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李嘉诚全传 >

第20节

李嘉诚全传-第20节

小说: 李嘉诚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获得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在另一场合,有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说:“怪不得老员工都对你感恩戴德。”    
    李嘉诚说:“一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李先生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养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    
    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日本的企业,在新员工报到的第一天,通常要做“埋骨公司”的宣誓。李嘉诚从不勉求员工作终身效力的保证,他总是通过一些小事,让员工觉得值得效力终身。李嘉诚自豪地说:    
    “本公司不是没有跳槽,公司行政人员流失率极低,可说是微乎其微。”    
    李嘉诚对员工既宽厚,又严厉。长实的员工道:“如果哪个做错事,李先生必批评不可,不是小小的责备,而是大大的责骂,急起来,恼起来时,半夜三更挂电话到要员家,骂个狗血淋头也有之。”    
    李嘉诚的骂,不是喜怒无常的“乱骂”,总是“骂到实处”。当然,也有骂错之时,他冷静后,便会找受批评者赔礼,说明道理。    
    一般来说,越为李嘉诚看好的职员,受的批评越多、越严厉。他们经受过李嘉诚一段时期的“锤打”之后,通常又能升职和加薪。    
    李嘉诚常说:“惟亲是用,必损事业。”惟亲是用,是家族式管理的习惯做法,这无疑表示,对“外人”不信任。20世纪80年代内地开放后,不少潮州老家的侄辈亲友,要求来李嘉诚的公司做事,遭到他婉拒。    
    在长实系,有他的亲戚,更有他的老乡,他们都没因这层关系获得任何照顾。得到他重作和擢升的,大部分不是他的老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国人。    
    香港作家何文翔曾这样评论道:    
    “任人惟贤,知人善任,既严格要求,又宽厚待人。”    
    “李嘉诚成功的关键,是他融会了中西文化的精华,采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


第三部分:股市强人 潮起潮落稳行舟锐意进取再购青泥控港灯(1)

    1979年,李嘉诚入主英资青洲英泥董事局;1985年,他又斥资29亿港元,从老对手置地手中购得港灯集团;1987年,港灯分拆另组嘉宏。马世民任和黄行政总裁,并兼任港灯、嘉宏两主席。洋大班深孚众望,和黄系业绩惊人!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李嘉诚大举进军本港英资企业。    
    1977年,李嘉诚购得美资永高公司后,迅速把矛头指向称雄香港的英资。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怡和系的九龙仓,以退为进的李嘉诚放弃九龙仓收购,把经营不善的和黄洋行树为靶子。    
    他在部署收购和黄的同时,在市场悄悄吸纳英资青洲英泥(注:水泥)公司的股票。1978年,李嘉诚持有的青洲英泥股票达25%,他入局出任董事。1979年,他所持的股份增购至40%,顺理成章坐上青洲英泥董事局主席之位。    
    李嘉诚完全收购和黄洋行先后达3年,1981年伊始,他正式出任和黄集团董事局主席。    
    港刊称,“以鬼治鬼”是李超人完成收购英资企业后的治理大计。青洲英泥的行政总裁选留布鲁嘉,和黄集团的行政总裁是李察信。    
    1982年秋,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赴北京就香港的政治前途与中方谈判,香港英人惶恐不安,信心危机席卷香江。李察信竭力主张和黄集团将重心转向海外发展,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前途。    
    两人在发展方向上分歧严重,导致了李察信的辞职。接替行政总裁一职的是另一位英籍人士—马世民。马世民上任不久就参与收购英资港灯集团,并出任港灯主席。    
    西蒙·默里(Simon Murray)1940年生于英国累斯特(Leicester),马世民是他来香港后取的中文名。    
    马世民未读大学,他说他的大学就是人生。他有不凡的经历,19岁跑去参加法国雇佣兵团,派驻阿尔及利亚作战。他后来把他的经历写成一部名为《Legionaire》的小说,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    
    1966年,马世民来到英殖民地香港,进入最负盛名的怡和洋行工作。他形容自己就像个推销员,墙纸、果仁、钢材、机器、电器等,什么都卖过。其中的3年,他被派驻怡和在泰国的分支机构,负责怡和地产的建筑合约,他借用一种华人独钟的药品——称自己是万金油。    
    也正是他在多种领域经受过锻炼,李嘉诚在物色综合性集团和黄行政总裁时,把马世民列为首选。    
    马世民在怡和服务了14年,深得怡和重视,他是多间公司的执行董事,如怡和工程、金门建筑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还被派往伦敦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经济管理专业课程。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马世民代表怡和贸易来长实推销冷气机,希望长实在未来的大厦建筑中,采用怡和经销的冷气系统。他竭力要见李嘉诚,李嘉诚并不过问这一类“小事”,还是同意会见这位倔强的“鬼佬”经理。    
    这次会面,彼此都留下深刻印象。马世民自我评价说:“目前来说,我的能力和经验还有待于边干边学,但香港是这样,只要你拿出真本事来做生意,你就会学得很快。”    
    马世民还说:“我属龙,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是龙的儿子。”李嘉诚也属龙,不过,比马世民整整大12岁。李嘉诚与马世民就好些话题交换了意见,对这位“龙老弟”颇有好感。    
    1980年;40岁的马世民决定告别打工生涯;自立门户创立Davenham工程顾问公司,承接新加坡地铁工程。    
    1982年后,李嘉诚与和黄行政总裁李察信,在“立足香港”问题上分歧加深。李察信去意已定,李嘉诚积极物色接任人选,竭力拉马世民加盟。    
    1984年,李嘉诚透过和黄收购了马世民的Davenham公司,委任他任和黄第二把手——董事行政总裁。    
    马世民一上任,便为和黄赚大钱,并辅佐李嘉诚成功地收购港灯集团。是为当时华资进军英资四大战役(李嘉诚收购和黄、港灯,包玉刚收购九龙仓、会德丰)中的一役。


第三部分:股市强人 潮起潮落稳行舟锐意进取再购青泥控港灯(2)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于1889年1月24日注册成立,于1890年12月1日向港岛供电。发起人是保罗·遮打爵士,股东是各英资洋行。    
    港灯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另一间是为英籍犹太家族嘉道理控制的中华电力集团,供电范围是九龙新界。二战之前,港灯座大;二战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林立,中电后来者居上,赚得盘满钵满,还筹划向广东供电。    
    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九十余年来,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出台“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长,盈利自会递增。用电就像人要吃饭一样,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    
    港灯是一块大肥肉,惹人垂涎。据1981~1982年市场传,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都有觊觎之意。    
    这一时期,在海外投资回报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卷土重来——在港大肆扩张,大掷银弹购入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用股份,并以破本港开埠以来最高地价的47。5亿港元,投得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的浩大工程。    
    以退为进,避免正面交锋,是李嘉诚一贯的扩张战术。李嘉诚按兵不动,静观形势。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拟收购港灯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传开。原以为长实、佳宁会参与竞购,港灯、置地、长实、佳宁4只股票都被炒高。4月26日周一开市,代表置地做经纪的怡富公司,以比上周收市的5。13元高出1元多的价格(6。3~6。35元一股的时价),收购了港灯股份2。22亿股。为避免触发全面收购,增购的股份控制在35%以下(按收购及合并委员会规定,超过35%的临界点,就必须全面收购,持股量要过50%才算收购成功),并到市场以9。40元的价位买入1200万股港灯认股证,占认股证总发行量的20%。    
    置地以高出市价31%的条件,顺利完成对港灯的收购。长实与佳宁欲竞购的传闻子虚乌有。佳宁正面临危机,长实只是放其一马。    
    置地在本港的急速扩张,耗尽其现金资源,还向银团大笔贷款,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    
    《港灯易手时移势转》一文指出:    
    “本来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道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没钱赚,可惜戴卓尔(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摔,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现移民潮,移民连资金一道卷走,汇率大跌,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    
    雪上加霜,欧美日本经济衰退,香港工商界蒙上一层凄云寒雾。地产市道滑落,兴建的楼宇由俏转滞,地产大鳖置地如罩进铁网之中,楼宇奇货可居变成有价无市,欠银团的贷款不仅无法偿还,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赔掉一座楼宇。    
    1983年地产全面崩溃,置地坠入空前危机。1983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    
    作为怡和旗舰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淖,怡和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80%。    
    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向纽璧坚“兴师问罪”,在怡和置地大班宝座上坐了8年之久的纽璧坚默然下台——1983年9月29日晚,纽璧坚在董事局宣布辞去两间公司主席职务。1984年1月1日,纽璧坚又辞去董事职务,离开他服务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我只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显赫、最具权势的洋行大班的纽璧坚用无比伤感的口气说。    
    纽璧坚对在港的英国路透社记者说:“整个形势都变了,英国准备抛弃香港,华商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愈来愈强大。这就像当年美国扶植日本,突然一天发现,原来抱在怀里的婴儿是一只老虎。人们总是揪住九龙仓不放,而不睁眼看看对手是婴儿还是老虎。如果一个人的胳膊被老虎咬住,不管这只手是在颤抖,还是在挣扎,都会被咬断或咬伤。聪明的人,是不必再计较已经失掉的手,而是考虑如何保全另一只手。”    
    “我热爱香港,我永远热爱香港。”纽璧坚站在怡和广场大厦顶楼,面对维多利亚港,深有感情地喃喃说道。    
    传媒对纽璧坚的话进行揣测,认为他对凯瑟克家族心怀不满。九龙仓和置地被称为怡和的双翼,在纽璧坚主政时失去一翼。现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现在西门·凯瑟克接任怡和置地大班,他是否又比纽璧坚高明?    
    纽璧坚无疑是大股东与管理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纽璧坚在离港之前,反复强调他“热爱香港”。有人估计,纽璧坚说的是实话,怡和系大举进军海外,是凯瑟克家族一贯的主张,作为薪金主政者的纽璧坚,只是秉其旨意执行罢了。怡和集团在港实力锐减,是海外投资不顺的结果。    
    纽璧坚下台,舆论的焦点渐聚在西门·凯瑟克身上。    
    


第三部分:股市强人 潮起潮落稳行舟锐意进取再购青泥控港灯(3)

    西门·凯瑟克尚未正式上台,港版英文《亚洲华尔街日报》就以“对怡和新大班来说,战役才开始”为标题,报道怡和高层变动及未来。    
    作为怡和最大的潜在对手李嘉诚,十分关注怡和的变动。那时,马世民尚未正式加盟长实系和黄,但两人接触频繁,常坐在一起谈论马世民服务过14年的怡和。马世民指出:怡和高层一直患有“恐共症”,这是他们的致命弱点。    
    置地陷入困境之时,马世民积极主张从置地手中夺得港灯。在这点上,两人英雄所见略同。但李嘉诚奉行“将烽火消弭于杯酒之间”的战略,主张以谈判的温和方法购得。纽璧坚的大班地位已岌岌可危,他不想在他手中失去九仓,又失去港灯。虽然他知道出售港灯,大概是早晚的事。早售早摔包袱,除此,不再有两全之计。    
    西门·凯瑟克接下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权,又接下前任留下的累累债务。    
    西门1942年出生于英国温切斯特市,他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