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李嘉诚全传 >

第23节

李嘉诚全传-第23节

小说: 李嘉诚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水围大型屋村定名为嘉湖山庄。拟建58幢27~40层住宅及商业楼宇,总楼面1136万平方英尺,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共有单位16728个,可容6。5万人口,总投资63亿港元,预定分七期于1995年中完成。    
    第一期发售的7幢,税后利润10。86亿港元,其中长实得6。23亿,华润得4。63亿。另外7幢,华润可赢得协议范围中的7。52亿港元利润。以后6期,华润等于“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更是不可斗量。    
    除了上述四大屋村,80年代推出的较小型的屋村有红勘鹤园、汇景花园。    
    1979年,李嘉诚收购英资青洲英泥,就看好该公司在红勘海旁的80万平方英尺土地。当时传媒捅破李嘉诚“醉翁之意”,“首先,被收购之公司可提供合理的经常性利润;第二,被收购公司的大量平价土地可供日后发展;第三,若重估或出售该平价土地可获庞大利润。”    
    1983年4月8日,长实与青洲英泥发表联合声明:长实发行2458万新股(相当2。27亿港元)予青洲英泥,李嘉诚在14个月内以私人名义购入新股,以获得鹤园地皮及红勘的有关物业。    
    李嘉诚在这幅地皮推出高级住宅区——红勘鹤园。红勘是九龙新发展的繁华区域,楼价至20世纪90年代高攀到港元每平方英尺4000~6000港元,李嘉诚赚得盘满钵满。    
    1988年4月,长实与中资中信(集团)公司联手合作,投得蓝田地铁上盖发展权。1989年12月底,长实出台在地铁上盖兴建汇景花园的计划。蓝田位于新界南临靠维多利亚港东入口处,是一处偏僻地。由于第三期地铁的兴建,沿线地价飚升,汇景花园,成了港人置业住家的好去处。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香港传媒,常用“擎天一指”,形容在拍卖场上竞价的李嘉诚。    
    其实,“擎天一指”指的是李嘉诚强大的经济实力,拍卖场上的李嘉诚,并未显示出横扫千军、力挫群雄的必胜气概。英商华商中,都曾出现过一掷千金,搏尽取胜的赌徒式的竞投者,进入竞价高潮,不由红了眼,不再权衡家底利弊,非得把对手压下去不可。    
    李嘉诚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过:“不可持买古董的心理。”古董孤品,存世的仅此一件。而做生意,不论购公司、购土地,不必“非飞翔不可”,不取此幅,以后还有他幅,目的都是发展地产赚钱。    
    拍卖场上的李嘉诚,不仅擅长斗智,还有足够的克制力。    
    1987年11月27日,香港官地拍卖场。在股灾大熊渐去,地产渐旺之时,多年未露面的李嘉诚,格外引人注目,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皆摄入记者的镜头。    
    政府拍卖的一幅官地位于九龙湾,24。3万平方英尺,底价2亿港元,每口竞价500万港元。    
    李嘉诚与对手连叫两口,底价连跳两次:2亿500万、2亿1000万。


第三部分:股市强人 潮起潮落稳行舟地产大王迂回包抄赛置地(3)

    “2亿1500万!”拍卖场的一角响起熟悉的声音,是有“飞仔”之称的合和老板胡应湘。李胡两人有过多次合作,胡应湘毕业于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李嘉诚初涉地产,还曾请教过他,两人交谊甚密。李嘉诚回眸一笑,胡应湘亦报微笑。此时地价已竞抬到2亿6000万。    
    “3亿!”李嘉诚“擎天一指”举起,连跳8口,一时掀起竞价高潮。    
    “3亿5500万!”胡应湘如河东狮吼,一口急跳11档,再掀高潮,四座皆惊。俗话说:商场无父子。那么在商言商的商界朋友,在商业竞争中,自然也会将朋友之谊暂且放一边。    
    一时,郑裕彤等地产大好友加入竞价。李嘉诚的副手周年茂,悄悄坐到胡应湘副手何炳章旁边,与他低声耳语。胡应湘不再应价,退出竞投。当叫价飚飞到4亿元时,全场哑然,叫价也高出底价一倍,是拍卖场敏感的临界线。一阵短暂的沉默,竞投各方都在心中打算盘。    
    “4亿9500万!”李嘉诚“擎天一指”再次举起,四座瞩目。无人竞价,一声槌响,尘埃落定,成为此幅官地的成交价。    
    李嘉诚当时宣布:“此地是我与胡应湘先生联合所得,将用以发展大型国际性商业展览馆。”    
    一位地产分析家评论道:“依本人估计,李嘉诚把此幅官地的最后投价定为5亿。这个价,可以说是参与竞价的各方心定的最高价。有人会定在4亿,有人会定在4。5亿,各家有各家的算盘。李嘉诚是地产金指头,他染指的土地,开发物业所得盈利,往往可高出同业。故他出价4亿9500万,仍有厚利可图。    
    “竞价进入高潮,很容易出现投手情绪化,冲动之下,不管死活,非得做赢家不可(这次倒无这样)。如是这样,李嘉诚必会退出,以成全对手风头。”    
    记者采访李嘉诚,问:“都说您是拍卖场上‘擎天一指’,志在必得,出师必胜,可您有时还是中途退出?”    
    李嘉诚道:“这已经超过我心定的价。你们没看到我想举右手,就用左手用劲捉住;想举左手,就用右手捉住。”    
    耐心等待,捕捉机遇,有智有谋,从长计议。李嘉诚不断地通过官地拍卖与私地收购,为地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源。    
    1986年1月长江实业公司市值77。69亿港元,还远远低于置地公司的147。27亿港元。到1990年6月底,长实市值升到281。28亿港元,居香港上市地产公司榜首;第二位是郭得胜家族的新鸿基地产,市值为242。07亿港元;而一直在本港地产业坐大的置地公司以216。31亿港元,屈居第三位。另外,长江全系早在1986年中已超过怡和全系的市值。    
    置地的优势,是每单位面积的地皮楼宇价值昂贵。李嘉诚扬长避短,把发展重心放在土地资源较丰、地价较廉的地区,大规模兴建大型屋村,以量而最终取胜。    
    20世纪90年代初,长实系各公司拥有已完成物业面积1655万平方英尺,建设中的地盘物业达3733万平方英尺,可供未来发展的土地储备2200万平方英尺。    
    


第三部分:股市强人 潮起潮落稳行舟股市强人潮起潮落稳行舟(1)

    股海行舟,风险多多,缘何每次股灾李嘉诚都能安然度过?1986年中,内幕交易审裁处公开谴责李嘉诚等4名长实董事,李嘉诚深感愤怒与遗憾。香港各大报章刊登长实的辩白广告,最后又不了了之,究竟为的是何事?    
    作为系列上市公司首脑的李嘉诚,在股市的表现,与他在地产的表现一样令人折服。    
    李嘉诚真正发迹,是靠地产股市。他的扩张史,无疑是一部中小地产商借助股市杠杆,急剧扩张的历史。以小搏大,层层控股。到1990年年初,李嘉诚以他私有的98亿余元资金,控制了市值900多亿元的长实系集团。1972年长实上市时,市值才1。57亿港元,18年后市值增长近180倍。以全系市值计,比1972年膨胀了586倍。    
    李嘉诚在股市的作风,一如他在地产一样,“人弃我取”,“低进高出”。    
    1972年,股市大旺,股民疯狂,成交活跃,恒指急攀。李嘉诚借这大好时机,将长实骑牛上市。长实股票每股溢价1元公开发售,上市不到24小时,股票就升值一倍多。这便是典型的“高出”。    
    1973年大股灾,恒生指数到1974年12月10日跌至最低点150点的水平。1975年3月,股市跌后初愈,开始缓慢回升,深受股灾之害的投资者仍“谈股色变”,视股票为洪水猛兽。就在这个时期,在李嘉诚的安排下,长江实业发行2000万新股予李嘉诚,依据当时低迷不起的市价,每股作价3。4元。李嘉诚宣布放弃两年的股息,既讨了股东的欢心,又为自己赢得实利——股市渐旺,升市一直持续到1982年香港信心危机爆发前。长实股升幅惊人,李嘉诚赢得的实利远胜于当年牺牲的股息——是为“低进”。    
    1985年1月李嘉诚收购港灯,他抓住卖家置地急于脱手减债的心理,以比一天前收盘价低1元的折让价——即每股6。4港元,收购了港灯34%的股权。仅此一项,为和黄股东节省了4。5亿港元。6个月后,港灯市价已涨到8。2元一股,李嘉诚又出售港灯一成股权套现,净赚2。8亿港元低进高出,两头赢钱。    
    巍城公司开发天水围的浩大地皮,由于港府的“惩罚性”决议,天水围开发计划濒临流产,众股东纷纷萌发退出之意。人弃我取,知难而上,看好天水围发展前景的李嘉诚,从其他股东手中折价购入股权。于是,便催出了嘉湖山庄大型屋村的宏伟规划,长实是两大股东中最大的赢家。    
    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后,香港股市一度低迷。1991年9月,李嘉诚斥资近13亿港元,购入一个有中资背景财团的19%股权。稍后,此财团收购了香港历史悠久的大商行“恒昌”。4个月后,这个财团大股东“中信泰富”向财团的其他股东发起全面收购,李嘉诚见出价尚可,便把手中的股权售出,总价值15亿多港元。李嘉诚净赚2。3亿港元。    
    李嘉诚是股海的弄潮人,每一次大进大出,几乎都能准确地把握时机,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股市的兴旺与衰微,大都与政治经济因素有直接关系,大致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云“功夫在诗外”,李嘉诚时机掐得准,是他不时关注整个国际间时势的结果。    
    然而,有时股市的突发事件,并非外界因素所然,谁也无法预测,显示出股市极其险恶、变幻莫测的一面。    
    1987年华尔街大股灾,事发前并无明显兆头。灾后的一年,美国经济仍取得较满意的成绩。尽管学者们从美国政治经济深层挖原因,但却不是这些原因直接引发的。    
    80年代中期,香港股市持续兴旺,恒指连年攀升。到1987年,股市步入狂热。2月18日恒指破2800水平报2801点;8月3日恒指已升越3500水平;10月1日飚升到历史高峰的3950点。牛气冲天,正是售股集资的大好时机,李嘉诚预计股市将会崩溃,但不太可能发生在年前。    
    1987年9月14日,李嘉诚宣布长实系四间公司——长实、和黄、嘉宏、港灯合计集资103亿港元,是香港证券史上最大一次集资行动。对于这笔巨资的用途,李嘉诚表示将在3个月内公布。    
    长实系发行的新股,将由5家证券经纪公司包销,向公众发售。    
    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狂泻508点。造成香港股市值恒指暴跌420多点。如果在9时之前,包销商尚可引用“不可抗拒”条款退出包销供股计划。结果这个计划在10时开市前得以顺利通过。开市后造成包括香港在内的世界股市的连锁反应。    
    李嘉诚靠他的机灵,更靠他的运气,侥幸躲过这场股灾浩劫。长实系上市值下跌,但实际资产依旧。而包销商欲哭无泪——他们将承担包销的风险。


第三部分:股市强人 潮起潮落稳行舟股市强人潮起潮落稳行舟(2)

    10月20日早上,联交所主席李福兆宣布停市4天。10月26日周一重新开市,香港股市崩溃,当日恒指暴挫1121点。五家包销商所拟定的供股价都较市价高出3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长实系的大股东或控股公司承担其责任的一半(51。5亿港元),其余价值50多亿新股由原有5家包销商、上百家分包销商承担。结果,长实系四公司的集资计划大功告成。    
    这就是被有关传媒评价的“百亿救市”行动。李嘉诚在这次股灾中,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    
    大盘崩溃,约占香港总市值15%的长实系上市股票均下跌3成。依常规,这正是向公众股东廉价收购本系股票的好时机。    
    10月23日,李嘉诚向香港证监会提出一个“稳定股市”的方案,拟动用15亿~20亿港元,吸纳长实系四公司的市面散股,以便“协助本港股市的稳定”。他强调“此举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的经济不要太多波动,希望能稳定下来”,“绝非为个人利益,完全是为本港大局着想”。    
    尽管李嘉诚申明了自己的立场,仍有人认为“有为私之嫌”。舆论纷纭,人言人殊。    
    当时,李氏家族控有长实35%以上股权,和黄的股权也近35%。按照收购及合并条例,已超过35%股权的人士要再增购股权,就必须提出全面收购。李嘉诚无法全面收购,要求当局放宽限制。    
    证监会碍于条例不予批准,李嘉诚多次去港府力争,希望以“救市大局”出发。结果,收购及合并委员会决定接纳李嘉诚的“救市建议”,暂时取消有关人士购入属下公司股份超过35%诱发点而必须履行的全面收购条例,但规定所购入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