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杂集电子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第182节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82节

小说: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梦家、王玉哲、田昌五、李民等许多学者都表示赞同,并证成其说。他们
认为,文献上说的周始祖弃任后稷之官,被封于邰,其地即在今山西的闻喜、
稷山一带。据《左传·昭公元年》记,邰原作“台骀”,是“汾神”。后人
把神名变为地名,将两个同音字缩并成一字而加了邑旁。《水经·汾水注》
云:“汾水又径稷山北,(稷山)在水南四十里许。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
亭。”《太平御览》卷四十五引《隋图经》曰:“稷山在绛郡(今山西稷山
县),后稷播百谷于此山。”据说在稷山县,村村有稷王庙,亦多有稷王娘
娘庙。县南有稷王山,相传稷王弃随其母姜原常往来此山,教人播种。闻喜
县西北稷山下有姜原墓,墓旁有冰池,传为姜原弃后稷处。周的始祖还和尧、
舜、禹有着密切的关系。《墨子·尚贤中》引“先王之书”曰:“(尧)乃
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禹平水土;稷隆播种。”《书·尧典》载帝
舜曰:“弃,汝后稷,播时百谷。”《逸周书·商誓解》并载周武王之言: 
“在昔后稷,克播百谷,登禹之绩。”据史载,尧、舜、禹的活动中心都在
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带。因此,周的先祖很可能是活动于该地区的部落
联盟中的一支。
(二)陕西土著说。历来的许多地理著作,都认为周始祖后稷所封的邰
在今陕西武功县。《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邰城一名
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原
祠。”《水经·渭水注》及《武功县志》所记略同。目前一般的通史著作, 
如朱绍侯主编和刘泽华等编著的《中国古代史》都采用这种说法,认为周族
祖先的最早活动地区就在今陕西西部渭河北岸的膏壤沃野之中。近年来,考
古工作者在武功郑家坡遗址发掘得许多先周文化的遗物。据分析,这里出土
的各种陶器分别是西周同型陶器的祖型,出土的铜鼎和生产工具也与西周初
期的有着明显的承袭关系。因此,一些学者著文指出,先周文化是在关中西
部漆水流域发展起来的一种土著文化,传说周始祖后稷教民播种百谷之地在
山西的稷山、闻喜一带,是出于后人的附会。
(三)甘肃说。有一种意见认为,周始祖后稷是一个传说中虚构的人物。
《国语·周语上》记:“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窟用失其官,而
自窜于戎狄之间。”这里的“不窟”才是周族真正可靠的祖先。《史记·周
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不窟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元和
郡县志·关内道·庆州》记:“不窟奔戎狄之间,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窟故
城”;《庆阳府志》亦载:“不窟值夏德衰乱,窜居北豳,即今之庆阳也。” 
三志所述,都说不窟在今甘肃庆阳建城而居。历年来,在甘肃东部的渭河、

泾河流域,镇原、灵台、平凉、泾川等县,发现许多先周文化遗址。因此, 
一些学者认为,周族原居于甘肃东部地区,后移至陕西长武、彬县一带。至
太王时,被西北的狁所侵,乃南下至岐山之阳。
(四)两源说。有的学者根据考古学资料,提出周族有两个来源的论点。
邹衡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中说:“先周文化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
陶鬲,这两种陶鬲有不同的来源。联裆鬲来自东方的山西地区,而分裆鬲来
自西方的甘肃地区。”徐中舒在《周原甲骨初论》(载《古文字研究论文集》) 
一文中称:周文化“有东西两个来源”的观点,是“考古工作者经过长时期
的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是科学的概括”。显然,周族的祖先应活动于山西和
甘肃两个方面的广阔范围内。
(五)新疆说。从一些传说的材料来看,周族祖先最早的活动地区远在
西北的新疆。《山海经·西次三经》云:“南望昆仓,其光熊熊;西望大泽, 
后稷所潜(按潜即葬)。”同书《大荒西经》载:“有西周之国,姬姓。帝
俊生后稷,稷隆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 
始作耕。有赤国妻氏。”《穆天子传》卷二记周穆王西游“春山”(又称葱
岭,即今之帕米尔),至赤乌氏之邦。赤乌人献酒等食物,穆王受之曰:“赤
乌氏先出自周宗,”综合上述记载来看,周始祖后稷叔侄播种百谷的地方, 
在今新疆西南隅。“赤国妻氏”当即“赤乌氏”,是周人的胞族。周人东迁
入陕,而有一支胞族仍留在新疆。
关于周族祖先的活动地域,大约有如上5 种说法。究竟哪一说比较符合
历史事实,当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进一步加以探讨。
(杨善群) 
匈奴来自何方?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它从公元3 世纪起崛起于北方, 
在大漠南北活跃了数百年。在这几百年中,它和中原王朝连年争战,演出了
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剧。公元1 世纪后,匈奴分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人
居内地,后来成了南北朝时逐鹿中原的五胡之一。北匈奴被迫西走,又引起
了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无论是对于中国历史,还是
对于世界历史,匈奴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但是,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民族是从哪里来的?它的前身叫什么?时至
今日,学术界还没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关于匈奴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史记·匈奴列传》道:“匈奴, 
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
蛮,随畜牧而转移。”这段记载有两个意思:一是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一
是山戎、猃狁、荤粥即匈奴。这两个意思,后来竟演变成学术界关于匈奴来
源的两种见解。
最早强调匈奴为夏之后代的是张晏。《史记索隐》引他的话道:“淳维
以殷时奔北边。”意思是夏的后裔淳维,商代时逃至北边,成了匈奴。乐产
《括地谱》讲得更具体:“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3 年而死。其子獯粥妻
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他把夏的后裔直接说成
了夏桀的儿子,近代学者也有持类似看法的,如吕思勉的《匈奴文化索隐》、
金元宪的《北匈奴西迁考》、何震亚的《匈奴与匈牙利》等。其中何震亚的

说法尤为新奇,他认为“匈奴即夏之民族,于公元前6 世纪时在今河北正定
附近建立鲜虞国,后改为中山国,至公元前295 年中山国灭于赵,其族乃退
居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一带。至公元前209 年,其酋冒顿立”。他以
鲜虞、中山国为中点,把夏和匈奴连接了起来。
说匈奴原来是荤粥、猃狁的学者,历代都有,如《盂子·梁惠王》赵岐
注、《诗·采薇》《毛传》郑玄笺、《吕氏春秋·审为》高诱注等等。至近
代,王国维作《鬼方昆夷猃狁考》,此说遂益臻精密,王国维认为,“见于
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在宗周之季则曰猃狁。入春秋后则始谓
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他把从商代到秦的匈奴
名称的演变作了一个系统的概括。其后,梁启超的《史记匈奴传戎狄名义考》、
孟世杰的《戎狄蛮夷考》、方壮猷的《匈奴语言考》、胡君泊的《匈奴源流
考》、郑瑞仁的《匈奴名号考略》、冯家升的《匈奴民族及其文化》、郑师
许的《匈奴先世鬼方猃狁与殷周之交涉》等,意见都和王国维一致。其中, 
郑师许持论尤为激烈。他不仅认为鬼方、混夷、薰粥、猃狁、戎狄、胡等为
匈奴之别名,而且连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林胡、楼烦、绵诸、大荔、
乌氏等,举凡载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统认为是匈奴。
蒙文通不同意王国维的看法,他在《周秦少数民族研究》等文中,认为
鬼方、畎夷、荤粥、猃狁并非匈奴,真正和匈奴同族的,应该是义渠。黄文
弼也持有类似的见解,他在《论匈奴族之起源》一文中说:“余按鬼方、荤
粥、混夷、猃狁皆古之羌族,与匈奴异。自太史公混为一族,遂今后世羌、
胡不分也。”他认为,“被(披)发左衽”的羌,和“胡服椎结”的匈奴, 
是绝然不同的两种民族,匈奴的前身,不是形成羌人的鬼方、猃狁等,而是
林胡、楼烦、义渠,因为他们往往都被称为胡。春秋时,他们又被称为狄。
要之,黄文弼认为,春秋的白狄(白翟、北狄)、战国的林胡、楼烦、义渠, 
就是后来的匈奴。
也有学者,对于把典籍中诸种民族混而为一,统称之为匈奴的说法,持
有异议。曹永年在《战国历史上的匈奴》一文中,认为先秦时代,匈奴只是
当时北方许多不同族源的部落或种族中的一个。后来匈奴强大起来,把许多
部落和种族吞并,使他们成为匈奴的一部分,这种变化反映在汉人的眼里, 
自然形成了这样的印象,以为古代北方各族都和匈奴一脉相承。孙次舟在《匈
奴出现中国边塞的时代》中,更把匈奴与先秦的诸少数民族截然分开。他认
为匈奴本来是西方草原的一种游牧民族,秦始皇以前,它根本还没有游荡到
中国北部来。他在文末附记中说,陈寅烙先生也支持他的看法。此外,岑仲
勉的《伊兰之胡与匈奴之胡》,也说匈奴来自西方。
由于对匈奴来源的看法不同,因而又导致了对匈奴族属的意见分歧。有
人说匈奴属蒙古族,如方壮猷、黄文弼以及日本的白鸟库吉;有人说匈奴属
突厥族,如岑仲勉、冯家升以及苏联的伯恩施坦;也有人说匈奴属斯拉夫族, 
如郑师许。总而言之,匈奴属什么人种,它的前身叫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 
经过长年的研究和争论,依旧是一个没有解开的疑团。
(令弟) 
北匈奴西迁去向如何?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长期以来与中原人民有着经济、

文化的联系。自汉武帝大规模抗击匈奴后,势力日衰。公元48 年,匈奴分裂, 
南匈奴逐渐归汉,北匈奴仍据漠北。公元89 年东汉派窦宪、耿秉与南匈奴一
起夹击北匈奴,取得大胜。公元91 年耿夔的部队又大败北匈奴于金微山(今
阿尔泰山),从此他们西遁,“逃亡不知所在”。虽然后来我国史书上还零
星地记载他们西去的一些踪迹,但他们究竟走的什么路线,到了什么地方, 
长期不得而知。北匈奴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事隔280 多年,公元374 年,一支号称匈人的强大骑兵队伍突然出现在
欧洲的东部。他们勇猛善战,所向无敌,很快征服东哥特国,接着挥戈西上, 
击败西哥特人,并迫使他们逃到罗马帝国境内。于是匈人在东西哥特人居住
的里海之北建立昏国。日后匈人的骑兵又向罗马帝国进军,罗马皇帝兵败阵
亡,全欧震惊。5 世纪中,匈人阿提拉酋长又建立起一个东起咸海,西至大
西洋岸,北至波罗的海,南至多瑙河流域的强大匈奴帝国。6 世纪阿提拉的
后裔阿巴鞮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国。同样,欧洲人对这突如其来的
骑兵、从未见过的异族,也是茫无所知。他们来自何方,是属于哪个种族, 
也成为欧洲人长期以来一直未解之谜。
区域上的距离、语言上的隔阂、彼此历史的无知,使这个谜存在了1200 
多年而未有人去触及。
18 世纪法国学者德揆尼根据《通鉴纲目》、《魏书·西域传》,并参以
其他资料,著成《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一书,于1770 
年在巴黎出版,详细叙述匈奴人早期的历史,并首次论证了欧洲的匈人即中
国历史上的匈奴。6 年后,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在伦敦
出版。书中采用了德揆尼关于匈人来源的说法。此后,英国伯克的《鞑靼千
年史》、德国夏德的《伏尔加河流域的匈人和匈奴》等著作中都提出了匈人
即匈奴之说的观点。
19 世纪末,中国学者洪钧在出使俄国时,开始接触到西方史籍,后著《元
史译文证补》一书,记叙了匈奴进入欧洲的过程。后来王先谦在注《后汉书
集解》时,将洪钩的材料辑录入《后汉书·西域传》注解中。于是广大的中
国学者开始知道匈奴进入欧洲的历史。1919 年章太炎写了《匈奴始迁欧洲
考》,梁启超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注意到了北匈奴西迁的历史。
中外学者在匈奴西迁史研究上的上述观点,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极大的兴趣
和争议。
持欧洲匈人即匈奴观点的中外学者,主要从匈奴种族名称、两个民族风
俗及文化上的联系以及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