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走婚 >

第28节

走婚-第28节

小说: 走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管理水利,永宁土司府还设有两名水官,分别管理开基河两岸的水渠和水源分配。每年二月修水渠,筑箱箱田。来年雨季之前再修第二次。洛水地区没有河流,只能从山脚下引入泉水,在温泉附近庄稼,长势比较茂盛。左所地区没有水官,当地有一条“母古鲁”河,从北山流下,可浇两千多亩地,但得先让土司的土地浇上水,然后是司沛家的土地,最后才能轮到农民浇地。水利的开发,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有一首《开沟歌》,就反映了农民的喜悦心情:    
    我扛着板锄,    
    辛勤地挖沟,    
    庄稼会茁壮生长    
    大雨已经下了,    
    庄稼会茂盛生长,    
    有力有粪,    
    包谷一定能丰收。    
    4.农作物    
    泸沽湖的粮食作物,过去以燕麦、小麦、青稞为主,还少量种些稗子。近几十年荞子和燕麦大大减少,包谷和洋芋成为主要的作物,同时又开始种植水稻。    
    豆类有黄豆和四季豆,过去还有一种爬山豆,豆粒很小,产量也低,现已被淘汰了。    
    麻类有两种:一种是“撒”,称火麻,无子,可栽根。与丝合纺,可制作降落伞。另外有一种野生麻,称“曼朴”,近几年已经减少,很难采集到了。    
    泸沽湖多桑树,象洛洼村的大桑树要几个人才能抱住。从汉族和木里普米族那里,摩梭人学会养蚕。蚕养在室内,待到春蚕吐丝,就在室内挂好青树枝,好让蚕儿把吐出来的丝缠绕于上。摩梭人把蚕丝掺入麻布里织成腰带,另外也有出售给汉族的。    
    蔬菜种植多在雨季,春冬不种菜。    
    从前,多种元根和萝卜,吃不完晒干、腌酸菜。当地爱种南瓜,一般每户能收数十百,多着好几百个,除供人吃外,又是重要的猪饲料,而南瓜子则是摩梭人喜食的果品之一。    
    辣子、韭菜、葱和蒜的栽种在当地已有很久远的历史,而青菜、白菜、莲花白、甜菜、莴笋是晚近才传入的。    
    当地的农作物,分大春和小春两大类。在同一块土地上,往往实行套种。比如在玉米地里种上向日葵、黄豆、四季豆和南瓜,在麦地里往往又套种上黄豆。绝大部分作物为一年一季,只有土豆收获后能在种上荞麦,要么就是小麦收割后种荞麦,这样就能够一年收两季。    
    虫灾、旱灾和兽灾,是当地的自然灾害。    
    过去一旦发生虫灾,当地人就请巫师念经。还有一种办法,他们是把荞子炒熟,撒在有虫的地里,引诱鸟类来吃,顺势也把部分害虫吃掉。一旦发生旱灾,有水利条件的地方,多引水浇地。没有水利的地方,就请巫师在野外立灯杆,祭祀天神,乞求降雨。鸟兽对庄稼危害很大,所以他们往往在地里筑风篱和窝棚,由老人负责看守。他们还利用飞石索、套索、弩和火枪射杀鸟兽,这样也很自然地把植物保护和狩猎活动给合了起来。    
    庄稼成熟后,摩梭人使用镰刀收割,运回场坝脱拉后贮藏。有一首《打场歌》这样唱道:    
    我摇动链枷,    
    一下一下打麦子,    
    麦粒都脱落下来。    
    男人拿着扫帚,    
    一下一下扫地,    
    场院干干净净,    
    链枷是男人砍做的,    
    打麦子是女人的事。    
    摩梭人没有出早工的习惯,一般是早八、九点出工,中午休息两个小时,晚五点多收工,一天劳动时间不足八小时,每个人一年只有230个劳动日。同时,许多男子当喇嘛,为土司服役,赶马运输,杂活(比如背盐、买茶)较多,参加农业生产的时间很少,当地人口又男少女多,大量而经常的农活落在妇女肩上。多奢村老农杨如珠说:“我们盘庄稼,主要靠妇女。她们天天干,从种到收,样样离不开妇女。男子杂事多,不是砍柴、运盐,就是外出运输,干农活时间很少。这一点与汉族不一样”。这些话反映了两性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由于大批男子不介入主要的农业生产,加上农具简单,技术落后,肥料既少又差,水利不发达,不重视种子改良,缺乏抗御天灾的有效措施,所以当地农业产量很低。    
    以1956年为例,当地的农业亩产量平均如下:    
    作物 包谷 小麦 燕麦 荞子 洋芋 稗子    
    亩产 100斤 50斤 30斤 40斤 500斤 50斤    
    我想,种庄稼要不误农时,问过很多当地人有没有历法,可他们大多摇头说无。不过,老人们对一年农事的安排没有不清楚的。一年(农历)十二个月,他们是这样安排的:    
    正月——过大年;举行穿裤子和穿裙子仪式;寻家门拜朋友;初一至十五不劳动;在家准备肥料;个别地方开始春翻。    
    二月——修理农具;盘粪;垫圈;选种子;碎土;耙地;种燕麦。    
    三月——运肥;种洋芋;撒麦子;种包谷;收青刺果榨油;剪羊毛;种豆类;种菜。    
    四月——种荞子、稗子;种麻;禁山;种包谷;翻盖房子;种烟。    
    五月——收大麦;薅草;种麻;种元根、萝卜,五月五日过端阳节。    
    六月——剪羊毛;除第一遍草;种青菜;压绿肥。    
    七月——找柴火;割马草;积绿肥、垫圈;收获;割火麻;7月12(或15日)敬老人;7月25祭狮子山。种葱,当地有“七葱八蒜”的说法。    
    八月——收割荞子、小麦;收豆类;摘南瓜;8月15开山;8月15(或8月初二,前所)敬老人。    
    九月——收包谷;运黄豆;割大麻;敬山神。摩梭人说:“九月不敬山神,人会疯的”。    
    十月——打场(包谷、豆类);入仓;剪羊毛;十月初一敬耕牛。    
    十一月——打柴火;翻地;修水利;宰猪、做猪膘;11月12日过小年;纺纱织布。    
    十二月——砍年柴;推豆腐;煮酒;熬糖;杀猪、做猪膘;纺纱织布。


第三部分 男娶女嫁第43节 地肥水美泸沽湖(4)

    (二)养殖业    
    摩梭人的家畜饲养业,仅次于农业,占生产总收入的15%左右。家畜、家禽不仅能提供肉食、乳类和蛋类,大牲畜还能提供力役,比如耕地、运输。    
    从历史上分析,摩梭人源自古代的牦牛羌,是驯育和牧放牦牛的民族之一。直到现在,在马帮运输、丧葬仪式、妇女发饰和神灵崇拜里,保留了许多有关牦牛的遗迹,这可能是他们对古代大量饲养牦牛时代的记忆。在各种牲畜中,他们最重视牦牛和毛羊。在他们看来,牦牛和毛羊为山神所养,所以要格外重视。实际上,与其说这个“山神”是神灵,毋宁说是摩梭人的远古祖先,人类的行为在这里被神格化了。    
    摩梭人饲养的牲畜,主要有牦牛、黄牛、水牛、骡、马、猪、羊、狗及鸡和鸭。    
    牦牛一一左所饲养牦牛不多。以1956年为例,土司有50多头,总管有80头,堪布有30头。由奢垮波日家饲养牧放,放牧人是如他沙达夫妻,他们死后放牧人士藏族松努沙布夫妻。    
    牦牛喜欢生活在深山大林里,有水和草就行。通常夜间不管,任它移动,白天清点一下数就行了。牦牛场是不固定的,以左所的牦牛场为例,共有吉阔卓(水简草)、累家阔(长白子)、答古都(白塔山)、阿包窝窝(大墙子)四处,供轮流使用。    
    除平常的放牧外,在挤奶和生小牦牛后,还要喂些包谷、荞子、洋芋之类的饲料,每天两斤左右。每头牦牛一年还要喂40斤石粉。在春节给每头牦牛另加半斤猪油,不知这算不算是给它们过年打牙祭。有时还喂些盐,以刺激食欲,这样它们就吃草多,长膘快。    
    牦牛从小长成要大牛要花四、五年,母牦牛四岁生育,生崽后前三、四个月不挤奶,从第五个月直到第八个月,每头牛一天能出2两酥油。公牛养五、六年宰杀,主要是给人们提供肉食。    
    遇上牦牛生病,一般放牧者可治疗。比如牦牛拉稀、泻肚,就给它喂些猪油,要么就是半斤白酒。有时把猪油、酒和糖合在一起喂牛,可止腹泻。多奢村杨格如,就是一个很会治大病的兽医。    
    饲养牦牛,必须要有一定高山牧场。这些牧场是土知府的,自然要交山租,只有个别头人可以免租。饲养牦牛原本是摩梭人祖业,后来因远离高山,许多人生疏了,所以往往佣请藏民牧放。    
    过去放牦牛,没有圈,随牦牛四下走动,难免经常发生兽害。近二十年开始修圈,加强看护。牧放人也有固定的住处了。    
    牦牛有多种用途。每年五月把牛拴住放倒剪毛,每头牦牛年产毛一斤左右,可做毡子、假发。牦牛肉香嫩,比黄牛肉好吃。毛牛皮可做口袋、垫子。每头母牦牛可产100斤牛奶,人们还从中提炼出酥油。    
    泸沽湖盛产黄牛,饲养的历史也早。公牛一半多作肉用,强壮者驯为耕牛。母牛供繁殖、挤奶和打酥油。不过牛奶不多,一般每年只挤五十斤奶。母牛一年生一犊。一般家庭可饲养两、三条黄牛。    
    水牛可能是明代由汉族迁移传入的。有些家庭养一头水牛,供耕地使用,无牛之家要用两个人力去换一个牛力。用水牛和黄牛耕地,一定要穿牛鼻子,通常贯以木环。    
    羊是摩梭人最早饲养的家畜之一,当地主要有山羊和毛羊两种。目前每户三、五只,有条件的养得更多些,供肉食和皮张。家里的羊,主要靠老汉、小孩放牧。放羊人手持羊鞭,携带一根“支儿伙”(飞石索),用来轰赶羊群。没有人手的人家,一般几户、十几户外请老人、小孩代放,每户给牧羊人一定现金和茶叶、衣服之类的东西。每年八月十五还给羊倌一只鸡。    
    猪是摩梭人最重要的饲养对象,一般家庭少则几头,多则十几头、几十头。做种的公猪,一般是几户合养的。母猪不大就产仔,一年生两、三窝。母猪下崽后,要加喂一些甜酒和骨髓汤。主要饲料是南瓜、洋芋、豆渣和野草。在沿湖地区时兴放牧,早晨把猪赶到草海里,晚上让猪自己回来。远望草海,黑斑点点,近而视之,原来是成群的猪在啃食水草、菱果和鱼虾。    
    猪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肉食,冬腊月还把整猪加工为猪膘。很久以来,在人们的观念里,占有多少猪膘仿佛意味着占有多少财产。猪下颌骨往往还陈列在室内的墙上,成了家庭财产的标志之一。猪膘早先还是当地的一种原始货币,供人们交换、借贷使用。    
    当地的马,个头偏小,但耐疲劳,善爬山。一般是白天放牧,晚上加草,运输时多加料,一天两斤燕麦、包谷。母马三年两胎,母马与驴相配生骡子。遇上母马下崽,要喂包谷、面粉汤特殊对待。当地人还讲究,母马下崽与牛、猪一样,不能见走远路的人,不能接触出汗、有臭味的人,否则母马无奶,马崽会饿死。至于骡子的饲养,方法大致与马相同。    
    摩梭人养狗很普遍,多数是用来看家护院。狗与人很亲近,所以他们禁吃狗肉。个别家庭还把狗训练为猎犬。方法是从小让它跟随大猎犬追击野兽,需经长达两、三年训练才行。出色的猎犬能与虎豹搏斗,寻找獐子踪迹,是猎人的好帮手。    
    家禽中的鸡,通常是各户散养的,鸭子则在泸沽湖边上饲养的,除了为人们提供肉食、蛋类外,往往还供占卜之用。    
    摩梭人对家畜和家禽有一套饲养经验。每家不论院落大小,大多少不了猪圈、羊圈和牛马圈,后者多在“尼扎意”下边。各种牲畜分开饲养,对牛马猪鸡实施阉割,充分说明摩梭人具有相当丰富的饲养经验和技术。    
    从民族学的资料来说,在世界范围内,蜂的驯化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从对野蜜蜂的照料开始的。当人们对发现的蜂群略加照顾和管理就能使它们来年生存下来起,正式的养蜂事业就开始了。这种对野蜜蜂的人工照料,实质上就是对蜂的人工驯化。    
    不过,摩梭人至今尚未引进任何蜂种,还依然保持养野蜂的习惯。他们收养的野蜜蜂有大、小两种:前者呈黑色,个头与家蜂相差不多,但繁殖较慢,一年仅一两窝;后者呈黄色,繁殖较快,一年能有三四窝。他们收养野蜜蜂方法主要有三种:    
    (1)挖巢取王:野蜂群也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抓来了蜂王,雄蜂和工蜂也会跟随而至。先用微火浓烟熏巢,使蜂群昏迷不醒,然后把蜂巢挖开,取蜂王和一些雄蜂和工蜂回家。如果蜂王在七天内不飞走,说明它已经坐巢,可以安心饲养了。但必须细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