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李嘉诚全传 >

第29节

李嘉诚全传-第29节

小说: 李嘉诚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诚边用早餐,边听广播,惊悉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他立时用电话与长实系四间公司的首脑联系,取得共识后,即通知新华社香港分社,以长实、和黄、港灯、嘉宏四公司的名义,捐出5000万港元赈灾。    
    11时,李嘉诚在华人行办公室,接受香港《文汇报》等多家报馆记者采访,他说过去对公众事业,一般是以私人的名义,这次以公司的名义,是想让全公司的股东和员工都参与,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作为一个香港的中国人,这是应该做的事。以香港今天的情况,每个中国人尽心尽力,应有很大的力量可以帮助华东灾区。希望各界人士、各个社团,只要经济能力许可的,都踊跃参加,用最快速度,最有力的方式来支援灾区。”    
    据14日的《文汇报》报道,在李嘉诚先生的倡议下,全港市民掀起救灾的热潮。这次活动,香港市民共捐赠5。66亿港元。    
    数日后,李嘉诚得知汕头遭遇强台风灾害,即以个人名义捐500万港元予汕头市政府。    
    李嘉诚在广州市、广东省的其他地方,先后有数千万港元的捐款。较大的捐赠项目有:认捐1000万港元,资助广州市科技进步基金;以公司名义,捐助1000万港元予广东省教育基金会。    
    汕头大学的建立,是李嘉诚在祖国义举的一块丰碑,从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额逾8亿港元。本书将予下章详述。    
    李嘉诚在香港也是一个大慈善家。    
    从1977年起,他先后给香港大学等几个国家教育机构及基金会,捐款5400多万港元;    
    1984年,他捐助3000万港元,于威尔斯亲王医院兴建一座李嘉诚专科诊疗所;    
    1987年,他捐赠5000万港元,在跑马地等地建立三间老人院;    
    1988年,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对香港肾脏基金、亚洲盲人基金、东华三院捐资共1亿港元;    
    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香港社会福利和文化事业的几十家机构捐善款逾1亿港元。    
    李嘉诚有个宗旨,“发达不忘家国”,“办公益事业乃是我分内之天职”。他认为“没有钱是办不成事的”,但“金钱却也不是万能的”,“对有些地方、有些事,就是有了钱也不能解决问题的”,“只要我捐出的有限的钱,能为社会带来较大的益处,我就终身无悔”,“我当努力办实业,只有盈余多了,才能拿出多一些的钱,用予社会”……    
    李嘉诚在商业上的辉煌业绩,以及在公益事业上的慷慨之举,为他赢得无数的荣誉。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赵紫阳、江泽民、李鹏等多次接见他,高度赞扬为国为家乡做出的贡献。    
    1986年,香港大学校监、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诚名誉法学博士称号。    
    1989年元旦,李嘉诚获英女皇伊莉沙白颁发的CBE勋爵衔及勋章奖章。    
    附:好事近    
    ——赖少其    
    李嘉诚先生爱国爱乡,出巨资为人民造房、办学、建医院,修复名胜古迹,人皆感之。余恭逢盛会,作此以赠。    
    见今日,潮州城里,    
    万人空巷,爆竹喧天,    
    海外赤子,热爱家乡。    
    不是唐时长安,胜过长安。    
    思往昔,韩退之,    
    被逐长安,路遥马疲遏庾关,    
    始知梅花放。    
    岭东春暖,同心合力,    
    建设好江山。    
    注:1983年元宵节,潮州举行李嘉诚捐建的潮州、潮安两医院剪彩仪式,画家书法家赖少其有感而作。


第四部分:游子回乡 报效祖国树心碑汕头大学泽被桑梓倾心血(1)

    李嘉诚从小就有执教育人的理想,由于环境的变更,他走的是经商之路,成为身价百亿的超级富豪。“发达不忘家国”,他幼时的梦,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于是汕头耸起一座现代化大学。为汕大的建设,李嘉诚倾资8。8亿港元!    
    早在1920年,陈嘉庚先生捐资创办厦门大学时,潮州人士及潮籍华人就有创办潮汕大学的愿望。潮汕离厦门不远,两地间学人商人多有往来,陈嘉庚曾对潮汕人士说:你们那也有一间大学就好了。    
    由于种种原因,到20世纪80年代前,潮汕大学仍只是美好愿望。    
    李嘉诚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父亲李云经及伯父叔父,全部是教师。李嘉诚幼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不得不辍学,踏上社会谋生。他饱尝失学之苦,靠刻苦自学,磨炼出建功立业的智慧。他目睹战后迅速发展的国家地区,无不是兴学兴国。    
    如果,李嘉诚不是对“兴学育才”有深切的体验与挚爱;如果,李嘉诚不是顶尖级巨富的话,汕头大学的创立至少不会像今天这么顺利。    
    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潮汕学子莫不以能进厦大为荣。一来,厦大是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二来,厦门是离汕头最近的一座城市。    
    我们潮汕在海外的华侨和同胞,不比厦门的少,为什么他们60年前能办成的事,我们潮汕今天都办不成?在港澳和东南亚,数我们潮汕的富商最多!    
    潮汕的干部群众,潮汕在海外的学人商人,关于在潮汕办一所大学的呼声愈来愈高。    
    1979年,邓小平、廖承志等国家领导人,在接见旅泰华侨代表团时,转达了潮汕人民渴望在本地区办大学的愿望,希望旅泰华侨带一个好头。    
    中央同意在汕头办大学的消息在海外华人中传开。各地华侨团体发出倡议。兴建大学耗资巨大,在泰国一时还没有顶尖级的华商巨富牵头,结果让香港的潮商捷足先登了。    
    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庄世平先生,是海外华人的翘楚。他是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香港华人银行界的老行尊。发起香港商界支持办学的重担,自然落在他肩上。    
    1979年秋的一天,李嘉诚来到庄先生办公室,向他表达心愿:“现在中国政府顺应民心,实行开放政策,使旅居各国华侨、港澳同胞更感报国有门。”他又说:“关于创办汕头大学的事,刻不容缓。就让我先带个头吧!相信以后会有人跟着来的!”    
    庄世平对李嘉诚的心愿大为赞扬。李嘉诚突然问:“办一所大学需要多少?”    
    庄世平微笑道:“这当然是需要很多投资的,也许会是个无底洞!钱越多越可以把事情办好。”    
    李嘉诚不假思索道:“那我就先出3000万吧。”    
    1980年5月,汕头大学筹委会在广州成立,主任是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    
    1981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汕头大学。11月,任命许涤新为汕头大学首任校长。校址选在汕头市郊桑浦山南麓。    
    原本李嘉诚先捐3000万元,是想带个好头。但实际上最后基本成了他独立捐建。一般来说,商人认捐,多是意思意思。他们更舍得在自己认准,是以个人的名义赞助的社会公益项目上大解私囊。其他的潮籍富商反应不热烈,笔者绝无批评之意,不愿自己的善款湮没在众多浩大的善款之中,是商人的正常心理。泱泱中国,需要赞助的公益慈善事业,绝非汕头大学一项,不可强求其他商人惟李嘉诚马首是瞻。事实上,广大华侨同胞,在中国无数项公益慈善事业上,都有值得称道的表现。    
    李嘉诚不是捐款了事,他更倾注了心血。    
    陈衍俊先生从1981年起就参加汕头大学筹备工作,他在其著作中写道:    
    “这个阶段(筹备阶段),李嘉诚与汕头地区、市政府领导人和汕大负责人的主要精力和主攻目标,集中地放在抓‘硬件’的工作上,也即是迅速解决第一期建校工程问题。承担这方面的艰巨任务是香港伍振民建筑师事务所和汕大筹委会办公室基建部门的建筑设计师工程师和同事们。香港伍振民建筑师事务所受李嘉诚先生委托,专负责整体设计之职,并与汕大筹委会办公室基建组、北京有色金属冶金设计院紧密合作进行建校蓝图的设计。汕大校区占地1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据悉,总体设计先后六易其稿,历经二十多次反复认真的切磋和讨论研究修改,方才定案。”    
    


第四部分:游子回乡 报效祖国树心碑汕头大学泽被桑梓倾心血(2)

    1982年,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加上撒切尔夫人访华引发香港信心危机,香港股市地产急剧下挫。1981年,长实的年盈利13。85亿港元;1982年,长实盈利下跌到5。26亿港元,跌幅高达62%;1983年,公司盈利继续下跌至4亿港元。    
    长实情况不妙,整个香港业界更是一片黯淡,移民走资的浪潮风起云涌。一些回潮汕老家的港商说:“看这情况,香港的有钱人都会跑光了。”一时间,潮汕流言四起,“汕头大学要下台了!”“李嘉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不会再拿钱来建校了!”有一些人,还跑来汕大基建工地,看看是否开工,是否如传闻所说摘下了筹委会的牌子。    
    笔者那时在广州,也听说汕大筹建遇到麻烦的传闻。我曾对一位在穗办事的香港潮商说:“你们潮汕那么多人在香港东南亚,有钱的大老板成千上万,一个人出一点钱,盖几座大学都不成问题,也就不会叫李嘉诚一个人为难了。”    
    这位潮商支支吾吾,表示同意我的意见。我那时刚参加工作,不懂得察言观色,直言快语道:“你捐了多少钱?没有百万,也有10万吧?”    
    潮商坦诚相告:“我一蚊(一元)也没捐,那是李先生立的碑,我把公司的盈余全填进去,只是碑里的半块砖头,说不定还埋在土里头。我太太叫我不要做老衬(傻瓜)。再说来,我老家村里的亲戚也通不过,要我捐几蚊湿湿碎(小意思)。要不,他们在村里脸上无光,说不起话。我捐了4万蚊建村周的牌坊,干部们把我当恩公,我那些亲戚,也都威水多了。”    
    我的同事,说这位港商思想觉悟有问题,利欲熏心,斤斤计较。不过现在回想起来,他说的是大实话——代表了众多商人的心理。这也就意味着,汕头大学成与不成,大概惟有靠李嘉诚一人了。    
    也许,李嘉诚在香港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也许,他原本就不对其他人寄以厚望。在公司状况不佳、流言四起的非常岁月,李嘉诚终于表态了。1983年5月23日,李嘉诚给汕大筹委会主任吴南生写信:    
    “鉴于汕大创办成功与否,较之生意上以及其他一切得失,更为重要。”    
    1983年7月29日,在广州解放路广东迎宾馆,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省长梁灵光、省委书记吴南生、全国侨联副主席蚁美厚等,晤见李嘉诚、庄世平两先生。李嘉诚再次表示:    
    “我在事业上,一切都可以失败,但汕头大学一定要办下去!”创办汕大,“这是我作为一个国民应尽之天职,亦是我抱定之宗旨!”    
    任仲夷等领导高度赞扬李嘉诚的高尚行为。任仲夷说:    
    “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    
    1983年秋,汕大首期工程开工,首次招收学生。同年12月31日晚,李嘉诚在“汕头大学奠基典礼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    
    “我认为汕大的创办,是合乎民意,深得人心的。千方百计以破釜沉舟精神,务必使之建成办好,这就是我的最大心愿。”    
    翌日元旦,在汕头大学奠基典礼剪彩仪式后,李嘉诚在龙湖宾馆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说:    
    “创建汕头大学是一个国民应尽的天职。支持国家,报效桑梓,乃是我抱定的宗旨!”    
    “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也需要有优秀思想文化素质的人才去操纵去控制。汕头大学的创办,就是要为国家四化培养人才,为潮汕地区培养出一流人才。为潮汕人民服务,为改变潮汕的落后面貌出力!”    
    陈衍俊先生在其著作中叙述道:    
    “尽管当时李嘉诚面对的是香港经济的严重困难时期,但是为了汕大的事业,他除了自己要付出许多时间关心汕大的工作外,在香港公司内,还组织了一个专门负责汕大事务的工作班子。经常派出工作人员来校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和困难。派出专家和建筑师,到建校工地进行具体现场指导,严格要求建校工程质量上乘。多方收集世界先进国家名牌高等学府的有关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先进经验及资料,送给汕头图书馆供教职工学习、参考、借鉴。    
    “在繁忙的商务活动中,总要安排时间会晤到香港的世界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倾听他们关于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