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第206节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06节

小说: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王充也这样认为,但实在离事实太远。书中分明记载了禹、益以后的很多
事,又称“禹父”,引“禹言”,提及秦汉郡县的地名,谈到铁。对此,隋
朝颜之推用“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来解释,但羼入如此多的段落,也
讲不通。现在一般以为《山海经》虽不是禹、益所作,但其材料来源必定很
早,开始是口耳相传,在流传中不断增益演变,最后才写成文字。而且此书
不是成于一手,不是作于一时,也不是出于一地。有的学者分篇目来判断成
书的时间、地点和作者,并基本确定成书年代当在战国初至汉初这一段时间, 
但离问题的解决还有很大距离。
还有人认为《山海经》是根据图画记述的。早在南宋,朱熹就指出:“《山
海经》记诸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云‘东首’,疑本依图画而述
之。”后来明代的胡应麟、杨慎,清代的毕沅也都认为《山海经》是《山海
图》的文字说明。根据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绘制山川地图的记载,证以1973 
年马王堆墓出土的地形图,推测《山海经》成书时有一种图画绘载山川道里、
神人异物,是可能的。《山海经》里的一些文字也确实象是图画的说明。但
是,整部《山海经》都是图画的文字说明,还是只有一部分,意见也不一致。
我们今天所见的山海经图都是《山海经》成书以后绘制的插图。陶渊明有“流
观山海图”的诗句,但陶所说的山海图早已亡佚,不可考其绘自何时。又根
据《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按古图书而定昆仑山,这古图书就包括《山
海经》,那么其时应有一部《山海经图》。但这套图是否就是最初的山海图
呢?或者汉时有一套山海图,而《山海经》成书时还有一套?这又是存疑的。
(潇扬) 
《易经》是一部什么书? 
据说在60 多年前的广州,讲《易》之风,盛极一时。当时上海也曾有一
个“周易学社”,其所编讲义,将凡当时发明的新式武器,诸如潜水艇、轰
炸机之类,无一不归纳于《周易》中,又有人将“民主立宪”、“声、光、
化、电”也纳入于《周易》之中,以《周易》为包罗万象预卜未来之书。此
种研究方法固然值得商榷,然而也真可使我们想一想,这本2000 年来居儒家
经典之首位的《易经》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书呢?该书成书于何时,作者为
谁,究竟该如何研究它呢? 
《周易》是讲八卦的书,八卦相传由伏羲氏创造出来,后又相传周文王
重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司马迁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说:“伏羲作八卦, 
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周易》除了卦、爻辞,还包括过去称为“十翼”

的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这10 种“传”,《易传》主要解
释卦义阐发易理。以上除了伏羲画卦说可说已成定论,其余均未能肯定其作
者。对于重卦的人,有说是文王,有说是伏羲,有说是神农,有说是夏禹。
卦爻辞有说全是文王所作,有说是周公,有说是孔子所作。对于易传,虽则
历来认为是孔子所作,但宋人就提出过疑义。众说纷坛,未能确定。此是谜
一。
至于《周易》成书时间,有人将《周易》断为周初成王时期之著作,有
人断为西周末年之著作,也有人将《周易》断为战国时期之著作,也未能确
定。此是谜二。
从《周易》采取占筮参考书的形式并依据旧筮辞编造而成这一特点来看, 
历来都把它看成是占筮书。但从《周易》以八卦为解释内容,从其中表现的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朴素辩证观点来看,又可把它看成是哲学书。若再从《周
易》所涉及的内容,其中有关古代战争、祭祀、婚姻、农事这些情况来看, 
又可把它看成历史书。究属何性质,甚难断定。此是谜三。
自从《周易》成为儒家经典之后,就不断有人研究并为之作注解疑。历
代说《易》著作不少,卷帙繁多。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易》
类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录八部,十二卷。《易》类存目三
百十七部,二千三百七十一卷。”据近人统计,古今中外说《易》之著作, 
约有2000 余种,可见《周易》一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历代说《易》者各有家法,派别甚多。汉代儒者治《易》有今古文之分, 
家法严密。今文《易》偏重象数,西汉时被立为《易》博士的有施、孟、梁、
京四家。古文《易》始于汉初东莱之费直,数传而至郑玄,郑玄兼古今文《易》。
魏王弼《易注》源出于费直,然以老庄注《易》,带有玄学色彩。宋代说《易》
者,主要有图书与义理二大派,宋道士陈传作先天后天之图,影响甚大。陈
抟《易》说三传之于邵雍,邵雍精于易数,著《皇极经世书》,大理学家朱
熹作《易本传》,即采邵说,而程颐作《易传》却不取邵说,一本于理,可
见不同。总之,宋儒说《易》,是将《周易》与理学或象数相结合的,这与
汉儒有很大不同,然清儒以“《易》宋学非《易》之正传”,斥之颇力。清
儒说《易》影响较大的有王夫之所著《易学象数论》,焦循所著易学三书以
及胡渭所撰《易图明辨》等。然而,总的看来,2000 年来,无论是以象数说
《易》,还是以义理说《易》;无论是汉《易》还是宋《易》,都未能超脱
《易传》而立新说,都没有揭开《周易》的本来面目,都未能打破这千古之
谜。
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章太炎、沈竹礽提出《周易》为古史之观念。胡
朴安著《〈周易〉古史观》,以古史证《周易》。郭沫若著《〈周易〉之制
作时代》《〈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对《易经》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
析与探讨。解放后,任继愈、高亨、李景春、繁星、李镜池等学者撰写文章, 
分别从《易经》的哲学性质、辞语训诂、编纂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现
代诸学者虽在《周易》研究上取得很大进展,但存在歧见,主要有以下三方
面:
《周易》之性质。郭沫若认为“《周易》是古代卜筮书”,(《〈周易〉
时代的社会生活》)胡朴安在《周易古史观》一书中,将《易上经》断为原
始蒙昧时代至殷末之史,将《易下经》断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李镜
池则认为“《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是占筮书”而“易传是哲学书”。

(《关于〈周易〉的性质和哲学思想》) 
《周易》之作者。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中提出《易》为楚
人馯臂子弓所著,对此,陈梦家曾提出《周易》为殷亡后遗民所作,对郭说
表示异议。另李景春则强调文王是《周易》之作者。(《〈周易〉哲学时代
及其性质》)日本人本田成之提出“《周易》与《左传》同为楚人所作”之
新见。顾颉刚则提出“著作人无考,当出于那时掌卜筮的官”的看法,李镜
池主要观点是“《易经》卦、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
卜与筮人”。《易传》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周易探源》) 
《周易》之成书时间。大致上有6 派。一为西周初叶说。以余永粱、顾
颉刚二学者为代表。余永梁在《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一文中认为:“《易》
是出自龟卜,周初卜筮者流所作的一部书。”顾颉刚也认为:“我们可以说
它的著作时间当在西周的初叶。”(《古史辨》第三册)二是战国初期说。
郭沫若据汲冢发现的古书,推断《周易》乃战国初年之作。三是战国晚期说。
日本人本田成之考证云:“且孔子孟子生前,尚未见今之《周易》,而此《周
易》之编辑成书,实自孟子以后,战国晚年云。”(《〈易〉年代考》)四
是西周说。陈梦家用金文证《周易》为西周作品,他认为:“《易》的作成
时代,若定为‘西周初叶’,不如说是西周。”五是东周写定说。陆侃如的
看法是:“我们对于卦爻辞的时代的假定是托始于周初,而写定在东周。” 
六是西周中后期说。李镜池的观点是:“《易经》编纂时间约在西周中后期。
而《易传》的写作时间,约在战国后期到汉初。”(《易传探源》) 
从上面三方面来看,对于《周易》的性质、作者及成书时间问题,至今
我国学术界尚无定论。可见,《易经》一书确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难解的谜。
(汪尚棣) 
老子是怎样一个人?《老子》是怎样一部书? 
我国古代著作,常常把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相提并论,而他们的生
平事迹材料,流传下来有关孔子的,虽有一些后人附会的传说,还能看出一
个大概。至于老子的,却大多是道家之徒的夸张之词,难以凭信。司马迁作
《史记》,汇集见到的材料为老子作传,全文不过500 字,却说得惝恍迷离, 
致使2000 年来聚讼纷坛。
老子是哪里人氏?《史记》说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对他
的籍贯,历来有一些争论,不过分歧不大。《史记》接着说,老子“姓李氏, 
名耳,字聃”,这就引起了不少争议。既然老子姓李名耳,为什么要称他为
“老子”?汉代郑玄在《礼记·曾子问》的注中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
也。”三国吴人葛玄则说他“坐而皓首,故称老子”。还有的人说“老子老
而隐,故自称老子”。再有一种说法,“老”是姓,古代有老姓,如《左传》
中载,宋有司马老佐,鲁有司徒老祁。那为什么《史记》说他姓李呢?太史
公没有解释。为《史记》作索隐的司马贞据葛玄所说是因为老子的母亲姓李, 
又说“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据考查,整个春秋一代240 年中没有李姓, 
要到战国时才有。这样说来,老子的母亲又如何姓李呢? 
所以这一说也不可靠。另外有些人认为老子本姓老,后来因为一声之转, 
音变而为李,可也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更有一种说法,老子姓李只是
承袭《史记》所说,先秦古籍没有记载,而《史记》的文字有后人羼入、改

动的部分,因此,老子性不姓李尚有待于确凿的证据。“聃”,据《说文》
和《广韵》的解释是耳漫无轮。有的书上说老子生得“长耳大目”,这倒是
符合古人取名适字相因之义的。《老子音义》、《列仙传》因此说他名“重
耳,字伯阳”。字称“伯阳”,其他古籍不载,《史记索隐》也认为“非正
也”。很可能是道家之徒的故弄玄虚,借以把老子附于西周的太史伯阳,甚
至是唐、虞时传说人物伯阳,以夸耀老子的长寿,是神仙一流人物。
老子的事迹,《史记》本传中提到的只有两件:一是“孔子适周,将问
礼于老子”;二是老子出关,遇关令尹喜,“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言五
千余言而去”。这就是《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
孔子向老子问礼,以老子为师这件事,历代不少人认为是为了抬高道家、
压低儒家而捏造出来的,正如晋代人伪造《老子化胡经》以贬低佛家一样。
主张此说的人,提出很多论据证明老子晚于孔子,和孔子不是同时代的人, 
要从根本上否定孔子问礼这件事;有人以《史记》中老子对孔子的一段话来
看:“。。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
子,若是而已。”认为孔子是圣人,不会像老子所说那样会有这些缺点。当
然,这样的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确有其事,先秦古籍如《庄
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都载有此事。即使是儒家的著作《礼记·曾
子问》中也载有孔子自述问礼于老子的事四则。不过,他们之中对孔子问礼
的地方、年代等各有不同的说法。
关于《老子》一书,争论的问题就更多。最主要的是成书年代。主张老
子早于孔子的人,认为作于春秋末,但书中有后人附加的部分。而主张后于
孔子的人,认为从书中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以及用词等,论证为成于战国中
期,或者末期,甚至有人认为出于汉初。这就连带而及老子到底是什么时代
的人。关于这个问题,司马迁《史记》的说法,有点含糊其词,先说老子“居
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又说见战国时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即老子,可
是接着又说:“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于是,有些人把太史儋也看作
是老子,“聃”“儋”音同通用,就是论据之一。如果这样,那末,前后跨
越200 年左右,谁会相信老子有这么大岁数?虽然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
六十余岁,或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