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学术何以失范 江新华 >

第10节

学术何以失范 江新华-第10节

小说: 学术何以失范 江新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篇证词一经公布,马克思·普朗克学会的主席马上组织了调查。后来,由於那家生物技术公司向加州大学交纳了两亿美元赔款,这个官司在庭外和解,马克思·普朗克学会的调查才终止。最后的处理决定是针对西伯格坦白的在发表论文时伪造数据,而不是“偷窃”基因克隆,因为在当时,加州大学尚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规定。西伯格后来决定把自己从专利赔偿中所得的数百万美元捐献给慈善机构。 
   
  评论:从上面这两个例子来看,国际学术界中,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由於它的自我调控机制比较好,所以最终总能够伸张正义,铲除邪恶。也就是说,国际学术界存在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进化机制。这个机制在中国目前的学术界根本就不存在,所以说,中国学术界是在向坏的方向发展,并且是在加速发展。从另一方面讲,罗兹的丑恶面目在他死去四十多年后终於暴露于世,他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而中国那些踩着工农大众的脑袋往上爬的学者是否也能够被死后鞭尸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九 结论: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有多腐败? 
   
  行文至此,本该是笔者下结论的时候了。但我倒要先问一问中国学术界的那些人大代表,那些大学校长,以及中国科协的那个什么委员会:中国的学术腐败问题到底是被夸大了还是缩小了?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是被社会污染了,还是它正在污染着社会?你们自己说一说,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有多腐败?! 
   
  其实,我根本就没有企望这些人会良心发现,承认中国学术腐败的现实。本文所举的事例,他们早都知道,而且知道得比别人还要多,还要详细。他们之所以闭着眼睛说瞎话,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他们的利益:学术腐败的严重性如果让政府和社会知道,他们这些人,或者说他们这个“阶级”,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得到的好处就可能会烟消云散。所以,即使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也要大声呼吁:不要夸大学术腐败。也就是说,这些人的立场是和整个社会对立的,他们的利益是和中国公众相违的。 
   
  不过,这些学术腐败“低估派”的呼吁倒是件好事,它至少把学术腐败问题摆到了台面上,人们可以自由地讨论这个问题。最可恶的是那些闷头搞学术腐败的家伙:任凭你怎么批,怎么骂,只要他的职不被撤,只要他可以继续搞腐败,他都不在乎。名,我所好也,利,我所好也。名利不可兼得,舍名而取利也。这也就是中国目前学术界的一大特点─“笑贫不笑娼”:不管你的学术水平多么低劣,不管你的道德修养如何败坏,只要你有权,只要你能搞到钱,你就是中国学术界人人景仰的大腕儿和大师。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定性中国的学术腐败呢?应该说,这是一场规模空前、史无前例、世界罕见的社会腐败。说它是规模空前的,是因为在中国的学术界,在几乎所有的单位,所有的领域,所有的层次,人们都很难找到一块“净土”:腐败现象在随时随地地发生,人们已经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了。一位记者在调查顾冠群抄袭案时,就对学术界“内部一些人士见惯不惊的态度”感到吃惊。(马莉英:东大校长卷入剽窃风波续:有关人士接受专访)。说中国的学术腐败是史无前例的,世界罕见的,是因为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纵观人类历史,如此全方位、大规模、深层次的学术腐败从来就没有发生过,除了现在的中国。 
   
  大学诞生于十二世纪的欧洲,而现代科学诞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在中国,现代学术界,也就是以西方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研究领域,最多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在过去的大约十年里,中国的学者却把这个代表人类文明的大厦中的“中国馆”糟蹋成了污秽遍地、邪恶横行的权学、钱学交易市场。我不禁要问:他们哪来的这么大本事?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也许有人会问:是否可能给中国的学术腐败定定量呢?可以。2002年,就北大王铭铭抄袭事件,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王铭铭抄袭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佚名:代表委员提醒:一流大学建设谨防3大误区)。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邹承鲁先生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问题,“(学术)腐败到底到什么样的程度?普遍到什么样的程度,有没有百分比?”时说:“我想如果在自然科学界的话,有10%也许有。”(中央电视台:邹承鲁:痛击科学腐败)。应该说,这个10%的比例只是对腐败人数的估计,也只是一个估计的下限,因为它仅包括了学术行为腐败,而没有包括高层次的学术腐败。其实,即使是10%,它也意味着中国的院士队伍中,有上百人是腐败院士;中国每年上万的新科博士,有数千是腐败博士;中国的几十万教授大军中,有几万人是腐败教授;中国每年几千亿元人民币的科学研究开发和高等教育经费,有数百亿元被学术腐败给吞噬掉了。 
   
  事实上,学术腐败分子吞噬的不仅是国家的财富。他们还在腐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础,败坏社会的道德风气,毁掉中国的“科教兴国”之梦。学术腐败对中国最大的危害就是它在破坏一代青年的良知,使这个腐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梁勇:莫让学术腐败的风气玷污了孩子;楚舟:“剽教授”后面必有一批“窃学生”)。从这一点来说,学术腐败的危害性比吏治腐败和经济腐败都要大。实际上,学术腐败是吏治腐败、经济腐败势力的宣传部、后勤部、培训部,他们为社会上的腐败势力造舆论声势,给他们提供精神给养,为他们培养后续人材。学术腐败是中国社会的心腹大患! 
   
  章太炎曾把社会的腐败分成两种,一种是“土崩”,一种是“鱼烂”。土崩是从外面开始,一层一层地崩坍,而鱼烂则是从里面开始,一直向外烂。可以说,中国的学术界目前就处在鱼烂状态:它就象一具金缕玉衣包裹着的腐尸,从外面看金碧辉煌,但它散发的臭气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它腐败的程度。 
   
  中国学术界目前的状况不禁使人联想到中国科举制度崩溃的前夕。当时也是士风日下,举人遍地。翰林回乡,根本就没有了往昔的荣耀,富商大贾一改往日对他们的巴结奉承,相反,对他们避之唯恐不及。清朝的末科状元刘春霖在夺魁之后到各地拜访高官,俗称“打秋风”,饱受冷遇。(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这与现今的博士、教授贬值,何其相似!一位清末考生参加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时的所见所闻是这样的:头场拆魁星、二场捉枪手、三场偷号灯。“士子之无行至此,科举虽欲不废,不可得也。”(钟毓龙《科场回忆录》,转引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这又与现在的大学考场多么相似! 
   
  历史很少有偶然的巧合,而今年又恰逢中国废除科举制度的一百周年。那么,菜教授满街走,水博士到处流,窃学生遍校园的现象,是否预示着中国学术界的腐败势力盛极而衰、行将灭亡呢?就在猴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传来了上海“某名牌大学”的九名博士生集体炒导师鱿鱼的消息。(姜澎:不甘长作编外“雇员” 上海九名博士生怒炒导师)。这新年的钟声,是否是中国学术腐败势力的丧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