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新宋-十字(没看,但一共有3部) >

第340节

新宋-十字(没看,但一共有3部)-第340节

小说: 新宋-十字(没看,但一共有3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去便是享堂。享堂是忠烈祠风最大的建筑物,地面呈十字形,有坚固雄厚的花岗岩石墙,双面浮雕三拱的汉白玉石门。正面上部,六根花岗岩石柱稳托着朱红色歇山式双檐,中间两条柱上悬挂着金色的长方形横匾,其上题字:“忠烈祠”,款署“蒋中正”。在享堂大厅后墙壁上,嵌着三十六块汉白玉石碑,上面
  刻着当代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历代爱国志士的诗词。
  在忠烈祠四周苍松掩映的山头上,有13痤烈士陵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坟莹里,埋葬着原国民党三十七军六十师师长董煜收集的本师在湘北抗日阵亡将士的遗骸,共二千七百二十八具。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国民党六十师曾在淞沪、浙东、苏南、赣北、鄂南、湖南等地与日军浴血奋战,歼灭日本侵略军近卫第九师团和第六师团。在战斗中,该师不少官兵为保卫中华民族而壮烈捐躯。有郑作民、孙明瑾将军等个人墓葬,有74军、60师、140师等集体公墓3座。墓依祠建,祠因墓显。名山忠骨,相得益彰。”
  小说中的忠烈祠,毫无疑问与靖国神社有相似之处。但是靖国神社是出于一种宗教信仰而建立的。这与忠烈祠根本不同。因为在开封周围,找不到大山兴建公墓,而若在远方建祠,则不利于皇帝亲祭——花费太大。所以才采用平地建祠,供奉牌位的方式。我个人很欣赏美军誓将所有战死者遗体护送回国安葬的作法,所以借鉴这个方法,要将所有战死者的姓名牌位供于祠中,以示尊敬之意。
  而靖国神社,原名“东京招魂社”,本来是为了追悼明治维新内战中为日本天皇战死的数千名士兵而设。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设施,而且还有浓重的军国主义色彩。因此靖国神社只供奉为天皇战死的军人。而小说中的忠烈祠,是追悼所有为国牺牲的人而设,所以进入先贤祠的人,也有可能有资格入祀忠烈祠——因此白水潭的研究员们,一开始也有可能进入忠烈祠的。
  本来我无意解释这个问题——因为我认为各国祭奠战死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各国的追悼设施,也必有相似之处。其区别,无非是国家的重视与否而已。但是我真的很悲哀,居然没有人从小说的忠烈祠想到南岳衡山的忠烈祠!我刻意用了相同的名字,却没有多少人知道。
  希望所有痛恨靖国神社,或者对靖国神社又恨又羡的中国人,有时间,也去记一下自己家的烈士陵园。替野草横生的烈士墓加点新土,比起大喊大叫的激动,要更有意义。一面连自己国家纪念抗日阵亡将士最大的陵园在哪里,叫什么都不知道,一面却痛斥着靖国神社,自认为自己有多么爱国,我觉得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
  如果大喊大叫能让日本陆沉,中国早就是世界第一强国了。
  
  起点中文网 cmfu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抗战胜利六十年
更新时间2005…8…15 9:48:00  字数:0

 《1937》的歌词  
  词曲:张穆庭
  一扁舟,桥下轻滑过,老船工,道尽长江愁;
  多年后,旧地寻芳踪,人去楼空,意悠悠。
  枫桥过,但见雨花楼,渡江口,伤痛泣诉说,
  墙垛破 ,遍地满疮孔,化归尘烟,雨水落。
  这些年,我哭过一夜又一夜,
  旧相片,我翻过一页又一页,
  闭上眼,想起你的从前,
  这世界,已离我太遥远;
  一转眼,场景又染红一整片,
  望着天,唤不回曾经的誓言,
  说再见,短短的一瞬间,
  闭上眼,幸福只剩残缺。
  这些年,我哭过一夜又一夜,
  旧相片,我翻过一页又一页,
  闭上眼,想起你的从前,
  这世界,已离我太遥远;
  一转眼,场景又染红一整片,
  望着天,唤不回曾经的誓言,
  说再见,短短的一瞬间,闭上眼,幸福只剩残缺。
  一扁舟,桥下轻滑过,
  老船工,道尽长江愁;
  多年后,旧地寻芳踪,
  人去楼空,意悠悠。 
  MP3下载地址:
  mp3。baidu/m?f=ms&;rn=&;tn=baidump3&;ct=134217728&;word=1937&;submit=%B0%D9%B6%C8%CB%D1%CB%F7&;lm=…1
  

漕运
更新时间2005…3…29 22:01:00  字数:0

 南阳盆地是大宋皇朝政经重心的豫中平原与富庶却尚未开发的荆湖地区之间的交通连接点,因此政府曾尝试要修筑运河连接两地。《宋史河渠志》的记载如下:“太平兴国三年正月,西京转运使程能献议,请自南阳下向口置堰,回水入石塘、沙河,合蔡河达于京师,以通湘潭之漕。诏发唐、邓、汝、颖、许、蔡、陈、郑丁夫及诸州兵,凡数万人,以弓箭库使王文宝、六宅使李继隆、内作坊副使李神佑、刘承珪等护其役。堑山堙谷,历博望、罗渠、少柘山,凡百余里,月余,抵方城,地势高,水不能至。能献复多役人以致水,然不可通漕运。会山水暴涨,石堰坏,河不克就,卒堙废焉。 端拱元年,供奉官阁门祗候阎文逊、苗忠俱上言:『开荆南城东漕河,至师子口入汉江,可通荆、峡漕路至襄州;又开古白河,可通襄、汉漕路至京。』……,遂发丁夫治荆南漕河至汉江,可胜二百斛重载,行旅者颇便,而古白河终不可开。” 
  宋元时期,内河航船有载重达万石的,两三百石者比比皆是。根据沈括《梦溪笔谈&;#8231;辨证》的记载,汉代以钧石为石,每石120斤。到宋代就改变以1斛梗米重量为1石,而每石92。5斤。然而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嘉佑铜则,自记重100斤,重64公斤,每斤640克。综合计算下,宋代一石约合今日59。2公斤,因此所谓“可胜二百斛重载”,表示运载量至少为11840公斤,即为11。84公吨。至于万石航船,则运载量高达592公吨,现在看来没什么,在当时恐怕就已经是庞然巨物了,可以想象这样的内河航船大概只会见于长江干流与水深江阔的几条支流,如汉水,至于一般运河能够航行的,应该多是两三百石的船(300石为17。76公吨)。 
  无论如何,古白河运河开辟的失败,导致四川与湖广地区的漕运必须均由水路远途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扬州(今江苏江都)、楚州(今江苏淮安)、泗州(今江苏盱贻)的转运仓,然后分调船只溯流入汴京。换言之,就是先用船把货物从长江中上游的湖广与四川送到下游的江苏,然后西北向折过来往汴京输送。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北宋皇朝的生命线是汴河,东南与西南财货必须全部运到现今江苏地区,然后慢慢转运到汴京。汴河一旦有警,那是影响国家存亡的大事,姑且不论盗乱,汴河最大的威胁是黄河的泛滥可能导致汴河航线的整个崩溃,一旦如此,若加之以外患,北宋离亡国不远。所谓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就个人浅见,以《新宋》已经提到的技术改革,参考当时国力与现实状况,前述危险状况可以透过修筑三条水泥大道来彻底改变北宋交通经济的脆弱性,并使。 
  南阳盆地的唐、白河属汉水水系,自襄阳上溯,走唐河可以一直抵达方城县,根据记载,汉代唐河自方城以下是可以通航的;前引宋史水渠志也提到运河连接汴京与唐河,也是交会在方城;另外明清时代唐河还能通航到方城南方的赊旗镇(今社旗)。由此观之,我们可以确定在宋神宗时期,唐河应该最少可以通航到赊旗镇。另外,走白河,经过新野,南阳,最后可以到南阳以北50余里的石桥镇。 
  这水路自古有之,所以自战国以来,官府就开始修筑道路,以便连接水运。自汴京连接唐河水运的是方城路,而自洛阳连接白河水运的是三鸦路。 
  方城路位于伏牛山地与桐柏低山丘陵之间的南阳盆地,三面是山地和丘陵,中为平原,南与襄樊冲积平原相衔接。伏牛山东延至鲁山县东南逐渐下降为低缓的丘陵,形成盆地东北端方城县附近的缺口,从而裂开了一条比较平坦的隘道,人们利用这种天然地理条件,来往于南阳盆地和中原地区。这条通道远在春秋战国时已开拓成途,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城隘口还是一条军事通道和黄金水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卅一《淯水篇》云:“淯水又西南经史定伯碑南,又西为瓜里津,水上有三梁,谓之瓜里渡。自宛道途,东出堵阳,而道方城。”正由于从宛出堵阳的方城路是重要通道,故在方城路所经的淯水渡口瓜里津上架设了三道桥梁,成为当时的著名津渡。 
  三鸦路伏牛山地由西向东横亘于南阳盆地的北面,遮挡住南阳至临汝、洛阳的去路,伏牛山南坡之鲁阳关水流入淯水,与盆地北面隔着分水岭有一条流入沙河的鲁阳关水(即氵襄河)相对应,由南阳北上至鲁山、临汝,就利用这个地形上的便利条件。三鸦路是宛、洛间最近捷的通道。秦汉时,它即为军事要道;北魏迁洛阳后,更关注这条道路,孝昌元年(公元525年),群蛮断塞三鸦路,孝明帝立即分道发兵进讨。三鸦路既为交通、军事要道,故北周时于鲁山县西南十九里三鸦道上置三鸦镇,作为控扼要道的据点。 
  这两条道路一直到清末都还在使用,所以可以肯定宋神宗时也是如此。不过古代“驿道”的构筑以黄土沙石为材料,一到雨季泥泞不堪、异常不便。即便平日,土质驿道也不堪重压,必须时常维护。这正是古代长途大量运输必须仰赖水运的另一项限制。既然无法以运河连结汴京与汉水水系,我的思考方向就转变成为用一段陆路运输来衔接。古代修路,无非是将黄土夯实而已,但这夯时候的地基是真的很稳固,秦代驰道遗迹留下的就是这种夯实的地基。以这些地基为基础,铺上厚水泥板以增加道路承载力,同时在两侧开挖排水沟,减少雨水对路面与路基的破坏,这将使得中短程陆路运输成为可行的替代方案。 
  所以我会建议要首先铺设水泥方城路,从汴京开封府到南阳县城,这条路会一直经过汴梁、朱迁、尉氏、淆川、许州、襄城、叶县、方城、博望,终止于南阳城关的白河码头,同时从方城分出支线,往南抵达赊旗镇的唐河码头。如此一来,汴京与湖广、西南就可藉由水陆联运连接起来。四川地区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和湖广地区的荆湖南路与北路等地漕运就无须转运到江苏再经过汴河北上,而可以改从武汉溯汉水而达襄阳,这是可以行万石大船的航道。到襄阳后,白河水量较大,可行稍大船,应可走千石船,唐河水量略少,但亦可行数百石。所以漕运或者自襄阳上溯唐河抵达赊旗镇,转陆路到汴京;或者上溯白河到南阳,转陆路到汴京,两路自方城以后合而为一。如此一来,不但节省运输时间与距离,天下漕运就可区分开来,除前述走汉水方城路线,两浙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西路则仰赖汴河,京东东西路则由五丈河漕运。 
  行有余力,我会认为要修筑三鸦路以通洛阳河南府,水泥路面自南阳经过石桥镇(白河漕运终点),往北过鲁山、汝州而抵达洛阳。这条路一修,西北转运军食,就可仰赖荆湖地区,漕运到石桥镇然后转陆路,不必像现在这样千里迢迢转送东南而后到汴京,再从汴京送到洛阳、西安,而至西北。不过要让这条路发挥比较好的效益,应该要将水泥路面从汴京经过洛阳河南府、潼关,而铺到西安京兆府。如此一来,汴京、洛阳、西安连成一线,而汴京与洛阳又分别以方城、三鸦两路与西南水运相连。一但有警,即便无法朝发夕至,但汴京城所驻大量禁军的援助行动将可更为快捷,发挥某种程度的内线作战优势。 
  这几条路都是原本就已经在使用的道路,甚至于是当时很繁忙的道路,所以最耗费人力的夯实地基的工作可以省下来。所需者,是烧制水泥,制成泥版铺上去,另外就是开排水沟而已。这时候阿越的工程厢军就可以跳出来了,组织一部分厢军专司这几条道路的兴建,等到兴建完成后,这些人就转职负责维修,并且分关设卡,收取过路费,以充维修经费与这些厢军的薪水。所以平日维持道路安全以及负责收费,倘若责任路段有破损,则负责维修。 
  一个备受质疑的问题是,就算有水泥路面,兽力拉车能载运多少物资?在这里,我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所以只要能用水运的,原则上都用水运。陆地运输则是扮演辅助角色。更重要的是,汴京与汉水流域无法靠运河连结,所以陆路成为唯一选择,而牛车应可负担这样的任务。试以关中一带盛产的秦川牛为例,公牛挽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