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走婚 >

第29节

走婚-第29节

小说: 走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饲养了。但必须细加看管,否则飞走就无法再找回来了。盐源县的摩梭人,一般不用火熏,而是捉活蜂。他们做一个帽状的竹编蜂罩,帽顶有一木柄,用蜂罩扣住蜂王把它带回家里饲养。    
    (2)竹筒引诱:在野蜂房附近放一节竹筒,引诱工蜂和雄蜂飞入。在竹筒内壁涂抹一点蜂蜜,效果更好。当蜂群移进竹筒以后,就带回家放置于事先准备的人工木蜂房附近,久而久之,蜂王也会转迁于房内。这种方法可能也是受汉族影响而来的。晋代《永嘉记》记载说:“七八月中,常有蜂群过,有一蜂称先飞觅止泊处,家中人知,辄内木桶中,以蜜涂桶中,飞者闻蜜气,或停,不过三四,来便举群悉至。”《博物志》中也说:“远方者诸山蜜腊处,以木为器,中开小孔,以蜜涂器,内外令遍,春日蜂将生育时,捕取三两头著器中,蜂飞去寻将伴来,经日渐益,遂持器归。”    
    (3)泼水捉蜂:野蜂分窝,往往各以一王为核心,抱成一团。发现蜂王率领蜂群飞寻新的蜂房,摩梭人就向蜂群泼水,使蜂群翅膀沉重难飞,纷纷降落在地上,聚为一团;然后小心翼翼捉住蜂王,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独木蜂房内饲养。    
    蜂房,又称蜂巢,是蜂群的住所,也是产蜜的地方。过去各地因环境、材料不同,人工制作的蜂房也五花八门。既有利用空洞的树干作独木蜂房的,又有用树枝藤条编织而成的蜂房。还有以石板砌成的蜂房。人工制作的原始蜂房,最初不过是自然蜂房的一种模拟。野蜂一般构巢于树洞和岩穴之中,独木蜂房和编织蜂房,便是对树洞蜂巢的一种模拟;石砌蜂房、陶罐蜂房之类,是对岩洞蜂巢的一种模拟。摩梭人以制作独木蜂房为主,说明他们养蜂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     
    泸沽湖的摩梭人养蜂,一年通常采两次蜜:一次在八月,每窝蜂能收5公斤左右;一次在十一月,每窝能收30公斤。当然,每年产量的高低,是由当年气候、蜜源和蜂群强弱决定的。最后一次采蜜,他们并不取光,而是留下一部分,有时还另放一些糖和南瓜作越冬的蜂粮,使它们顺利度过寒冬以期来年还能有好的收成。


第三部分 男娶女嫁第44节 后记

    《走婚——女儿国亲历记》一书终于完稿了。这部书是1963~1981年作者对泸沽湖前后五次调查的一个总结,集中介绍了泸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和母系家庭。这个成果的背后有许多人付出了辛劳,谨向当时给作者大力支持的阿苏大力、刘尧汉、严汝娴和黄承宗先生表示深切的谢意。书中的照片除作者自拍外,有些是杨光海先生提供的;插图则是请盐源县文化馆馆长喇成志(摩梭人)、凉山州文化馆钱来忠先生绘制的。没有上述诸位先生的帮助,本书的顺利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宋兆麟    
    2004年4月于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