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李嘉诚全传 >

第14节

李嘉诚全传-第14节

小说: 李嘉诚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嘉年集团、霍英东集团、恒隆地产等。    
    舆论界凭其惯性,一致看好置地,置地优势昭然,中标呼声最高。    
    英文《南华早报》的澳籍记者,采访置地大班纽璧坚,纽璧坚拒绝透露投标内容,亦不对“名花谁主”作评价,但他用自信的口气说:“投标结果,就是最好的答案。”    
    1977年4月5日,香港各报章均围绕“长实击败置地”报道中标结果。《工商日报》称:    
    “时值约2。4亿港元,为30个大财团争相竞投的中区地王——旧邮政总局地皮,卒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得。    
    “这幅平均地价为每平方英尺约1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卒为长江投得。”    
    据地下铁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所提交的建议书内列举之条件,异常优厚而吸引,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地下铁路公司董事局昨日已经批准协议条款,规限长江实业公司在地铁未来中环站上盖,占地2270平方英尺,建造37层高的商厦与办公室混合的单塔型建筑物一座。”    
    “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已同意,在签订协议时,付给地铁公司一笔现金,并继续交付现金若干次,保证地铁公司无论如何都可以获利。”    
    4月4日,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与长江实业李嘉诚首先签订中环站上盖发展物业协议,金钟站上盖,则由日后商议签订。    
    当晚,唐信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与会记者说:    
    “这座建筑物会逐层售与公众,利益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分享,地铁公司则占大份。    
    “若干间公司均对与本公司合作甚感兴趣,因而竞争激烈,所有建议均经详细研究,结果卒为长江获得,因其建议对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舆论界称长实中标,是“长江实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产新秀李嘉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据传,凯瑟克家族对纽璧坚痛失中区地王大为不满,这成为凯瑟克家族逼纽璧坚下台的“筹码”。    
    


第二部分:地铁招标 一飞冲天战地王地铁招标一飞冲天战地王(4)

    1978年5月,中环车站上盖建筑—环球大厦分层发售,时值地产高潮,用户购楼踊跃,广告见报后8小时内全部售完,交易总额5。92亿港元,创香港楼价最高纪录。    
    1978年8月,金钟车站上盖建筑—海富中心开盘,物业总值9。8亿港元,创开盘售楼一天成交额最好业绩。    
    地铁首期工程,于1979年9月底竣工,中环、金钟两站上盖物业发展利润,大大缓解地铁公司的财政困难。地铁公司主席唐信,对与长江的合作非常满意,他说:“中环、金钟地铁车站上盖地产发展,将为本公司二期、三期工程的车站上盖合作,树立了样板。”    
    环球大厦和海富中心两座发展物业,为长江实业获得七亿多毛利,纯利近0。7亿。    
    长实的盈利,低于地产高潮时地产业的平均利润。但李嘉诚获得无法以金钱估量的无形利益——信誉。这也是他参与竞投的主要目的。长实不再只是一间只能在偏僻地方盖房的地产公司。长实中标,为它取得银行的信任,继续在中区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附:恒基地产李兆基    
    李兆基,广东顺德人,1928年出生,1948年随父亲来香港,炒卖外汇黄金。    
    1958年,与郭得胜、冯景禧组成永业企业,从事地产业。1972年,三人合办的新鸿基地产上市,李兆基辞去总经理职务,协议分家分得价值0。5亿元地盘物业。其时股市大旺,李氏与胡宝星筹组永泰建业上市。1975年,李兆基独立门户,成立恒基兆业有限公司,为私人公司,拥有股本1。5亿元,地盘20个。    
    1981年,李氏又将恒基兆业上市。李氏经营地产的重点是普通标准的住宅楼宇、商业及工业楼宇。他以地产发展为主,不停地造楼售楼,有如楼宇制造工厂。李氏因楼价偏低,极少竞投官地,而是收购旧楼,拆卸再建,从中盈利,靠量大取胜。    
    李兆基口讷,不善言谈,亦不喜出风头。不过,他有几句经营之道深为业界赏识:“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低潮时吸纳,高潮时吐出”。    
    李兆基与李嘉诚私交甚密,但在商业竞争上,互不相让,并势均力敌。    
    据1996年年初最新资料,李氏家族持69%恒基地产,透过母公司持恒基发展66%,子公司持美丽华酒店34。75%,中华煤气32%,香港小轮31%。全系市公司市值1382亿港元,占全港总市值5。8%。李氏是1995年度全港股息收入最高者(31亿港元),家族财产600亿港元,首次与李嘉诚平肩。


第二部分:地铁招标 一飞冲天战地王立足中区再建华行攀高峰(1)

    李嘉诚一举夺得中区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后,再接再厉,购得中区著名的希尔顿酒店。1978年,长实与香港第一财团汇丰银行携手合作,重建华人行。长实总部搬入位于中区心脏的华人行。从此,李嘉诚的事业攀上高峰。    
    1977年,是李嘉诚取得惊人业绩的一年。    
    是年4月4日,长江实业力挫置地,夺得中环、金钟上盖发展权。    
    月底,长实通过发行新股和大通银行的支持,斥资1。3亿港元,收购了美国人控制下的永高公司。该公司拥有香港希尔顿酒店和印尼巴厘岛凯悦酒店的经营权。希尔顿酒店位于中环银行区,占地约3。9万平方英尺,房间达800间;凯悦酒店房间为400间,占地约40英亩,酒店四周是开阔的热带植物园。    
    这两间酒店,每年为长江实业带来经常性收入2500万港元(以当年物价计)。    
    1977年中期,李嘉诚购入大坑虎豹别墅的部分地皮——15万平方英尺。虎豹别墅为星系报业胡氏家族的祖业,据介绍该家族的一篇文章称:    
    “所谓别墅,其实不是一座私人花园住宅,而是规模宏伟、饶有特色的公园。有巍峨屹立的七层白塔,红墙绿瓦的亭台楼阁、展览馆,碧波荡漾的游泳池,动物雕塑装饰着崖壁,还有叙述警世故事的泥塑及假山、山洞等,参观、游乐、购物、休息场一应俱全。到过虎豹别墅的人,无不称赞它的丰富多彩,富丽堂皇。”    
    李嘉诚购得地皮后,在上面兴建了一座大厦。游客批评大厦与整个别墅风格不统一。李嘉诚遂停止在地皮上继续大兴土木,尽量保留别墅花园原貌。    
    197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攀高峰,与汇丰银行联手合作,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    
    说起汇丰,港人无人不晓,所用的港纸(港币)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的中文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设于1864年,由英国、美国、德国、丹麦和犹太人的洋行出资组成,次年正式开业,后因各股东意见不合,相继退出,成为一间英资银行。现为一家公众持股、在港注册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东为19万人,约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    
    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Michael Samdberg),李嘉诚寻求与汇丰合作发展华人行大厦,正是与沈弼接洽的,两人还由此建立友谊。香港经济界的人常说:“谁结识了汇丰大班,就高攀了财神爷。”    
    汇丰是香港第一大银行,又是以香港为基地的庞大的国际性金融集团。1992年,收购了英国米特兰银行的汇丰集团,其资产总值达21000亿港元,跻身全球10大银行之列。1992年年底在港发行股票总市值为1399亿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5%。该年度,集团总盈利为129亿港元。汇丰的声誉,还不仅仅限于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它在香港充当了准中央银行的角色,拥有港府特许的发钞权(另一间获此特权的是英资渣打银行)。在数次银行挤提危机中,汇丰不但未受波及,还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骑士”。    
    一个多世纪来,经汇丰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计其数。20年纪60年代起,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靠汇丰银行提供的无限额贷款,而成为著称于世的一代船王;现在,李嘉诚取得汇丰银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极有可能在汇丰的鼎力资助下,成为香港地王。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发展旧华人行地盘,业界莫不惊奇李嘉诚“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实,熟悉李嘉诚的人知道,言行较为拘谨的李嘉诚,绝不像一位谈锋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他像一位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中年学者,亦不像那种巧舌如簧、精明善变的商场老手。    
    李嘉诚靠的是一贯奉行的“诚实”,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誉”,尤其是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一役,使他名声大振,信誉猛增。所有这些,就是他与汇丰合作的基础。


第二部分:地铁招标 一飞冲天战地王立足中区再建华行攀高峰(2)

    旧华人行的拆卸工作始于1976年2月10日,谁都想与业主汇丰银行合作兴建新华人行。    
    相传华人行的来由有这么一则掌故。在20世纪初,港岛中环是洋行的天下,华商想跻身中环无立锥之地。当时有一位地产商在皇后大道中兴建一座商业办公综合楼,楼建成后,华人竞相入伙承租。洋人一贯自以为高人一等,不屑与华人同楼栖身,已付订金的洋人纷纷退租。于是此大楼便成为华人的“独立王国”,大楼名称便改叫“华人行”。不少华人从华人行发迹。最具影响的一件事之一,有香港股坛教父之称的李福兆,于1963年与友人在此密谋成立与香港会抗衡的证券交易所,秘密安装150条电话线至华人行,并于1969年年底宣告远东交易所开业。    
    1974年,汇丰银行购得华人行产权。因年代久远,建筑已十分陈旧;更因为华人行位于高楼林立的中环银行区,原来的华人行大楼已日益变成小矮人。1976年,汇丰开始拆卸旧华人行,清出地盘,用于发展新的出租物业。    
    在地产高潮,位于黄金地段的物业,必寸楼寸金。加之华人行在华人中的巨大声誉,华资地产商莫不想参与合作,分一杯羹。    
    李嘉诚便是其中之一,他稳操胜券,果然如愿以偿。    
    是长实中标获取中区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才使得“高高在上”的汇丰大班沈弼关注起地产“新人”李嘉诚来。他仔细研究了李嘉诚合作的意向材料,拍板确定长实为合作伙伴——此时,与李嘉诚中标地铁上盖不满一个月。    
    长实与汇丰合组华豪有限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华人行综合商业大厦,大厦面积24万平方英尺,楼高22层。外墙用不锈钢和随天气变换深浅颜色的玻璃构成。室内气温、湿度、灯光,以及防火设施等,全由电脑控制。内装修豪华典雅,集民族风格与现代气息于一体。整个工程耗资2。5亿港元,写字楼与商业铺位全部租出去。    
    1978年4月25日,华豪公司举行隆重的华人行正式启用典礼,汇丰银行大班沈弼出席典礼,剪彩并发表讲话:    
    “旧华人行拆卸后仅两年多一点时间便兴建新的华人行大厦。这样的建筑速度及效率不仅在香港,在世界也堪称典范。    
    “本人参与汇丰银行正好30年,深感本港居民以从事工商业而著称于世,不管与海外公司还是本港公司,均以快捷的工作效率,诚实的商业信用而受人称赞。我可以这样说:新华人行大厦不愧为代表本港水平的出色典范!”    
    长实与汇丰,都是本工程的开发商,故而沈弼不便“自我吹嘘”。他对港民和新华人行的赞誉,也就是对李嘉诚的赞誉。    
    先于正式启用的3月23日,长江集团总部,迁入皇后大道中29号新华人行大厦。长江正式立足大银行、大公司林立的中环,地位更上一层楼。    
    新华人行被人们视为长江的招牌大厦。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良好开端发展为未来的“蜜月”——汇丰力助长实收购英资洋行,并于1985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的非执行董事。    
    曾有记者询问他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道:    
    “奥秘实在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    
    附:合和实业胡应湘    
    胡应湘,原籍广东花县,1935年生于香港,父亲胡忠是白手起家的“的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