领导,需要有〃高尚道德〃乃至相当的〃奋斗与献身精神〃的共产党员去〃冲锋陷阵〃。以三个代表为宗旨和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和其全体共产党员,如果仅仅遵循了〃不能不遵循〃的基本道德,虽然这也是必备的,但可能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应当切实按照较高层次的道德水准建设党,从而更大面积的优化党的组织的尽可能多的个体,进而进一步改善党的整体形象,这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必要的途径之一。
  或许可以说,我们应当为建设一个更有〃德〃望的中国共产党,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再努力。
  
  
  以〃虑己顾人〃之德来治国
  
  德,对于人的主体来说,是人的一种内心信念;对于人的客体、对社会来说,是一种社会舆论的氛围和压力。
  以德治国,应该说,是要使人们认同一种自觉认可、自觉或因为舆论的影响和压力而遵循的行为规范。
  这〃德〃,应当是什么具体的内容呢?
  中国封建君主曾经提倡〃以孝治天下〃,其实这也是一种〃以德治国〃。这个〃德〃的具体内容是〃孝〃,以〃孝〃为先为首。
  从历史看,孔子曾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孙中山先生曾倡导〃天下为公〃。
  共产党人主张〃公而忘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倡导〃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历史发展到今天,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对有着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应当倡导什么样的道德准则,以什么样的〃德〃治国呢?
  从全体民众的道德实际水准和现实可能看,我们或许应该倡导〃将心比心〃、〃虑己顾人〃,〃可以考虑自己,但要顾及他人〃,以此做为现阶段道德规范的普及性的基础要求;而以〃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做为中层次要求;以〃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为高层次的道德倡导内容。
  之所以这样考虑设置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是因为,人与人是不同且有差别的,社会是由不同层次的人组成的。社会对不同层次的人的要求可以和应当是不同的。例如,对一个普通公民的要求,就与对国家公务员的要求,应当不同。而对以〃三个代表〃为宗旨的共产党人的要求,与对其他组织、团体成员的要求,也应当不同。
  那么,为什么要把〃虑己顾人〃、〃将心比心〃,〃可以考虑自己,但要顾及他人〃,做为现阶段道德规范的普及性的基础要求呢?
  这是因为,社会道德的基石,应当建立在人的属性特点的现实基础上。
  从生物与社会的双重角度来看,人是独立的个体生存的;人又是依赖社会而生活的。
  人的个体的生理存在,对人的个体的意识和行为不能不有直接的影响。这会产生对个体自身的自发顾及。在一个个体不了解(这在新生者是必然的)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及其结果时;或者,不愿意顾及(这在利益攸关时是可能的)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及其结果时,个体会倾向于只顾自己,表现出自发的、先发的非社会化倾向。从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应当看到: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生物存在本身,会影响人的意识,使人的个体产生自发、直接的〃虑己〃,而不须外界的影响、〃传染〃。在当代人类文明的具体现实状况下,要让普通民众、多数人处处首先想到别人,〃先公后私〃乃至〃公而忘私〃,这不一定现实。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人的个体独立生存的〃生物存在〃,虽然会使人自发的〃虑己〃;但是,人生理上个体独成系统生存,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存和发展能离开群体和社会,人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群体和社会。人的这一〃社会存在〃,又使人必然的要有〃社会性〃,要顾及他人。并且,人要〃顾及别人〃的必然性,还反映在个体的〃顾己〃,也会成为其必须〃顾人〃的客观基础之一。也就是说,即便人人〃顾己〃,也会因为别人在〃顾己〃,而使自己在与别人相处时,还要顾到(或者不得不顾及)别人的〃己〃。即便是只顾自己的人,他也需要别人不只顾自己,而要顾到他这个〃己〃。只顾自己、〃不顾〃乃至损害别人的人,终会受到被他〃不顾〃乃至损害的人们的反对。〃顾己〃、〃利己〃,也会成为别人要〃顾人〃的一种社会的、人际的现实基础。恐怕可以说,这也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最深厚、最广大的现实基础。
  正因为如此,对于有着自发利己性、必然社会性的人来说,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治国之〃德〃可以首先是:反对和贬斥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倡导〃将心比心〃、〃虑己顾人〃,同时容许不损人的利己。恐怕也正因如此,美国西点军校会有人〃学雷锋〃;正因如此,在信仰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的资本主义社会,也赞赏助人为乐的〃麦克唐纳〃,也抨击只顾自己、损害别人的行为。
  〃将心比心〃、〃虑己顾人〃,〃可以考虑自己,但应顾及别人〃,是最有广泛实行的现实基础的,最有号召力、说服力和约束力的起码的必备的〃德〃。我们可能应当从首先倡导这最基础的〃德〃做起,来实施〃以德治国〃的伟大战略。
  
  
  两个文明〃并重〃,需要〃偏重〃
  
  ——也谈两个文明建设
  我们常常讲,两个文明〃并重〃,抓两个文明应当两手都要硬。笔者认为,要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并重,当前可能需要政府适当〃偏重〃精神文明建设来实现〃并重〃,即抓精神文明的一手应当更〃硬〃。应以工作上〃偏重〃精神文明,来实现效果上的两个文明〃并重〃,实现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这方面,我们可能需要和应当理清思路,以能〃理直气壮〃的着重抓好精神文明。
  怎样理解两个文明〃并重〃?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重〃,本意应当是对两者同样重视,不能偏废,即二者同等重要,二者要达到相同或接近的水平。并重,是效果上的并重。
  〃并重〃,并不只是对这二者,用同样的力气、花同样的时间、精力,有同样的工作力度就行了。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
  首先,现在物质文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作为中心任务多年,全国上下对此已实现了〃有政策、有制度、有激励〃。并非文革或极左期间的〃政治压倒一切〃之时。
  再者,从实践看,两个文明建设的特点和动力机制,是有差别的,是不同的。
  应当看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机制、利益驱动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和实现,包含着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其中利益驱动的动力已经相当大、足够大;而精神文明的追求和实现,则是社会公益性、利他性成分较大,利益的驱动力较小的。
  所以——
  只用同样的力气、时间、精力和工作力度来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使之达到同样效果、同样水平,是不太可能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太现实的。
  况且,从现实情况看,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时间、精力、力度并不一定比投入物质文明建设的多。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可能还是口头上〃并重〃,实际上仍是偏重于物质文明建设。——利益驱动的动力还是来得大。
  所以,正如政府要注重抓利益驱动力不太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