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6024-唐诗故事    >

第5节

6024-唐诗故事   -第5节

小说: 6024-唐诗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乐,以至度过其后半生的。    
    诗人现在已按照郭暧的要求把诗写成了,而且还写得如此风华无限,蕴涵多端,大家当即报以热烈的掌声。不用说,帅府的公子爷自然不肯食言,当场便把这美丽的镜儿赠给李诗人不算,还把在宴席上摆放着的那些金玉器皿,一股脑儿地赠给了他。这样一来,原本很为喧哗热闹的宴会,当即又掀起了新一轮兴高采烈的热潮。    
    按:① 具见本书《面试华章倚马成》,兹不复赘。② 此诗已入选清人蘅塘退士编著的《唐诗三百首》。③ 具见《三国志》。


《唐诗故事》 第二部分倚云红杏笑春风——高蟾愤然赋诗有幸获功名

    在以科举取士的唐王朝,进士一科尤其被世人看重,因而考中者所受的待遇也无疑是最为优渥的;诚然,这其中难免也会有一些人为的“猫腻”。尤其到了晚唐时期,科举场上那徇私舞弊的弊端日益显露,这在诗歌中便有着大量的反映。入选《千家诗》里的高蟾七绝诗《上高侍郎》,①则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一首。    
    出身于河朔间贫寒家庭的高蟾,天资聪颖,性情倜傥,讲究为人的气节;当时有人无缘无故地想拿千金来资助他,但他断然予以拒绝,说他即便是饿死也不会接受对方这不明不白的礼物。因此,他这光明磊落的行为,自然引得了一些人的敬重。他跟著名诗人郑谷郎中结为好友,而且郑在酬赠诗里都是一再称他为高先辈的,尽管高蟾在参加进士考试的路途上却一再受挫。由于心中多年来不得意的情感郁积,那年在省试后,高蟾遂爬上考院墙壁并挥笔题写了一首诗,用以抒发他这久久难平的愤懑之情:    
    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    
    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    
    虽然高蟾这首颇带怨愤和瞻望的诗起到了一定作用,以致人们也大多认为这次考试确是有些不公,然而,结果却仍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也就是说,高蟾仍然只是失意而归。这样一来,他也只能有想像京城长安曲江边会宴时观者如云、中举者极为荣耀的场景的份儿了;为此,心里有着无限酸楚和怨愤的高蟾,当下遂向高侍郎赋赠了一首诗道: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得第者平步青云,自己则由于不公平合理的竞争而落选;想像着那很为喧哗热闹的宴会,而他自己则无疑就更为落寞了。但即便如此,他也决不胁肩谄笑以取媚于当权者,使自己获取某些世俗方面的利益。他这不亢不卑的诗作,既有对时局的控诉,更有对自身才具的自信,尽管他在诗里也显得不无孤高。高侍郎在仔细研读了它后,就颇为同情他的遭遇。至于高蟾另有诗中所说的“颜色如花命如叶”云云,当然也是他那悲愤心情的微妙反映罢了。    
    一再欣赏着眼前这首好诗,高侍郎觉得这士人高蟾委实是很有水平的,就真正想帮助他了;于是高侍郎向一干王公大臣极力举荐高蟾的出众才华。第二年,也就是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适值李昭知贡举,由于高侍郎的大力推荐,经过了十年磨难之后的高蟾终于顺利地考取了进士。在昭宗年间(896年前后),高蟾还做到了御史中丞这较高的官职。    
    按:① 关于此诗题,《全唐诗》作《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高侍郎,《千家诗》注称为高骈,可从,故本文即以此行文。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则从《唐才子传》作“马侍郎”,恐不确。


《唐诗故事》 第二部分别有地天栖谪仙——李太白悲剧一生的历程

    李白是我国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这主要由于他那数量众多的诗歌被历代读者众口传诵的缘故;而且他诗歌里有着大量的至今仍活跃在人们口头的成语,如表示另有一种境界抑或形容某地风景引人入胜的词汇——“别有天地”等等,即属于这种情况。    
    这见于《李太白集》的成语出处,若根据诗歌体式,那它还不属于“近体诗”,而只是“七言古绝”;这首题为《山中答俗人》的全篇云: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根据一般说法,他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因罪迁居到了西域,诗人便出生在当时属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此后,他在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一带)的青莲乡长大。②    
    太白年轻时就仗义疏财,喜爱剑术,尤其擅长写诗作赋。在25岁那年,他便开始辞亲远游。诗人身佩长剑,很爱为人打抱不平。他行踪所至,如现在的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山东、河南等地,都留下了许多光辉灿烂的诗篇。而且随着游历经验的日趋丰富,他想要替国家和自身干一番事业的志向也越益清晰了。然而诗人虽然抱负不浅,而且才能出众,但当时那黑暗的官场和丑恶的社会现实,跟他这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正直不屈的性格却是格格不入的,所以这就注定了太白难免失意,以至于他此后十多年“迄无成就”。    
    但俗话说,只要是黄金它就注定要发光的。在42岁那年的李白,得到深受玄宗器重的秘书监贺知章等人的推荐,他便获得了皇帝召见,这使他的非凡才能轰动一时。此后他还赢得了所谓玄宗亲手调羹、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等一系列恩宠有加,其他文人连想都不敢想的荣幸之事。只是当时玄宗一心以追求奢侈淫乐为事,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了;从明里说,玄宗只是希望太白做个清客之类的御用文人,供他使来唤去而已。这当然是生性孤高傲岸的太白所不愿干的,而且这跟他一心要建功立业的抱负也大相径庭。后来又由于宰相杨国忠、宦官高力士的共同排挤,他遂逐渐失去了玄宗对他的信任。    
    而太白终于看清玄宗确实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后,又担心将要受到奸臣的迫害,他便主动要求离开朝廷;而玄宗则允许他拥有一些特权,并赏赐给他一些金帛,就这样让他走人了。所以,历史上著名的所谓“放金还山”,说的就是这么一桩事情。    
    在离开京城长安后,太白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漫游生涯。在这过程中,他一边尽情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结交一些确有学养的诗人朋友,甚至是善良的普通老百姓。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他的诗集里仍能读到大量充满着新鲜活力的好诗的缘故。另一方面,诗人也结交一些军界人物,以便让他在有生之年再次为国出力,但从此后的遭遇来看,他却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人生路途中遭受到了诸多挫折和磨难的诗人李白,加以一些朋友就是仙道中人,他自然便产生了求仙访道的思想,以便能逃离那黑暗的现实生活,去追求那美妙但不无虚幻的人生。《山中答俗人》一诗便正是他这种心境下的绝妙反映。因为现实毕竟太浑浊、黑暗了,而到了碧山之上的诗人,自然就获取了别有天地的感受。相对桃花流水这般使人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里的事物,大诗人能不莞尔微笑么?因为这时候,诗人心里该是多么地悠闲呀,尽管这并不是大诗人早年的本意所在。    
    按:① 此诗题目一作《山中答问》。意,一作“事”;答,一作“语”;窅,一作“宛”。至于拙著诗词故事中的标题,尽量根据近体诗格律进行。故本文标题中的“地天”,即是对“天地”这习用写法的特意调换,以使谐律,诚不敢肆意篡改成语也。②  关于李白的籍贯素有争议,请参阅拙著《历代名流诗文公案直判·李白真成外国人》,兹不赘述。


《唐诗故事》 第二部分忍说重逢仍死别——悲欢离合写满赵倚楼

    江苏山阳人赵嘏,字承祐,他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考取进士。①事实上,他的诗名早就满天下了;许多王公大臣也时常邀请赵嘏到他们府衙里作客,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但只是他所担任的官职却一直很低。    
    那年秋天,心中不无懊恼的赵嘏在登览了京城长安后,写了一首七律,其中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被大诗人杜牧看到,②杜当即大为欣赏,并称赵嘏为“赵倚楼”。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呵!    
    后来赵的诗名越发响了,就连身居皇宫中的宣宗也都知道他。一次退朝后,宣宗便问宰相:“诗人赵嘏现在担任了好官吗?爱卿可把他的诗作拿来我看。”本身也是诗人的宣宗把赵嘏的诗集一打开,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那首《题秦诗》,其中有句子云:    
    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    
    自身同时也算是政治家的宣宗当即便愣住了,他很不高兴诗人赵嘏对时局作出这样的解释和拥有如此的看法,尽管那都已属于陈年老帐了;因此,赵诗人升官愿望也就泡汤了。    
    这无疑是悲哀的;但更为悲哀的,赵诗人的家事居然也陷入了令人惆怅不已的境地呢。    
    早些时候,曾经把家安顿在浙西的赵嘏,为了只身西上京城求取功名,便跟他的爱妾商量好,让她在家奉养他母亲;待功名一旦有了眉目,他便来接取她和母亲到长安去。    
    只是许多事情往往难以预料。中元节那天,鹤林寺里人山人海,远近的善男信女都来进香,以希企自身的愿望能够实现;而赵嘏家里那容貌美丽异常的爱妾也来随喜这场法会。    
    正当大家虔诚叩拜神佛之际,一位大官骑着高头大马从远处过来,一时间,众人走避不及。这大官一进来,一眼便瞥见了夹杂在众人堆里的赵嘏爱妾,随即吩咐手下兵士把她强行拉走。方丈见对方是权势极大的浙帅,竟也不敢去多嘴了。而众人更因不知就里,刹那间便都傻愣在了那里,呆立着不敢吱声。    
    到了第二年,业已考取进士的赵嘏在获悉这不幸消息后,自忖他还难以跟这浙帅的威权较量,就只有自怨自艾的份儿了。面对眼前这越发黑暗下来的天色,他一边含泪喝着苦涩的烈酒,一边低声吟道:    
    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蛾属使君。③    
    由于该诗关系到赵诗人这么一个令人凄惨欲绝的身世,它很快便传开了。而此时,浙帅也听到了该诗,觉得自己也真是太过分了,遂派人把她送还给寓居在长安城里的赵嘏,并捎寄一封书信以表自己那深切的歉意。赵嘏当时正好有事要到关外去,在途经横水驿之际,骑在马上的他凑巧跟这爱妾邂逅了;夫妻两人便抱头痛哭起来。然而谁能料到,这整整哭了一夜的赵嘏爱妾,第二天天一亮,她竟香魂渺渺,玉魄悠悠,再也没能醒过来了。遭此骤然变故,赵嘏当即悲痛欲绝,并把她埋葬在横水北面容易被太阳照射到的高旷之地。    
    但赵嘏对爱妾的思念却越发深沉了,白天里他便觉得她那美丽的身影不时在眼前晃动。不久,尚处在盛年的赵嘏终因悲痛过度而去世。这可真是一桩令人为之悲哀不已的情事啊!    
    按:① 此据《北梦琐言》卷七及《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而《郡斋读书志》及《唐诗三百首续选》等则以为会昌四年中进士。至于《唐才子传》则前后龃龉,在赵本传称二年,而在《马戴传》则又称四年。② 此七律诗题作《长安秋望》,《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续选》同之;而《全唐诗》则作《长安晚秋》,一作《长安秋夕》。几,一作“数”。诗中另有异字不再出校。③ 关于沙吒利之事,具见拙著《唐诗故事余录·章台柳下感情深》,兹不赘。


《唐诗故事》 第二部分唾痰脸上何人拭

    ——宰相娄师德果然宰相肚里能撑船    
    所谓“宰相肚里好撑船”这句俗谚,是指大凡有所作为的人,必定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容忍包括恶意的人格侮辱在内的一切难堪之事。而《新唐书·娄师德传》里所记载的娄师德,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有德量,能容人”的表率,所以,他的行事历来受到人们的一再称许。至于古代作为幼儿启蒙教育教材使用的《幼学琼林》,其《兄弟》章便有“上留田何如廉让江,闭门挝亦当唾面受”之句,该对句里所要讲述的便正是关于娄的情事。    
    眼看弟弟就要出任代州刺史了,作为时任宰相的娄师德在弟弟临行前便郑重地询问道:“贤弟你可知道,愚兄不才却获得皇帝的信任,担任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一职。而你现在又荷蒙皇恩出任州郡里的最高长官,像这样过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