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走婚 >

第27节

走婚-第27节

小说: 走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朐潭ǎ缰130厘米。犁底称“阿沟”,长75厘米。此犁的优点是耕地深,能调节深浅,土质软硬都能适应,缺点是多占人力,犁架过大,转弯不便。    
    民主改革后传入一种曲辕犁,摩梭人称“义都”,有犁底,长65厘米,又有犁铧和犁镜,前者长30厘米,宽15厘米;后者长33厘米,宽18厘米。但无犁托。由一牛或两牛拉挽。犁地扶犁,可男可女。二牛三人犁,扶犁者不如掌辕者重要,因为后者不仅需要强健的体力,还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这样才能控制耕地的深浅和方向。当地有句民谚说:“掌辕的人是师傅,扶犁的人是徒弟。”可见,二牛三人犁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方法。    
    (1)铁斧:火耕的主要砍伐工具。    
    (2)砍刀:摩梭人称“呷达米”,又称弯刀,既便于砍树,又能勾拉树枝。    
    (3)挖锄:摩梭人称“除苦”(尖锄),它是在鹤咀锄式木柄上,安一尖状铁刃,供垦荒翻地使用。    
    (4)木锤:摩梭人称“库都”,它是在一根上木柄上,安一尖头或平头,是一种碎土、平地农具。    
    (5)方耙:又称“义车”,它是在一个长方形框上,安五排带齿横木,长2米。宽1。8米。由一牛牵引。    
    当地播种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撒播,比如稗子、麦子和荞子,所用工具仅仅是盛种子的竹筐和布口袋。另一种是点播,比如玉米、南瓜、豆类。    
    (6)木质鹤锄:摩梭人称“斯瓦苦”。由天然树叉砍制而成,长20至30厘米。这是当地的采集和播种农具。    
    (7)尖刃鹤嘴锄:形制与挖锄相似。    
    (8)薅锄:摩梭人称“花拔”(板锄),锄头圆肩、平板,安长柄,是主要的松土、除草农具。    
    (9)马鹿锄:摩梭人称“责任”,它是在长柄木锄的刃部,安一凹型铁套刃,形制如同汉代的铁口锄。    
    当地仅在玉米、土豆和豆类地上中耕除草;麦子、荞子和稗子不除草。在圆根地里一般就用手拔草。    
    (10)镰刀:摩梭人称“舒古”,有平刃镰和锯齿镰两种。    
    (11)荞棍:一根长一米多的木棍,供打荞子和玉米使用。    
    (12)枷:摩梭人称“恰拉”,由两根木棍联结而成,一粗一细。有趣的是,他们还把粗棍叫做母棍,细棍叫做子棍。    
    (13)竹扫帚:摩梭人称“巴租”。    
    (14)脚碓:摩梭人称“木朱”,由一人脚踏,一天能舂40斤粮食。    
    (15)手磨:摩梭人称“脚立”,小型石磨,有一摇柄。一天一人能磨30斤粮食。    
    3.耕作技术    
    摩梭人尽管农具落后,但很讲究精耕细作。    
    (1)耕作    
    摩梭人对土地要经过多次耕作,耕后土块较大,还要用木锤和锄头碎土、平地。有一首《碎土歌》这样唱道:    
    三月份的土地,    
    由女人来打。    
    我们不打谁来打?    
    有水的地方,    
    三月份撒下燕麦,    
    七月份就收割了。    
    这首碎土歌反映了妇女从事碎土的劳动过程。    
    当地实行休耕和轮作。休耕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火耕地种植两年后,弃而不种,变成二荒地,经过三、五年丢荒,再开垦为耕地;另一种是平坝地,由于土地充足,为了恢复地力,把一部分土地休闲起来,任杂草丛生,过一、两年再垦为耕地。过去,永宁坝区就分为三个轮作区,每个轮作区分别实行部分休耕。    
    这里,不妨再详细说说摩梭人的二牛抬扛,它对研究古代“二牛三夫”犁具有借鉴意义。    
    当地的犁由松杉木制成。下有一根犁床,底面平滑,前头偏尖,供安犁铧。犁铧形制呈等腰三角形,长33厘米,宽24厘米,重七斤多。因没有犁镜设备,翻土尚可,但不能碎土。所以,翻起来的土块还要用马鹿锄破碎、平整好土地后再播种。    
    犁床后安有向后上方倾斜的犁柱,长1。3米,两者夹角为112°,顶部有一个犁手,长12厘米,供扶犁者把握。犁柱中央偏下,向前安有一根笔直的长辕,长4。2米,直径一般为15厘米。犁床略粗于辕,而犁柱略细于辕。长辕前方有一孔,供穿绳系横木,这根绳子就是犁索,又称索链。犁索系的横杠,也就是牛轭,长度仅次于长辕,计3。5米。牛轭中央由犁索拴引犁辕,牛轭两侧有绳套,以便将牛轭压拴在两牛的肩上,故名二牛抬杠。两牛之间相距很远。    
    摩梭人的二牛抬杠还没有犁秤,犁柱和犁辕的夹角是固定的,因而无须以犁评调整深浅。这一点就比有犁秤的犁落后得多。牛轭和长辕是以犁索联系的,具有较大的活动余地,犁索长60厘米,所以,上下左右均有回旋余地。在一般情况下,犁铧入达13厘米,因土壤松紧不同,二牛拉力急缓有别,因而犁索是经常变动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一般说来,忽左忽右干扰前进的方向,忽上忽下影响犁地的深度。在犁柱和长辕夹角固定的前提下,当犁辕上升,长辕与地表角度扩大,犁铧也上升,入土则浅;犁辕下降,长辕与地面角度缩小,犁铧也随之下降,入土则深。同时,因种植对象不同,翻地中耕有别,对翻土深度的要求也不同。这就需要人力控制长辕,借以调整深浅。由于犁辕修长且重,这项工作是扶犁者所不能兼顾的,而牵牛者又相距很远,所以只能由第三人来掌辕。


第三部分 男娶女嫁第41节 地肥水美泸沽湖(2)

    掌辕,一管方向。平时掌辕,防止左右摇摆,摩梭人称长辕为“阿扣”,意思是犁舵之意。说明这一职责的重要。拐弯抹角,要与扶犁者协作,抬犁转向,同时声援牵牛者轰牛前进。二管深浅。要想深耕,就压住长辕,犁铧向下;要想浅耕,就抬辕向上。近几十年来,他们已不派专人牵牛了,但扶犁特别是掌辕者不可缺少。可见,掌辕者的任务是很繁重的,必须需要强壮的体力和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也是三人中最重要的角色。    
    当地二牛抬杠犁的效率不算很低,一般一牛一犁三人为一组,一天可耕一架地。摩梭人产量以筒计,每筒2~2。5斤。按每架地三亩计,一筒二斤计,各种作物产量如下:稗子每架地产770斤,折合亩产258斤;燕麦每架地产448斤,折合亩产150斤;荞麦每架地产320斤,折合亩产107斤;小麦每架地336斤,折合亩产112斤;玉米每架地产480斤,折合亩产160斤。显然,这比一般火耕和锄耕农业产量高得多。但这种二牛抬杠体积庞大,占地面积达15m2以上,拐弯抹角更为不便,它同别的长辕犁一样有共同的缺陷,因而这种牛耕方法在传播上受到很大限制。    
    摩梭人的二牛抬杠犁,使我们自然而然联想到西汉赵过倡导的耦犁,它也是“二牛三人”式的。但它有几张犁呢?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后人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二牛,各挽一犁,二人执犁,一人在前导牛,两犁平而进,故曰耦犁。”然而,既然是两张犁,各有一牛挽犁一人扶犁,本可各自为一组,独立耕作,灵活自如,要是把两组组合在一起,由一人牵牛,头相连而尾不连,这是扶犁者难以驾驶的。另外,二犁各犁一沟,两沟之间有相当距离,怎样穿插套犁,这也是一个问题。再说,迄今还没有找到任何考古学和民族学的旁证材料。另一种看法认为,二牛三人是二人牵牛,一人扶犁(一张犁)。这种看法把二牛挽一犁解释为耦犁是对的,耦同偶近,就是一对、一双、一套、一组的意思,说明耦犁不是二牛挽二犁,而是二牛合挽一犁。但“三人”又是如何分工的呢?    
    “二牛三人”中,有一人扶犁是肯定的,问题是另外二人都是牵牛人吗?从摩梭人的事例看,过去仅用一人牵牛,后来连这一个牵牛的也废而不用了。东汉崔寔《政论》中记载说:“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迴转相妨,既用二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般说来,人类最初使牛耕地,可能有一人牵一牛、二人牵二牛的现象,但到东汉,我国养牛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牛耕之始已相去很远,以二人牵二牛的现象早已消失了,所以“二人牵之”的记载是不大可信的。    
    这既有民族学材料说明,又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印证。《蛮书》卷七中说:“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犁辕,一佃人秉耒。”《新唐书·南诏传》中称:在南诏,“犁田以一牛三夫,前挽、中压、后驱”。一牛为二牛之误,与《蛮书》记述相同。明代《南村缀耕录》卷二九:“土人多服象耕稼,以田四亩为一双,犁则二牛三夫,前挽中压后驱”。在《南诏图卷》上,还有庞大的二牛抬杠犁,与文献记录相合。这些记载大同小异,一致肯定二牛三夫是二牛挽一犁,三人分工明确:前牵(牵牛)、中压(掌辕)、后驱(扶犁)。    
    令人深思的是,这些材料是有关云南少数民族的,宁蒗又在南诏、大理政权统辖之内。因而深入分析南诏的二牛三夫耕作方法,对了解宁蒗二牛抬杠的历史背景是很有益处的。    
    《蛮书》所称的三尺犁,可能就是犁床及犁铧,大体与摩梭人犁床及犁铧相仿。“秉耒”即扶犁的意思,耒为犁柱代称,这是犁柱来源于耒耜所致。格又是什么呢?《蛮书校注》认为“格为指架牛于二牛颈上之长木,二牛相去七、八尺,故格须丈余,否则不是也”。格又作衡、轭、槅。最初的轭,就是衡,形为横木,用来架牛;由于又以角轭为先,所以横轭不分。伴随肩轭的出现,这才逐步有衡、轭的分野。为什么犁轭较长,“相去七、八尺”呢?从摩梭人的情况看,与南诏犁一样,二牛相距两米许,再包括二牛肩部所占的长度,轭长3。5米,与南诏“丈余”相当。两牛分别拴在牛轭的两侧,中央以长辕分为两部分,从长辕到二牛之间,各有一米多的空间,这是“中压”者站立的地方,他背靠牛轭,手握辕头,与二牛前足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辕与耕牛之间的空间,不仅有能容下一人的位置,两边长度也为等距,以便保证二牛挽拉时平衡。    
    不难看出,赵过所推行的二牛三人式的耦犁,同南诏的二牛三人犁以及摩梭人的牛耕方式,显然是同一类型的,即一犁二牛三人。这不仅说明了中华民族经济上的密切联系,还说明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宁蒗古称楼头赕,先后归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管辖,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同南诏二牛三人式的耕作方法有明显的渊源关系,而南诏的牛耕技术则又是从中原传去的。     
    (2)施肥    
    过去当地不用人粪尿,也不用灰肥,只施用牲畜粪,因而土地施肥量不多。有牲畜的人家每亩可施500斤肥料;缺乏牲畜的人家,每亩只能上百八十斤肥料。    
    牲畜肥,主要是牲畜粪便及厩肥。通常是每天往牲畜厩内丢放树枝草叶,既是沤肥,又能垫厩,这是一种畜粪与植物混合肥。但必须经过翻动、日晒,然后堆成堆,复土封闭,促使发酵。它多用做底肥,供种玉米、土豆和麦子使用。    
    火烧肥,又称火土肥。每逢春天来临,在地上堆若干树木、柴草,上盖有土块,在迎风方向留一孔,然后点火焚烧一、两天,使地面和柴火上的土块皆焚为烧土。播种前刨开,播匀。在做法上大致是模仿火耕方法,这种肥料多施在二荒地上。    
    海土肥:泸沽湖原来较大,后来水位下降,岸边露出湖底,土呈黑色,十分肥沃。在湖畔附近的各个村落,人们常挖这种海土为肥料。    
    楂楂肥:主要是常见的灰土、垃圾。    
    绿肥:每年五、六月份,人们从山上把树枝、杂草收回来,埋在土坑内,供来年小春作物施用。这种肥多树叶草茎,所以又称青树绿叶肥。


第三部分 男娶女嫁第42节 地肥水美泸沽湖(3)

    (3)灌溉    
    过去,当地没有水利设施,完全靠天吃饭。大约从清代末年起,摩梭人才学会用渠水浇地。这是受到从四川迁入一些汉族的影响,他们在沼泽地和黑沙地上挖沟渠,一般是挖三、四米宽的一条沟,形成许多长方形地块,习惯称为箱箱田。这样,使水下滤,人们才得以垦种湖边的土地,沼泽地也才得到开发。    
    为了管理水利,永宁土司府还设有两名水官,分别管理开基河两岸的水渠和水源分配。每年二月修水渠,筑箱箱田。来年雨季之前再修第二次。洛水地区没有河流,只能从山脚下引入泉水,在温泉附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