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论语注释 >

第4节

论语注释-第4节

小说: 论语注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
  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执政者便会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一定的位置,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读解】
  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治是德政,与此相反是暴政,比如说,文武之治是德政,桀纣之治是暴政。翻开二十五史,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德政与暴政的历史,德政流芳千古,暴政遗臭万年,这已是没有什么可以可讨论的了。
  可讨论的是德治与法治的问题。
  诚如圣人所说,德治是执政者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中心的地位,而其他所有的人都环绕着他,或者说,像众星拱月一样。这样一来,执政者本身就有了主宰的地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遇到贤明仁君,人民算是运气好,天下大治;可一旦运气不佳,遇到昏乱暴君,人民也就只有遭殃了。说到底,德治从本质上说来蕴含这极大的人治的成分,而与民主政治的法治精神有所龃龉。
  而德治正是儒家政治的特色,更进一步说,也正是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色。 
诗与政治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
  《诗》三百:《诗》指《诗经》,《诗经》共有诗305篇。这里说“三百”是举其整数。蔽:概括。思无邪:原本是《诗经鲁颂同》中的一句;孔子借来评论整部《诗经》。“思”在《同》篇里本是无义的语首词,但孔子却引用它当“思想”解。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读解】
  孔子此语一出,给诗与政治,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与政治订下了千年不解之缘。“文以载道”,“文学为政治服务”成为不容辩驳的信条,由此而主宰着中国诗与文学的命运,形成了中国诗与文学的总体特色--具有极强的政治倾向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诗经》305篇,哪能篇篇都“思无邪”,完全符合孔圣人或儒教的要求呢?仅仅看它的第一篇“关关唯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首缠绵俳恻的情诗,只不过孔圣人把它作了服务于政治,“可施于仪礼”。 
德治与法治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道:通“导”,训导、引导、领导的意思。齐:整治免:避免格:至,来,引申为归服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有自觉的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
  【读解】
  这里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区别;儒家政治主张德治,以道德和礼教约束民众;法家政治主张法治,以政令、刑法驱遣民众。德治侧重于心,法治兼用,儒、法并行。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历史和现实,显然还是卫文子德主张比较行的通一些。 
人生的历程和滋味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有:同“又”,古人在和整数和小一位的数字之间习惯用“有”字,而不用“又”字。“十有五”即“十五”,古人十五岁为入学的年龄。“立”:自立“不惑”:不迷惑“天命”:上天的意志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自立,但很多事情是到四十岁才明白。五十岁时,我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什么话都能够听进去,到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读解】
  与其说“人到七十古来稀”,不如说“人到七十万事休”。表面上看,圣人似乎说人到七十已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但实际上,这种“自由”,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以欲望的消退为代价而换来的。也就是说,人到了七十岁,还有什么呢?即使随心所欲,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更不要说有什么超越法度和越轨的行动了 
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下文的孟孙也指他。”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御:“驾车”。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照礼节祭祀他们。”
  【读解】
  “无违”也就是不违背礼节。这种不违背又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虔诚恭敬尽到礼数,不能敷衍塞责: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礼教,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越。以孟懿子为例,他是鲁国最有势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但有时候不仅用鲁公(诸侯)的礼仪,甚至还有用天子礼仪的时候,这就叫越。孔子因为对他不满,又不好直说得罪他。所以当他来问孝时就只是含含糊糊地用“无违”这两个字来打发他。这也见出圣人微言大义的说话艺术。如果同今天的话来说,孔子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既要恭敬虔诚,又不铺张浪费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这里到底是代指父母还是儿女,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
  【读解】
  乍一看来,孔予的回答真有点牛头不对马嘴的味道。人家问什么是孝。他却回答说父母一心为儿女的疾病担忧。但我们稍加体会,就会发现圣人真是和平常人不一般,他的回答实际上非常深刻而精妙,依然是微言大义,他的意思是说“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说穿了,所谓孝不外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这种心情,这种幼时躺在病床上望着爸爸妈妈满怀爱怜地为自己喂汤喂药的温馨体验,不是时常在我们的脑际紫回,在文学家的笔端流淌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孔子的学主,姓言名偃,子子游。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付事。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其实就连狗马之类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恭敬之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有什么区别呢。
  【读解】
  与回答盂挞子和孟武伯父子不同,孔子对学生的问题不再是含含糊糊地说隐语,而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了。孝道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而在于要有孝心。没有孝心,仅仅是无可奈何地尽责任,那所谓的赡养就与饲养家禽牲畜没有什么区别了。当今社会,经济发达,吃穿方面的赡养问题日益退居次要地住,老父老母所期望于子女的,更是心到而已。另一方面,宠猫宠狗之风盛行,视猫儿狗儿重于先人老子的也大有人在。如此看来,圣人之论还正有现实意义哩。 
态度不是小问题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色难:态度好很难。色,容色态度;难,困难。弟子:与下文“先生”相对,弟子指晚辈,先生指长辈。馔:吃喝。曾:副词,竟:难道。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频悦色的态度最难能可贵,有事情晚辈出力,有酒莱长辈吃喝,这难道就是孝了吗?”
  【读解】
  孝心和态度其实是一个问题的里外两面。《礼记·祭义篇》说:“孝乎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孔子回答子游和子夏的两段话实际上是同样的意思。无论你是否为老人做事,也无论你是否拿好吃的给老人吃,只要你内心不恭敬,态度不好,脸色难看,就是失去了孝道的根本。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注意。 
大智若愚的颜回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发:发挥
  【译文】
  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从不提反对意贝和疑问,就像一个愚笨的人。可是,我注意观察他课后的情况、却发现他很能发挥我所讲的内容,颜回并不愚笨啊。
  【读解】
  有大智慧的人,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很愚笨,其实却很聪明。有句俚语说得生动:“面带猪相,心头撩亮,’可惜颜回没有照片留下,我们不知道他长得怎么样。
  《小儿语》告诉我们:“洪钟无声,满瓶不响。”俗话说”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如果你留意观察生活中这种现象真是不少。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课堂上发言最踊跃的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而往往是所请的“小聪明”。
  《老子》有句名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苏东坡补充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颜回不正是这样一个大智若愚的生动形象吗? 
观察人的方法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注释】
  视其所以:看他的所作所为。以,为。历,由,经历。②察其所安:观察他的兴趣。观其所由:考查他的经历,由,经历。
  【译文】
  孔子说:“看他的所做所为,考查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这个人还能够隐瞒什么呢?
  【读解】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所以,圣人有一套了解别人的方法,这就是他观察人的三个要点:既要看现实表现,也要查一查履历档案,即便不用查三代,那起码也要看一看他本人是否有“前科”啊!同时,还要观察观察他的兴趣爱好所在,是安于平淡还是热中于追名逐利呢?”如此等等。有了这三个方面的考查,谁还能隐瞒什么呢?说起来,直到今天,我们的政工干部不也还是在从这些方面来考查“人民的勤务员”,从而决定一个人的升迁沉浮吗。 
温故而知新
  【原文】
  子曰:“温故①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①温故:温习旧知识,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而能够获得新知识,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读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悦在哪里?就在“温故而知新”。学习最重要的是获取心得,逐步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换句话说,无师自通,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所以,高明的老师总是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做一个通才
  【原文】
  孔子曰:“君子不器。”
  【注释】
  器:器皿。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
  【读解】
  器皿各有所用,打酱油的不能买醋。装酒的不能装油。而君子进德修正,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而才能广泛,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各个方面的通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全面发展,做一个多面手,做一个开拓型的人才。 
不要吹牛皮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