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李嘉诚全传 >

第22节

李嘉诚全传-第22节

小说: 李嘉诚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 香港电讯    130。57亿港元    
     6。 国泰航空    121。46亿港元      
     7。 长江实业    112。40亿港元    
     8。 港灯集团    107。69亿港元    
     9。 恒生银行    99。92亿港元    
    10。 新鸿基地产  89。50亿港元    
    这其中,传统英资上市公司有汇丰、太古、和黄、中电、香港电讯、国泰、港灯7家;传统华资有长实、恒生、新鸿基3家。经一系列收购后的归属为:英资有汇丰、太古、中电、香港电讯、国泰、恒生6家;华资有和黄、长实、港灯、新鸿基4家——长实全系就控有其中的前3家。    
    这10年间,长实系的3家上市公司,平均年盈利均达10亿港元以上。嘉宏国际1981年才分拆上市,故未列入。依据此表,长实系在本港业界的盈利水平如何,已是毋须赘言。    
    


第三部分:股市强人 潮起潮落稳行舟地产大王迂回包抄赛置地(1)

    1979年,长实拥有地盘物业首次超过置地。李嘉诚仍不满足,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推出四大屋村,规模之大,盈利之丰,令人叹为观止。1986年,《信报》首次刊出香港十大财阀榜,长实名列榜首,彻底实现赶超置地的宏愿。    
    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时,李嘉诚提出赶超置地的远大目标。当时不少人持怀疑态度,单以地盘物业比,拥有35万平方英尺的长实,如何比得上拥有千余万平方英尺的地王置地?    
    1979年,长实拥有的地盘物业,急速增加到1450万平方英尺。而同期香港民间第一大地主置地,拥有的地盘物业面积才1300万平方英尺。长实职员欢欣鼓舞,不到10年时间就实现了赶超置地的目标!    
    李嘉诚由衷欣慰,但他清楚地意识到离置地仍有较大差距。置地是中区地产大王,地盘物业皆在寸土尺金的黄金地段。而长实在黄金地段的物业寥寥无几,大部分在寸土寸金或尺土寸金的地段。两者物值相去甚远。    
    李嘉诚并不急于在中区发展,他更看好港岛中区和九龙尖沙咀以外区域的发展前景。    
    1978年,港府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采取半官方的房委会与私营房地产商建房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建成的房分公共住宅楼宇与商业住宅楼宇两种,前者为公建,后者为私建;公房廉价出租或售予低收入者,私房的对象以中高消费家庭为主。    
    李嘉诚的大型屋村计划,就是为这类大众消费家庭推出的。    
    在港岛北岸的中区、东区、西区,每年都有高层住宅楼宇拔地而起,那是祖传地盘物业的业主和地产商收购旧楼拆卸重建的,地盘七零八落,很难形成屋村的规模。    
    屋村只有到港岛南岸、东西两角、九龙新界去发展,形成十多个卫星市镇。大型屋村的优点,就是综合功能强、集居住、购物、餐饮、消遣、医疗、保健、教育、交通为一体,便于集中管理,统一规划。一个大型屋村,往往由政府与多个地产商共同开发,屋村之外,还有相配套的工业大厦及社区服务物业。    
    李嘉诚以开发大型屋村而蜚声港九,20世纪80年代,长江先后完成或进行开发的大型屋村有:黄埔花园、海怡半岛、丽港城、嘉湖山庄。李嘉诚由此赢得“屋村大王”的称号。    
    兴建大屋村不难,难就难在获得整幅的大面积地皮。李嘉诚有足够的耐心,他不会坐等机会,他在筹划未来的兴业大计之时,仍保持长实的良好发展势头。    
    1979年3月;李嘉诚与会德丰洋行大班约翰·马登;合作发展会德丰大厦。    
    4月,与“地主”广生行联手发展告士打道、杜老志道、谢斐道的三面单边物业,建成一座30万平方英尺的商业大厦。    
    6月,与约翰·马登再次合作组建美地有限公司,集资购入港岛、九龙、新界楼宇物业近20座。    
    7月,与中资侨光置业公司合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以3。8亿港元投得沙田广九铁路维修站上盖平台发展权,平台面积29万平方英尺,计划兴建30层高的高级住宅大厦和商业大厦。    
    同年,长实与美资凯沙、中资侨光,三方合作投资香港(中国)水泥厂(长实、凯沙各40%股权,侨光占20%)。投资额(其中李嘉诚私人投资10亿港元)创香港开埠以来重工业投资最高记录。该厂地皮面积180万平方英尺,位于新界屯门市,计划年产高标号水泥140万公吨。该厂于1982年年底建成投产。    
    1980年,长实联营公司加拿大怡东财务与九龙仓、置地、中艺(香港)、怡南实业、新鸿基证券合组联营公司,以13。1亿港元价格,投得尖沙咀西一幅7。1万平方英尺的综合商业大厦,建成的单位,全做出售。    
    8月,李嘉诚与联邦地产的张玉良家族联手合作,斥资10亿港元购入国际大厦和联邦大厦,5个月后,以22。3亿港元出售,利润达百分之一百以上。有人问:长实兴建和购得的楼宇,现在为何大部分做出售用途,而少做出租用途?    
    李嘉诚说:“这并不违背我们增加经常性收入的原则,因为要决定将楼宇出售或收租,须看时势及环境而定,而现今楼宇价急升,售楼所能获得的利润远比租屋为多,在为股东争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是将建成楼宇出售为合算。”    
    1980年11月,长实与港灯集团合组上市国际城市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港灯位于港岛的电厂零散旧址地盘。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嘉诚在地产业的成绩不俗,令人刮目。几年之后,李嘉诚相继推出大型屋村计划,更是轰动一时,全港瞩目。


第三部分:股市强人 潮起潮落稳行舟地产大王迂回包抄赛置地(1)

    1981年元月,李嘉诚正式入主和记黄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诚收购和黄动机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资源。先前,和黄洋行大班祈德尊,已开始在腾出的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皮上发展地产,兴建黄埔新村。祈德尊不谙地产之道,竟未能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栽活摇钱树。祈德尊下台,韦理主政,仍未如愿把财政黑洞填满,售房不拣时机,便宜了炒家,坑苦了股东。    
    幸得这幅大型地皮未做满,给李嘉诚有施展的舞台。李嘉诚酝酿大型屋村已有数年,他仍耐心等待。1984年9月29日,中国总理赵紫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京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开始转旺。    
    年底,和黄宣布投资40亿港元,在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盘,兴建包括商业中心的大型住宅区黄埔花园屋村,据传媒披露,李嘉诚1981年就计划推出这一宏伟计划时值地产高潮,按当时地价计,和黄需补地价28亿港元,故而李嘉诚有意把与港府的谈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产低潮,结果李嘉诚以3。9亿港元获得商业住宅开发权(按港府条例,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须补地价)。一笔极廉的补地价费用,大大降低发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    
    屋村计划尚未出台,李嘉诚已狠“赚”了一笔,就此一点,已比祈德尊、韦理高出几筹。    
    整个黄埔花园,占地19公顷,拟建94幢住宅楼宇,楼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224个住宅单位,附有2900个停车位及170万平方英尺商厦。整个计划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被称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宏伟的屋村工程,超过政府建的大型屋村,在世界亦属罕见。    
    行家估计,整个计划可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喜煞和黄股东,也羡煞地产同业。    
    丽港城、海怡半岛两大屋村的意愿,萌动于1978年李嘉诚着手收购和黄之时。之后,经历了长达10年的耐心等待,精心筹划,方于1988年推出计划。    
    1985年,李嘉诚透过和黄,收购了置地所控的港灯。计划利用港灯位于港岛南岸的鸭月利洲发电厂现址开展地产,与电厂相连的有蚬壳石油公司油库,蚬壳另有一座油库在新界观墉茶果岭。李嘉诚开始了一连串复杂的迁址换地计划。    
    1986年年底,和黄与太古各占一半股权的联合船坞公司与蚬壳公司达成协议:将青衣岛的一幅庞大油库地皮,与蚬壳在茶果岭和鸭月利洲的两个油库地皮交换。同时港灯的鸭月利洲电厂迁往南丫岛。这样,李嘉诚就腾出两幅整块的可供发展大型屋村的地皮。    
    1988年1月,全系长实、和黄、港灯、嘉宏4公司,向联合船坞公司购入茶果岭、鸭月利洲油库,即宣布兴建两座大型屋村,并以8亿港元收购太古在该项计划中所占的权益。这样,两大屋村地皮归长江系全资拥有。    
    两大屋村预算耗资110亿港元,又一次轰动港九。《信报》称:“惟超人才有如此超人大手笔。”    
    茶果岭屋村定名为丽港城,占地8。7公顷,为高级住宅区,有专为住户设立的私人俱乐部。屋村计有38幢25~28层住宅楼宇,单位面积640~920平方英尺,共8072个单位,总楼面达620万平方英尺,附设16。1万平方英尺商厦。总投资45亿港元。    
    鸭月利洲屋村定名海怡半岛,占地15公顷,兴建38幢28~40层住宅楼宇,单位面积600~1100平方英尺,共10450个单位,总楼面达787万平方英尺——超过黄埔花园。附设31。2万平方英尺商厦、网球场、俱乐部、游泳池等。总投资65亿港元。    
    长实估计,以1988年同类楼宇的时价每平方英尺1000元计,两大屋村可获纯利50亿港元。    
    1990年5月丽港城首期发售,每平方英尺售价1700元,用户及炒家争相抢购,异常激烈。到1993年,每平方英尺售价,丽港城已达4300元,海怡半岛为3300~3500元之间,均大大超出预计售价。若加上建筑成本及售房成本上涨等因素,两大屋村全部竣工盈利,远远突破百亿。    
    人们在称道“超人”过人的胆识与气魄之时,无不惊叹他锲而不舍的忍耐力。    
    嘉湖山庄原名是天水围屋村。天水围在新界元朗以北,与深圳西区隔一道窄窄的深圳海湾。嘉湖山庄计划的推出,也历经10年。    
    1978年,长实与会德丰洋行联合购得天水围的土地。1979年下半年,中资华润集团等购得其大部分股权,共组巍城公司开发天水围。公司股权分配是:华润占51%,胡忠家族大宝地产占25%,长实占12。5%,会德丰占5%,其他占6。5%。华润雄心勃勃,计划在15年内建成一座可容50万人口的新城市。    
    李嘉诚忙于收购和黄,未参与天水围的策划。整个开发计划,由华润主持。华润是一间国家外贸部驻港贸易集团公司,缺乏地产发展经验,亦不谙香港游戏规则。结果1982年7月,港府宣布动用22。58亿港元,收回天水围488公顷土地,将其中40公顷作价8亿港元批给巍城公司,规定在12年内,在这40公顷土地上完成价值14。58亿港元以上的建筑,并负责清理318公顷土地交付港府作土地储备。如达不到要求,则土地及8亿港元充公。


第三部分:股市强人 潮起潮落稳行舟地产大王迂回包抄赛置地(2)

    另外,港府于1983年年底宣布:计划投资40亿港元用于市政工程,其中整理地盘工程16。2亿港元,基本建设9。6亿港元。这两项共25。8亿港元的工程批给巍城承包,并保证15%的利润。    
    华润兴建50万人口的城市的庞大计划胎死腹中,似乎有些心灰。其他股东亦想退出。    
    李嘉诚看好天水围前景,他不慌不忙,逐年从其他股东手中接下他们亟待抛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诚控得除华润外的49%股权,成为与华润并列的仅有两家股东(有人估计李嘉诚与华润事先达成默契,故丧失信心的华润未抛股)。1988年12月,长实与华润签订协议,其主要内容如下:    
    长实保证在天水围发展中,华润可获纯利7。52亿港元,并即付3/4~5。64亿予华润。    
    如将来楼宇售价超过协议范围,其超额盈利由长实与华润共享,华润占51%。    
    今后天水围发展计划及销售工作均由长实负责,费用由长实支付,在收入中扣回。    
    离政府规定的12年限期已过一半。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风险由长实承担,华润坐收渔利。当然风险大,盈利也大,若如期完成,长实按协议范围的售价,约可获利43亿港元。但据行内人士估计,长实可获利70亿港元。    
    这么浩大的工程,在不到7年时间完成,大概惟有长实具备足够的经验及实力,也大概惟有长实能赚钱。    
    天水围大型屋村定名为嘉湖山庄。拟建58幢27~40层住宅及商业楼宇,总楼面1136万平方英尺,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