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托特瑙山 >

第3节

托特瑙山-第3节

小说: 托特瑙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    
    “您的家属就像蛇一样,由您带领着,各自分隔开,跑到飞机起飞跑道外面,然后升向空中,您冒充自己是留下的人儿,甚至连鸟儿们也不敢要自己坚守什么。您的语言在哪儿,您曾用这种语言懂得在大自然面前坚守自己吗?是啊,因为对人们有所期待,当时还发生过误点什么的!自身就是价值,东道主,不,此在的谁。死亡就是此在的哪儿。”(见本书第9页)    
    在这部戏剧中,耶利内克通过将归于尘土的汉娜·阿伦特和马丁·海德格尔这一对昔日情侣重新搬上舞台,阐述了其一贯的中心主题——大自然、爱情、自我的存在,并从他们的对话中清楚地再现了包括与其他人和陌生人之间日常交往中所出现的两种哲学的显著区别。和她先前的文字如出一辙,作家在这里通过描述臆想中安排的传统爱情对话中的两性和由此相连的角色以及生动的自画像之间的相互关系,说明一个人乐意为了理想随时将现实排斥在外,并且不仅在不得已时,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懈地采用暴力手段。    
    耶利内克曾接受过位于美国辛辛那提的泽维尔大学德语系主任艾琳·康普顿的专访,全文刊登在2000年8月1日的《维也纳日报》上。在康普顿提出问题“为何在您的某些作品中反映出对海德格尔的憎恨”时,她回答说:“这不是憎恨。这只是一种很奇特的矛盾心理,为何一个头脑如此敏锐的思想家竟然听命于阿道夫·希特勒,崇拜他并愿意为他效劳。让我感到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种希望通过思想(智慧)来驾驭野蛮思想的情况证明是一种欺骗和自我欺骗的基本能力。在《托特瑙山》中,我从原则上研究了这种交配现象。一个女人,她必须离开。她失去了一切,无论她做什么,而且她也被迫去探讨政治问题,因为人们不允许她有另外一种东西,即纯粹的思想存在。这仅仅是男人的事情而已。”    
    康普顿还重复了德国著名的罗沃尔特出版社在介绍耶利内克时说过的话:“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以其冷酷无情的尖锐性,分析了施加给女人的日常暴力行为。”    
    耶利内克也同意康普顿的看法,即她是一位人权主义者而不是女权主义者。事实上,她仅仅是想争取自己的话语权而已。    
    现在,再让我们看看海德格尔自己所描述的托特瑙山上的那个“工作的世界”吧:“南黑森林一个开阔山谷的陡峭斜坡上,有一间滑雪小屋,海拔1150米。小屋仅6米宽,7米长。低矮的屋顶覆盖着三个房间:厨房兼起居室、卧室和书房。整个狭长的谷底和对面同样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农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场,一直延伸到林子,那里古老的杉树茂密参天。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净的天空。两只苍鹰在这片灿烂的晴空里盘旋,舒缓、自在。”但他接着说道,这仅是观察者眼光所见的他的“工作的世界”,其实他自己是从来不“观察”这里的风景的。然而,他并不否认:“严冬的深夜里,暴风雪在小屋外肆虐,白雪覆盖了一切,还有什么时刻比此时此景更适合哲学思考呢?这样的时候,所有的追问必然会变得更加单纯而富有实质性。”然后,他又强调说:“这种哲学思索可不是隐士对尘世的逃遁,它属于类似农夫劳作的自然过程。”①    
    ① 本段引文摘自《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张汝伦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二版。    
    ② 引文摘自《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德)阿洛伊斯·普林茨著,焦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海德格尔个子矮小,外表英俊,一头深黑色头发,穿着齐膝的灯笼裤和夹克衫。冬天喜欢到山上滑雪。他生活在那个自己喜欢的环境中,粗旷的大自然和布置得异常简陋的小木屋构成了他思索哲学问题时所需的氛围。海德格尔在给阿伦特的丈夫海因利希·布吕歇尔的一封信中曾写道:“在隆冬的夜里,当一场猛烈的暴风雪咆哮着铺天盖地而来时,接踵而至的就是哲学的美妙时光。”②    
    海德格尔就是在这间小木屋里完成了他的几部最为重要的著作,包括《存在与时间》、《林中路》等。    
    从靳希平先生所译的《走向荷尔德林之路》(摘自萨弗兰斯基所著《一位德国大师》第16章)一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海德格尔的思维之所在。一个是幻想,就是在哲学的古希腊。海德格尔要在“纳粹革命”中实现自己的古希腊之梦。另外一个就是乡下,更具体地说,是在托特瑙山,在他的黑森林的高峰上。他认为他在这里会有所得,因为这里正在起义。一切伟大的东西都是在暴风骤雨中诞生的。    
    海德格尔坦言:我的工作整个儿由这群山和这里的农民组成的世界所支持和引导。很长时间以来,山上的工作被山下的商谈、旅行、报告、谈话、教学活动所中断。只要我重新回到山上,在小木屋里“此在”的最初几个小时里,以前追问思索的整个世界便会迎面而来,而且以我离开它们时的那个老样子重新向我涌来。海德格尔也承认,他生活的世界和思想的世界就是在托特瑙山,而且实际上只有在那里才能统一在一起。    
    海德格尔就是在如此孤寂的小木屋里思考着人类的未来,这个渐渐为技术所“统治”的时代。后来,这座小木屋成了无数人竞相朝圣的殿堂。阿伦特说,正是在这个小木屋中,“海德格尔使哲学又重新赢得了思维”。萨弗兰斯基在书中说道:“海德格尔的激情在于提问。他所追问、寻觅的东西,被他称之为存在。这个问题的意义无非是把在现代已受到威胁以至于行将消失的人生的秘密重新赋予人生而已。”    
    1967年,也就在这间小木屋里,海德格尔遇见了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抒情诗人之一、奥地利犹太人保罗·策兰(1920—1970)。纳粹时期,策兰父母曾双双被关进集中营,策兰本人也被强行送入劳动营。策兰后来为这次造访的经历创作了诗歌《托特瑙山》。    
    需要说明的是,耶利内克的文字素以灰色和艰涩著称,有的上下文之间看似了无关系,很多语句好像也还可以有另外的理解或阐释。本译文肯定是不成熟的,在此特留下电子邮件地址:xiliang@sh163net,恳请各位方家指正。    
    最后不禁让我想起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大名来。昆德拉就坚决拒绝译者另加前言后记。但愿我的上述文字至少不造成误读,只要做到这一点,我就十分欣慰和满足了。    
    2005年初春于上海虹口现代公寓


《托特瑙山》 第一部分在绿野(1)

    托特瑙山摄影可由导演独立完成(顶多尚需一名男性或女性摄影师的协助)。为此他应寻找他所选择的一座山:马特峰①、勃朗峰②、拉克斯山③、雪山,随便哪座山都行。影片允许也应该以完全业余的方式摄制。    
    1对人物海德格尔,只需用他的一句名言稍作暗示即可,或者用小胡子也可以。对汉娜·阿伦特,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    
    ① Matterhorn,欧洲阿尔卑斯山第三峰,海拔4478米,位于瑞士——译注。    
    ② Montblanc,欧洲阿尔卑斯山最高峰,海拔4808米,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界——译注。    
    ③ Rax,位于奥地利——译注。人物老年男人    
    中年女人(“那个女人”)    
    风度翩翩的年轻女人    
    年轻的乡村女招待    
    一名竞技运动员    
    两名穿着民族服装的男子(“戴羚羊毛帽子的男子”)    
    还有更多的运动员,在滑雪    
    一名老农    
    数名死去的登山爱好者(部分已经腐烂)    
    数名拉拉队女队员    
    猎人    
    客人    
    男招待    
    等等在绿野老年男人穿着一件感觉很乡气的滑雪服,坐在一家豪华酒店的大堂里。他被绑在一只框架①上(实际上类似于人体模型),框架临摹了他人体的大致轮廓,只是比他的人体要大得多。几乎可以这么说,从框架上看到的他要比原来的他大一倍。背景是电影银幕。银幕上面的山峰白雪皑皑,有一个高山牧场,或者诸如此类的场所。山上一间小屋前的长凳上,坐着一位女子,她穿着都市样式的旅行服,身旁有一只行李箱,正准备启程。    
    ① 这里的Gestell,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有其特定含义,指强迫性的聚集,对人提出挑战,要他用勒令的方式,将现实揭示为“定位-储备”。受此方式的挑战,人就处于“框架”的本质之域,而技术的本质在“框架”。框架阻碍真理的闪光和支配作用。本注解参考引用了《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张汝伦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二版——译注。    
    那个女人:    
    [她在银幕上对着下面的老年男人说话。然后,可以这么说,在下面独白的过程中,不知在什么时候,她从银幕上走了出来,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从银幕后面走到了前台,有时候是一起朗诵台词,有时候则是在倾听她在银幕上朗诵时的替身演员。]    
    此刻您坐在那儿,几乎被安顿在框格里。可是,您曾经在您母亲眼里是什么人,现在您已经不是了。而且直至您的父亲……他用湿润的手指穿越裸露的森林。太阳透过枝头的孔隙落下,但它的灼热……它已变得没有伤害了。在您曾经做过恋人之后,女人们聚集在其他多刺的小果实周围,将她们的棍棒扔到了树冠上。她们得到任何东西都要煞费苦心。长凳子是给女人们编结用的,钩针就在她们的手里。然而您,您被赶出了居所,您休养生息的居所。年轻人的身体闪烁着时髦的光芒,这些人就站在大楼周围。音乐进驻他们的心间。特别有趣。使有趣凝固。而您却在诉苦,因为有人在嘲笑您!大学生们正在挨一个失业的制革工人帮工的鞭子,他用浮石剪坏了他们的白色运动内衣,然后将他们暴打一顿。到处都是美丽的血啊!从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刮掉故乡,那是何等浪费呀!让我们从毫不引人注目的小处着手吧:它不是要求比您实际拥有的更少的字眼吗?您也就是这样的一幅画,一张插图!您与这种不恰当风景中的时髦然而却是不恰当的衣服不相称。音乐在我们面前显得有失分寸。不过它的音量只是它其中的一个坏特性而已。当您看来不那么引人注目地坐在您的小木屋前,被寻找的人完全抓住的时候,您就听首歌吧!他们想要听到惟一的一句话,可他们得到什么呢?整个世界,以及为了能够抬到哪儿去,人们自己如何出现在一种现代化的移动工具中。    
    而去敲敲打打和安顿住处的地方总是同一个地方:故乡!您慢慢驶过回去的路,在将雪橇拉上去之前您就已经踏上了这条路途。您强迫自己接受现代此在①的林中路已经太久了!您现在倒轻松省事了!不过,皮肤现在仍然在此,我看到,差不多好得过头了。边角起了皱纹。在您的面孔周围赌博呢。赌注很高。请到输者那儿去吧!年轻人穿着战战兢兢的制服,这孩子的体操裤紧贴在他们的大腿上。他们突然变得听话起来。未来的顺从。他们过去是,他们也愿意这样做。大自然终于将他们包容在内。尽管他们将自己的双手从沼泽地伸到了陌生的风景中,但这些沼泽地始终已经有归属了!于是他们设身处地为自己的本性着想,这就是教育。而且他们要归功于教育。他们可以每天呼喊可能引起对自己的此在产生恐惧的东西。    
    ① 这里的“Dasein”现在通常译为“此在”,海德格尔用其专指现象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原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海德格尔论著中的“存在”一词即为“Sein”,它指的是存在者的涌现、显示,而非具体的、确定的存在者。“存在者”的德语为“das Seiende”,意指存在着的某种确定的事物和现象,它可以是一切已经显示其存在的显示之物,也可以是观念中之物。一切存在者必须存在才能成为现实的、确定的存在者。没有存在就没有存在者。但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本注解参考采用了《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等编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译注。您瞧,今天的人们是如何解决他们的休养战役的!所以他们才敢说,大自然在休息,在毫无廉耻地伸展四肢躺在我们面前。我们最好穿上衣服,或者最好:脱光衣服。到它那儿去!技术却不让它安静一会儿!它将河床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