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释-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生动而传神:
“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禅学季刊》)第七期)
蔡先生是漫画家,所以说得幽默。其实,这段话不过是说,只要人人安分守己,本色当行,做自己应做的事,尽自己应尽的一份职责、义务,社会也就相安无事,正常发展了。
不然的话,上司不像个上司,下级不像个下级,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教师去卖布,文盲来教书,屠夫来治病,医生去杀猪;或者,“党政工青妇,一起来出书”,工农商学兵,都去做生意。那岂不会乱套了吗?
曾几何时,我们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非常陈腐,尤其是在70年代的“批孔”运动中,简直觉得是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反动理论,应该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现在看来其实不然,它里面所包含的社会学、政治学内容实在是很深刻、很有道理的。所谓“甘做革命螺丝钉”的精神,不也就是做什么就要像什么的精神吗?
片言折狱的是与非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①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②
【注释】
①片言折狱:片言,片面之辞,也叫“单辞”,即打官司时原告与被告两方面中的一面之辞。折狱,断案,片言折狱即只凭一面之辞断案。②宿诺,名远未实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案的人,大概就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拖延未实现的诺言。
【读解】
今天我们的法官要是有谁片言折狱,那不被人们打出法庭才怪,最起码也要被“人大”免职罢官了。
那么,孔子对子路的片言折狱到底是赞赏还是批评呢?
我们知道,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是以性情急躁和轻率著称的。所以,孔子在这里说子路凭一面之辞断案,实际上是批评子路,同样,孔子对“片言折狱”本身更是持否定态度的。
所以,我们切不可以认为子路真有什么超过后世包青天的断案本领,只凭一面之辞就可以准确而公平地断案。真是有哪位具有特异功能的法官能这样,那律师们不都要失业了吗?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所以,片言折狱的是与非是很明显的。
至于说到“子路无宿诺”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子路侠义精神的赞扬,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子路的急性特征。
正是在“急性”这一点上,《论语》的编辑者才把“片言折狱”与“子路无宿诺”两段放在一起,以突出子路的性格特征,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当然,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像子路这样“无宿诺”的人真是太少了,而说话不算数的人却是太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倒是真该多提倡一点“急性”的子路精神:重然诺,守信用。
政府公务员守则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在位尽职不要倦怠,执行政令忠心耿耿。”
【读解】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这八个字正好可以写进政府公务员守则。
居之无倦,首先就得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进去,不偷懒,不耍滑,兢兢业业地工作,尽职尽责。
行之以忠,就是要忠诚老实地履行公务,不以权谋私,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捞好处,收受贿赂。在执行政令上,忠心耿耿,不打折扣,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所以,这八个字表面看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实行起来却非常不容易。对于一般政府公务员来说,政事无它,恪尽职守而已。因此,做到了这八个字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公务员了。当然,如果是仅高级领导人,那情况又有所不同,因而要求也有所不同了。
君子成人之美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读解】
成人之美的确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助人为乐的精神。对于患得患失,一切都要算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处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成人之美的。
这里还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情况是,自己好也成全别人好,自己富也成全别人富,自己能做什么也成全别人能做什么,有钱大家赚,有快乐大家分享。这种成人之美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一般人要做到虽然也不容易,但还不算太难。只要心胸宽广一点的人就能做到。
另一种情况是,自己活得并不好,自己一贫如洗,两袖清风,还能够成全别人好,成全别人发财,就像有一首歌儿所唱的那样:“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就太不容易了,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
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时代,商场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竞销激烈。成人之美就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了。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成人之恶,设下陷价让人往里跳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敢苛求什么成人之二美的高尚风格呢?
君子成人之美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读解】
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曾三番五次地论说:
“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子路》)
“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又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子路》)
孟子也说:
“自己不正直是不可能使别人正直的。”(《孟子·滕文公下》)
一句话归总,就是——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
儒学的政治学强调领导人的表率作用,这与我们今天所推行的廉政建设思想是一致的。
贪欲起盗心
【原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询问对策。孔子回答说:“如果您不贪图财物,即使奖励他们盗窃,他们也不会干。”
【读解】
孔子的意思还是“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因为,在孔子看来,国家的领导人如果清廉而不贪图财物,老百姓也就会效法。不贪图财物,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什么盗贼了。相反,如果作为国家领导人都贪图财物,那下面的各级官吏乃至于普通老百姓就都会贪图财物,这样一来,当然会盗贼蜂起了。
这就是贪欲起盗心的道理。
所以,领导人一定要勤政廉洁。
孔子不是福尔摩斯,不是包文正公,甚至也不是那“片言可以折狱”的子路,没有能够为季康子贡献出什么抓盗贼破案子的好办法,但却提出了釜底抽薪、根治盗贼的一劳永逸之法,这就是思想方法。
当然,作为国家高级领导人的季康子是否听得入耳,是否能够采纳,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风吹草动的统治术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②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释】
①无道:无德的坏人。下文“有道”与此相应,指有德的好人。②君子:这里的“君子”指在上位者,下文的“小人”与此相对,指老百姓。③上:加。④偃:倒伏。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如果杀掉无德的坏人,从而亲近有德的好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治理国政,怎么用杀戮呢?只要您一心向善,老百姓也就会跟着向善。领导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
【读解】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百姓不怕死,你用死来威胁他们有什么用呢?在这一点上,孔子和老子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他对季康子说,不要用杀戮来进行统治,而要用德行来引导、感化。因为领导者的德行好比是风,普通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
孔子的这种理论,我们姑且把它称作“风吹草动”的统治术。它的核心内容是主张德治,在全国上下形成一种道德风尚,移风易俗,改造思想,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正是在这一点上,见出儒家政治与法家政治的根本区别。当然,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无论是单用刑罚还是仅凭道德风尚都不能治理好一个社会,而是要德法并用,法治建设与道德文明建设共举。或许,这也可以叫做一手软,一手硬,或者说是“软硬兼施”吧。“软”的是道德之风吹拂;“硬”的是法治手段打击。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闻人与达人
【原文】
子张问:“土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③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④。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①达:通达,指见识高超,不同流俗。②闻:指有名声。③家:旧注指卿大夫的封地。“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官,与“在邦”(在诸侯的国家做官)相对。其实,也不必作此拘泥的理解,可以泛指家居或在家族中。④下人:甘居人下,指对人谦虚,“下”作动词用。
【译文】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通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指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就是在朝廷做官一定有名声,居家也一定有名声。”孔子说:“那是名声,不是通达。通达是指品质正直而见义勇为,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论和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人谦让。这样的人在朝廷做官一定通达,居家也一定通达。至于那种只有名声的人,表面上做出爱好仁德的样子,实际行为却违背仁德,还自以为是地以仁德的人自居。这就是你所说的在朝廷做官一定有名声,居家也一定有名声。”
【读解】
从闻与达说到闻人与达人。
我们今天也偶尔听人说谁是什么什么领域的闻人,这里的闻人是指有名气的人,也就是名人。可是,在孔子与子张的对话里所说的闻人,却有特定的含义,指的是那种徒有虚名,沽名钓誉,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违”,欺世盗名的名人。这一点特别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而且,我们也建议现在爱这一点语言的时髦,有时复一点古的人有要滥用“闻人”这个词语,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名人,还是说“名人”的好,不要说成了“闻人”。不然的话,万一有谁用圣人关于“闻人”的论述一套,岂不把那千人崇拜万人捧的名人说成伪君子一样的欺世盗名之徒了吗?
至于说到达人,则是通情达理,通权达变,通泰练达的人。具体说,达人有三个条件:第一,品质正直而见义勇为;这是慷慨好义。第二,察言而观色;这是通情达理。第三,虑以下人;这是谦虚待人。凡是达到这三个条件的的,就是达人。
达人当然也可能出名,成为名人,但却是名实其符的名人,与名不符实的闻人有着根本的区别。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我们要做名实相符的名人,而不要做“色取仁而违”,欺世盗名,名不符实的闻人。或者,根本就不要做什么闻人名人,而只要做一个能达的人。当然,因为通达而不经意地出了名,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就只有顺其自然了罢。?
先事后得及其它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②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①修慝(te):修,整治而加以消除。慝,邪恶,错误。②其:这里代指自己。
【译文】
樊迟陪孔子在舞零台下游览,说:“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消除错误,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做事后收获,这不是提高品德了吗?多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